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巨大 |
 
“谁来养活中国人”、“中国人能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等等可谓是老生常谈,可正在日本札幌举行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和粮价问题再次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记者专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茂松,请他分析世界粮价高涨的原因,谈谈中国怎样解决自己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有何贡献。 图片来源:王楚天 两大原因促使世界粮价上涨李茂松研究员开门见山地驳斥了世界粮价上涨的“发展中国家责任论”。他说,粮价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把全球粮食需求增加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既不符合事实,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态度。现在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大国并没有缺粮,这些国家基本都能靠自给自足解决本国的粮食问题,没有大量地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所以不存在拉高世界粮价的问题。 李茂松分析,主要是两大因素加剧了世界粮价上涨。一是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拉高粮价。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因自然灾害,2006年全球粮食减产6.2%,2007年又减产5.8%,全球粮食基数大,连续两年减产5%以上,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关系。供应减少,需求不变,自然有一部分人的粮食消费受到威胁,粮价也因此被拉高。 二是由于全球能源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已高达140美元一桶,替代的生物能源消费也随之增加,由于利益驱动,一部分粮食由食物消费转化成能源消费。美国使用燃料乙醇,去年玉米的用量从8100万吨增加到1亿吨以上。 粮食变能源,使得因灾减产的粮食供应雪上加霜。供应趋紧,价格上涨也就顺理成章了。世界粮价从2006年9月开始飞涨,小麦18个月涨了1.7倍;大米价格在今年年初时,两个月翻了一番;大豆价格18个月上涨1.66倍。 中国粮食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全球闹“粮荒”,中国应无恙。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迅速发展,增强了粮食保障能力,中国已从一个缺粮国家,实现了基本的自给自足。目前中国粮食的自给率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2005年中国首次出现在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受援国名单之外,中国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援助朝鲜、缅甸等国家,成为粮食援助国,每年对外提供粮食援助近100万吨。 谈起近30年来,中国为保障粮食生产所做出的努力,李茂松感慨颇多。他认为,首先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其次科技进步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近三十年来,平均8-10年就会更换一次优良品种,产量提高10-15%,充分发掘了农作物遗传的潜力。我国粮食的单产也从1981年的亩产222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317公斤。 用世界9%左右的耕地解决了20%左右人口的粮食问题,中国在解决自己的粮食问题的同时,也对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1万零30亿斤,实现了连续4年的增产。近年来国家粮食库存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粮食安全线。 从2007年中国粮食的进出口情况上看,小麦净出口300万吨,稻谷净出口130万吨,玉米净出口487万吨,这表明中国谷物市场供给充足。而当前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这表明中国对世界粮食供应也是有贡献的。目前我国这三大粮食品种与国际市场的关联程度已经降至很低的水平,不仅有效地阻止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国际市场的价格。 图片来源:王楚天 做好加减法 保障粮食安全现在的安全,不等于永远的安全。李茂松研究员指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粮食安全问题。现在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加快、灾害影响范围扩大、灾害危害程度加重、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增加,全球粮食生产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相应增加。因此,未来要保障粮食安全还需做更多的努力。 李茂松建议,做好加减法,保障粮食安全。要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努力增加粮食产量,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加”法。与此同时,还要重视“减”法,即通过防灾减灾,从灾害中夺取粮食,减少灾害对粮食造成的损失。仅2007年,我国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比上一年增加300亿斤,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也表明了防灾减灾上还大有潜力。 从事农业气象和农业减灾研究20多年的李茂松,谈起减灾滔滔不绝。灾害作为自然现象总是会发生的,但我们要认识自然规律,“应天时,顺地利”,趋利避害,对农作物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通过大力兴修水利设施和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从而提高中低产田防御旱涝灾害的标准,形成“旱能浇、涝能排”的调节能力。从被动救灾变为主动防灾,减少灾害的损失,就相当于增加产量了,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另一个思路。 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依然是亘古不变的警言。只有做尽“加”法,做绝“减”法,我们的粮食问题才能彻底安全、高枕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