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7月20日始我们将离开寺院,居住在奥运村,这对我们初修行人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佛制:出家弟子,“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师)。”因为对于出家众来说,学戒持戒不仅仅是记住杀盗YIN妄等等戒条而已,所谓“森罗万境,何事非持”?——从外在我们所面对的一切境界,一直到我们内心的起心动念,都能够“见境明白、如理取舍”,那才是真正的持戒。所以僧团里真正受了比丘大戒的人,其实都不愿意往外跑,更不愿意在外住,哪怕是住宾馆,因为在外面要想清净持戒、持好戒,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又发心要学大乘佛法,又不能弃舍众生,同时跟着师父这样的大乘师长,又必须承担很多的事情,所以不得不往外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比丘戒与菩萨戒一起持。因为比丘戒的精神是“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什么都不要,只要吃饱肚子,全部心力放在修行上;而一个大乘行者要想广行利他“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就“不名为妙”了。二者的差别在《瑜伽菩萨戒本》中有明确的说明。
所以,有人将大乘道比喻成走钢丝,也是不无道理.如果坚持固守戒律,寂静远离人群,则偏于小乘发心;但如果过于深入人群,混迹世俗,也有一种"烂掉"的危险,此时就更谈不上大乘了。 怎么办?唯一的办法,依师依友。师父规定,僧众外出,必须两人以上同行。现在越来越体会到师父很多规定的良苦用心,其实都是为了我们互相拉拔,清净持戒。在参加志愿培训的时候,我们住在社会主义学院。每天早上五点钟,几位法师会准时凑在一起,按照早课的流程,一起唱诵楞严咒十小咒等功课。虽然由于担心妨碍他人休息,不敢大声唱诵,但一堂早课的念诵,对我们白天身心稳定地投入学习和工作,有着极大的裨益。“能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谓与善师善友共住,及因依止多闻等因”,道次第的教授,是我们行持最好的指导。 更何况,在佛世时,比丘也不是不面对俗人。当时释迦牟尼佛带着庞大的僧团,通过每日托钵乞食,与广大的群众结下了善缘,而很多戒律本身也正是在僧俗互动中制定出来的。戒律是佛的般若智慧在事项上的运用。把戒律持得恰到好处,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就是般若。而这些肯定不是一开始就会的,正是在这些境界上去练习。因此,参与奥运会,学习在更复杂的境界里持戒,本身就是一个学戒、修行的过程,是必须要学的功课。 因此对于此事而言,我想首先是要承担起来,虽然自己能力不够,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是必须要做的。在这之后,再考虑如何在这个大原则下调整个人的修行。这就是所谓的:个人修行放到团体中考虑,团体的修行要放到整个佛教中去考虑。这样,自己的修行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