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有感2008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这一季,北京民族文化宫炫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华夏风。这一场视听盛宴从“丑戏”谈起。高甲戏柯派小戏是蜚声中外的丑行戏,近年来进京城,走香港,旺了人气,赚了美誉。看高甲戏这是头一回,唱词听不懂,却也能感受几分腔味儿,当晚所演《闹茶馆.公子游》、《管甫送》、《骑驴探亲》、《探牢》都是柯派的经典小戏,而我独爱《骑驴探亲》。此一折的第一女丑-洪亲姆由赖宗卯(柯派第一代传承人)饰,其动作夸张细腻、轻盈活泼,一颦一笑惟妙惟肖:洪亲姆因思念出嫁后久未归家的女儿,决定骑驴探亲;一路上,她挥鞭、逗驴把路赶,歪身、斜目生热闹;不曾想抵达亲家时,正逢女儿被婆婆欺;来早不如来得巧,洪亲姆随机应变把话问,据理力争平冤“案”,“治理”了善挑是非的恶婆婆。

  花俏的洪亲姆夸张地再现了一个泼辣艳俗的老妇形象,如是在当下碰到这么一个“洪亲姆”没嘴儿谁都会因丑而生厌,但舞台之上,这丑却除去了令人生厌的因子,留下了幽默朴拙的乡工趣味,偏偏就是丑出美,丑出艺术来。

  一则《骑驴探亲》之趣只能由高甲戏而生,“女丑坐场”、“梳妆”、“骑驴跑”、“公婆答”都是柯派丑角表演艺术的精华,越剧演不来,京剧演不来,其他戏种亦演不来,就如《红楼梦》非越剧不能一样。每一种戏曲都产生于特定地域,表现为独特的艺术形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将某一方面(或者说某一地域的审美情趣)的审美表达推到极致,如高甲戏柯派之丑,因为在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里,饱含有一方水土特有的审美情趣,凝结着一方水工特色的生活生产方式,承载着一方水土独一无二的审美文化,这就是地方戏曲的魅力所在,也是柯派小戏的魅力所在,更是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二则高甲戏柯派小戏为何就丑出美来?保存完好的古音腔调、俗间之趣的夸张放大、细腻利索的做功、俊俏滑稽的扮相……都是“丑”出美来的要素。戏曲是保留古音的绝佳方式,一代又一代人口传心授,老百姓认的就是那戏中的音、腔里的味儿,而不管外界语言几多变。高甲戏很少人全能听懂,可爱戏之人爱的绝非是表意之文字,而是延续看的独特的直观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存有他们一脉相承的审美情怀,和骨子里挥之不去的乡土血气。

  另有,柯派小戏擅长以丑之形,放大俗间之趣,加之扎实的做功、亲民的形象,得以绽放瞬间之美,博得众人之乐。这也是柯派小戏给我--一个非票友的启示:体味点滴生活,存留霎时快乐。怀揣质朴追求,植根民间绽放。

四川民族歌舞,“蜀风古韵”乐彻寰宇

  “去过”了闽南,“走”巴蜀,一个“乐”字显情怀。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却也此成就了蜀地世外桃源般的山川灵气和蜀人笑看风云的乐天气派,这里有伟大坚强的“摩梭女人”,有情深意重的“阿嫫惹妞”(妈妈的儿子),他们在美境中延续着古老而独特的风情,他们在乐舞中述说着坚韧而乐观的精神。

  这次登台的88位四川民问艺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人,其中有23位羌人来自地震重灾区北川,他们有的自己受了伤,有的家人受了伤,但整晚舞台之上,没有人看到他们的悲戚,没有人听到他们的哀怨,当羌笛音起,反鼓敲响,“族长”带领族人下台“敬酒”,整个剧场顿时融为古老羌寨,大家抱在一起,有爱更有坚强……

  “川韵古调”、“古羌乐舞”、“凉山彝风”、“康巴舞韵”四大篇章讲述了同种情怀--乐。号子类的“川韵古调”尽显苦中作乐:无论是贫瘠的山坳,还是富饶的大地;无论是巍峨的雪山,还是奔涌的江岸;只要劳作,就会有心灵的吟唱;只要劳作,就会有美妙的歌声。“古羌乐舞”试与天地齐乐:蓝天雪域为景,雕镂青山为台,霓虹白云为幕,长河清流为韵,天地间存羌人之乐怀,地震何奈?“凉山彝风”述说丝丝情悦:花前月下的“悄悄话”,火把节上的祈福,细腻美好之情飘于歌、舞于乐。“康巴舞韵”抒发人间欢畅:跳出的是藏族男子的奔放粗犷,舞出的有藏族女子的百媚生姿。

  四篇章,一个魂。无论歌舞还是戏剧,无魂、无神就顶多算是炫技,而这个魂、这个神,恰恰当属最民族性的气质,最地方性的风采,要保护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我们的遗产走向世界,就要呵护好我们遗产中民族性的精神,因为“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基础”。

《皮秀英》(淮海戏)度曲拉魂,言老戏常青之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淮海戏新老文艺工作者整理改编的《樊梨花点头》、《皮秀英四告》、《三拜堂》等,成了淮海戏剧种传统戏保留曲目,也是江苏省淮海剧团的“看家戏”。而今,民族文化宫上演的《皮秀英》根据传统剧目,《皮秀英四告》改编而成,不同的是在继承《四告》脉络的基础上,增加了情节线索和一个重要的角色公主刘平。

  都说《皮秀英》“杨柳翻新枝,度曲梗拉魂”,自己也想谈谈这新戏的究竟:皮秀英携小叔李贤贵为其岳父黄彦忠祝寿,不料黄彦忠嫌贫爱富,图赖婚姻,之后趁丫鬟被害之机,贿赂知县嫁祸嫁祸其婿李贤贵。李母受惊而亡,皮秀英进京告状。不曾想,一场公堂审问却成全了失散多年的夫妻相认,王爷便是皮秀英苦寻多年的夫君李贤明。在公主刘平的帮助下,夫妻相认,合家团圆,惩恶扬善,昭雪冤情。

  老版的“四告”是典型的正剧,新版“皮秀英”则因公主这一角色而添了强烈的现代气息。剧中,男主人公李贤明来到京城考中状元之后,巫相欲招其为婿遭到拒绝,遂设计陷害李贤明,将其文官职位私自改为武官,派往边关作战,试图借刀杀人。孰料李贤明英勇善战,得胜还朝。李贤明因此深受皇帝赏识,并被赐予皇姓,改名刘贤明,封平西王。公主刘平听说了刘贤明的传奇经历,十分好奇,女扮男装出宫,想亲自探一探刘贤明的虚实。于是,公主走进了原本只属于皮秀英与李贤明两个人的故事里。

  公主着实给“皮秀英”注入了新鲜而现代的元素,她率性调皮,嬉笑怒骂皆形于色,但又不失懂理、端庄的皇家气度、大家风范。戏中这位古代公主口里时不时冒出一些现代词汇什么“帅哥”、“陪审团”之类,虽惹得观众捧腹,却也觉着合情合理。动作设计上,公主没有按照传统戏的程序去表演,而是注意了动作与语言的协调,并运用许多舞蹈元素,使现代词汇自然地融进人物情绪,观众顺理成章地听古人说今语。

  什么成就了新版“四告”的成功?什么使老戏不老?创新,创即从无到有,新即花样翻新,创新即老戏长青之源。

《王祥卧鱼》(柳琴戏)孝友格天,寻传统戏文化之根

  任何戏剧都有其文化根源,在中国传统戏剧中,所谓的“忠、孝、节、义”早已经不是抽象的可供抽离出来批判的理念,而是一个个生动具体的现象,并与戏剧作者、戏剧故事以及剧中人物血脉相连、浑然一体。柳琴戏《王祥卧鱼》就是以“孝文化”为主题内容的新编剧,讲述了一个流传了近两千年的行孝故事:东汉琅玡少年王祥,秉性至孝。生母不幸早逝,继母朱氏在其胞弟朱三唆使下,频施毒计,屡屡加害王祥。先逼王祥辍学放牛,再将塾师赶走,以图荒废学业,使其沦为平庸;嗣后假托有疾,逼王祥于数九寒冬冰天雪地卧冰求鱼。幸得河神相助,王祥得获双鲤,全身而还。遂朱氏恶行被祥父所察,一怒将其休出家门。王祥不忍家道失和,以德报怨,屡请其父留下继母,保得一个和睦的家庭。此后,王祥、王览双双被举为孝廉、秀才,满庭生辉,琅玡荣光。

  就戏剧表现而言,道德似乎抽象于其外,然而就戏剧所再现的伦理道德观而言,却实则蕴藏着它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传统剧目所保有的道德观念是人性普遍追求一种人生境界,往往体现着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人们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演员与观众潜意识里认可了此种文化根基,传统曲目便有了穿越时空的赞誉。至于柳琴戏本身,我知它最初源于鲁南苏北一带的“唱门子”,伴奏主柳琴,因唱腔优美俗称“拉魂腔”,这日听来,的确觉得它通俗、形象、生动、风趣,有“曲者嗓音含琴音,琴师也是唱曲人”之妙。

  柳琴戏《王祥卧鱼》演绎了“家和万事兴”的文化理念,正可谓:一人孝行,成就家庭和睦;胸怀仁爱,谱写和谐篇章。

《白蛇前传》(婺剧)缘何经典,隐于其后的悖论

  浙江金华古称婺州,金华戏即为婺剧,人称婺剧“比京剧通俗,比越剧热闹”,具备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声腔、见长身段动作、武戏功夫,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常有“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之说。尽管京剧、川剧、秦腔、桂剧、评剧、河北梆子、曲剧、豫剧都争相上演过民间神话《白蛇传》,但婺剧之《白蛇前传》尤受恩宠,其中“断桥”一折,一向脍炙人口,素有“天下第一桥”之美誉。

  婺剧之服无水袖(过去),表演多见手上功(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好看头,近似敦煌人物态;特技舞弄具一格,变脸、耍珠、十八吊。6月24日至26日很多人慕名来赏“断桥”,我也是其中之一。之前很少接触婺剧,有些担心戏文听起来吃力,但听后则感婺剧唱腔流畅大落,朗朗上口,并可随剧情进展,或激越高亢,或行云流水,或凄厉悲怆,或谈谐有趣。观之“蛇步蛇行”(白蛇青蛇的表演),台步轻捷细碎、S状前行,犹如蛇行水面,飘飘欲仙;观之《断桥相遇》,小青追赶许仙之刹,杀气腾腾,顿时停住,头抖三下(“三窜头”)好似水蛇觅食之态。除了《断桥》一折,《昆仑盗草》,《水漫金山》的武戏也倍受欢迎,引得观众掌声阵阵。

  对我而言,此婺剧甚是好看,然而对从小听婺剧长大的票友来说,此婺剧又有了另一般滋味:草台上的传统戏没有伴舞,听的是“腔”,品的是戏味,每天演的都是那几出戏,戏演完改,改完演,演完再改,改完再演,与戏友交流,久而久之有了传世的经典好戏。如今剧场里的戏半年酝酿一出,重情节重舞台,请编剧聘导演,少了与票友的交流,轻了唱腔与戏味。不担心草台上的剧种,因为它有自己的土壤,植根“逢事请戏”的地方传统:反担忧后剧场里演给“一次性”观众的“经典曲目”,虽说“京剧京胡在前,越刷越胡在前,婺剧徽胡在前”,而今徽胡、板胡已被普通器乐之音掩盖,民歌化的唱腔、儿歌似的主旋律、吸引人的剧情,虽好听好看,却留不得人场场来观。什么样的戏成经典?

  所谓经典作品,就是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出于各自不同的目的而反复阅读(或称观看)的作品。换言之,经典作品不仅要经得住时问的考验,而且能为不同时代,具有不同审美需求的接受者所理解。过去四大名旦和票友之间有密切、有益的艺术交流,这是推动当时戏曲表演艺术走向辉煌的原因之一,而今听戏的人少了,演戏的人就以新的方式试图吸引更多的观众,但当更多的人喜欢如此新剧之时,真正的票友们又多了声声叹:“能使人沉醉其中的传统剧目并不算少,只是我们能演的太少;受老戏熏陶的我们不免对新戏失望,而大多数新观众的心态则十分像少年鲁迅,不耐烦老生青衣动不动就一唱半天……


昆曲《牡丹亭》

山西器乐鼓动心弦,看明朝谁是英雄

  “声闻百里,地动山摇,澎湃动态,震慑心弦”,6月28日黄土高原的器乐之风振奋人心。

  绎州鼓乐《杨门女将》亮相开场:四五十红妆整齐划一,气宇非凡,通过出阵、对阵、杀阵、破阵四个乐段,以多种传统演奏形式表现出杨门女将临危受命、请缨出战、前仆后继、保家卫国的情境,展示了一代巾帽英雄杀敌的气概。这般声势,看英雄者谁?娃娃!四五十巾帼皆为少年所扮,盛气凌人,当仁不让,另人兴叹-非物质文化遗产何虑后继之人!

  对于传统戏发展中的悖论,你怎么看?

  主持人问:联合国为何要设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办方答:为了保护。

  主持人问:为何保护?

  主持人答:因为那些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的“活”的显现太过脆弱,这与熊猫缘何国宝无异。

  主持人问:那么为何脆弱?

  主持人答:因为它需要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的文化链方式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易消逝的部分。

  所以,人为传承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要务!

  开场的情绪被振奋了,接下来便欲罢不能,晋北鼓吹、洪洞金鼓乐、二人台丝竹乐、云冈大锣鼓、上党八音会、五台山佣乐,声声入耳、声声赞叹:锣鼓齐呜时,热血涌动、心潮澎湃,佛乐声起时,清静平和,肃然生敬;如是置身壶口之旁,如是跃至五台之巅。

  黄土高坡之上,人们偏爱击鼓成乐,凭借鼓板锣拔畅叙心声,由是鼓乐最易于表达不屈不挠的强悍民风,抒发气势浑厚、慷慨激昂的情怀。这一夜民族文化宫奏响了气势磅薄的鼓乐大作,这一夜刮起了来自黄土高原的雷鼓旋风,这一夜鼓动心弦。

  北京曲艺专场“曲韵留香,欢乐祥和”是本次展演中场次最多的一出,也是展现新北京新奥运的一出。整场演出京味儿十足,我将其分作扬眉吐气迎奥运和老北京传统曲艺风两大主题。鼓曲联唱《老字号》、铁皮大鼓《奥运倒计时》、快板书《新流行语》、单弦联唱《北京人儿》说的是老北京旧貌换新颜,一新一旧;唱的是办奥运迎五洲客,亦忙亦欢。口技《百鸟争鸣》、梅花大鼓《梅花的故事》、双簧表演《歌曲串烧》、换手联弹《浏阳河》、对口相声《数来宝》、京韵大鼓《闹江州》尽展了老北京曲艺风,双簧表演、对口相声讲是咱老百姓的事儿,进生活,串市井·喜闻乐见;口技、梅花大鼓(含灯大鼓)、换手联弹、京韵大鼓练的是功夫,见的是绝活:口技另人以声观百鸟,身临其境;梅花大鼓衔灯燃蜡(演员口衔一个横长近尺的灯架,上竖数只点燃的蜡烛,下缀彩色流苏,一边击鼓一边演唱),唱景抒情;换手联弹一心二用(或三用),五音联弹(四人协作演奏五种乐器,有时加演唱);京韵大鼓博彩众常,写意传神。

  皇城根儿下的北京人儿,喜欢谈论身边儿的事儿,相声大鼓和快板儿,你道我道寻乐趣儿。想如今,奥运天到了家门口,真诚笑脸把客儿待,儿化韵人情味儿,炎黄子拔了份儿。

  山东五音戏、东北二人转、广东珍稀剧、木偶皮影、青海花儿、地方折子戏……还将继续添炫京城,“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这一年精彩无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展览馆: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bh/1116783.htm


 
 
 
前五篇文章

诸葛亮诫子文: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致远

来自女子监狱的母爱

儒家文化落户西方超越性更强?

心的第一觉悟

义工旅游——心灵纪念之旅

 

后五篇文章

一半是诗意 一半是哲理

太空物理学新发现的启示

感悟爱情

护生的道士

拨开迷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