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反思的终极影像 |
 
当全球影迷疯狂追捧电影《阿凡达》时,最为痴迷的莫过于数字3D特效打造的“潘多拉”星球。 这片茂密的原始丛林,有像蒲公英一样随风漂浮的木精灵、一踩就发光的草坪、柔若羽毛的荧光树枝、凶猛而美丽的各类怪兽。导演卡梅隆先用奇幻瑰丽的星球将你吸引,而后,将人类的巨型战车推进这片土地,用大炮与炸弹将绿色森林残酷摧毁,燃起熊熊大火。 是的,在影院中看到这一片段的观众们,都会自发地站到人类的对立面,焦虑地希望“潘多拉”星球的纳威人能战胜人类。而当圣树显灵,各种飞禽走兽铺天盖地扑向飞机坦克时,人们又会为这场肉搏反击战动容。数字3D的逼真特效,使人们可以充分触摸这颗星球的气息,与这里的一切精灵、怪兽和森林融为一体,将人类视为外来入侵者。 我们把人类自身当作了敌人——毫无疑问,卡梅隆在这里用了一种微妙而又足以让你反思的手法。当你跟随着他瑰丽的镜头一点点爱上“潘多拉”星球时,也接受了“像纳威人一样敬重生态自然”的观念。 观众们摘下红蓝眼镜,无语而沉默地走出影院时,免不了从各个角度去回味。必定有一些人,会为自己没能留在梦幻的“潘多拉”而失落,也会为自己所面对的真实、喧嚣、被欲望侵蚀的世界而失望。 人类文明的自我审视 “我们在电影中所探讨的一些想法就是——人类和他所创造的技术文明与自然以及土著文明之间的关系。太多时候,人类只是不负责任地索取。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人们思考,如何把大自然变得更好。”在谈及《阿凡达》的主题,导演卡梅隆曾这样说。 多年来,“和平”与“环保”始终是卡梅隆电影的主题。他曾用《终结者》让人们反思,人类的愚蠢和贪婪将造成灾难,也曾用《泰坦尼克号》警示世人,人类现代文明在自然面前如此脆弱不堪。 而“潘多拉”星球则是卡梅隆用完美的3D技术带来的梦幻天国。这里的纳威人拥有信仰,其生死存亡都与自然密切相关。就像剧中所说,他们“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总有一天必须偿还”,卡梅隆甚而用中国西南地区“树葬”的古老方式来呈现纳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细看“潘多拉”星球,其实就是一个被想象化了的真实地球。这里的飞禽走兽都以地球远古时代的生物为蓝本,从纳威人的原始着装和社会结构上,又可看出15世纪印第安人的影子。当欧洲殖民者抵达美洲大陆,对手无寸铁的印第安人实施种族屠杀时,其惨烈程度不会弱于《阿凡达》中的场景。纳威人在《阿凡达》中逃过一劫,真实的印第安人却没那么幸运。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点滴,在《阿凡达》中或诗意或惊心动魄地呈现。走出影院的人们如梦方醒,势必会重新审视环境、文明与自己之间的关联。 能够让你如此思考的电影,当然不止《阿凡达》。好莱坞的电影导演们早就懂得用环保观念来为自己的影片增加内涵。土壤沙漠化、温室效应,河流污染,森林面积减少……当这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变为大银幕上触目惊心的画面时,观众们必定会得到视觉与心理上的交叉刺激。 刚刚在中国市场上赢取4亿票房的灾难片《2012》,是导演罗兰·艾默里克继电影《后天》之后的又一力作。跟《后天》一样,这部视觉惊人的电影将地球在观众眼前完全毁灭:黄石公园的熔岩喷涌而出,基督救世主雕像轰然倒塌,街道如海浪般撕裂荡漾,万吨巨轮顷刻间被海潮吞没……导演的终极宿命论,让观众们在黑暗中倒吸冷气,就像当年看《后天》一样,对现实产生巨大幻灭感,从而思索我们自身的行为方式。 相比之下,一些以动物为题材的纪录片则从另一个角度唤起人们对环境的保护。 纪录片《帝企鹅日记》、《鸟的迁徙》、《海豚湾》,以及英国BBC推出的《行星地球》等,将人们闻所未闻的真实场景和动物们的生存状态细腻展现,让远离自然界的人们发现,这个地球还有那么多生物需要关护爱惜。《行星地球》的导演阿拉斯泰尔·福瑟吉尔在谈到拍片动机时感叹:“这是我们下一代再也不会看到的地球景象。而且,再也不会有人投入和本片同样程度的资源,拍摄到同样的电影。” 而另一些从人类角度出发的纪录片也在撼动人心。《垃圾勇士》讲述一名美国建筑师如何用垃圾做原材料建造房屋;《食品公司》将食品工业的灾难呈现于众;《塑料成瘾》阐述人类对塑料制品成瘾的历史,以及塑料对地球的可怕污染。看完这些纪录片,你或许会心有余悸地立即更改自己的食谱和行为方式,或放弃使用塑料,或成为环保的素食主义者。 电影业:污染排放大户? 尽管观众们不断通过电影来修正、反思自己的环保观念,但一个吊诡的现实是——电影的拍摄过程就是一件毫不环保的事情。 好莱坞是洛杉矶地区第二大空气污染源,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次于炼油厂。 消耗巨大的好莱坞每天都会调动无数卡车,使用摄影棚发电机,动用发电站,制造烟火与爆炸,搭建大型场景等等,每年都要烧毁价值千万美元的车胎,消耗上万吨汽油和机油。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发现,好莱坞电影工业每年排放14万吨污染物质,并释放出800万吨损害环境的温室废气——这比洛杉矶的航空航天制造业、服装业、旅馆业和半导体制造业制造的污染都要严重。 导演罗兰·艾默里克在拍摄电影《后天》时,曾动用大量灯光、燃料和发电机,这些巨大的消耗势必使得温室效应更加严重。为此,导演在结束拍摄后花费20万美元种植森林,以示弥补。 在中国,电影《无极》剧组污染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景区成为2006年国内影视业最大的丑闻。该片虽票房高达2亿,却永远留下不良口碑。 到今天,关于电影拍摄污染环境的新闻仍层出不穷。去年,导演何平在介绍自己新片《麦田》的外景地时曾说:“我们是在东北的最北边拍摄的,为什么这么好的环境都在边界线上,都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中国优美环境的地方,确实被人口增长和现代工业给破坏了。希望那个地方还能保持原始生态。”话音犹在,《麦田》剧组后又传出在黑龙江外景地残留大量生活、建筑垃圾的照片。而冯小刚的新片《唐山大地震》,也被曝光片场的垃圾废墟均未及时处理。尽管制片方否认污染环境,却都谨小慎微地即刻处理,越发意识到环境问题与电影之间的利害关系。 环保热潮之下,电影作为最大众的娱乐形式能直接影响并激励人们的环保观念。但电影拍摄、导演和明星们的行为方式,也越来越受到监督与制约。美国的环保人士们会监督电影的拍摄过程,监督残留片场的垃圾和污染情况,甚至明星们是否坐着私人飞机满世界跑,是否穿着皮草,是否开着高油耗的跑车,都在环保人士的制约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