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明贤法师青海湖畔广讲“宗门心法五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4年8月12日下午明贤法师开示(图片来源:北海禅院)

  编者按:2014年8月12日下午,百名参加北海禅院禅修夏令营的高校学子,云集青海湖北岸。在明贤法师的指导下,于水畔清净禅修。 之后,法师为大众广讲了北海禅院“宗门心法五要”。法师说道,不忘念、不念旧恶、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变随缘,是大乘佛法宏观的 纲维,更是最核心的修行要素,也是大乘佛教价值观指导下的做人原则。牢记五条,大乘在握。

  来到青海湖边禅修,不光只是打打坐、用用功,还要广学宗门的心法。按照今天的行程安排,应该一起打坐和学习“宗门心法五要”。

  天气放晴了,我们就在这湖边学习“宗门心法五要”。如果各位有功夫用,可以继续用功、安心打坐;如果没有功夫用,可以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宗门心法五要”共有五个部分,作为北海禅院最新确立的五要,全部都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不忘念

  首先是“不忘念”,来自《佛遗教经》。经典说我们与其求善知识、求善护住,不如不忘念。唯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不能入。我们在 修行方法上得不到受用和进展,往往会抱怨“哎呀,现在怎么找不到善知识啊?找善知识好难啊!还有现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大兴佛法?我们 信佛的违缘这么多!”

  但是《佛遗教经》说“求善知识,求善护住,无如不忘念”。这样的话语是佛陀什么时候说的呢?是佛陀临近涅槃时,在双林树间为大 众所说的。如果能够不忘正念,诸烦恼贼不能侵入,所以应该常常摄念在心。如果失念,则失去了一切功德。如果念力坚强,哪怕进入五欲 贼中也不为所害,就像披着铠甲上阵,都无所畏,所以这里先说“不忘念”。

  不忘念至关重要,在其他经论中也有很多引证。

  永明延寿大师在《宗镜录》中谈:“但了一心,不忘正念,一切境界,自然消灭。可谓应念断除,岂劳功行?此乃西来的旨,诸佛正宗 。”能够不忘正念,一切虚幻境界、障缘自然应念断除,不劳你去辛苦用功,这便是祖师西来的真正宗旨,最究竟的宗旨,是诸佛的正宗。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摄心是一切的根本。憨山老人在《梦游集》中说我们“念念不忘,心心不懈,即此 便是修行之要”。《虚云老和尚法汇》中曾这么谈:“朝也念,暮也念,行也念,坐也念。二六时中,念念不忘,绵绵密密。功夫熟处,弥 陀净境现前,无边利益,自可亲得。只要信心坚定。心不坚,万事不能成”这是虚云老和尚对于“不忘念”很直接的说法。

  “不忘念”最核心的就是不要失去了正念心。正念心在,一切清净。如果心跑了,不是昏沉就是妄想,不是妄想就是烦恼,不是烦恼就 是执着外境,而不忘念正使我们心能守志,心能守志才能一切清净。如果心能守志,我们不会身心远隔;只有身心隔离,烦恼才会油然而生 。这里有意和志、魂和魄的关系,也有情和想的关系,而最重要的是意志守一,魂魄守一,情想守一。只要抱道守一,就是“不忘念”。

  这“不忘念”的“念”,如果不忘,到底在哪里呢?“念”就在我们不上不下,不偏不倚,不是情多也非想多,不偏于魂也不偏于魄。 摄魄归魂,情想合一,能够抱道守一,守住道,那么“道”就不会离开自己。这就有功夫用,我们就有功德了。

  这是宗门心法五要的第一部分。

  不变随缘

  宗门心法五要的第二部分,是“不变随缘”。

  《大乘起信论》曾经这么说:“以真如熏于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令妄念心厌生死苦,求涅槃乐。”“真如熏无明”是一个核心概念 。虽然我们背离真如,当初的无明使我们的心变得散漫,但真如从来没有离开过。既然真如没有离开,那它到底对我们现前的一念发生什么 作用?是不是只起到妄念的作用呢?不是的。按照“真如熏无明”的说法,只要我们还在修行,还在调整心念,真如就像磁石能够引铁一样 。我们的念念妄心常常具备回归的实力、回返的功德。

  最终,我们因修行的反复陶炼,使自己的心境真正回到清净的真如中来,这就是佛性能够改俗的功能。这个道理在藏传佛教的很多教典 中也同样得到印证。不败尊者曾经说:“因为实执不合于空性,所以你不要担心自己的修行没有马上获得确定的成果;因为实执不合于空性 ,所以我们所有的修行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而且最终必然要回归到我们的清净自性中来。所以每一次的修行都有它特别的价值。”

  这种“真如能熏无明”的意义,产生了特别重要的第二步价值,就是在真如中能够发生随缘不变的功能,使修行不会堕入普通生活中的 庸俗,而具备出离价值,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如果谈到人间、人生佛教,常常会有一个问题:假如过分偏重于生活,那么佛法的价值究竟还有多少?有没有可能不但修行化不了 世俗,还被世俗腐化呢?“不变随缘”正好解答了这方面的疑惑。

“不变随缘”的功德是说真如自性一切现成。我们只要了知真如,时时处处都能呈现,处处都是现成的。我们的心性自然回归,便不会执着 于世俗的生活和情绪。“不变随缘”是不论遇到怎样的境缘,我们的正念始终不变,这样就能脱离种种烦恼。

  大师《大乘起信论裂网疏》说:“无有余法而可更求,即于真如。”意思是说,我们之所以谈“不变随缘”,是因为生活中在在处处的 因缘本质就是真如,无需另外再求一个新的真如。随即于各种染净的因缘当中,都已经具足了十法界,十界都只是假名而没有自性。随缘不 变说的当体就是真实的,每一件俗事的当体就是真如,“但迷之则生死始,则真如举体而为生灭;悟之则轮回息,则生灭当体便是真如。”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各摄一切法,辗转不相离,才能让我们真正地随缘不变。

  随缘不变不是一个庸俗的说法,而是总摄一切法,辗转不相离,真如不相离,自性不相离。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圭峰宗密大师曾说:“ 如一摩尼珠,唯圆净明,都无一切差别色相。以体名故,对外物时,能现一切差别色相。色相自有差别,明珠不曾变易。”(宗密大师答《 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

  “然珠所现色,虽百千般。今且取与明珠相违者之黑色,以况灵明知见与黑暗无明虽即相违,而是一体。谓如珠现黑色时,彻体全黑, 都不见明。如痴孩子或村野人见之,直是黑珠。有人语云:‘此是明珠。’灼然不信,却嗔前人,谓为欺诳。任说种种道理,终不听览。纵 有肯信是明珠者,缘自睹其黑,亦谓言被黑色缠裹覆障。拟待磨拭揩洗,去却黑暗,方得明相出现,始名亲见明珠。”

  就是说,比如有一颗百宝明珠,谁都觉得它是宝贝。但如果有人拿黑色珠子放到它旁边,黑珠的一切光彩都映衬到真正的宝珠上,再看 宝珠时,就发现它也是一颗黑珠子。

  把这个黑珠给一个不辨宝珠、不能识货的人看。他一看,“哎呀!这是一颗黑珠。”这边有人就劝他:“不是啊,这是宝珠,你要相信 我。”不识货的人就会非常生气,说:“你这不是胡说八道吗?你这是完全在欺骗我、糊弄我。我眼见的真真切切就是黑珠,为什么说它是 宝珠呢?”

  宗密大师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在“不变随缘”的认知定见指导下,我们眼前一切现成的诸法,本义都如同百宝明珠,都是如来藏的藏性 ,只是自己认识不到而已。我们清净的真如自性的一面从来就不会被真正染污。

  虚云老和尚说:“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色空原来无碍。”如果实在明见了这个道理,则任其 天堂地狱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挂无碍。不明白这道理的人,虽然道理讲得天花乱坠,也没有任何真实的受用。

  所以,从这里看来,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为境转真是不容易的事,这是随缘不变的要义。

  不念旧恶

  宗门心法五要的第三部分是“不念旧恶”。

  《佛说八大人觉经》中有这样的经文:“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冤亲,不念旧恶 ,不憎恶人。”凡夫中贫苦的人多怨,但我们仍然要广结善缘,化解别人的横结恶缘,把一切冤亲等相观照,当成一样的。不念过去的旧恶 ,不憎恶恶人。

  蕅益大师在《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中说,为什么我们会念旧恶呢?因为有一个关键的字,就是“恨”字。我们常用,也听惯了。我恨你 ,他恨你,这个“恨”字以忿恼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够障不恨,以热恼为业。所以,“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此亦嗔恨一 分为体,离嗔无别恨相用故”。

  如果离嗔,就没有其他的相用。“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怀恨不释,徒自热恼而已。”如果不去念过去人的旧恶,那么各种怨恨自然化 解。如果怀恨而不去化解,只能使自己热恼。大师的主张是说,念旧恶最终毒害的只能是自己。

  虚云老和尚曾经这么谈:“凡夫的境界总是贪染财色名利,嗔恚斗争,对‘道德’二字,认为是绊脚石。一天到晚,喜怒哀乐,贪爱荣 华富贵,种种世情不断,道念一点没有。所以功德林被凋残,菩提种子被烧尽。”

  “假如把世情看得淡淡的,一切亲友冤家视为平等……视一切众生平等无二,视人饥如己饥,视人溺如己溺,常发菩提心,则可与道念 相应,亦可立地成佛。故曰:‘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虚云老和尚法汇》)有人无礼地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吗?你能够 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这样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曾经再三提起,宁可起贪心无量,也不要起嗔恨心。因为嗔恨心对修学者来说有一个致命的坏处,就是可以 永远灭尽法缘,与正法的缘分断绝。嗔恨心令善人远离。我们要不念旧恶。

  《八大人觉经》中说了这“不念旧恶”的道理,依然要以“不忘念”和“不变随缘”作为基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想不念旧恶依然很 难。

  不请之友

  宗门心法五要的第四部分是“不请之友”。

  《维摩诘经》有这样的话:“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也这样说:“我发无二最上心,为诸众生不请友,胜菩 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间广利益。愿我乘是善业故,此世不久成正觉,说法饶益于世间,解脱众生三有苦。”《大方广三戒经》曾这么说:“ 益利世间,作不请友,欲护一切所有众生,慈心不舍一切众生,善能演出一切佛行,守护佛法,誓护佛法,善趣佛种,向一切智。”

  做不请友,就是要度化一切众生,向一切智,成就圆满的究竟佛果。《大乘四法经》中有这样的话,“菩萨有四种善法。云何为四?谓乐修 一切善法;不轻未学;于诸众生怨亲平等;为不请友饶益众生,不思其报。是为四。”在《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里又曾经这么说 ,“作不请友,为行大慈。”在贾曹杰注解的寂天菩萨《入菩萨行论》里也有这样的话,“大悲引发为不请友,故应赞扬。”

  僧肇大师则有更直接的说法,“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赴婴儿也。”不需要你请,他自然就会来,就像慈母直接到达婴儿的旁边去守护 他一样。窥基法师曾经这样谈,“故行慈悲,为不请友,譬之父母,怜救于子,不待请故,已前诸位。或待他请,方救济之,未能任运为不 请友,此皆任运慈悲深故。”

  在传灯法师的《维摩经无我疏》里也引用僧肇大师的说法,“真友不待请,譬慈母之赴婴儿也。”在我们的《光明希望大悲灯供》中也 有这样的话:

  若与我有缘,若与我无缘,同我大愿是我身;

  同我大愿故,共我身无别,其四无量等虚空;

  广度有情故,勤勇无休歇,愿彼通达正觉路;

  我不入三界,亦不出三界,常以圣性愿力故;

  心如虚空故,常安住法界,遍在众生心识体;

  以圣性愿力,加持诸有情,令罪垢灭入菩提。

  这是北海禅院灯供愿文之中有关“不请之友”的原话。

  以“不忘念”、“不变随缘”、“不念旧恶”为基础,《维摩诘经》中的“不请之友”就从这种内在的心理构建中向外进行拓展,完善 到对于外人的帮助上去。由内而外,发诸内而行诸外,就成为一个人以菩提道帮助所有人的契机。

  要怎么帮助别人呢?如果能够在关注自己生命状态的同时,对他人的生命和信仰状态同等水平地关注,自然就会做他人的“不请之友” ,自然就能时时处处与人把掌雄谈、共叙平生。所以,别人没有请你帮这个忙,你发现他有困难了会帮助他解决。敏锐地觉察他人需要,轻 巧地帮人解决,以“不忘念”、“不变随缘”、“不念旧恶”的方式来成就“不请之友”。

  假如念着旧恶,不可能做不请之友;假如已经变了,不能随缘不变,不可能做不请之友;假如起恶念了,也不可能做不请之友。要由内 向外逐步扩展开来,这是“不请之友”的核心要义。

  不忘初心

  第五部分“不忘初心”。

  《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中天子问:“正观以何为本?”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说:“以坚念不忘为本。”天子言:“文殊师利,菩萨有 几心,能摄因、能摄果?”菩萨言:“天子!诸菩萨有四心,能摄因、能摄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转心,四者 一生补处心。初发心为行道心作因缘;行道心为不退转心作因缘;不退转心为一生补处心作因缘”。看来,初心就是其中一颗最大、最主要 的心。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说,“汝应谛听,当为汝说。亦有初心胜后心义,谓阿罗汉诸无漏心,虽离自身一切烦恼,而不能化无量有情 ,皆令发心舍诸烦恼;菩萨初发大菩提心,虽于自身烦恼未断,而能普化无量有情,皆令发心舍诸烦恼,展转饶益无量有情,是谓初心胜后 心义。”这就是初心的价值。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菩萨法者,于是观中不忘本愿,不舍大悲,先用不可得空调伏心地。住是地中,虽有烦恼,心常不堕 ,如人虽未杀贼,系闭一处。”“不忘初心”虽然没有广泛地应用菩提心,但是已经把各种烦恼贼系闭一处。“不忘初心”自然就拥有这样 的功德。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这样说:

  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

  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虚云老和尚法汇》中曾经这样说,“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除了虚云老和尚这样的说法以外,我们 也还要对于宗门心法五要的第五部分“不忘初心”做一番解读。

  “不请之友”已经成就了,往下面的要点便是“不忘初心”。

  “不请之友”并不是主动地做他人狐假虎威、狼狈为奸而作恶的朋友,关键是要不忘初心。虽然做了不请之友,但是我们要关注心里的 建树。菩提心的要义是对个体和他人生命同等地关注,同等珍惜所有人的生命,爱惜所有人的信仰、信念。这样做“不请之友”就不是庸俗 的一面。

  如果没有忘失初心和帮助他人的善心,就能始终停留在一个坚定、真实的发心当中。其他烦恼贼偶尔也会泛起,虽然未能杀贼,但是所 有的烦恼贼都已被禁闭在一处,所以不为所恼。

  最重要的不是“变不变”的问题,而是“忘不忘”的问题。一个人常常能提点起当初的那一念,常常都去返顾最初的发心,没有忘失, 自然会很如法,为人处世也能特别懂得怎样去安顿自己身心中的烦恼和不安。最早的那一念常常提得起来,为人就会非常纯粹,不那么容易 受染污。染污得多、变化得多,初心当然就忘失得干净。

  “不忘初心”还是要在前后五种心的基础中,时常返顾、经常提点当初的“那一念善心”。我们能保有对最初那份发心的回顾,这便是 一种童真、真挚,一种能够排除外界干扰的狂狷,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朴实、一种真实。

  我们看人和人之间打交道,有时第一反应会成为后来的一种相续。但我们有关菩提道的最初发心也一定会成为未来相续缘分的起点。如 果修行过程中始终不忘初心,就像明代李贽所说的“童心未泯”,就是真心、童真。真心未泯,气象自然真如。

  以上就是我们所谈的这五种心,是北海禅院所确立的宗门心法五要。这五个要义用一首短偈来综合:

  不忘初心不请友,不念旧恶不变缘;

  心不忘念佛亲教,法轮再转无别传!

  不忘初心、不请之友、不变随缘、不念旧恶、不忘念,是大乘佛法宏观的纲维,更是最核心的修行要素,也是大乘佛教价值观指导下的 做人原则。牢记这五条,自然大乘在握。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第七意识——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

林清玄:情深,万象皆深 飞鸽的早晨

林清玄:情深,万象皆深 飞入芒花

林清玄:情深,万象皆深 清净之莲

林清玄:情深,万象皆深 爱语

 

后五篇文章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之 业力、因果与命运

净界法师:面对盲点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把生命归零!

佛网文摘:佛教是如何看待风水的

佛网文摘:“活在当下”与“念死亡无常”

佛网文摘:病苦后的重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