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重磅推出:明贤法师《中观见与道德经》正式出版发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重磅推出:明贤法师《中观见与道德经》正式出版发行

  2014年7月3日,明贤法师讲著,当代首部佛教中观见与《道德经》携手对话之著述——《中观见与道德经》,由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中观,是大乘佛法般若智慧的最核心要义,佛陀49年弘法最日照中天的教法,悉达多太子的最根本证悟。月称论师(600-650)是印度佛教中后期最伟大的中观论师。论师少年出家,师从月护阿阇梨受沙弥戒,复随佛护论师弟子莲花觉学习龙树菩萨宗义及相关论书,传承中观圭旨。论师曾以诸多神通方便调御刚强大众,是一位完证佛陀智慧的僧人,也是继龙树菩萨以后,能全面代表龙树中观学派的那烂陀寺又一任杰出方丈。

  《道德经》,又名《老子》,全书81章,是中华文化“以道为尊”的典范和无尽的智慧宝库。老子,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生活于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氏,名耳,字聃,曾任周守藏室之史。其著作《道德经》的思想,全面深刻地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被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尊为始祖。

  2011年4月-2013年12月,明贤法师应学生社团邀请,每周一次于北京大学开讲《中观见与道德经》课程,历时两年,共计21次课,圆满讲述《道德经》之《道经》三十七章。

  本书是《中观见与道德经》课堂的完整教程。全书以中观为宗,以“道”的高度,逐句诠释与深掘《道德经》之道统与内核。深望借助佛教智慧,对复兴儒、道两家文化道统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以期中观正见在华夏传统文化土壤上“落地”,以此向西天东土两大圣人寻求智慧。

  佛法与《道德经》的智慧共识与文化碰撞,有着殊胜难得的历史因缘。

  明末憨山大师为述“三教无异,同一性源”之旨,用十五年宝贵光阴,以佛理通释《道德经》,阐“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读老子,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之灼见,深刻解读儒释道三家水涨船高之内在关联。

  清末杨仁山居士著《道德经发隐》,以佛法的视角高度评价《道德经》由世间伦理趋入道阶的价值:“汉唐以来,人皆以道家目之(即《道德经》),不知其真俗圆融,实有裨于世道人心。若与《论语》并行,家弦户诵,则士民之风当为之一变也!”

  而在当代,中观见与《道德经》的交流对话与对比研究,本书是承先启后第一次!

  中观见与《道德经》所分别代表的佛教及道家,一者是印度承载大道的宗教,一者是中国文化承载大道的门庭。梁漱溟先生观察中印文化的特点,认为中国文化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印度文化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两大文化在心性文明的共同特质下具备相近的对话基础,也造就了各具风格的载道之言。

  历史上,玄奘大师深明佛道同为大道而旨归非一之理,在“佛经正论繁富,人谋各有司南”的时节因缘下,为保二家义理之纯正,坚持在译《道德经》为梵文时,不以“佛理通明道义”,于是立下风规,泽被当来。

  传承至今,中观见与《道德经》之间界限清晰,特色鲜明。也正因此,在“以道为尊”的旨趣上,二者更显“不是同宗,已为同体”之默契,不仅在历史上异口同音,举扬道义,潜相秘护,更在大道幽微潜隐,人心乏道若渴的当下,以深契传统、裨益世道的智慧,警奔竞之心,塞物欲之源,反“迷于心、寻于迹”之小道,倡“无实体而有作用”之大道。

  中观见与《道德经》是道与道间的深刻对话,两大古老文明间的亲切执手。本书通过对二者的比较与梳理,以出世正觉,摄涉世之用、忘世之心,广谈和光同尘之理,倡言尊道守道之要,启人所未思,发人所未省。

  全书以“道”为线索,由《序篇》和《释论》两部分构成。《序篇》比较中观见与《道德经》旨趣之殊同,定位之别异,以佛教视角确立两家同声共气的智慧核心与话语基础。《释论》从道谈起,对《道经》三十七章进行逐句诠释,谈道的名体、本体、动用、法理、世间性,提出和光同尘、由世间伦理趋入道阶、有人心就有禅宗、不立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境界、抱一守道、知白守黑、人文佛教等重要理念。

  中观见与《道德经》之经史合参,并非纯粹析理,闭门论学,量已超越单纯文化研究之范围,是一次“以道为尊”的信仰与文化实践。本书由法师讲著、诸方善信护持,在宗教文化出版社编辑卫菲女士精心编审,以及北大禅学社、北大国学社、社科院国学社、北中医禅学社、人大禅学社学子们共同参与下,从课程讲义变成行文流畅、装印精美的法宝出版发行。众缘和合,弥足珍贵。

  望本书流通社会,福利人群,深契文化传统与时代人心,为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之建设与文化复兴做出贡献。并期待学人不仅仰羡于耳目之新奇,最当由此奠立存好心、行好事、做好人之深远道德基石,进而拥获更大之生命勇气,在遭遇人生疑难之际,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继而获取生命之圆满与回归。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我们念佛的功德如何回向?

传喜法师:微教言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传喜法师:微教言 横超三界

传喜法师:微教言 三昧光

传喜法师:微教言 消除无量劫的生死重罪

 

后五篇文章

著述文集:阿姜查《我们真正的归宿》读书会(释果灯)

情传千里(洒甘露比丘)

阿姜佛使的禅修世界

一行禅师:以慈悲甘露熄灭愤怒的火焰

成观法师:佛教徒如何认识和处理对生老病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