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立场与条件 |
 
生命教育的起点是什么?是保全生命并拥有一个健康的生命。孩子从呱呱坠地开始,对人的关怀就开始了,对生命的保全开始了,教育也就开始了。从生命教育的发展来讲,它的要本不是为了解决儿童、成人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问题和身体的保全问题,它更多的是要去追求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去追求幸福,去追求自由! 其实生命教育也不是我们有些材料上所说的起源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而是起源于英国历史上一个久负盛名的,并且声誉丝毫不亚于伊顿公学的学校——“夏山学校”。这是一所典型的实施生命教育的学校。我这里有一本书(《夏山学校》),建议实施生命教育的学校最好都读一读,这里面有很多很感人的案例,这些案例都围绕一个基本理念——基于生命的历程来教育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和追求,这些都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思考变成自己的教育行动。 我认为可以从四点来理解生命教育。 第一,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想。我认为教育者从来都是一个怀着梦想的职业,是一个追求梦想的职业。我们有些人没有理想,在平静的生活中慢慢地销蚀下去,我认为这不应该是教育者应该具有的品格。教育者应该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所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所追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想是什么?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一浪高过一浪,国家提出很多口号,而在最近最有影响的口号就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观”。对学校教育来讲“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发射出的是什么?人的生命质量、人的生命体验、人的生命过程、人的生命幸福、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的问题。我们做生命教育研究和实验一定要坚守这些底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究竟把学生当作什么?在古罗马时期,有一位叫普罗塔克的著名的思想家,他有一句名言,我非常欣赏:“儿童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什么火种?是生命的火种、思想的火种、激情的火种。我想我们实施生命教育一定要去坚持、坚守、坚定这种信念。所以,开展生命教育研究,我们必须时刻追问自己:我们把孩子当成人了吗?我们把儿童当作儿童了吗?至于他们的潜能、兴趣、爱好、生存方式、生存状态,我们关注了吗?我觉得这些时常被忽略。我总觉得一个没有儿童文化的学校不是一所好学校,它充其量只是一个训练场、加工厂,它不是人的教育所需要的一种文化、氛围、场所、组织。所以,生命教育最终要实现一种新的学校文化。 第二,生命教育是一种过程。我们不要把生命教育仅仅等同于一 本书,等同于一节课。在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是一种过程,就在于它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是在过程中实现的,是有儿童发展的过程、有学生成长的过程,这是生命教育所向往的。生命教育是一个非常核心的过程,就是——生动体验(live experience),体验是过程,体验不是结果。所以,实施生命教育一定要去关注孩子们,包括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学校生活中的各种状态:生存的状态、学习的状态。日本近十年有一个核心的教育概念,叫做“综合学力”,这个综合学力指的是什么?实际上指的就是人的一种过程状态。生命教育一定要关注在教育、教学、学校、生活过程中价值的实现。这么多年来应试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丧失了教育的过程价值。丧失了过去孩子们生动的体验、多元化展的意向和真实的个性。我们只追求顶点,去追求最后那个结果。生命教育不应该只追求最后的那个可量化的结果,而应该追求过程中的变化,过程中的体验,过程中的有创造性的东西。所以,从这一点来讲,生命教育是一种追求个性的教育。 第三,生命教育需要教学内容。它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我觉得是多元的、开放的。我们现在华师大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合出的这套《生命教育》教材的内容还是不错的,它提出了六个核心模块,这六个模块基本上是从保全生命开始的,然后逐渐升华,里面还有案例,非常实用。但是,千万要注意,生命教育不是像语文、数学那样,一个课文、一个单元、一个知识点地去教,它需要有内容拓展,特别是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体验,来有效地进行拓展。从内容的实现来讲,生命教育尤其是教本意义上的二度开发,它不是一个忠实执行教材的过程。 第四,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一种所谓的教育理念只是悬在半空却不能变成一种行动,那么这种理念与无用的话语就没有什么差别。在学校教育实验中,我建议某一个区域或某一个学校,要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把握生命教育的核心问题。对12-15岁的孩子来讲,这个年龄段孩子们的特殊的人生问题、生命成长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要去关注、去把握。2002年,我在日本广岛大学做了近一个月的考察与研究,参观了他们的小学、初中和高中。他们的附中、附小是一个教育学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教科院,比如华中师大教科院,他们的校长就是教育学院的教授去兼任的,每隔五年换一个人担任校长。学校的校长像我介绍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教学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小学非常注重学生习惯的培养,主要培养两大习惯:一个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另外一个是生活习惯的培养。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还编写了一个小册子发给家长,让家长们在家庭中辅助学校去教育孩子。我看了之后很受启发。什么是优质的教育?只有空洞的话语而没有可操作的细节,这种教育往往会陷入很功利的、肤浅的、短视的境地。 关于生命教育的解读。生命教育究竟要追求什么?这是一个目标问题。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总需要目标,甚至有时候目标是需要远观的。目标分为终级目标和过程目标。管理学中有一个定理非常好,我经常引用这句话:“目标越是具体化、情景化、个别化,达成度越高。”这是目标达成定理。还有一个是目标导引定理:“目标越明确、越清晰,方向越正确”。这两个定理是我们在生命教育研究中需要去把握的。那么生命教育的终级目标到底是什么?我把它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保全、敬畏生命。 首先引导学生获得生理意义上的生命的健全、健康,引导学生健康的生活,安全的生活。所以,我们谈到一些专题教育,比如安全教育等,即使是这一类的内容和目标,小学、初中和高中也要有教学程度的差异。 第二,获得生命的尊严。 教师和学生要真正认识到生命的意义。自己为什么而活,教师为什么要尊重学生,为什么要尊重学生的体验以及他们的潜能?以人为本,或者以学生为本的核心是什么?这个概念还要再解释一下。我认为“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尊重学地位为本,尊重学生的潜能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为本。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很多屡见不鲜的现象是伤害学生的自尊、伤害学生的人格。 第三,实现生命价值。 不要以为儿童是没有价值的。我们经常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儿童:“你们是祖国的花朵”、“你们是祖国的明天”、“我们要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但事实上谁真正把学生当作太阳了?儿童的价值在于他们是明天的太阳,是民族的根基。生命教育是一定要把学生当作太阳的。 第四,达成生命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让孩子们获得各个层次的人生需要,获得生命幸福,尽管幸福有不同层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天赋。在尼尔创办的这所有90多年的夏山学校里,能够培养出快乐的清洁工(当然这是极少数情况)。90多年来,这所学校已经培养了众多高层次人才,其声誉几乎可以与伊顿公学相比。所以,我觉得生命教育从现实的学校教育来讲,首先要保证孩子们在接收教育的过程中的快乐和幸福,让他们拥有一种愉悦体验。而这种幸福的体验可以是多向的,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哭一次,在课堂上因获得一种感动而留下热泪,你以为他们是痛苦吗?其实是一种快乐,一种精神的快乐。我们的孩子在学校中是没有快乐的,只有痛苦、只有痛感,这就需要让孩子们痛痛快快的,而不是只有“痛”没有“快”。所以,中小学生命教育从过程价值实现的角度来讲,一定要让孩子获得一种体验,当然,生命教育最终级的关注是要关注孩子一生的发展需要。 下面我想谈一谈生命教育的实施。首先,我认为生命教育的实施不是一个技术的问题,也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自身的条件。生命教育应该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而不是外部的问题,不是说国家投多少钱就能进行生命教育。山沟沟里面的小学和大城市里的小学一样能够实施生命教育。 我认为实施生命教育应该有六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用生命对待生命。用生命体验对待生命体验,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以心换心、用心育心。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是物器的交换,知识容器的交换,那便不是生命教育。 第二个条件,理解与爱。生命教育是以理解儿童开始的,是以理解人的成长开始的。尼尔夫妇创办的夏山学校里有很多案例,我昨天又读了一遍《夏山学校》这本书,读着读着眼泪就禁不住掉下来了,是什么让我这个40多岁的人流泪呢?我觉得就是理解和爱,对儿童的理解、对儿童的爱。所以,我认为生命教育其实就是一种爱的教育,是一种理解的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对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三个条件,尊重与关怀。宽容而不纵容,放松而不放纵。人的成长无非是两条途径——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无论是教给学生有字之书,还是让孩子们去体验无字之书,最根本的还是理解与爱,这是两个底线,也是教育两个基本的内在条件,没有这两点,一切教育都要变成说教。在李尔夫妇所创办的夏山学校里,他们摈弃一切无意义的道德活教和知识灌输,他们反对把学生不当人,在他们的学校里,学生可以不想上课就不上课。在夏山学校里有一个学生最长时间三个月不上课,他一个人在学校里游荡,这个孩子最后却成了一个技术工程师,他在学校里获得了发展,获得了尊严,他对复杂的逻辑概念、符号不感兴趣,怎么办?学校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把他重新引向课堂。夏山学校在创立之初,大都招收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经过十年的努力,这所学校成为招收优质学生的学校,但也兼收所谓的“问题儿童”。李尔有一个理念就是:“世界上没有一个问题儿童,只有问题成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看到他的话语,我感到自己的心脏在砰砰地跳。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究竟如何看待每一个孩子,我们尊重他们吗?我们关心他们吗?其实,每一个人一生都是在错误中成长起来的,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不可再生的履历性成长资源,但是我们很多学校和老师对这种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视而不见,还百般训斥、讽刺。面对学生的错误他们通常有两个办法,一是处罚学生,再就是把学生的家长找来谈话,其实这些办法恰恰说明了老师的无能。学生犯了错误,一定要求助于家长吗?有这个必要吗?生命教育一定要以尊重、关怀、理解、宽容为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这是教育自身的条件。 第四个条件,感化与感召。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感动的教育。教育的最大力量是什么?是感动力、感化力、感染力、感召力,是精神的感召力、思想的感召力,这是生命教育尤其需要去实践的。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感动、充满感染、充满感化、充满感召的。我们怎样去感动孩子,用什么去奉献给孩子?我觉得答案只有一个基本的东西——宽容、仁爱,宽阔的胸襟、真情、真挚的言说和虚心的倾听。 第五个条件,整合与拓展。生命教育尤其强调资源的整合、理念的整合、行动的整合、时空的拓展。 第六个条件,谈话与反思。我之所以认为尼尔的夏山学校是世界上最优质的实施生命教育的学校,是因为尼尔说过:“在我的夏山学校里面,没有一个老师是一个宣讲者,没有一个老师是知识的宣讲者,教师不是来发号施令的,而是要与学生谈话的,与学生交心的。”只有谈话才能够引起自己的反思合学生的反省,只有内省的教育,才是最有影响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率的教育,要允许孩子去内省、内悟。刚才肖川教授引用了泰戈尔的一句话,他说:“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心灵与心灵约会的关系。”这是一种美好的境界,我们有多少个老师与学生有心灵的约会呢?我看很多人只有心灵的隔阂和心灵的冲突。这样的学校教育怎么可能去感召、感化、感染学生呢?怎么能够把一个孩子、一个懵懂的少年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和健全的人呢? 另外,生命教育还需要学生文化。没有学生文化的学校不是生命教育实验学校。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我认为学生文化需要最基本的三个概念、三种特征,即所谓“三童”原则。第一,“童趣”。李尔说过:“所谓人的自由发展,就是让每个学生有获得自由的权利,有寻找兴趣的权利和空间自由。”所以,他认为一切学校教育都应该以兴趣为基点,生命教育实验学校一定要有趣味、有雅味、有情味。而且我认为这几点是逐渐升华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发笑,趣味的最高境界是有人情味、有情趣、有雅味。第二,“童真”。不要用社会上复杂的东西来污染孩子们纯真的童年,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是一个圣洁的殿堂,实施生命教育的学校应该有这种情怀和追求。第三,“童心”。刘再复先生有一篇文章《童心说》,我建议大家都去读一读,文章非常美,我觉得这篇文章是对童心的基本的理解。 生命教育实验学校要通过开设生命教育教育这门课来影响整个学校的各种课堂教学,甚至来影响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氛围。我认为每个教师应该有这种眼光。 (本文略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