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绿色消费 |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消费的现状,以及绿色消费意味着什么。 早在二十年前,当今美国学者艾伦·杜宁就在《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里写到:消费作为影响可持续发展三大因素之一(其他两者为人口增长、技术变化),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他指出,在工业化的土地上,消费已渗透到社会价值之中,甚至,“消费者”和“人”这个词变成了同义词。在西方,特别是美国为代表的“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被世界范围内的有财力的人争相仿效,消费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而是一个“过度消费”,一个被欲望不断刺激的“拥有更多物品”的过程。
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看到公众对于“消费”的认识开始发生一些细微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基于商品经济的强势文化渐渐渗透进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消费的商品越来越多,过去有着悠久“节约为荣”传统观念的东方国家也开始步“消费主义”的后尘,人们认为消费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消费是被提倡并得到尊重的。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硬币的另一面,公众对于“消费”过程可能带来的影响、“消费者”拥有的权利这些方面的意识也在提升。 2007年8月,《中国青年报》以“如何看待可持续消费”为题,开展面向全国城市青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城市青年“最想实现的一大愿望”,主要集中在大面积的住房(38%)、出国旅游(21%)、拥有自己的汽车(12%)三个方面。这个结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观念惊人一致。 同一份调查同时也显示:66.8%的公众认为应主动改变过于舒适的生活方式,例如过大的住房、每天开车出行、经常远程旅行等等。虽然由于被调查者并没有真正达到这种生活水平,难以判断这是不是一种真正的“绿色选择”的意愿。但是起码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过度”的消费心存戒备,并希望通过消费行为的改变来使社会发展更加可持续。 作为独立的、非政府的环境与政策研究机构,设立在美国华盛顿的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如果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需要再造三个地球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这个研究一直提醒我们,现有的消费模式需要得到改变。“绿色消费”的观念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一小部分人提出,并渐渐在社会层面明朗化。这其实是一种反“消费主义”的理性力量。 绿色消费意味着什么?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这是一种节制性的消费,而不是过度消费,不是炫耀性消费;其次,消费者选择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商品,这除了看产品本身的材质之外,还要关心它的生产、运输过程。重要的是,绿色消费不能仅是个别消费者的个别行为,而应该是一个社会的集体行为模式,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先是环境研究者、环保主义者的研究和警醒,然后是环保组织的推动,继而政府高屋建瓴地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些都为“绿色消费”在主流消费意识上开辟战场做了很好的铺垫,绿色消费渐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并的的确确地改变了一些消费者的行为。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有了认识,不一定就会带来行动的改变。一个人在面临消费选择的时候,除了会考虑价值观,还会考虑便利性、身份匹配度、价格等多种因素,并在很大层面上受到消费习惯的影响。要落实绿色消费,除了营造社会舆论,更重要的是,在便利性、舒适性等多方面都有相应的配套,使消费者“不得不”作出绿色选择。 作为消费者,在其中亦有着重大责任。那种“赶超”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并不是健康的。首先,它有害我们的生存环境;其次,它有害于我们自身:由于对物质的过分专注而忽略了心灵,导致我们一直处于紧张的追逐中。而从根本上来说,物质并不是让人幸福的充分条件。去除繁复的物质追求,培养节约的消费习惯,才可能将人引至平实宁静的心态。从现在开始,改变消费习惯,合理使用自己的“消费权”,也将督促企业更快地作出“环境友好”的调整。 一些民间机构在搭建“意识-行动”间的通道上也做了很多尝试。其中包括日本、台湾的一些推动有机农业的机构,他们不仅告知消费者有机食物对身体乃至环境的益处,更重要的是,他们推进了种植有机农业的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使消费者能够安心、方便地买到真正的绿色食物。这种市场模式也在国内得到了尝试与推广。 现在已经有很多商品、企业的评估标准,另外还有政府环保等部门对企业环境行为的评价制度,但是这些信息往往并不是很全面,分散在各处,对于消费者来说,很难短时间获取有效的信息。中国民间机构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通过制作“水污染地图”,把尽可能多的企业环境行为的信息集合起来,便于消费者查询。此外,“自然之友”推出的《绿色选择手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制作的《有机食品指南》,都致力于让消费者能够方便地获取“绿色消费”的信息,指导他们的消费选择。 “绿色消费”现在总体来说还处于一个“概念化”的阶段,其真正落实需要消费者、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NGO)的共同努力。在绿色消费成为我们的消费模式的时候,我们也会发现,除了环境得到改善外,社会、经济也将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