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大会进入核心讨论阶段 |
  韩国《朝鲜日报》 室 外 “在我生活的地方可以看见喜马拉雅山。我们正在亲眼目睹冰雪融化的情景。是谁夺走了我们的水!” 当地时间12月12日在被古色古香的建筑环绕的丹麦哥本哈根国会大厦广场,来自印度的女性环境运动家范达娜-席瓦(Shiva)拿起麦克,发表了富有激情、令人动容的演讲。 席瓦从核物理学家变身为环境运动家,而后一直在主导第三世界生态、环境运动。当天是世界市民及环境团体指定的“气候变化国际行动日(Global Day of Climate Action)”,席瓦作为当天的演讲者,高声呼吁:“在此次气候变化会议上似乎看到了‘民主主义的死亡’。我们应创造新的世界,今天就是这一世界的开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旨在讨论替代《京都议定书》(2012年到期)的新的温室气体减排合约。席瓦主张,与会的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演讲一结束,广场上来自全世界136个国家、884个非政府组织的3万多人(当地警方估算、主办方估算为10万多人)示威队一致呐喊“气候正义(Climate Justice,指发达国家应对因气候变化而遭受痛苦的发展中国家负责)”。 随后示威队从国会大厦广场出发,向哥本哈根大会现场贝拉中心方向进行了大约6公里的游行。 在似乎演变为“种族展览会场”的广场和街头,世界各地非政府组织成员通过各种造型、创意和标牌等,开展了充满激情的活动。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10多名与会者身穿熊猫造型服装,西藏示威队身穿牦牛造型服装,环境团体“地球的朋友(Friends of the Earth)”成员则举着写有“请改变政治,而不是气候”等标语,开展了示威。 英国《金融时报》 室 内 气候会议会场里的各个小房间里,分成30个工作组,各国谈判代表正在磋商前一天出现的两个主席案文。其中一个是关于美国和发展中国家未来行动的长期行动计划特赦工作组谈判案文,这个案文是在一个之前长达170页的文本基础上压缩的,一共7页,好似给谈判穿上一双滚轴溜冰鞋。 文本中,有很多括弧和空格。其中一条关于全球长期减排目标的案文是:“缔约国将联合于205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50)(85)(95)%,并确保各国在此之后继续减排。”括弧里的这些选择都来自各国或者国家集团的提案,谈判的过程就是妥协、达成共识,去掉所有的括弧。 每天早上,进入会场后,很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文件柜台拿最新出炉的文件。秘书处也会给每个国家的信箱里塞进最新的谈判案文。有的国家代表团实力雄厚,就会参与几乎所有议题的磋商小组,小国只有一两个代表,只能参与和自身利益相关最紧密的议题。 气候谈判的纵深是横亘在其之上的192个公约缔约国。谈判之初,关于谈判最终决议形成的程序,未通过多数表决制。于是,192个国家的共识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悬于任何一次谈判的终结。 现实中,大国是真正主导全球事务的决定力量。尤其是美国,似乎没有什么耐心和这么多小国家一一谈判,并与他们享有公平的一票。 对于小国,几乎只有在这个场合,他们才有发言的机会。人口只有1.8万人的图瓦卢以及规模相当的众多其他小岛国只有在这里才能让全世界听到他们充满道义力量的声音。因此,他们要求重新审议决议机制,在今年谈判的最后,如果达不成共识,就采取多数表决制,数量众多的小岛屿和最不发达国家可以以此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本次缔约国大会的标志是一个细线缠绕的球,但是你看不出,这些线的头在哪里,尾在哪里,线也没有粗细之分,但是他们却绕成了一个球。 新华社 账 目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已一周,计划12天的谈判将进入高层磋商阶段。过去几天里,尽管与会各国代表纷纷表达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愿,但各方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分歧明显。此次会议承载着全世界的殷切期盼,在即将开始的关键阶段,若要达成一份令人满意的协议,就必须着眼大局,算清四笔“账”。 气候变化谈判要取得成功,首先必须算清排放“历史账”。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受影响更严重的却是发展中国家。从1900年到2005年的100多年间,发达国家人口总数不到全球的20%,却排放了全世界80%的温室气体,其中1950年前排放的温室气体95%都源自发达国家。 因此,发达国家必须正视并承担历史责任,更大幅度地提高减排目标,并在资金、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支持,这将是下一阶段谈判能否成功的关键。 气候变化谈判要取得成功,就必须算清排放的“人均账”。在前期谈判中,一些发达国家仍然紧盯排放总量,无视中国等发展中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的事实,试图让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承担相同的减排幅度,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数据显示,2006年发达国家人口不到10亿,却排放了约129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总量的46%,人均排放几乎为发展中国家的4倍。 气候变化谈判要取得成功,就必须算清减排的“法律账”。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并非无法可依,《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是对所有缔约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不仅确立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而且为发达国家确定了强制性的减排目标。 这次气候变化大会,旨在为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以后如何减排达成协议。因此,原有的法律框架理应继续有效。一些发达国家试图推翻现存的法律框架“另起炉灶”,其目的无非是要让发展中国家也承担强制减排义务,这有违他们当初的庄严承诺。 气候变化谈判要取得成功,还必须算清减排的“民意账”。面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严重威胁,尽快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的呼声。在过去的一周里,参加气候变化大会的绝大多数国家代表都强调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原则,按照“巴厘路线图”的方向,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协议。在12日的“气候变化全球行动日”,10多万民众在世界各地举行不同形式的游行请愿活动,敦促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应对气候变化达成一份公平、有雄心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顺应民意,推动大会取得成果,需要发达国家在减排目标和资金、技术支持等方面作出更高承诺,这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致主张。 目前,谈判正步入实质性阶段。正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12日所言,现在光靠良好的意愿已经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要作出强有力的承诺,将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