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明山人:中华禅随笔(1)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目 录  
  一、 空里的佛
  二、 禅源妙谈
  三、 悟入之初
  四、 顿悟时刻
  五、 向上一着
  六、 古洞与七佛
  七、 唯我独尊
  八、 法王法如是
  九、 拈花微笑
  十、 文殊的剑
  十一、禅的传承
  十二、中国禅与肇论
  十三、迎接达摩的宝志公
  十四、宝志公的大乘赞
  十五、宝志禅师的十四科颂
  十六、宝志禅师的十二时颂
  十七、印度二十八代的传承
  十八、精妙的对话
  十九、达摩西来
  二十、善慧大士
  二十一、慧思之禅
  二十二、达摩接慧可
  二十三、达摩禅的二入方便
  二十四、达摩付法
  二十五、达摩西归
  二十六、慧可的禅道
  二十七、慧可的化迹
  二十八、僧璨付法
  二十九、三祖的信心铭
  三十、四祖道信的时代
  三十一、牛头山的瑞气
  三十二、牛头禅要旨
  三十三、五祖初接惠能
  三十四、五祖弘忍付法
  三十五、六祖的直指
  三十六、风动与幡动
  三十七、六祖第次开示祖师禅
  三十八、六祖直说净土妙旨
  三十九、祖师禅的纲宗
  四十、三大法驹的公案
  四十一、透得经文背后
  四十二、见见无见的妙见
  四十三、禅定与性定
  四十四、知解宗徒
  四十五、不二的心要
  四十六、妙机三则
  四十七、真假动静之旨
  四十八、六祖大师的付嘱
  四十九、六祖大师的入灭
  五十、永嘉大师证道歌
  五十一、南岳怀让的宗乘之道
  五十二、青原行思的举扬之法
  五十三、空谷吟禅诗
  五十四、禅师直指的对话
  五十五、元圭禅师度岳神
  五十六、以何为道?
  五十七、漫漫行程归来
  中华禅随笔序
  道本无名,禅亦非禅;佛祖称性而指,众生即缘而悟。本有之珠再现,虚妄之情顿消,空寂灵知照于目前,无心妙用行于无行。
  古云禅师,即悟人心中之智身,山人者即托祖师禅代代相承之妙旨,借以直指众生本有之宝珠,令得开显,故有每日一禅的中华禅之随笔。
  从悟道者的心中现祖师的行履,处处即真而又妙显无穷,可谓法归法位;吾等因文而契心,可知心自证,文即非文,则了然明彻,更无栖泊处也。
  当今网络时代,禅宗将因其妙智无方而广弘普济,应缘无着。因其据本位而如如不动,故法身之德常寂;又因智慧圆明妙显,故报身之德常照;再通过网络虚拟世界,种种变化应机,故化身之德无边。三身圆于一性,三德融为一体,于是禅道昌弘矣!
  此书所录五十四篇历代祖师的事迹与妙文、为第一部之祖师禅传承体系;此外仍有第二部《祖师分宗禅》等,有待机缘再出。
  净明山人于香风谷
  二00三年十月十八日
  小引
  禅的言句在每日的此时,将走进空谷禅语的栏目里,作为禅的主题,将逐渐展示出禅师在其禅心灵的悟境,也将提示禅者的参悟方法。
  古云禅师是我禅心中的密友,常常在禅清茶中与我对话,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关于禅的话题。
  空里的佛
  香风谷是一处古奥神奇的地方,一般世俗人无路趣向,谷中百花齐放,灵鸟时鸣,流水潺潺,白云时过,静寂得与心灵的本面无法区分。
  古云禅师就在谷中坐禅入定,自心忽在空明中幻化作菩萨的形象而见佛,于是问佛:
  “我现在见到的您,是过去佛?现在佛?还是未来佛?”
  空幻的佛,即在空中反问道:
  “你现在是禅定中人见我,还是幻化境中的人见我?是古云?还是菩萨?”
  古云答道:“我只知见佛,不知是哪一个见?”
  佛说:“你见到了那个见吗?”
  古云答道:“我正见时候,没有见与不见!”
  佛说:“我在你见中出现的时候,你说还有三世吗?”
  古云道:“我连一世都未曾见到,何曾有三世?”
  佛说:“那么你知道佛从哪里出生?”
  古云顿然回光,忽然不见佛身与自己,一片灵光透现无边,山河大地,森罗万象,诸佛净土,芸芸众生,都如影子一般忽生忽灭,呈现在这一片灵光之中。
  禅源妙谈
  晨熙披洒着山谷,异香溢流着禅心,古云禅师在古溪边铺就两个禅坐的位置,摆好茶具,烧开了水,我将新茶拿出,泡开了禅茶的第一杯。
  我问:“中国的禅宗应从哪里开始?”
  古云禅师云:“从你与我开始,从目前开始,从没有开始的地方开始!”
  我问:“那么历史上的达摩西来,六代传衣;僧肇宝藏,禅意浓浓;志公直指,秘意全彰。这三流一源,难道不是形成中国禅宗的史迹吗?”
  古云禅师云:“所有的这一切,通过人文的汇聚,都流入了你我此刻的妙心,由此妙心而显历史人物及禅的文字,除此妙心,何处觅中国禅?”
  我又问:“我们如何面对历史的人物与禅的著作?”
  古云禅师云:“不妨一一见过、评点机断,也不枉空谷对话一场。”
  于是,禅人在禅的茶香里,共同走进禅的辉煌的历史,走进美妙的禅文字,一一从头评过,把语言三昧,留给禅的追随者,在山谷的路上,插上许多的标记。
  泉水茶味,流过禅心,化为空意,走向过去。
  悟入之初
  在古云禅师的禅房里,摆着各种奇花异草,房中除了二个蒲团,一付茶具与一只香炉,什么也没有,古云禅师已点好了自制的清香,沏好了禅茶,闭目养神。
  我飘然而来,在非空非有中,一灵妙心的幻身呈现在蒲团上,与古云禅师在静谧的香氛中,交流着禅的悟机。
  我先问:“你的师父现在何处?”
  古云:“隐于法界了。”
  “那你初到香风谷时,是如何的情形?”我问。
  “我为了求道,遍历了人间的师父,但总落于意识理解上与身心的修持中,于是想找一位出世的高人,超越人世间有为法的师父,于是不知不觉中,到了香风谷。”古云说。
  “那么你师父如何教你修行悟入?”我再问。
  古云说:“开始师父他什么也不教,只教睡觉、饮茶、散步,什么佛法禅修,一概不谈。就在百无聊赖之中,过了一百天,此时发觉精神内充,步履轻盈,比以前修行打坐不知胜过多少,才知着意修行原是错误。”
  我又问:“那么一百天以后,师父又是怎样教你呢?”
  “师父他老人家教了一个禅坐的姿势,也不要求坐多久与多少次。再指示一个看心的方法,就不再跟我讲任何道理与境界,也不教另外的方法,只顾自己的拿着拂尘,在白云流水间悠悠而行。
  顿悟时刻
  为初开一线方便,故云:
  “如何是坐要?”
  “身直而松,即身无身。”
  “如何是看要?”
  “看心起处,尽处无心。”
  古云禅师品着茶,悠悠而道。
  又说:“这样日复一日,师父时而入定数日,时而溪边徘徊,有时飘然而去,又在数日后安然而回。一直没有再教什么方法,有问题也不回答。”
  “那么你是如何体悟这一段功夫的呢?”我问。
  “开始也有时着意,有许多问题,大多来自于过去的所学,有些境界的影响,但因师父不答,所以只好不管。亏了这一段的不管,思想越来越减少,境界也不动了,忽然有一天,不见了身心,空明一片。古云停了一下。
  我说:“世上一般人总以为这样的境界已很好了,你是怎么想的?”
  古云说:“刚到之时,也很兴奋,忙做了一首偈子呈予师父:
  身心空明了无念
  真知无知彻法源
  从此不惑古人意
  圆证大道妙妙机。
  师父看都不看,立即撕掉,回头就走。
  “此时当下如何?”我问。
  “一片茫然,无可言说。”古云道。
  “从此以后呢?”
  “再也不自以为是,也不着自己的境界觉受如何,也不妄呈诗偈,只是一任自然,即使在空明中,也不去分辩它,也不求印证。”古云徐徐道来,身心笼罩在一片圆光之中,光中透着无相的灵明。
  “这样过了多久?”我再问。
  “如此一直过了三年,师父只是默然,我也以此相对,才知默然是多么地具有力量。竟然使我不分白昼与夜晚,也不分身心与世界,自心的光明与师父的光明也忽然融在了一体之中。此时根本无人无我,无修无证,无内无外,浑然一片,湛寂灵妙,万物开始从中显现,妙智自然从此流露。”
  “到这里师父有何印证?”我问。
  “师父说:如是如是,于禅道中已得个入处,向上一着仍未悟在!”
  向上一着
  我只是一个叙述者,古云禅师就是你我心中一个悟道成道的化身,他不属于某个人,因此我带着敬意继续呈现古云成道之路。
  过了一段时日,师父带古云禅师到了一个山洞,里面一片漆黑,坐定之后,师父开始宣说诸佛祖的修道历程与开示的要诀,圆会一切道要。然后师父以其道力光明照入古云的性海,那水晶一样的强烈而多彩的光明,顿时全体呈现,佛国净土,种种妙相,都在光中显现,师父的报身光明,也显现为无量的庄严,而古云自身也顿然化成像佛一样相好。
  师父嘱云:“此是禅宗历代祖师的向上一着,全靠成就者的道力加持,使根熟的弟子顿证大道,从此与诸佛净土常在不二,与师父报身光明相融为一,也即人间所谓的成道。但此中秘密,千圣不传,也无法传,未到此地,绝不可显示。”
  师父说完,在光明中收回到无相的净土中。古云步出山洞,在法身真常中,真正了达,净土宗所弘扬的极乐妙境,就是阿弥陀佛的报身功德之土,一旦往生即得不退转而成佛。
  再观密乘的大手印,大圆满无非是证入的殊胜方便,也都是佛祖从大光明藏中以大法力慈悲引导众生的殊胜方便。得遇明师,得遇大法,真是应当尊重、珍惜,努力修行,证成大道,从此不再受轮回之苦。
  古云历观印度的八十四位成就者,一一飞升净土,都是真实不虚的成就。还有西藏雪域的十万虹化,也就是证入报身光明的成就相。
  那么,禅宗的成就者,为什么不现光明相呢?
  是否应走入禅的历史,看一看那些禅的成就者,是如何体现大道,如何开示学人的?
  古云禅师观现着,走回了禅房,又融入了光明之中。
  古洞与七佛
  我们依然相对而坐,禅房在透明的心里呈现为若虚若实的景象,遥远处传来了钟鼓之声与梵乐之美,忽然一个远古时代的山洞出现在面前。
  这是什么缘起?
  在我们的心语中,彼此无二地朗照着当下,一种对禅的使命从缘起中出现,于是我们不动身心一起进入了古洞。
  进了古洞犹如进入了远古的时代,洞中没有光,我们借心光来看,洞壁刻着古佛的画像与古文字。
  我正观察着,无念在心的当下无念,却陡然听古云禅师哈哈一笑,古佛的幻身一一从洞壁上化显出来,我深知这是心幻在明体上呈现,但仍去辩别到底是何方圣贤,原来一个都不认识。
  见我不识古佛,古云禅师笑笑说:“我即今请古佛一一说他们的本偈,你一定识得他们的真面。”
  于是他合掌顶礼第一尊佛并请说偈,佛从光中流出梵音而吟云:
  身从无相中受生,
  犹如幻出诸形象。
  幻人心识本来无,
  罪福皆空无所住。
  噢!这偈子我不知诵过多少遍,原来是庄严劫的七佛之一,毗婆尸佛,怪不得偈意直透佛法界的心脉,彻了法相的源底,心中顿然印合无间。
  佛向古云禅师道:“何不下一语,以了此段公案?”
  古云忽然转了三百六十度的身体,一下子变成了一妙龄女子,一付虔诚的样子,向古佛顶礼,毗卢尸佛道一声珍重,便消失在光幻之中。
  古云禅师一一请古佛说偈,并各各下语以唱和古机缘。
  尸弃佛以梵音唱云:
  起诸善法本是幻,
  造诸恶业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风,
  幻出无根无实性。
  古云禅师于幻光中,忽成古佛,尸弃佛则幻变为古云,幻光无相,何辩真假?
  此时毗舍浮佛于光中唱言:
  假借四大以为身,
  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
  罪福如幻起亦灭。
  古云从光幻中,忽分四大各显空中,身成一尺大的地大,火在脉中燃烧,水从梵轮流入虚空,风成无量明点,从每个圣孔出入无碍。
  此时空中又传来拘留孙佛的偈语:
  见佛无实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与佛何殊别。
  梵音中光透我身,顿时了得我身便是佛身,佛身便是光身,光身即是无身。古云早知我之所念,忽然于光幻中也消失不见了。
  梵音在空中继续吟出:
  佛不见身知是佛,
  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于生死。
  是拘那含牟尼佛的音韵,但谁是智者?生死何处?下语的人已去,只有迦叶佛的偈音还在继续:
  一切众生性清净,
  从此无生无可灭。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无罪福。
  言毕,古佛全然化入了法界大光明中,古云再现身于光幻中,一言不发,寂尔不动。于是我们一起融入一性清净的本性中,唯灵知朗朗,却无一物现前。
  这时世尊释迦牟尼佛却以大光明身端坐于莲花之上,诵着偈语来为禅的传承作美妙的颂歌:
  法本无法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摩诃迦叶尊者,接过佛的金镂迦裟,现祖师相而化入虚空,从此印度就有了二十八代传衣的故事。
  唯我独尊
  我与古云禅师在自性的光明中,融为一体,同时观现释尊的降生之地,公元前六世纪的尼泊尔的兰毗尼园的情景。
  那一天的兰毗尼,开着奇异的鲜花,香气充满了整个园林,摩耶夫人在侍女的陪同下在花园里散步,这时,在光幻中,伴随着十方世界的圣光与梵乐,释尊在大智光明回照十方的同时诞生了,脚下补托着金色的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从光明中传出梵音: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这真是惊天动地的话,传入了十方修道者的心中,但不同的行人对“唯我独尊”的了悟却各有不同。
  于是我们在光中以心智交换着见地:古云举起光中之手,托出了云门禅师拿棒打佛,然棒头才打下,佛与云门,都融化为无相的光明,这里没有“我”,也无须立独尊之语,真是天下太平。
  而我则说:
  “古人云,释尊只是传语的人,通过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使人了得同性、同源,所以独立于万法之外,尊贵于万有之中,如以实我之见,实法之知,则将瞎却天下人眼。”
  光幻中出现一位老人,佛的心灯被他自己吹灭,却点起了实有的灯,以为已传灯济世了,真不知心灯无相,真佛非名,实解一起,大智受惑!
  古云说:“佛指示独尊之性,乃是以惊天动地的方式指出了众生本有的真面目,但此本面无名无相,无人无我,故禅是无相心灯,是由自心中点燃的法性光明的慧灯,它无法传授,没有可说的实法,更不可死做功夫,否则即违背于禅的心髓。”
  我很敬佩古云禅师的法眼,也从佛的显示中,领悟到禅作为教外别传的微妙,但世人虽名学禅,却大都落于思维概念,执着实法功夫,住于幻化境界,难以体证真如妙性的无相光明,所以真智慧不能从法性海中自然流布。
  法王法如是
  释尊的一生弘法事业,是绝妙的法王的大权示现,从夜睹明星而大彻,到三藏十二部经的演说,天台归之为五时八教,在言教明示外,又有教外直指的演示,这一切的圣迹,一一在古云与我心中显现出来,是那么微妙与极其光辉,谁敢说学禅的人可以轻视佛的行迹与所开示的言教呢?
  有一次世尊升座,大众集合在一起听佛开示,但文殊菩萨却敲起了槌子,说了一句禅中之禅的话:
  “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
  世尊便下座。
  既然法王法如是,那又有什么法可说?
  如是就是本来面目,就是全然的存在,就是无相净光的一法不立,在如是中还有什么法要说?还有什么问题可问吗?
  所以雪窦作颂说:
  列圣丛中作者二
  法王法会不如斯
  会中若有仙陀客
  何必文殊下一槌
  这时文殊的槌声在空中隐隐传来,禅的圣贤们默然而闻,古云禅师说:
  “文殊这一槌,给禅以无言的真格局,演化出离言而论的妙言境界。到此,槌声点入无相光中时,圆成了无相慧光与妙声的幻变,禅的文字在法界的符号中,成为后人解密心地法门的古老的钥匙。
  中华禅随笔(二)
  拈花微笑
  光幻中的印度灵鹫山,已化变为佛的境界,如来显示报身佛坐在高大的莲花中,安祥地舒放着无量的净光,得道的圣众在佛光中融为一体,而未得道者只看到佛以老比丘相手里拿着优钵罗花,对着大众。一时,寂寂无声,在佛光圆照中,不同的人都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感悟。未悟道在用心揣摩着佛的用意,已悟者则照看着自性的悟智,在佛光的引领下,逐渐开花,流溢着喜悦。已得道者,在不二圆光中,深达佛的用意,但因机缘的不同,所以默然无言。
  只有摩诃迦叶深达佛意,同时远观未来禅脉的一枝独秀是以他为初祖,所以破颜微笑——舒放着智慧与道的真光,在法界中流入一切有缘众生的心,预为授记。
  于是世尊当众以法脉传承的形式把禅的旨意传示了下来: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善哉!善哉!”古云寂寂而言:禅的根本宗旨,从此定矣!所以白云端说:
  “迦叶善观风云别气色,虽然如是,还觉顶门重么?
  为什么说“还觉顶门重?”我问。
  “还有这个在吗?
  古云举白云端的颂说:
  尽论拈花微笑是,
  不知将底辨宗风,
  若言心眼同时证,
  未免朦胧在梦中!
  你看到佛拈花了吗?你知道佛的意旨如何?佛在无相光中消归了,古云无言而默,我却在一片中,继续观看着佛与弟子们的故事,那是法身流布于世间的圣迹,是妙德密入于心田的真意,人间的万法,都在这一片中消融殆尽,无事的空谷,在禅的坐垫上,化为寂乐的妙明。
  文殊的剑
  禅是以般若智慧为根本而照破一切烦恼执着而证悟本性,再以根本智与差别智显发圆照的妙用,扫荡一切微细的习气种子,开显自性的功德,并以活泼的手段直指与点化众生,所以形成丰富多彩的公案与禅文字,产生了许多的烩炙人口的精句妙语,禅在不立文字中,又处处以其活泼的智慧力,流显出无穷的优美的文字,如诗如画,呈现在我们的心眼里。
  文殊是佛教的智慧之祖,是七佛之师,也是禅的源头,是大圆满与大手印的无上本尊。可知佛法中处处不离文殊,而悟入自性,了达大智者即是文殊之化显也。
  我与古云禅师一起上到妙峰山头,以白云为座,以蓝天为盖,清风徐来,光明朗照。
  这时古云禅师忽然化作异常庄严的圣位的文殊相,左手拿着智慧剑,右手结着法印,脸上放着喜悦的光芒,我正要起身顶礼,忽然自身也化作白衣的文殊,清虚素裹,自然纯朴,只是脸上显出文殊的智慧相,于是相对一笑,方知藏地许文殊转世的化身真意,原来当悟知本有智慧时,人人皆可自化为文殊,在自心的圆照中,与古文殊光光相合,大智互印,法界平等,而绝名绝相。
  此时,我就请教圣位文殊在古代的地球上留下与禅有关的史迹,让后人了解文殊大智的善巧妙用。
  于是文殊的圣迹公案一一呈露眼前:
  文殊菩萨叫善财童子去采药,并说:“凡是药材都采过来。”善财童子遍观大地,没有不是药材的,就回来说:“大地上都是药材。”文殊菩萨说:“凡是药材都采过来。”善财童子于是就在地上拈了一茎草,递给了文殊菩萨。文殊接过来然后展示给大众看,并说:“此药能杀人,也能活人。”
  这是什么旨意?文殊说明了什么?哪里不是佛法?哪里不是禅?又哪一个人不是佛?但作此见者即杀人也,而离知见的悟证,离相对的智慧,了自他的二见,方是活人文殊之剑!
  看古代禅师如何评断:
  首山念云:“文殊大似掩耳偷铃。”
  琅琊觉云:“文殊可谓诚实之言。要且额头汗出,口里胶生。”
  天童华云:“大小文殊,被善财换却眼睛。”
  石田薰颂云:
  “采药与用药,相逢一会家。杀人活人不眨眼,白玉无瑕却有暇。”
  于中一一体会过,始知文殊不在别处。
  在一次法会因缘中,文殊问庵提遮女说:
  “生以何为义?”
  庵提遮女说:“生以不生生为生义。”
  文殊追问:什么叫“生以不生生为生义?”
  庵提遮女回答说:“如果能够明确地了知地水火风的四大因缘,从来就没有不变的自体,但在种种因缘和合之中,又能随其所适宜的方式出现,这叫生义。”
  文殊又问:“死以何为义?”
  庵提遮女答道:“死以不死死为死义。”
  文殊又追问:“如何是‘死以不死死为死义?’”
  庵提遮女回答说:“假如能够明确地了知地水火大的因缘,从来没有固定的自体,能随缘尽而散离,而又能随其所适宜地消亡,这就是死的意义。”
  经过这一番对话,从事物的缘起界,转到了修行者的实证功夫上,所以庵提遮女问文殊说:“明明知道生就是无生的道理,为什么还会受到生死流转的影响?”
  文殊回答说:“其力未充!”这是修行者虽悟真理,但生死习染种子未完全清净,在实际境界中,力量不足,还不能自在地化转生死所带来的挂碍。
  古代禅师对这一段对话,有绝妙的评断,试观下面禅师的言句:
  进山主问修人主:“明知生是不生之理,为什么却被生死之所流转?”修山人说:“毕竟成竹去,如今作篾使还得么?”进山主进一步说:“你向后自悟去在。”修山主道“某甲所见只如此,上座意旨如何?”进山主指示说:“这个是监院房,那个是典座房。”修山主听后,即礼谢而去。
  简翁敬颂扬这一段对话说:
  问处分明答处端,
  当机觌面不相瞒。
  死生生死元无际,
  月上青山玉一团。
  文殊菩萨据法界真性而融一切缘起差别于不二,所以曾经对善住意天子说:
  “你现在如能违背诸佛,毁谤法僧,我就与你同样行于这样的梵行。”
  天子说:“大士,你今天为什么这么说?”
  文殊大士说:“天子!以你的意思,什么是佛?”
  天子回答说:“如如法界,我说是佛。”
  文殊大士说:“天子!你认为如如法界,能够被染污吗?”
  天子说:“不会啊!”
  文殊大士说:“正因为这个道理,我才这样说。”
  禅者如能透得此理,开发妙智,那么世上还有可染污的境界吗?如如法界中本来清净无染。
  后来文殊又对善住意天子说:“你不要起分别心去取着如来。”
  天子称性而答:“如来现在哪里?你为什么叫我不要取着?”
  文殊大士说:“只在目前。”
  天子说:“如果如来在目前,为什么我见不到?”
  文殊大士说:“你如果一切不见,就是真正见到如来了。”
  天子说:“如果见如来于目前,为什么戒劝我不要取着于如来?”
  文殊大士说:“你现在目前见到了什么?”
  天子说:“有虚空界。”
  文殊大士说:“如来的体性就如虚空一样,所以虚空之性质也就是如来的体性。在这个当中没有一个东西可以分别的。”
  在文殊与天子的对话中,文殊据理而指点,天子却在当下而直显,所以一切理境无有落处,而当下圆明总是随机直显,无有穷尽。
  文殊的事迹还有很多,在印度古道场、在西藏雪域、在汉地的五台山,在一切禅人的心中,他永远以大智光明融入一切有缘地地方!
  禅的传承
  又是一个晴朗清明的天气,我与古云禅师沿着溪水的源头,拾级而上,走过许多台级后,我们到了水的源头,有一泓小溪,深不见底,水不知从何处涌出,带着清澈与凉气。
  即境而了,因智而显,对水源,我从心的光明里观显了传承的问题。
  于是就问古云禅师:“禅的传承对于道来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是行者信入的根本。”
  “那么,禅的传承有那些方面?”
  古云看着水的源头说:
  “有三支源头的说法,一是佛与大菩萨的示现传承,是大圣为了显示道的根本,而特别作的传承直示。如文殊、观音、弥勒、普贤以及许多示现传承的大菩萨。
  二是来自于普贤如来的本初佛,或释尊的人间传承,禅宗就印度而言,就是从迦叶尊者,一直到达摩祖师为止的二十八代。再经中国的六代传衣,形成了五家七宗的禅脉。
  三是自性内传承,无论修那一宗那一派,或不曾修行,但一旦悟入本性,开显智慧,又能得到印证的,都具有传承的力量,因为悟入本性时,已与诸佛祖师等成就者融为一体。所以你可以发现世界上有许多人的言语正昭示着悟的智慧,可以肯定已经契入本性,但由于不是从佛教的教化下开悟的,那么表现出来的风格就有不同。
  听到这里,我问:“那么,禅的传承还在继续吗?”
  古云禅师道:“禅的传承已融入了一切之中,禅宗、大圆满、大手印、天台宗、净土宗,以及许多的行持的心中,都在传持着禅的心脉,当然中间也有借着禅的旗帜,而行于外邪之道的。”
  “既然禅的传承已经普遍化了,那么学禅的人还需要传承吗?”我问。
  古云禅师说:“未开悟而发心于禅道的人,应向成就者与已开悟有智慧的人学修禅法,一直达成内心的开悟,而不必拘泥于某宗某派,应以圆融观而看待。”
  “那么,怎么知道是成就者与开悟的人呢?如何辨别方不致于误入歧途?”我愿为天下的禅者问。
  古云禅师指示说,有十义可以辨别。
  一、 为师者是否对佛菩萨以及历代祖师与同门师兄弟具有敬意与友善的态度。
  二、 所开示的道理是否与佛经及历代祖师所说的一致,并具有活的智慧,不是依文解义。
  三、 所传授的观修方法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加持力,是否能使人安心入道和而获得身心愉悦。
  四、 与师对话时是否有烦恼脱落,执着变轻,善根开显,信心增加等的功德。
  五、 关于修行所遇到的问题是否能一一解开。而且均有善巧方法予以指点。
  六、 为师者自心是否清净,能否给弟子一种亲切平和的觉受,在一起是否具有清净透明的体会。
  七、 为师者对佛教的传承祖师与门派能否融通而不反对。对任何一个开悟者能否欢喜赞叹,能否接受一切正道的传承。
  八、 对于一个似悟非悟,似证非证,到了法身边缘的人,是否有引导的能力,有辨别正邪的能力,是否有转化种种障碍的道力。
  九、 禅是活泼圆融的智慧,为师者能否融通诸法,归于一道而开出方便门,令行人就路还家。
  十、 在法身本位与圆融成就的二大方面,至少应具有第一层的证悟,否则必不能引领弟子证入法身本位,只能停留在边缘的悟境上。
  我听了以后,觉得为师的不易,难怪圣贤隐伏,不出于世,更觉得不具师德的人勉强为师的危害。而作为初学的禅人,还是应经常祈请佛菩萨的加持,能遇真正的传承的成就者,使禅者在禅修的心路上,能顺利地证入。
  古云禅师说完了,在光明中莞尔一笑,我知道古云的传承即来自于圣位的菩萨。也许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之所见,但相应时,你不就在佛光之中吗?
  中国禅与肇论
  传承以时间的方式融入了具体的人与著作,作为对人类的影响而示现于某一个时代。
  早在达摩西来的一百来年,鸠摩罗什以大乘译师的身份被请到了中国的长安,译出了大量的般若经典,并产生了四门下发四圣与八哲,而对以后禅宗最有影响的当属僧肇(384——414年),他的《肇论》与《维摩诘经注》,实为最早导入禅的先声,因此成为学禅的必修的功课。
  试观《肇论》中的“宗本义”,就能明白,如果没有般若经典与肇论启发,中国人要悟入祖师禅还是很困难的。
  先请观“宗本义”:
  《肇论.宗本义》
  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何则?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缘离则灭,如其真有,有则无灭。以此而推,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言不有不无者,不如是说见常见之有,邪见断见之无耳。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有既不有,则无无也。
  夫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识法实相矣。是谓虽观有而无所取相,然则法相为无相之相,圣人之心为住无所住矣,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也。性空者,谓诸法实相也。见法实相,故云正观;若其异者,便为邪观。设二乘不见此理,则颠倒也。是以三乘观法无异,但心有大小为差耳。
  沤和般若者,大慧之称也。诸法实相,谓之般若,能不形证,沤和功也。适化众生,谓之沤和,不染尘累,般若力也。然则般若之门观空,沤和之门涉有,涉有未始迷虚,故常处有而不染。不厌有而观空,故观空而不证,是谓一念之力,权慧具矣。好思,历然可解,泥洹尽谛者,直结尽而已,则生死永灭,故谓尽耳,无复别有一尽处耳。
  就此我与古云禅师有一段对话:
  山人:学禅的人有没有必要读僧肇的著作?
  古云:入禅之初应多读诵僧肇的著作,以启发理悟的机缘,但到了参究用功之时,就没有必要再回头读诵与研讨。
  山人:没有理悟的基础,禅人会出现什么问题?
  古云:会出现著境无智的情况,中间反复很多,易被各种言论所影响,心量不大,难以透过各种复杂的问题。
  山人:《肇论》中哪一篇对禅人的理论最有帮助?
  古云:应是“般若无知论,”如其中云:“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不可为无,故圣智有焉;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是以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鉴;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辨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故经云:‘尽见诸法而无所见。’然则圣心均无无相也。何者?若以无相为无相,无相即为有,舍有而之无,譬犹逃峰而赴壑,但不免于患矣。是以圣人处有而不有,居无而不无。虽不取于有无,然亦不舍于有无,所以和光同尘,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泊尔而来,恬淡无为而不为。
  然圣人非无心,但是无心不耳;又非不应,但是不应应耳。是以圣人应会之道,则信若四时之质,直以虚无为体,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灭也。”
  山人:读这段话,与禅宗人悟入真性,妙明显发,真知无知完全一致,因此可见早已奠定了禅宗基础。
  古云:当年长安的译场,正是释尊预言中国般若智光将要发芽的时候。从历史走来,如能从所译般若经典与当时的著作中,领悟禅理,则对达摩西来必能了然于心目。
  隐隐中,我们似乎又回到了旧译时代的圣贤们的辛勤译作,那是佛法的文字与义理最早的开花与归宗。慢慢地流入了每一个以悟者的心地。
中华禅随笔(三)


迎接达摩的宝志公

传说梁武帝因前世一顶帽子盖在露天木佛的头上而转世做了皇帝,而观音化身的宝志禅师(415——4701年)在达摩将来之时,就应现为梁武帝的国师而开始传播心地的无上禅法了。
宝志公七岁就依钟山沙门僧俭出家,专修禅观,后来光头赤脚地、并把剪尺、拂子挂在了柱杖头而往来行走;似乎预示着某种禅机。
后来梁武帝诏问:“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
宝志公答道:“十二。”没有更多的说明,已经不落于道理的说教了。
武帝问:“其旨如何?”还是不晓。
宝志公答道:“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武帝更加不明所以。武帝停了一会又问:“弟子什么时候才可以静心地修习?”
宝志禅师指示说:“安乐禁。”
宝志言句中是否透着禅机?
古云禅师说:“宝志是观音的示现,是把禅的机用预先地演示出来,使后人对于达摩的正面传承祖师禅才不致于怀疑,才能在机锋中获得超越知识概念的领悟。这和后来的达摩的“不识”、德山的棒、临济的喝,都如出一辙,也就是与释尊的灵山拈花,一脉相承。这种机锋如涂毒鼓,如似太阿剑,闻之者丧,婴之者断,是不可以心思意解的。
这时我问:那么当时志公的禅机还有人认识吗?古云道“举朝不识志公的妙机,但虽如此,却为后来的禅的机锋开了先河,志公的作用也许正是这样吧。”
有一天,志公问一位印度来的僧人:“听说尊者曾经叫我屠儿,你曾经见过我杀生了吗?”
僧人说:“见。”
宝志公禅师说:“有见见,无见见,还是不有不无见?如果是有见见,是凡夫的知见;假如是无见见,那么是声闻的知见;而不有不无见,则是外道的知见,不知道尊者你如何见?”
印度梵僧回答道:“你有这些知见吗?”
真是不枉从佛的故乡来!
宝志公禅师曾经垂语说:“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又说:“京都业都浩浩,还是菩提大道。”
又说:“如我身空诸法空,千品万类悉皆同。”
古云禅师垂示说:“宝志禅师的大乘赞、十四科颂与十二时颂,实已将祖师禅的全部宗旨和盘托出,如能经常念诵,对于禅理必能通透明彻,但却不须落文字意解,应直入心源而悟也。”

宝志禅师的大乘赞

大乘赞十首

大道常在目前,虽在目前难睹。
若欲悟道真体,莫除声色言语。
言语即是大道,不假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妄情递相缠绕。
一切如影如响,不知何恶何好。
有心取相为实,定知见性不了。
若欲作业求佛,佛是生死大兆。
生死业常随身,黑暗狱中未晓。
悟理本来无异,觉后谁晚谁早?
法界量同大虚,众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饱。

妄身临镜照影,影与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形,不知身本同虚。
身本与影不异,不得一有一无。
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直理相疏。
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
烦恼因心故有,无心烦恼何居。
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
梦时梦中造作,觉时觉境都无。
翻思觉时与梦,颠倒二见不殊。
改迷取觉求利,何异贩卖商徒。
动静两忘常寂,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众生异佛,迢迢与佛常疏。
佛与众生不二,自然究竟无余。

法性本来常寂,荡荡无有边畔。
安心取舍之间,被他二境回换。
敛容入定坐禅,摄境安心觉观。
机关木人修道,何时得达彼岸?
诸法本空无着,境似浮云会散。
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热病得汗。
无智人前莫说,打你色身星散。

报你众生直道,非有即是非无。
非有非无不二,何须对有论虚?
有无妄心立号,一破一个不居。
两名由尔情作,无情即是真如。
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
徒费工夫无益,几许枉用工夫。
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骑驴觅驴。
一切不憎不爱,这个烦恼须除。
除之则须除身,除身无佛无因。
无佛无因可得,自然无法无人。


大道不由行得,说行权为凡愚。
得理返观于行,始知枉用工夫。
未悟圆通大理,要须言行相扶。
不得执他知解,回光返本全无。
有谁解会此说,教君向已推求。
自见昔时罪过,除却五欲疮疣。
解脱逍遥自在,随方贱卖风流。
谁是发心买者,亦得似我无忧。

内见外见总恶,佛道魔道俱错。
被此二大波旬,便见厌苦求乐。
生死悟本体空,佛魔何处安着?
只由妄情分别,前身后身孤薄。
轮回六道不停,结业不能除却。
所以流浪生死,皆由横生经略。
身本虚无不实,返本是谁斟酌?
有无我自能为,不劳妄心卜度。
众生身同太虚,烦恼何处安着?
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销落。

可笑众生蠢蠢,各执一般异见。
但欲傍鏊求饼,不解返本观面。
面是正邪之本,由人造作百变。
所须任意纵横,不假偏耽爱恋。
无着即是解脱,有求又遭罗骨。
慈心一切平等,真如菩提自现。
若怀彼我二心,对面不见佛面。

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
广寻诸义纷纷,自救已身不了。
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
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沉沦生老。
浊爱缠心不舍,清净智心自恼。
真如法界丛林,反作荆棘荒草。
但执黄叶为金,不悟弃金求宝。
所以失念狂走,强力装持相好。
口内诵经诵论,心里寻常枯槁。
一朝觉本心空,具足真如不少。

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
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
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
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
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
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
譬如梦里渡河,船师渡过河北。
忽觉床上安眠,失却渡船轨则。
船师及彼渡人,两个本不相识。
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
堪叹凡夫伛偻,八十不能跋蹄。
徒劳一生虚过,不觉日月迁移。
向上看他师口,恰似失妳孩儿。
道俗峥嵘聚集,终日听他死语。
不观已身无常,心行贪如狼虎。
堪嗟二乘狭劣,要须摧伏六府。
不食洒肉五辛,邪眼看他饮咀。
更有邪行猖狂,修气不食盐醋。
若悟上乘至真,不假分别男女。

宝志禅师的十四科颂

十四科十四首

菩提烦恼不二

众生不解修道,便欲断除烦恼。
烦恼本来空寂,将道更欲觅道。
一念之心即是,何须别处寻讨?
大道只在目前,愚倒迷人不了。
佛性天真自然,亦无因缘修造。
不识三毒虚假,妄执浮沉生老。
昔时迷日为晚,今日始觉非早。

持犯不二

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
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
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
大士肉眼圆通,二乘天眼有翳。
空中妄执有无,不达色心无碍。
菩萨与俗同居,清净曾无染世。
愚人贪着涅槃,智者生死实际。
法性空无言说,缘起略无人会。
百岁无智小儿,小儿有智百岁。

佛与众生不十

众生与佛无殊,大智不异于愚。
何须向外求宝,身田自有明珠。
正道邪道不二,了知凡圣同途。
迷悟本无差别,涅槃生死一如。
究竟攀缘空寂,唯求意想清虚。
无有一法可得,悠然自入无余。

事理不二

心王自在悠然,法性本无十缠。
一切无非佛事,何须摄念坐禅。
妄想本来空寂,不用断除攀缘。
智者无心可得,自然无诤无喧。
不识无为大道,何时得证幽玄。
佛与众生一种,众生即是世尊。
凡夫妄生分别,无中执有迷奔。
了达贪嗔空寂,何处不是真门?

静乱不二

声闻厌喧求静,犹如弃面求饼。
饼即从来是面,造作随人百变。
烦恼即是菩提,无心即是无境。
生死即是涅槃,贪嗔如焰如影。
智者无心求佛,愚人执邪执正。
徒劳空过一生,不见如来妙顶。
了达YIN欲性空,镬汤炉炭自冷。

善恶不二

我自身心快乐,悠然无善无恶。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
六尘本来空寂,凡夫妄生执著。
涅槃生死本平,四海阿谁厚薄。
无为大道自然,不用将心画度。
菩萨散诞灵通,所作常含妙觉。
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
法性本来圆明,病愈何须执药。
了知诸法平等,悠然清虚快乐。

色空不二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
吾我说他止观,自意扰扰颠狂。
不识圆通妙理,何时得会真常?
自疾不能治疗,却教他人药方。
外看将为是善,心内犹若豺狼。
愚人畏其地狱,智者不异天堂。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
若欲除却三毒,迢迢不离灾殃。
智者知心是佛,愚人乐往西方。

生死不二

世间诸法如幻,生死犹若雷电。
法身自在圆通,出入山河无间。
颠倒妄想本空,般若无迷无乱。
三毒本自解脱,何须摄念禅观。
只为愚人不了,从他戒律决断。
不识寂灭真如,何时得登彼岸?
智者无恶可断,运用随心合散。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
若欲断除烦恼,此是无明痴汉。
烦恼即菩提,何用别求禅观。
实际无佛无魔,心体无形无段。

断除不二

丈夫运用堂堂,逍遥自在无妨。
一切不能为害,坚固犹如金刚。
不著二边中道,悠然非断非常。
五欲贪嗔是佛,地狱不异天堂。
愚人妄生分别,流浪生死猖狂。
智者达色无二,声闻无不恓惶。
法性本无瑕翳,众生妄执青黄。
如来引接迷愚,或说地狱天堂。
弥勒身中自有,何须别处思量?
弃却真如佛像,此人即是颠狂。
声闻心中不了,唯只趁逐言章。
言章本非真道,转加斗争刚强。
心里蚖蛇蝮蝎,螫着便即遭伤。
不解文中取义,何时得会真常?
死入无间地狱,神识枉受灾殃。

真俗不二

法师说法朴好,心中不离烦恼。
口谈文字化他,转更增他生老。
真妄本来不二,凡夫弃妄觅道。
四众云集听讲,高座论义浩浩。
南坐北坐相争,四众为言为好。
虽然口谈甘露,心里寻常枯燥。
自己元无一钱,日夜数他珍宝。
恰似无智愚人,弃却真金担草。
心中三毒不舍,未审何时得道?

解缚不二

律师持律自缚,自缚亦能缚他。
外作威仪恬静,内心恰似洪波。
不驾生死船筏,如何渡得爱河。
不解真宗正理,邪见言辞繁多。
有二比丘犯律,便却往问优波。
优波依律说罪,转增比丘网罗。
方丈室中居士,维摩便即来呵。
优波默然无对,净名说法无过。
而彼戒性如空,不在内外娑婆。
劝除生灭不肯,忽悟还同释迦。

境照不二

禅师体离无明,烦恼从何处生?
地狱天堂一相,涅槃生死空名。
亦无贪嗔可断,亦无佛道可成。
众生与佛平等,自然圣智惺惺。
不为六尘所染,句句独契无生。
正觉一念玄解,三世坦然皆平。
非法非律生制,悠然真入圆成。
绝此四句百非,如空无作无依。

运用无碍

我今滔滔自在,不羡公王卿宰。
四时犹若金刚,苦乐心常不改。
法宝逾于须弥,智慧广于江海。
不为八风所牵,亦无精进懈怠。
任性浮沉若颠,散诞纵横自在。
遮莫刀剑临头,我亦安然不采。

迷悟不二

迷时以空为色,悟即以色为空。
迷悟本无差别,色空究竟还同。
愚人唤南作北,智者达无西东。
欲觅如来妙理,常在一念之中。
阳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匆匆。
自败虚假不实,将空更欲觅空。
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哄哄。

宝志禅师十二时颂

十二时颂:
平旦寅。
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
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
但有纤毫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
外求知识也非真。
日出卯。
用处不须生善巧,
纵使神光照有无,
起意便遭魔事娆。
若施功,终不了,
日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么从,
何曾心地生烦恼。
食时辰。
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
只么忙忙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
只是他家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
,问取虚空始出尘。
禺中巳。
未了之人教不至,
假使通达祖师言,
莫向心头安了义。
只守玄,没文字,
认着依前还不是。
暂时自肯不追寻,
旷劫不遭魔境使。
日南午。
四大身中无价宝,
慢焰空华不肯抛,
作意修行转辛苦。
不曾迷,莫求悟,
任你朝阳几回暮。
有相身中无相身,
无明路上无生路。
日眣未。
心地何曾安了义,
他家文字没亲疏,
不用将心求的意。
任纵横,绝忌讳,
长在人间不在世。
运用不离声色中,
历劫何曾暂抛弃。
晡时申。
学道先须不厌贫,
有相本来权积聚,
无形何用要求真。
作净洁,却劳神,
方认愚痴作近邻。
言下不求无处所,
暂时唤作出家人。
日入酉。
虚幻声音不长久,
禅悦珍羞尚不餐,
谁能更饮无明酒。
勿可抛,勿可守,
荡荡逍遥不曾有。
纵你多闻达古今,
也是痴狂外边走。
黄昏戌。
狂子施功投暗室,
假使心通无量时,
历劫何曾异今日。
拟商量,却啾唧,
转使心头黑如漆。
昼夜舒光照有无,
痴人唤作波罗蜜。
人定亥。
勇猛精进成懈怠,
不起纤毫修学心,
无相光中常自在。
超释迦,越祖代,
心有微尘还质碍。
放荡长如痴兀人,
他家自有通人爱。
半夜子。
心住无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属有无,
用时便用无文字。
祖师言,外边事,
识取起时还不是。
作意搜求实没踪,
生死魔来任相试。
鸡鸣丑。
一颗圆光明已久,
内外推寻觅总无,
境上施为浑大有。
不见头,亦无手,
天地坏时渠不朽。
未了之人听一言,
只这如今谁动口。
古云禅师说:宝志禅师的十二时颂,其实就是大手印,是以见觅定,直指见性的方法,佛法越是在最初的时候越纯,加持力越大,越能直接契入。后来因为根机复杂了,对机的方便多了,就形成了复杂性,后人难以在这些复杂的言句中悟入。如果当下悟入,根本即明,何虑大事不毕?

  中华禅随笔(四)
  印度二十八代的传承
  我们在自性的空谷里,明观的心圆显着一切,为了追寻人间禅传承的历史,一起回观着达摩以及印度历代的尊者。
  达摩祖师在幽静的山房里,禅坐在蒲团上,前面放着《楞伽经》,佛传下来的衣钵,还有二十七代祖师的付法偈的贝叶文字,这是他准备依佛的预记五百年后的中国将会出现般若智光的弘扬因缘,所以准备动身到中国去。
  达摩此时已近百岁的年龄,已经证得了三身四智的圆满成就,身体早已成为光明身,可以自由地显示于法界中,禅等一切道法都融贯于他的性海中。他的使命是把佛的心灯带到中国,并一代代的传持下去。
  达摩在遍知的自性光明中,忆起历代祖师的圣迹,拿着贝叶传承付法偈,朗朗地读诵了起来:
  初祖摩诃迦叶尊者付法偈:
  法法本无法,无法无非法。
  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二祖阿难尊者付法偈:
  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
  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付法偈:
  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
  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付法偈:
  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付法偈:
  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
  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六祖弥遮迦尊者付法偈:
  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须密尊者付法偈:
  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
  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付法偈:
  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
  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九祖伏驮多尊者付法偈:
  真理本无各,因名显真理。
  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十祖胁尊者付法偈:
  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
  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付法偈:
  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
  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马鸣大士付法偈:
  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付法偈:
  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
  悟此隐显法,非愚为非智。
  十四祖龙树尊者付法偈:
  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
  于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付法偈:
  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
  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
  十六祖罗睺罗多尊者付法偈:
  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
  法亦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付法偈:
  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
  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付法偈:
  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
  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付法偈:
  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
  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付法偈:
  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意。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付法偈:
  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
  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付法偈:
  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
  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拿罗尊者付法偈: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付法偈: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
  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二十四祖师子比丘尊者付法偈:
  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
  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付法偈:
  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
  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二十六祖不如多尊者付法偈: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
  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付法偈: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
  果满菩提圆,花开世界起。
  一千年的付法史迹就这样在达摩祖师的念诵中走过,其间不知有多少人悟证佛道,不知流显了多少的智慧言句。
  达摩祖师在观照中带领我们回顾着祖师们的精彩的一页,随即融入光中,而不见了身相。
  精妙的对话
  在历史的光幻中,每一位传承的祖师都有极精彩的机缘流显,古云禅师在浩浩历史圣迹中,为我们选录了以下有助于现代人悟证禅道的公案。

 
 
 
前五篇文章

净明山人:中华禅随笔(2)

净明山人:中华禅随笔(3)

净宗诸祖

禅说

往生咒梵音

 

后五篇文章

引导寿命无常的悦耳道情

华严法界观缘起观的超越意义—一项“拟世界观”的建构

慧能禅宗思想的三个问题

《周易禅解》哲学智慧通观

熊十力哲学体用关系探究—以《新唯识论》为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