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七 |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十七
【113】改造我们的生命必须调整我们的心态!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面,我们讲到甲三:修行方法。 我们大乘的修学次第,不管你是什么宗派,它一定是先建立一个理论的架构,才有一个实际的修行的方法。也就是说,当我们想要去改造生命之前,我们先要了解生命的真相。那么唯识学也不例外,它是先讲理论,再讲方法。唯识学对人生的理论,它主要建立一个宗旨,它说一切万法都是我们一念心识所变现的,就是「万法唯识」的概念。那么这种万法唯识的概念,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轮回当中,是谁在轮回?是我们一念心识在轮回。就是你为什么来投胎?因为心识把你带来投胎的,那么你到净土去,又是什么因缘去的?是你一念心识到净土去的。所以我们整个生命是由我们心识来主导,那么心识又是怎么来主导我们?在唯识学把它分成两块来观察:一个叫唯识相,一个叫唯识性。 唯识学的经论,它是先讲唯识相。就是我们刚开始在观察我们内心世界的时候,会看到心识所显现的一个相状,所谓的因缘果报的相状。那么当然这个相状,你都可以感觉得到,比方说你今生有富贵的相状、有庄严的相状,有各式各样的一种相状,这些都是过去的心的业力里面显现出来的。 那么我们在观察人生的时候,第一个,先从相状来观察人生,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么当我们在了解相状以后,我们第二个再观进去,观察我们生命的本体,这个很关键,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那么在唯识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生命的本体是空性的,那么这种概念是告诉我们什么意思?为什么我们这些相状的本质是空性?它说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无所得的,你不可能在任何一次的生命里面,得到什么东西。简单的说,生命是没有结果的。可能你对你今生的生命很满意,因为你今生的善业表现出来了,让你富贵、让你庄严、让你眷属美满、让你健康长寿;也可能你对今生的相状不满意,因为你过去生临终之前触动了罪业,让它表现出来,让你今生多病、贫穷。 我们人生的相状有很多种,但是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结果。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有结果的,因为我们的生命本体是空的,因为它本质就是空性。 比方说我们做梦,佛陀很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人生,说你做第一个梦的时候你是一个国王,你有很多的珍宝,你活得很快乐,当然你实际上有感受到国王的假相,有那种快乐的感受,但是你把善业用完以后,你第二个梦变成一只蚂蚁了,变成一只小蚂蚁了,因为你善业已经用完了,福报享尽了吧。那么你这个时候你做蚂蚁,就想:那我上一辈子的梦跑哪儿去了?我有没有办法把上一个梦的一些东西,带到第二个梦来?不可以!因为生命它的相状,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它是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它没有独立自主的体性,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也就是说我们今生所有的相状都是借来的,你的快乐是向因缘借来的,用善因缘借来的,所以当善因缘释放完毕以后,对不起,你借来的,你就得还,是吧!它就把你要回去了,所以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所以为什么说我们生命的本质是空?因为你的生命是借来的,它不是本来就是这样子,如果你本来就是这样子,那它就是有自性了,你不是借来的,是吧。所以我们对相状后面的本质的意思说,建立一种无所得,人生是没有结果的,你最好在死亡到来之前,早一点知道这件事情,不管你接不接受,它是一个事实。我们一次一次的轮回都没有结果,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也是一个因缘的显现如此而已。 那么从这个地方就是说:相状是可以受用,但是本体是毕竟空。所以从这个概念里面,蕅益大师就把这个唯识的整个人生观,把它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把这句话记下来,你就知道怎么观察人生了。 它即空,就是人生无所得,人生只有过程,你好好把握当下的因缘,去积功累德;第二个:即假。你今生所有的因缘,都是你的心识变现出来的,心识举体而作因、作果、作依、作正、作自、作他,全部是你的心识自己变现出来,让你自己去攀缘它的,自变自缘。你跟外界接触的时候,是你自己的业力变现一个影像,然后再引导你的第六意识,去攀缘这个影像,人生是这么回事。所以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你会知道,其实我们一生的身口意的活动,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不能超越你的内心世界去攀缘心以外的东西,不可能!违背万法唯识的道理。所以我们从这个理论当中,我们知道,改造我们的生命必须调整我们的心态,因为它是我们生命的全部。 当然从这个即空即假即中当中,我们知道人生的真相以后,我们要开始做一些修行。修行就是说,到底我们哪里出了差错?人生有痛苦,一定有原因的,事出必有因。我们会轮回,也是有原因的。为什么我们今生死了以后,来生又得一个果报?那种相续的力量,那种生命相续的力量是怎么来的?我们必须找出来,然后加以调伏、引导。所以这个修行就是实际的,我们开始面对自己了。我们以前的精神体力,都在向外攀缘一切的人事,现在是时候好好面对你自己了,我们应该找到我们内心的盲点,到了做一些调整的时候了,到了为临终的正念做准备的时候了。 【114】什么是依他起性? 这一科开始讲到我们内心世界的一些调伏跟引导,哪些功能是错误的,应该调整、调伏;哪些功能是一种功德庄严的,应该把它带动起来。我们这一科开始,讲到实际的一种内心的操作。 好,我们看甲三的修行方法,分成三段:一、理观;二、事修;三、结示。这个结示请大家改成总结。那么乙一当中的理观,又分成三段:一、通达三性;二、正修止观;三、修学次第。先看通达三性,我们看一个问答: 问:夫证唯识理而登佛果,从初资粮位至究竟位,具几智而得成就? 答:唯一无分别智而得成就。其中行相,略述如下: 好的,那么我们开始在回光返照,我们开始修行的人,第一个一定要开始面对自己了。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们从一个最初的资粮位,到最后成佛的究竟位,我们主要的是修「无分别智」。那么这个无分别智,当然主要是从第六意识的一个观照。我们知道,无分别智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生命是无所得,从无所得里面,建立无分别智。 那么这个无分别智,在修行当中,它是先把我们内心世界分成三块,这三性很重要,你三性你不清楚,你就不知道哪些是你该断的、哪些是要保留的、哪些是要成就的,就是你必须把你每一个念头,它到底是什么性,你要很清楚。我们一个念头起来具足三性,你要正确的判断,什么是盗贼、什么是地雷、什么是宝藏,你才不会错用心了。所以这个三性在整个唯识的修止观是非常关键的,你要马上判断出来:哪些是你的错误的认知、哪些是一种正确的功德、哪些只是一个过渡的桥梁,你不用管它的。好,我们先把这个三性里面,第一个依他起性先把它念一遍: 一、依他起性:依——依托;他——众缘。谓宇宙万法,皆须依托众缘而得生起,即以赖耶种子为因,借诸众缘而生。万法既依托众缘而生,则所现如幻如化,无有实体,但有缘生之假名、假相、假用,此即依他起性。 那么我们先把这个名词解释一下,再讲它的义理。这个依他,这个依就是依托,这个他,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一切法,它自己不能生起来,它要假借自己以外的很多因缘。 比方说这个杯子,这个杯子的存在,杯子它自己可以把自己变现出来?不可以。它要假借很多很多的业力,你自己的业力、众生的业力,那么也就是说,就是这个他,就是指自己以外的众多因缘。那么什么叫做众多因缘?就是宇宙间的万法,就是我们这一期的身心世界,是依托众缘而生。什么叫众缘?就第八识的业种子,还有我们临终的那个攀缘执著的心的结合,而所现的一种如幻如化的一个假相,这个假相是空体的,它只有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就是依他起性。 依他起自性,就是由业力的种子变现出来。那么这一部分,没有错,诸位,当你的阿赖耶识是个种子的时候,它有善恶的概念,只要这个种子变成果报了,这个果报就没有对错了,它对你就不能构成障碍。我们在乎那个种子,因为那个潜伏的功能,在临终是有引导性的。一旦种子变成果报,这一部分你就不要在乎了,因为它已经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它对你的来生没有影响了。 诸位,我们以前都是把心放错了,我们以前注意依他起性,我们注意果报,而忽略了我们第八识潜伏的那些种子善恶的功能,其实这个你错了。当这个种子变成果报的时候,你就不用怕它了,因为它对你来生不会构成影响了。 所以依他起自性,这个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个因缘所生的这个业力这一块,通通没有对错,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这一块叫做业力所变现的果报,这个叫「依他起性」。它是依托你很多的业,当然这个业不是一块,它是一个族群的业力。你可能有一些布施的业,所以你富贵;但是你在富贵当中,你可能也做了一些杀生,所以让你短命多病。所以你这个业是众多的业的累积,就显现了你今生的果报。那么这一块,你可以把它放弃,不要管它,过了就好了,这个对于你今生的往生,一点都没有影响,因为它已经从种子变成果报了,这是第一个。 【115】什么是遍计所执性? 第二个是我们要注意的遍计所执性,我们把它念一遍:二、遍计所执性:遍——周遍;计——计度。凡夫六、七识,不了诸法之依他起性如幻如化,于中妄执为实我、实法,无时无处不周遍计度,此即遍计所执性。 那么「遍计所执性」,这种周遍计度执著,我们看它的解释:就是这个第六识跟第七识,它不能了达诸法的依他起性是如梦如幻。就是当我们的业力变成果报的时候,本来这个果报,已经变成果报了,它已经对你不能构成威胁了,因为它那个种子功能已经被破坏了,但是我们一般人太重视果报,就把今生的果报,执著是真实的,就心随境转,就把心住在这个果报当中,就产生了生命的盲点——我法二执了。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这个是对往生最大的障碍,那个执著的,执著那个假相的心态,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在心接触果报的时候,第一个当然是感受,可能是快乐感受,也可能痛苦的感受,但感受是没有形相的,一种直觉,那么感受很快过去以后,第六意识就开始活动了。第六意识,它会产生一个取相跟分别,当第六意识开始活动的时候,它会把外在的相状,把它转成你内心的影像,这是第一个,第六意识开始透过你的想象力,把外相转成内相,然后,再把它加以分别。这一分别以后,这个相状就有变化了,如果你是乐观的人,你的相状,会往好的方向变化;如果你是一个悲观者,你的相状,就往不好的方向变化。 所以这个第六意识一旦安立名言以后,这个相状就产生变化了,但这个问题还没有在这里喔。那么一般人把相状加以分别以后,大部分的相状就过去了,但是有少数的相状被保留下来,就是它给你一个特殊的感受,特别是给你快乐的感受,或者特别痛苦的感受。那么这种感受,太强烈的感受,第六意识它的影像,快乐痛苦的感受,会刺激到第七意识的我爱执。当第六意识的「妄想」跟第七意识的这个「我执」结合以后,那就构成你生命的盲点了。因为你透过取相分别到执著,那么这个影像对你来说就是一个轮回的力量了。 我再讲一次,我们的生命就像放电影一样,它是从小到大一幕一幕的放,这个都没有错,生命在释放果报都没有错。但是我们的心跟这个影像接触的时候,取相这个也没错,你第六意识把这个众生的共业,转成你自己的业力,你自己受用影像,这个也没错。那么第六意识取相以后,开始分别,这个地方,错的还不是很严重,开始分别了:这个东西是好的、是坏的,把生命开始对立了,好、坏区分出来,安立名言了,这个地方问题也不大。但是有的影像给你印象太深刻了,它对你的刺激太大了,那么它会大到怎么样?惊动第六意识背后的老板,就第七意识出来,它把第七意识引出来,那么当第七意识出来的时候,它会把你特殊感受的影像,就住在这个影像上,然后这个影像就永远活在你的心中,形成一种引导你轮回的力量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死掉以后,我们会来投胎,因为你心中有太多执著的影像在里面,在误导你。带有执著的妄想,这个就是遍计所执性,你最好在临终之前,把这些心中的地雷都清干净。 什么叫临终起颠倒?这个就是「颠倒」!你心中累积太多这种我执、法执的影像,这个临终随便一个影像出来,就是一个轮回的力量——爱取,这个就是一个问题点,就是盲点了。第二个,就是经过你的取相分别执著,那么这个影像就留在心中,变成一种遍计所执性了,这第二个。 【116】什么是圆成实性? 我们看第三个:圆成实性。 三、圆成实性:圆——圆满;成——成就;实——真实。即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显此遍常体非虚谬,亦名真如、法性等。 那么圆成实性,它也是依他起而生的,所以依他起性,它会产生两种结果:一个是你错误的理解产生遍计执;第二个是正确的了知走上圆成实。 好,我们看圆成实性,圆成实,我们先看这个成,关键在这个成,它是一种清净解脱的功德,叫「成」,一种成就一种清净解脱的功德,而这个功德是圆满的,它普遍一切的时间空间,等到你得到以后,它是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受用的,它是真实的、它是没有变化的。 也就是说,我们依止二空的智慧,那么就着依他起当中开显的诸法二空真如的实性,那么这种实性,是普遍的、是常住的、是真实不虚妄的,叫做真如或者法性等。 当我们遇到依他起的时候,你不生起执著,你知道它的本体是无所得的,你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那么你就累积了一个圆成实性。那么圆成实性,它是解脱轮回的力量。 所以诸位,我们面对因缘的时候,我们生命会累积两种力量:一个遍计执的力量,你的执著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引导你轮回生死;第二种力量是圆成实的力量,它会让你从生死里面解脱出来。所以我们现在是两种力量都有。 【117】文昌帝君一些轮回的故事 好,举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在《安士全书》里面,印光大师也经常提了,讲到这个《阴骘文》文昌帝君一些轮回的故事,故事很长,我们简单的把它分成三块。 那么印光大师他把这个轮回的一些问题,他举文昌帝君的相貌来解释。这文昌帝君的轮回,我们简单把它分成三块。第一块,他的相貌是一个谦谦君子,在《安士全书》上说,说这个文昌帝君在前面十七世的时候,他都是做一个士大夫的,那么它用四句话来解释他的相貌,说是: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说他在这十七世当中,只要有人有急难,他会去救助他;他面对孤独的弱势团体,会尽量去保护他帮助他;别人有过错,他尽量包容他。所以他这十七世当中,他的缘起是善念跟善业的结合。所以我们看到文昌帝君的前半段,这十七世当中他的轮回投胎,他大部分都能够做一些官,可能是一个大官、可能是小官,总而言之他都是一个士大夫,在生命当中相对安乐。 那么这十七世的谦谦君子的相貌过去以后,后面产生变化了,第二段就是堕入龙身,他从一个谦谦君子的尊贵果报,变成一个丑陋的一个龙的果报。那怎么回事?因为他后来有一生,他的关键点,他不应该投生在帝王家,因为帝王家是是非之家。那么他从周朝一直到秦朝末年,后来他投生在汉高祖的爱妃,就戚夫人,做她的儿子。那么文昌帝君他夹带十七世的善业,出来的时候那不得了,历史上说这个人有两种的功德:第一个他身具帝王之相,小时候给人家算命,说这个人一定要做帝王的;第二个,他有这种汉高祖很多的个性,汉高祖的魄力、汉高祖的这种智慧,他完全继承汉高祖刘邦的这种智慧跟魄力。所以汉高祖是非常喜欢这个小孩,把他取名做如意。 那么这个时候就有问题了,因为当时的太子,就是汉高祖的原配夫人吕后,她生的长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嘛,所以说不是说你有福报,别人也有福报。所以这个时候赵王如意慢慢长大以后,就跟这个吕后的太子就产生了矛盾,当然戚夫人她一再的跟汉高祖刘邦说,希望把刘盈给废了,而立这个如意做太子。其实汉高祖也有这个意思,因为汉高祖非常喜欢如意,因为刘盈的个性,相对比较懦弱、无能。那么这个时候汉高祖就提议要废太子,要立如意了,但是吕后当然不同意了。吕后也不是一般人,她是一个很有心机的女众,所以她就召集了当初跟汉高祖打天下这些老臣,比方说樊哙、卢绾、萧何等等,把他们集合起来,那么就说这个汉高祖这个做法,犯了皇家的大忌——废长立幼!这个从周朝以来,皇上的继承者都是嫡长子继承的,哪有人用这个小儿子来继承的,这会引生夺嫡之争的,也会骨肉相残的,所以群臣就反对了,汉高祖刘邦没办法了,就打消了此意。 当然这件事情就触恼了吕后了,吕后就认为是戚夫人搬弄是非了,引起这次的夺嫡之争。那么汉高祖当然他也知道吕后的凶狠,他也知道,所以汉高祖在死亡之前,就赶快把如意封为赵王,让他到赵国去上任,就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朝廷,到他的属地去了。那么汉高祖死后,吕后开始复仇了,她等了很久啊,那么汉高祖一死,当然她的儿子,由刘盈就继承为汉惠帝了,但实际掌权就是吕后了。 吕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把戚夫人找来,双手砍断、双脚砍断、把眼睛挖出来,然后几乎她的六根都被破坏了,耳朵也被破坏了,然后就丢到猪里面,养猪的地方去,就跟猪生活在一起了,那么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她也害怕赵王如意的复仇,她就用一个理由把赵王如意给召回来。那么赵王如意其实跟刘盈,就是这个汉惠帝的感情是非常好的,他们两个人兄弟是非常好的。刘盈就知道,他母亲可能要对赵王如意下手,所以他就让赵王如意整天跟他在一起,连睡觉都在一起。但是这个汉惠帝刘盈,他有一个习惯,他早上会早起去射箭、去运动。吕后知道他有这个习惯,所以她就利用他早上出去那个时段,那个时候赵王如意还在睡觉就下手了。所以刘盈他去射完箭回来的时候,看到赵王如意已经七孔出血死在床上,他看了以后,吓了一身冷汗,所以刘盈没有多久也死掉了。 那么赵王如意,当然合理的推论是被毒死的。那么赵王如意在死之前,他很不甘心,因为他是有福报力来的,他不是一般人,就发了一个毒愿:他说我死了以后,我要变成一只毒蛇,我要吃光所有吕氏的家族来报仇。 那么这是一个遍计执性,他把这种邪恶的影像抓着不放,本来这个影像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但事情过了,他心中没有过,把这个影像牢牢的抓住,转成一种邪恶的愿力。 那么这个时候的文昌帝君依止邪愿,他要去投胎的时候,他经过一个山上,这个山上刚好有一对夫妇在祷告,这个夫妇年纪很大都没有儿子,就跟山神祷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们现在不能期待有个儿子啦,现在他们俩就很虔诚,把一个人的头发,把另外一个人的血,混在一个碗里面盖起来说:希望山神赐给我们任何一个动物都没关系,至少是我们血肉之躯所构成的,不管你给我们什么动物,我们把它当儿子一样的善待它,就回去了。那么他们两个祷告的时候,非常虔诚。那么文昌帝君的神识,经过那个山的时候被他们感动了,就动了一念的同情之心,所以就在他们那个地方的碗里面投胎。投胎以后,这个老夫妇,到了第二天到山上碗一打开:哎哟,一条金色的小蛇!反正它是一个动物吧,拿回去养。那慢慢长大以后,文昌帝君他是不可思议的福报力,神通变化。因为他的投胎不是因为罪业,他只是一个错误的愿力而来的,所以他夹带他十七世的善业力,他能够飞天,变成一只龙。他来到人间,也可以变成一个人。平常就跟爸爸妈妈,人长的一样,但是肚子饿的时候,变成一只龙,就是一只大蟒蛇了,去外面吃东西了。 但是有什么问题?这个果报体有障碍,因为它变成一个蟒蛇,就必须要吃肉嘛,而且它跟吕氏又有一些冤仇,所以吕氏有一些家族,刚好也投胎同一个乡村,这个县里面:有些是做人的、有些是做牛的、做马的,它就每一天的去吃一个吕氏的他们的这个眷属,一天吃一个。那么吃其它也就算了,刚好这个县令有一只宝马,非常喜欢他的宝马,它也是吕氏的家族投胎的。那么这个大蟒蛇它就闻得到:喔,这是吕氏家族来投胎的,就把这个县令的宝马给吃掉了。这个时候就激怒了县令,一打听:哎呦,就是这两个夫妇养的,这个蛇是他们养的。就把那个两个夫妇抓过来,他说:我限你们三天之内,交出你们的这个儿子,否则的话处死,那么就把这对夫妇给关起来。这夫妇说我们的儿子是我们的命根儿,怎么能够交出来?宁死不交。 后来第二天以后,有一个年轻人来拜访这个县令了,这个文昌帝君就变成一个年轻人,找县令理论,他说这个蛇它去吃这些众生,它有过去的因果,你不能因为它在还因果的时候,去判这两个夫妇,这两个夫妇没有错,他说他们在偿还因果,他就警告这个县令说:你最好少管闲事。作为龙脾气也不是很好,但是县令他就说:我作为一个县令,我一定要主持公道,这件事就这样办了。那么这个年轻人,这个文昌帝君,这个龙就警告他说:你啊,我看你是死相现前了。讲完以后就走了,走了以后就消失掉了。那么到第三天早上的时候,这个龙就到那个大海去吸了很多的水,就把整个县给淹没了,淹死了两千多人,就把他的父母救起来,其他全部都死掉了。 那么这个时候就不是邪愿而已了,这个有罪业,他除了吕氏家族以外,那其他人都是冤死的,所以它这个龙,它就不能再飞天了,从天上掉下来了,它就躲到湖泊里面去了。但是因为它有这个罪业的招感,后来它这个地方也不下雨,就干旱,湖泊也干了,它的那个蛇的皮跟地面摩擦的时候,流出血,长了很多小虫去咬它的身体,所以它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痛苦,那个小虫咬它的这个皮肉。 后来有一天早上,因为他过去有一个因缘,他对释迦牟尼佛像很恭敬,就是他在周朝的时候,他遇到一个释迦牟尼的佛像,他很恭敬的礼拜,跟释迦牟尼佛结了一个善缘,所以佛陀现前放大光明,为它开导因果的道理。这个时候文昌帝君的这只龙,就触动它的善念,就痛哭流涕向佛陀忏悔,忏悔以后,就从龙身里面跳脱出来了,后来做一个人,后来慢慢慢慢学佛,受三皈五戒。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说生命是怎么来的?就是说我们截取他一段好了,它这个龙身是怎么来的?流转三界中,到底是什么因缘让它流转? 「遍计所执性」! 你不能说它是业力,它造的可都是善业,它就是一种坚固的执著产生愿望。 诸位,障碍我们往生的不是业力,是你曾经的人生经验里面有些影像,你抓着不放,挥之不去的影像,你心中认为这件事情是有结果的,你对这个影像有所期待,这个是你生死的根本。它龙王就是这样来的,一念的遍计执变现了龙王的果报,一念迷生死浩然。后来它那一念的执著被释迦牟尼佛开导以后,它彻底放下了,转成圆成实性了。知道这个东西是过往云烟,过去就过去,所以心把它放下以后,它龙王果报就消失了,一念的悟轮回顿息。 所以轮回的根本,与其说业力,你不如说执著更为直接。没有执著,这个业力不能串成果报的。 所以这个遍计所执性,是整个往生的人要面对的。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当中,有些影像你是挥之不去的,它经常在你的心中出现,而且你期待这个影像在来生是有结果的,你违背了缘起法则。缘起法则告诉我们:所有的相状都没有结果。但是你认为它有结果,那就是执著了,因为你违背了真理。佛陀告诉我们,所有的相状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是真相,但是我们把这个相状抓住,我们期待这个相状有它相续的结果,这个就是你相续的力量,你对来生的那种期待就是轮回的力量。 就是说本来是无一物嘛,是你自己去惹这个尘埃。人生的相状,人家刺激你这没有错,这个因缘果报嘛,相状永远没有错,是你抓着相状不放。所以是这个遍计执,问题不在依他起。依他起只是在显现过去的业力,这个业力释放完它本来自己会消失掉,那么为什么在你的心中永远没有消失掉?因为你把它抓住了,而这个就是你临终的地雷了。 什么叫做颠倒想?就是这个,销我亿劫颠倒想,就是「带有执著性的妄想」,这种妄想不多,你一生可能只有两三个,但是只要有一个出来,你今生的修行就前功尽弃了,因为你的佛号的力量,绝对不是它的对手。 所以我们在修无分别智的时候,诸位要知道,你要破的是什么?破遍计执,不是破相状,破你的执取。你把相状放掉就好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讲无分别智之前,先知道无分别智所对治的是什么。那么无分别智所对治的是遍计执,所要成就的是二空的心性,就是恢复到你内心的平等。你的心本来是清净的,你之所以不清净,是你自己去惹尘埃的,所以破遍计执,开显圆成实,这个就是无分别智的目的。 好,那么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