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见”在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作用 |
 
建设和谐世界, 需要和谐思想。佛教的“正见”对于建设和谐世界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 从心开始”。意义有三: 一是凸显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性, 二是强调和谐世界要从个人做起, 三是个人要从正心开始。“从心开始”有助于从根本上确立世界和谐的思想基础。 “从心开始”, 也可以说就是从认知开始, 就是从树立“正见”开始。“正见”为佛教“八正道”之首,是对宇宙、社会、人生的见解。佛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大融合、社会稳定、中国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乃至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 这是与佛教具有思想文化方面的“正见”直接相关的。 人类社会矛盾形形色色、错综复杂, 然而归结起来, 主要是三类基本矛盾: 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群体( 他人、民族、国家、社会) 的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以全球化为特点的知识经济的发展, 给人类社会各类矛盾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导致了人类社会矛盾的新发展。 如何调整观念, 缓解乃至化解人类社会的矛盾, 建设和谐世界, 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在这方面, 佛教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果佛教能直面社会, 揭示社会的焦点问题, 指出问题的症结, 阐扬有助于建设以和平、发展、合作为特点的和谐世界的积极理念, 就能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做出自身的独特贡献。 缘起这一佛教最基本的观念,为和谐世界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缘起论的万物由因缘聚合而生的思想, 逻辑地肯定世界的多样性, 肯定世界的多极格局, 由此也必然提倡多边合作、和谐共赢的主张, 也必然否定自我中心和单边主义的思维。世界各国,尤其各国领导人若能确立起缘起观念, 建立缘起共生的共识, 就能在行动上采取平等协商、团结合作的态度, 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问题。 佛教平等观体现了生命观、自然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它可以作为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等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从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础。和平从平等中确立,平等意味着互相尊重、理解, 进而导致互相宽容、友爱, 不致兵戎相见; 平等意味着消弭嗔恨、仇视, 有助于从思想观念上消除战争产生的根源; 平等还意味着消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佛教还以“不杀生”作为全部戒律的首戒, 确立非暴力的原则。 慈悲这是与平等观念直接联系着的理念,慈是给众生以快乐, 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慈与悲结合在一起的心愿, 即慈悲心是维护众生平等, 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心理基础。佛教的慈悲理念有助于化解人们的妒忌心、仇恨心、复仇心, 有助于缓解弱势群休的痛苦, 有助于减少恐怖主义和战争的发生。 远离苦行与快乐两端的不苦不乐中道, 被视为正确的道路, 坚持中道必得解脱, 由此也可以说, 中道是最高境界。中道思想是佛教能够兼容并蓄、协和诸方、适应变化的方法论基础。在当前, 佛教中道理念对于从思想方法上克服极端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都是有益处的, 是有助于人际和谐、国际合作的。 圆融是中国佛教宇宙观和真理观的重要理念。圆融要求尊重事物的不同因素, 尊重差异各方的共存共荣。按照佛教圆融观看世界, 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统一整体。按照圆融理论,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都应获得尊重,并无高下之分, 也并不存在相互冲突的必然性。当前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 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性尤为重要, 这是建设和谐世界的要素之一。 佛教哲学范畴并不能简单地搬来直接论证和谐世界的建设,应当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所谓创造性转化大约有这些要求: 运用现代语言对佛教哲学范畴做出当代人易于听懂看懂的表述; 对佛教哲学范畴进行新的诠释, 包括推导出合乎逻辑的引申义;结合社会实际问题, 有针对性地阐发范畴涵义; 阐扬范畴中所包含的真理因素、智慧成分、合乎社会发展内容。 佛教哲学理念为佛教徒所认同, 但世界上还有绝大多数人信奉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我们要尊重彼此文化的特性和差异性, 同时要加大佛教哲学理念的阐扬、交流的力度, 运用中道、圆融理念, 在“求同存异”的原则下, 谋求一定的共识, 并吸取其他宗教、其他文明的相关理念, 互动互补, 发展彼此认同的共识。在求得共识的基础上, 积极实践, 不懈努力, 共同为建设美好的和谐世界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