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来自英国的三位极地冒险家,47 岁的潘·哈多、40 岁的马丁·哈特里和安·丹尼斯从加拿大北部出发,历经73 天,行走434 公里,进行了1500 次冰层人工测量。通过他们获得的数据,剑桥大学极地海洋物理小组将于明年1 月出版一份名为《Catlin 北极调查》的科学报告。报告指出,极地冰盖的融化情况比人们想象中的更严重。
“ 四年后北极将面临无雪的夏天,无论我们现在做什么,这种情况都不会改变。而我们现在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量不要使情况变得更坏。”在哥本哈根,47 岁的极地探险家潘·哈多对记者说。
今年2月,来自英国的三个极地冒险家,47 岁的潘·哈多(Pen Hardow),40岁的马丁·哈特里(Martin Hartley)以及安·丹尼斯(Ann Daniels) 从加拿大北部出发,历经73 天,行走434 公里,进行了1500 次冰层人工测量。根据他们此次行程提供的数据,科学家们发现,极地冰盖的融化情况比人们想象中的更严重。
在此之前,没有任何确切的数据能够说明北极冰盖融化的真实状况。借助卫星,人们可以看到整个北极,大片的海洋被冰层所覆盖,人们无法从中看出冰层的厚度,也无法计算冰层将经历多长时间后融化殆尽。
明年1月, 一份名为《Catlin 北极调查》的科学报告(Catilin ArcticSurvey)即将正式出版,里面有三位极地冒险家在北极获得的所有测量数据,报告将供全世界所有的科学家免费使用。而这次冒险也使三人成为《时代》杂志“2009 年度环保英雄”。
第19 次极地大冒险
40 岁的马丁· 哈特里(MartinHartley) 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野外摄影师之一,在过去的十年里,他的足迹遍布群山、森林、沙漠、海洋、极地,为包括《国家地理》、《时代》在内的数十家顶尖刊物供稿。然而对于马丁来说,每一次去北极都是一场“谦卑之行”。
在马丁的镜头之下,北极有一种广阔、苍茫的美。“照相机比任何护照更容易抵达一个地方,我总是试图用最真实的方式来记录偏远地区的现状以及当地人的生活。”作为一名摄影师,哈特里常常会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与当地人待一段时间,了解他们的生活,然后才进行拍摄。
“我希望能够用镜头记录一些东西,然后将这些东西带回去展示给人们看,让他们了解,为什么我们有义务要拯救那个地方。我猜想,对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甚至搞不清楚北极到底在地球的上面还是下面。”
在北极,马丁已经交了许多当地朋友,“虽然我几乎每年都会去北极一次,但我待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不肯定我的经验是否确实。但我曾和当地人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所有的回答都差不多:冬天变得越来越短而且越来越暖和”。
一名生活在加拿大北极圈内巴芬岛的印纽特猎人告诉马丁,如果按照以前的习惯,大量的浮冰通常都是在海上形成,然后才慢慢靠拢岛屿;而现在的情况则是相反的,浮冰在靠近岛屿周围形成,然后才逐渐向大海中央漂流过去。
正因为这样,那些素来喜欢以海面上的浮冰作为“交通工具”的北极熊如今经常出现在离岛屿很近的地方,它们的活动范围开始逼近人类的聚集地。“北极熊是一种非常具有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常常喜欢凑热闹,但每次等待它们的也许就是子弹;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力大无穷的动物,发生熊袭击人的事情也不可能完全没有。”马丁说。
但是除此之外,气候变暖到底对北冰洋造成了多大的影响?在马丁他们决定亲自去做这份测量之前,没有一份确切的数据可以说明北冰洋到底怎么了。
长久以来,人们公认,只有那些熟知洋面危险性的专业人员才能从事测量工作,但即使这样,精确的数据也很难得出。“配备在潜艇、飞船以及卫星上的遥感仪表无法分别测量冰层及雪层的厚度。这样不仅使数据处理变得复杂,而且还需要对无法确知的海上浮冰及雪层的密度进行调整。因此,这种数据只能作为估算值,而不是实际测量值。”哈多向我们解释说。
于是他们三个人准备亲自去北极测算冰层的厚度。为此他们特地配备了一种特别研发的、重量仅为4 公斤的脉冲雷达,据说,这种雷达是潘的团队花费整整两年时间研发而成的。不过就在三人开始工作不久,雷达就无缘无故地罢工了。三个人不得不选择一种更原始的测算方式——“手动冰芯钻探”。“由于当地正处于极夜时分,所以我们白天实际上没有多少时间,多数都是在半夜干活。潘随意选定了一块冰,我们就开始手动钻探,一边还要小心翼翼担心用力过猛会让钻头陷入冰中拔不出来。”马丁向记者描述他们工作的场景。
通过多达1500 次样本勘察以及获得的6000 组数据,剑桥大学极地海洋物理小组完成了一份新的报告。现实表明情况比想象中的更严重一些,这个三人组在北极勘探到的全部冰层都属于一年冰(first year ice),而按照科学家们本来的估算,勘测地应该存在更厚的多年冰。“以此我们可以判断,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该地区夏天所有的冰雪都会融化,北极将会面临无雪的夏天。”潘对记者说,“对于那些在我们开始这段旅程时出生的孩子来说,这是件遗憾的事,当他们长大后,北极的多年冰盖有可能不复存在。”
挑战极限
这已经是马丁第19 次前往极地了。与马丁一样,这次北极之行所有人员全都算得上极地旅行专家:活动的发起人、49 岁的潘是英国最出色的极地探险家之一。2003 年,他曾创下个人无援助徒步478 英里,不间断穿越北极圈的纪录;队伍里唯一的女性成员,45 岁的安在穿越极地方面的经验并不比男队员少,查尔斯王子称赞她是“英国女性的表率”。
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敢对这趟旅行掉以轻心,“尽管你已经去过了很多次,但极地依然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如果你一不小心惹了什么麻烦,你就没命了。”马丁告诉我们。潘则透露说,这次的北极之行,他们拍摄了许多记录短片,其中的一些公布在网络视屏上,而另外一些则被选择性地删除了,“我们考虑再三,有些太可怕或者太恶心的场面,不是每个人都是能够接受的”。在这次旅程中,马丁差点冻掉了大脚趾,而潘与安也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性冻伤。
尽管如此,他们都认为这次的旅行非常值得。潘从5年前开始计划这个项目,并从WWF 处获得了资金援助;而对于马丁来说,这次冒险也是他经历最特别的一次,“我与全世界最好的探险家以及一流的学术机构合作,试图揭开这个环境问题:北冰洋上的冰层究竟还能维持多久?”
他们为行程制订了精密的计划:他们从加拿大北部北纬81 度、西经130 度开始,一路向北走1000 公里直至北极圈内。“这是一条在科学界被认为是最有趣的线路,在这条线路上,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冰层。”马丁说。
每天早上,安第一个起床,热水壶、融雪做饭。9 点半的时候,队员们吃完了早饭,开始拆帐篷,一路向北而行。在接下来的一整天里,潘会不时选择一些冰盘作标本,记录下冰盘大小、冰缘高度和方向、每一块冰盘的方向以及新旧冰层之间的对比等数据。
安的工作则是帮助队伍确定方向,他们必须一路直线向北,直至北极圈的最中心位置。而马丁在白天的工作便主要就是拍摄并且有摄录机记录下队员们一整天的工作。有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些特别形态的冰层,他必须拍照留证。“我尽量多地拍照,因为我觉得一切关于这里的图片资料都是极其珍贵的,这里的情况实在太艰难了,更多时候人们来到这里,已经没有力气再拍照了。”
我们看到马丁镜头中的极地:那是一个无边无际的天地,冰雪与天地连在一起,巨大的冰层间留有深深的空隙,露出冰层下深蓝色的海洋。
“如果你去过北极圈,你就会了解我要表达什么。那里的地方实在太大了,如果你置身其中,你并不会感觉冰层有什么变化。有些变化是潜移默化的,除非你长时间生活在那里,不然你不会感觉到。”潘后来告诉我们。
基于与潘类似的理由,马丁也不太愿意以“北极专家”的身份来对外演讲,“许多事情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说明问题。”他说。马丁说他自己记得很清楚,他们一行人在今年的2 月28 日抵达此次行程的起点,“通常在那个时节,当地的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30-40 度,有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50℃,而这一次,我们抵达当地的时候发现那里的气温竟然在零下26℃,这让我们大家都觉得很意外。”
就是在这一次的行程中,小组的成员还遭遇了有史以来最恐怖的一夜。“那天晚上的天特别黑,一点月光也没有,我们决定在一片类似足球场大小的地方安置帐篷。晚上3 点左右,我们突然发觉帐篷中间的冰块开始断裂,原本像足球场那样大的冰块变成了像网球场那么大的冰块,然后再变成乒乓桌大小的冰块。我们马上离开帐篷逃跑,一路狂奔到另一片看上去足够安全的冰层上。”马丁后来回忆说,那一晚后来谁也不敢睡觉,“想想就在几天前我们还在温暖舒适的家里喝茶讨论极地的行程,现在却睡在一块随时会断裂的冰块上,在一片冰冷黑暗中默默呼吸。”
北极之行让三人小组吃尽苦头。马丁足足瘦了17公斤,潘与安也是伤痕累累。“你如果也想去北极看一看,请先观看一下我们网站上的视屏,再作考虑,不过估计你看了之后就不会想要去了。”潘半开玩笑地说。不过,他们还是认为这次北极探索意义非常。“我们以实际数字证明了极地冰盖正在逐步消亡,希望这组数据同样能引起这里( 编注:哥本哈根)每一个人的注意,为各国领导人敲响警钟,敦促他们采取紧急措施,以应对北极冰盖消融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