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化解深心所著 |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化解深心所著
『彻了实相万法根源,无不知见如日照世,似镜现相无处而不应。』 佛陀在人间,就是已经将宇宙万物的真理全都很透彻了,道理的性相无不了解。是何种东西,何种形相,何种性,都完全了解了,何况是万法的根源,无量无数道理的性相都很透彻,无不知见,什么事情都了解。无论所说的天空、宇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等等,这一切界的道理,佛陀在宣说,全都好像在他的面前,非常的明了。同时,那个形象就是在他的内心,无不透彻。 就如日在天空普照世间,只要太阳出来,日光就能普被天地万物,除非是云将它遮盖起来,但是,太阳仍然是存在。若到了佛的境界,已经拨开了所有的云,日就是透彻,晴空万里无云,大地整片都受到日光所照。 所以说,佛的知见就如日照世一样,无论是高山、大海。山,看它有多高,只要有太阳,就没有东西能遮盖日。这就是比喻佛陀的智慧。其实,佛的智慧,我们人人也有,只是我们被遮盖住了。就如镜子现相,无处不应,所以到处,这面镜子一显现,自然周围的境界都看得到。只要你拿起一面镜子,很开阔的境界,都在小小的镜子里能够看到,很开阔的境界都在镜子里。 所以,心镜,以镜来譬喻如来的心性。因为外面的境界会在这面镜子现相,但是这个外境若过了,镜子没有受到污染。我们也是期待自己的心是这样,应境现相,如何能够智慧明朗,而且污染不会着心,这是很重要。 我们若透彻了万法根源,『无不知见,如日照世』,我们所要了解的都能了解。就如这面镜子,只要你用心擦啊擦,擦得干干净净,这片镜子的功能就会再显现。怕的是你用东西将这面镜子遮住,或者是用脏污、灰尘遮盖住它,否则这面镜永远都是清净的。我们人人都有这面清净的镜子,只是受外面尘埃染垢。我们现在修行,就是要如何用功擦掉这些尘垢,保护这面镜子,擦过了,就不要再让它染着。这是佛陀很用心向我们众生所说的话,所以法要入心。 佛陀的心,只希望能够以佛的知见来觉悟众生。我们这段时间,经文一直就是这样说,佛陀来人间就只为了『欲令众生入佛之知见故』。 再接下来就说,『舍利弗!我今亦复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 佛陀向舍利弗再说:舍利弗,我现在也是这样。过去诸佛是这样,现在我释迦牟尼佛也是这样,我更加能了解诸众生,所有的众生有种种欲。因为诸佛了解众生根机不整齐,诸佛还是设方便法来教导众生,而要用种种法,必须先了解众生,他的深心,到底在想什么呢? 现在佛所说的众生,就是已经深心信仰的人,也就是已经接受佛的教法,而且深信不疑的人,像这样的人,他还有『深心所著』。 佛陀很辛苦,虽然有很多愚昧无知的众生,佛陀就如在哄小孩一样,这些孩子懵懵懂懂,要如何让这些孩子能够不吵、不哭——来,来,给你这颗糖果吃。来,来,你如何能安心,庇护着你。这是对幼小无知的孩子,就要用随众生的心欲去付出。 佛陀在人间,对学佛的人,他也是有初机、中机、大机,到了对初机、中机,慢慢将他接引到大机。大机就大根,大根就有深信,不过,这种深信也有所著。到了很想要暸解,但是就是有所著。就如现在的教授,研究,研究,研究他的范围之内,他有他的所著。他愈深入,他的争执会愈多,因为他都认为他所研究的才对。 我们学佛也是一样,光是在佛法中,各宗派就有所执着。佛陀所要的不是这样的执着,虽然深心是很好。用心,广大心;深心,广大心,这是很好,就是接受佛法,有在尊重法。 ⊙深心:一、求法之心愿甚深尊重。二、志求高深佛法,甚深意念之心。三、深信佛之本愿,毫不怀疑,择善坚定不移。 有一类就是『求法之心愿甚深尊重』。第二种就是『志求高深佛法』,那个志向,所求的是很高很深的佛法。他知道法是广无止境,深无底,所以志求高深佛法,『甚深意念』,那种求法的心甚深,很有这分心想要求法。第三种是『深信佛之本愿,毫不怀疑』。这也叫做深心。这种深心所著,这个『着』是什么呢?就是坚持。 有的人认为我信的是对的,所以我有所著。但是,佛陀他了解众生的根机,希望众生所著的,要『择善坚定不移』的这种『着』,而不是执着于自己的境界里,那就无法让法很普遍。若个人只执为一端,这也不是好的教法。所以,佛陀的教法,希望人人能深心,但是众生还有所著,各执一端。佛不希望这样。 所以,佛陀还要『随其本性』,佛陀还要再按照人人的性,虽然是追求佛法,却是要去除执着。所以佛陀对这类众生还要『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法华经方便品第二》 到了这种深心的人,他很相信,但是同样有所著。佛陀还是要设法,让他将这个深信的法,根能长;不只是深,要深、要广、要伸长去,这就是我们的信根。 佛陀很辛苦!小根小机的人,佛陀要用初机的教法。中根中机,佛陀就要用中等的方法。大根大机,佛陀还要更用心,要如何让这个大根大机之人更加透彻、成就。若能够成就,就是对众生的帮助就大了。除了成就他自己无所著,还能够开阔展现,为大地众生的付出。因为佛陀是为众生说『教菩萨法』,所以这大根大机更需要用心教育。 所以这『随其本性』,我们了解他,随其本性,就是说『佛本具大智慧,照了自性,本来是佛,具足恒沙性妙功德』。 ⊙随其本性:谓佛本具大智慧,照了自性,本来是佛,具足恒沙性妙功德;是名:本性佛。 这是描述佛了解,因为佛陀的性已经透彻到恒沙的妙功德,无量无数的功德了,这是佛陀所得。但是,佛陀也知道,众生也是本具大智慧,人人也本来是佛。前面一段时间曾说过,诸佛也是众生,众生是好乐佛法,追求佛法,用功精进,所以成佛。释迦牟尼佛是这样,其他诸佛的过程也是从众生开始,众生人人都是本具佛性。 所以,现在所说的本性,除了佛透彻了解,也了解所有的众生,人人都本具这个智慧的光明,同样能够自照,反观自性。 我们人人听经,也是要反观自性。外面种种的因缘来譬喻,我们看外面,来了解我们自己。所以,慈济人随口都能说『见苦知福』。看看外面,赶紧反省自己,我们还要怨叹什么呢?看看外面的苦难,我们还有什么,要再所著、所求的呢? 所以说来,佛陀要告诉我们更深的,我们要反观自性。我们不只是在生活中去与人比较,说:我们苦,别人还比我们更苦。这是在生活。我们应该要在我们的自性,佛陀这样说,我们要与佛陀比。佛陀说他有他的本性,这个本性是众生人人本具,我们要相信,要深心相信,相信我们的本性与佛性同等,所以我们要赶紧反观自照。 这反观自照就是智慧,智慧也是本具。我们本来是佛,有具足佛性。这具足的佛性是恒沙妙功德,不只是少少的一点点的佛性,应该也是很普遍,恒沙的功德。所以这叫做本性,也是叫做佛性,也叫做『本性佛』,人人都有个本性的佛在。『本性』有总别二项。 ⊙本性有总别:一、总性,谓一切诸法,性本空寂,无生无灭,本来就是,真如与佛性同,故名总性。二、别性,谓人喜做恶事,则以恶为性;好集善事,则以善为性。如火以热为性,水以湿为性,故名别性。 一、就是总性。就是说,『一切诸法,性本空寂』。所有的法,性本来是空的,就要全部集合才能称这个名称。其实,常常说我们世间这么多东西,这些东西不是只一项就叫做东西,它有很多因缘的元素合起来,称为这个东西。那粒沙,沙,这么小的微尘,不只是它本来那粒沙而已,那粒沙也有山河大地,有虚空、气候,才能够形成那粒微细的沙。所以说来,这一切法,性就是空寂,所有一切的法,只单独一项不能成就。 同样,我们人的来源也是这样,有父母阴阳合一等等,天地万物无不都是这样,这些因缘分开,什么都没有了。所以『性本空寂,无生无灭,本来就是』,就是空,真空。『真如与佛性同』,我们的真如与佛的性是同一项,所以,性其实是空寂。佛陀的真如妙性,无生无灭,静寂清澄。 第二,就是别性。刚才所说的是总性,现在就是别性。就是说,『人喜做恶事,则以恶为性;好集善事,则以善为性』。这个善与恶,你若是做坏事,我们就知道这个人性很恶;这个人都做好事,这个人的性很善,他的本性善良。其实以佛法而言,善恶无记,只是因缘和合变成一种习气。 所以『如火以热为性』。火,其实要能产生火,也不是火本来就是火,它有因缘会合。树木也要四大合一,四大互相成就,增减都不离四大。水能助木成长,而木能助火生,这都是互相。 若要拆开成单一,我们现在已经有作为的性,就是若摸到热热的,热称为火的性。这种在世间,我们所看到的这些东西,这全都已经是『有为』,所以分别的性。所以『如火以热为性,水以湿为性,故名别性』。已经在分别中,应它的相,来表达它的性。 这个相要有很多东西会合,才称为『相』。各种的相,有各种的名称;各种的名称,它有各种的性,不同。水有水性,就是湿的;火有火性,那是热的。这全都是将人人所有的作为合起来,叫做别性。 善与恶,所造作的一切,就是形成了很多相。从相去分析它的性,其实真性是空无所有,会合起来只有一个真如本性,那就是最真。 各位,好像很深是吧?不过,我们还是从外面的境界反观自性,从浅而深,从事相一直体会到我们的本性。这就要看我们多用心。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