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窥基的判教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窥基的判教思想

廖明活(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
佛学研究中心学报第三期(1998年)
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印行
页217-241


--------------------------------------------------------------------------------

页 217

提要


“判教”是指对内容和风格多样的佛典和佛理,加以界
别和会通的工作。判教风气是在东晋末年,随著多样品类的
佛典和佛理纷纷传入汉土,而开始形成,并在南北朝时期迅
速开展,成为当时中国佛教思想界的主要课题。在隋唐时代
,不同的佛教学派(如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等)都各自
建立自身的一套判教学说,其目的除了在“界别”和“会通
”外,更且是要通过辨别各类佛典出现时序的先后、以及判
定各门佛理层次的本末,以突出本派所根据的佛典和所宣扬
的佛理之殊胜。
窥基(632 ~ 682)为法相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相学派
是由玄奘创立,而窥基为玄奘的高弟,著述等身,当中不少
论及判教问题。本文以窥基的论议为根据,通过分析窥基所
提出的主要判教分类,说明法相学统的判教思想的特色。


页 218

“判教”是指对内容和风格多样的佛典和佛理,加以界
别和会通的工作。判教风气是在东晋末年,随著多样品类的
佛典和佛理纷纷传入汉土,而开始形成,并在南北朝时期迅
速开展,成为当时中国佛教思想界的主要课题。在隋唐时代
,不同的佛教学派(如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等)都各自
建立自身的一套判教学说,其目的除了在“界别”和“会通
”外,更且是要通过辨别各类佛典出现时序的先后,以及判
定各门佛理层次的本末,以突出本派所根据的佛典和所宣扬
的佛理之殊胜。本文以窥基(632 ~ 682)的论议为中心,
申述法相学派的判教思想。
法相学派是由玄奘(约 602 ~ 664)创立。玄奘游学
印度十余年,期间受业戒贤(529 ~ 645)门下,接受护法
一系的瑜伽行教说;对印度瑜伽行诸后学对其祖师世亲之教
说各有不同解说的情形,与及对瑜伽行和中观这两大印度大
乘学派互相攻讦的状况,有亲身体会;回国后锐意宣扬护法
一系的瑜伽行教旨,并极力为瑜伽行的教学观点抗辩,斥责
中观教说为偏著于空,有违佛教之中道立场。窥基乃玄奘最
得意门生,著述等身,现存者便有近三十种之多。又玄奘毕
生精力放在西行求法和翻译工作上,没有具规模的理论著作
传世;(注1)由是窥基的作品,便成为研究法相宗学理的
最重要参考文献。在判教学说方面,窥基的著作涉及判教问
题者颇众,当中以《法苑义林章》、《法华玄赞》和《说无
垢称经疏》的讨论较详细。(注2)《法苑义林章》自瑜伽
行的观点,对印度和中国各主要佛教观念和课题,作出全盘
论述和检讨,最能反映窥基的思想立场;当中第一〈总辨诸
教〉一章的论说,多跟判教问题有关。《法华玄赞》和《说
无垢称经疏》分别为《法华经》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据说玄奘在印度求法期间,曾著《会中论》三千颂、《制
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等,现均不存;其现存著作具规模者
仅有《大唐西域记》一种,记述其西行求法途中所见所闻
,并非讲述义理的作品。
2 《续藏经》(香港:香港影印续藏经委员会,1967 年)
第 76 册收入名为《成唯识论料简》(亦名《成唯识论开
发》)作品一种,下题为“大慈恩寺沙门基撰”,对判教
问题有详细申论。不过据近人考证,此书当非窥基所撰。
详参结城令闻:〈《成唯识论开发》之研究〉,《东方学
报》(东京)第 3 册(1932 年)。


页 219

《维摩经》的注释,它们在说示《法华经》和《维摩经》在
佛陀教学里的位置时,用到判教方法。以下以《法苑义林章
》为主要根据,辅以《法华玄赞》,《说无垢称经疏》与及
其他相关资料,对窥基的判教思想,作出全面析述。

窥基对前人判教分类的评述
《法苑义林章》启始的〈总辨诸教〉一章共分五门,其
中第二〈时利差别〉一门对佛陀教说展现的时序作出界别,
第三〈诠宗各异〉一门对佛教内外各宗派所持教旨作出界别
,其所做的正是判教的工作。又这两门启始举出前人在这两
方面所提出的一些主张,包括“一时教”、“顿渐二教”、
“五时教”、“四宗”等说法,对它们一一作出评述。现试
分述其要。

(一)一时教:

《法苑义林章》记载“一时教”的说法如下:

后魏有菩提流支法师,此名觉爱,唯立一时教:佛得
自在,都不起心有说不说;但众生有感,于一切时,
谓说一切法。譬如天乐随众生念,出种种声;亦如末
尼,随意所求,雨种种宝。《花严经》云:“如来一
语中,演出无边契经海。”(注3)《维摩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或有恐怖
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注4)故无一教定顿
定渐。又《无量经义》言:我得道来四十余年,常说
诸法不生不灭,不去不来,无此无彼,无得无失,一
相无相。但由众生悟解不同,得诸果异。(注5)《
法华经》亦言:一雨普润,三草二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六十卷《华严经》卷 2 〈卢舍那佛品〉第二,《大正藏
》卷 9,页 405 下。
4 《说无垢称经》卷 1 〈序品〉第一,《大正藏》卷 14,
页 558 下。
5 参见《无量义经》〈说法品〉第二,《大正藏》卷 9,页
386 上。


页 220

生长不同。(注6)《优婆塞经》言:三兽渡河,浅
深成别。(注7)故知诸教但总一时,无二,三等。
(注8)

根据以上记载,“一时教”的主唱者为北魏的菩提流支。菩
提流支为中国瑜伽行教学创始阶段的重要人物。他于六世纪
初年,译出世亲的《十地经论》和《唯识二十论》,把瑜伽
行思想介绍来中国,导至地论学统的形成。古书每述及菩提
流支的判教理论,当中最常提到的,要为“一音说”(注9
)而上引窥基记载所谓“一时教”,当即是“一音说”。据
窥基记载所述,菩提流支的“一时教”说法是以《华严经》
、《维摩经》、《无量义经》、《法华经》和《优婆塞戒经
》里有关“一音”、“一雨”等观念的话为依据,认为佛陀
以其大自在力量,于一切时中,演说一切教法,而叫不同根
机的众生各随其不同需要,得不同益处。言下之意,是佛陀
的教法本来没有分殊,分殊为众生根机方面的事情。又既然
佛陀是于一切时演说一切法,那么便没有在不同时段讲说不
同教法的情形;由是所有跟时序有关的佛法分类,例如顿渐
分类,二时分类,三时分类等,便都是有违实情。
《法苑义林章》对“一时教”这说法有如下批评:

一时教者,若废事谈理,及在一会有大小机,可如所
说。若唯被大如《胜鬘经》,或但被小如《遗教经》
,... 如斯等教,义类甚多。或有诸经全分、多分大
小教异,言唯一时,深为猛浪。岂无一会顿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参见《妙法莲华经》卷三〈药草喻品〉第五,《大正藏》
卷 9,页 19 中。
7 参见《优婆塞戒经》卷一〈菩提品〉第五,《大正藏》卷
24,页 1038 中。
8 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7 上–中。
9 例如净影寺慧远(523 ~ 592)的《大乘义章》卷 1 记
:“又菩提流支宣说如来一音以报万机,大小并陈,不可
以彼顿、渐而别。”(《大正藏》卷 44,页 465 上–中
)又法藏(643 ~ 712)的“五教章”卷 1 记菩提流支
“依《维摩经》等,立一音教。谓一切圣教皆是一音,一
味,一雨等,但以众生根行不同,随机异解,遂有多种。
如克其本,唯是如来一圆音教。”(《大正藏》卷 45,
页 480 中)。


页 221

三乘之心,及无渐入大乘者也?(注10)

窥基首先表示要是纯自实“理”角度看,菩提流支的“一时
教”说法是可以接受,但没有说明其可以接受的理由。观窥
基在《法华玄赞》同样引用了菩提流支所举出《华严经》、
《维摩经》、《无量寿经》、《法华经》和《优婆塞戒经》
内有关“一音”,“一雨”等观念的话,接著说:“故知诸
教本无差别,由机不同,遂分大小、顿渐之教”,(注11
)可知窥基跟菩提流支一样,认为佛陀的教法在本质上是没
有差别,其教相上的差别是源自受教众生根机的不同;而这
大约便是他所认可“一时教”说法那“理”的方面。窥基对
“一时教”说法不满的地方,是它未能兼从“事”相角度,
观见佛法在教相上所有的时序差别。在上引的批评中,窥基
指出佛陀于不同经会讲说不同佛经,而这些佛经中有些是唯
教大乘人,有些是唯教小乘人,有些是各部分所教人殊异。
总之,佛陀应机之“事”因时而异,以“一时”观念笼统概
括,拒绝进一步作出界别,这便失诸疏略。最后,窥基针对
菩提流支否定顿、渐分类的作法,强调佛陀的教法有顿时、
渐时的不同。

(二)顿渐二教

窥基在批评菩提流支的“一时教”主张时,肯认有渐、
顿两种教法的分别;惟他对前人有关这分别的解说,颇有不
满。《法苑义林章》便记及两种“顿渐二教”的解说,逐一
指出它们不足之处。窥基没有具体指出第一种解说是何人所
提出,只泛说它为“古来大德”所立:

又古来大德,立有顿、渐二教:为诸菩萨大根大茎,
说《花严》、《楞伽》、《大云》、《法鼓》、《胜
鬘》等经,一会之中,说二谛理尽,名之为“顿”。
大不由小起,故名为“顿”。始从佛树,终至双林,
从浅至深,渐次说法:因果、三归、五戒、十善等法
,三乘有教《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7 下。
11 卷一,《大正藏》卷 34,页 657 中。


页 222

含》等经,《维摩》、《思益》、《大品》空教,《
法花》一乘,《涅槃》等说常住佛性,皆是渐教。会
通三乘,大由小起,名为渐教。(注12)

依这解说,“顿教”的教授对象为大根器的菩萨,其教授内
容为纯粹大乘性质,其教授程序为直接陈示,不历阶次,其
代表经典为《华严经》、《楞伽经》、《大云经》、《法鼓
经》、《华严经》、《胜鬘经》等。渐教的教授对象则遍通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其教授内容则兼具大、小二乘性
质,其教授程序则为从浅至深,循序渐进。又在渐进的历程
中,是首先讲因果、三归、五戒、十善等粗浅学说;次而讲
《阿含经》,说三乘有教;次而讲《维摩经》、《思益经》
和《大品般若经》,说三乘空教;次而讲《法华经》,说一
乘教;最后讲《涅槃经》等,说常住佛性等深妙教说。窥基
对上述的解说,有如下意见:

第二、古德说有顿、渐(二教),理虽可然,定判诸
经为顿、渐者,义即难解。只如《华严经》中〈入法
界品〉,五百声闻在于会坐,列名叹德。……(注1
3)《楞伽经》中亦列声闻,在于会坐。(注14)
《法鼓经》中说穷子喻。(注15)……《胜鬘经》
说三种意生身一乘之义,(注16)《摄大乘》云引
摄一类不定性。(注17)故非为顿教。《花严》等
经未必从首至末, 皆是为被大根行说,并名为“顿”
。定说五时所说之经为渐教者,后当叙非。(注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7 中。
13 参见六十卷《华严经》卷 44,〈入法界品〉第 34,《
大正藏》卷 9,页 676 下。
14 参见《入楞伽经》卷 1,〈请佛品〉第一,《大正藏》
卷 16,页 514 下。
15 参见《大法鼓经》卷下,《大正藏》卷 9,页 297 中
–下。
16 参见《胜鬘经》〈一乘章〉第五,《大正藏》卷 12,
页 220 上。
17 参见《摄大乘论本》卷下,《大正藏》卷 31,页 151
中。
18 《法苑义林章》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7 下–
248 上。


页 223

窥基表示这解说基本上符合实理,可以接受;只是对他把某
经定然判属某教,不以为然。在“顿教”方面,他指出佛陀
讲说《华严经.入法界品》和《楞伽经》时,均有声闻在座
;又《法鼓经》以贫穷儿子譬喻声闻人,表示他们亦是佛的
儿子,当加摄取;《胜鬘经》有〈一乘章〉,内中讲及声闻
、辟支佛、菩萨的意生身,而《摄大乘论》以为这类讲法有
诱引摄取不定性声闻的作用。凡此,可见这解说定判为顿教
的佛经,皆教化声闻,并非纯然为教化菩萨的顿教。至于这
解说定判某些佛经属于“渐教”某阶段这方面,窥基表示留
待评述“五时”分类时,方作检讨。
窥基在论述古来大德所讲的顿,渐二教分类后,继而述
及菩提流支所讲“二时教”;而这其实是对顿、渐界别的另
一种解说,为菩提流支所提出:

又菩提流支法师亦立二时教。《楞伽经》说渐、顿者
,(注19)莫问声闻、菩萨,皆渐次修行,从浅至
深,名为“渐”也。“顿”者,如来能一时顿说一切
法,名之为“顿”。(注20)

合观这里所述菩提流支的“二时教”和上文所述菩提流支的
“一时教”,可见菩提流支在本于“一时教”的观点,反对
佛陀的教说顿、渐之不同的同时,又根据《楞伽经》,对顿
、渐这分别作出另一种解说。他以为佛陀于“一时说一切法
”(即“一时教”),这即是“顿教”。而众生在接受佛陀
的教法后,须自浅入深,渐次修习,这即是“渐教”。窥基
对菩提流支这解说,有如下批评:

第三、又菩提流支法师,依《楞伽经》立顿、渐二教
者,此亦不然。彼经以佛能顿说法,以说为“顿”;
以三乘人渐次修学,名之为“渐”。以行为“渐”,
非约教时,亦不可取。(注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参见《入楞伽经》卷 2,〈集一切佛法品〉第三,《大
正藏》卷 16,页 525 上–中。
20 《法苑义林章》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7 中。
21 同上注,页 248 上。


页 224

窥基指出菩提流支所讲“渐教”,是关乎修学者的行为,非
关乎佛陀的教法;亦即是说其所讲的顿、渐分别,并非一种
判教的分别,对界别和会通佛说没有帮助。故窥基以为它是
“不可取”。

(三)五时教

《法苑义林章》记载“五时教”的说法颇详:

晋时有隐士刘,立五时教。……
第一时者,佛初成道,为提谓、波利等五百贾人,但
说三归、五戒、十善世间因果教,即《提谓》等五戒
本行经是,未有出世善根器故。
第二时者,佛成道竟三七日外,十二年中,唯说三乘
有行之教,未为说空,即《阿含》等小乘经是。
第三时者,佛成道竟三十年中,说彼三乘同行空教,
即《维摩》、《思益》、《大品》等经是。
第四时者,佛成道竟四十年中,说有一乘,犹未分明
演说佛性常住实有,尚说无常佛,显一乘佛果,以为
真实,即《法花经》是。……
第五时者,谓双林中,说诸众生悉有佛性常住佛教,
即《涅槃经》、《大悲经》等是。(注22)

引文谓“五时教”分类为刘的主张。刘(438 ~ 495)
为宋、齐时代的居士,其现存作品〈无量义经序〉,约时序
把佛说界别为“七阶”。(注23)比较引文所出的“五时
”和〈无量义经序〉所出的“七阶”,可见两者的纲领相若
。(注24)又依引文所述,“五时教”是指佛陀一生说法
的五个时段,它们各有独特教旨和代表经典:
(1)第一时:这是佛陀最初成道之时段。在这时段,佛陀
为提谓、波利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同上注,页 247 中–下。
23 参见《大正藏》卷 9,页 383 中–下。
24 “七阶”乃是把“五时”中的第二时一开为三,从而达
至。


页 225

五百商人,讲授《提谓波利经》,演述三归、五戒、
十善等世间因果法门。
(2)第二时:这是佛陀成道后第三个七日至第十二年之时
段。在这时段,佛陀讲授《阿含》等小乘经,演述三
乘有教。
(3)第三时:这是佛陀成道后十二年至三十年之时段。在
这时段,佛陀讲授《维摩》、《思益》、《大品般若
》第经,演述三乘空教。
(4)第四时:这是佛陀成道后三十年至四十年之时段。在
这时段,佛陀讲授《法华经》,演述一乘教。又在这
时段,佛陀还未分明说示佛性常住实有的道理,其谈
及的佛仍然是无常。
(5)第五时:这是佛陀在双林入灭的时段。在这时段,佛
陀讲授《涅槃》、《大悲》等经,演述一切众生悉有
佛性和佛陀常住这些道理。
窥基对上述“五时教”分类的意见是:“此虽可尔,既
无经论诚文说之,未可依信”,(注25)认为它虽然可以
说得通,但因不见诸经论,故不足信。窥基又引述菩提流支
对这分类的斥破,以前二时为例,列举一系列反证,显示其
提出的判别没有经典拫据:

刘立五时者,今者且依菩提流支法师,斥破是义不
然。《提谓经》说五百价人将受五戒,先忏悔彼五逆
、十恶、谤法等罪,得四大本净、五阴本净、六尘本
净、吾我本净。时提谓等得不起法忍。(注26)…
…提谓长者灭三界苦,得不起法忍,即是初地,或等
八地。又《普曜经》第二七日,提谓等五百价人施佛
蜜,佛与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名曰齐成
。”(注27)云何但言第一时中世间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法苑义林章》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7 下。
26 《提谓经》当是指《提谓波利经》。据近人考证,此经
为北魏时代的中国佛教信徒所撰,为一本伪经。全经现
今己散失,唯古书屡征引其文,敦煌遗简亦保存其部分
章节,通过辑佚,可窥见其大貌。以上窥基所引述此经
的话,参见牧田谛亮《疑经研究》(京都:京都大学人
文科学研究所,1976 年)所收录的敦煌残本,页 189
– 190。
27 《普曜经》卷 7 〈商人奉品〉第二十二,《大正藏
》卷 3,页 527 上。“齐成”于《大


页 226

次第二时十二年中唯说有教者,觉爱(案:即菩提流
支)破云:是亦不尔。成道五年说《大般若》,正明
实相;又第七年为八菩萨说《般舟三昧经》,正明众
生五蕴本空;又第九年说《抰掘摩罗经》,第十年中
说《如来藏经》,皆明涅槃佛性深理……又成道竟第
二七日,说《十地经》,云何乃言十二年内唯说有教
,不说大乘?……
今依古说,略破初二,自余三时,广如菩提流支法师
别传所破。(注28)

在第一时方面,引文指出被判属第一时的《提谓波利经》,
述及提谓等听闻本经的教说,“灭三界苦,得不起法忍”,
这显示提谓证得成佛十地阶位中的第一地或第八地。又《普
曜经》记佛陀于成道后第二七日,授记提谓于未来世成佛。
凡此,都可见第一时所演说者,非仅叫人往生人天的世间因
果法门,亦包括叫人成佛的大乘法门。在第二时方面,引文
举出一些通途公认为佛陀在成道最初十二年所说的经典,包
括《大品般若经》、《般舟三昧经》、《央掘摩罗经》、《
如来藏经》和《十地经》,指出这些经典演述实相、性空、
佛性、十地等大乘教理,因此不能说第二时唯说小乘有教。

(四)四宗

以上窥基所评述的诸判教说法,涉及佛陀说法的时序,
《法苑义林章》:把它们纳入〈时利差别〉一门,加以评论
。至于以下“四宗”的说法,则于〈诠宗各异〉一门述及:

然古大德,总立四宗:一、立性宗,《杂心》等是;
二、破性宗,《成实》等是;三、破相宗,《中》《
百》等是;四、显实宗,《涅槃》等是。今即不尔,
……(注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藏》本作“蜜成”。
28 《法苑义林章》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8 上–
中。
29 同上注,页 249 下。


页 227

《说无垢称经疏》对这“四宗”分类有更详细记述:

此方先德,依现所有经论义旨,总立四宗:
一、立性宗:成立三科法皆有体,萨婆多部是。《迦
延》、《杂心》、《婆沙》之类。
二、破性宗:诸法有相,都无实性。破前立性,《成
实论》是。
三、破相宗:非但性空,诸法相状亦非实有。《般若
》等经,《中》,《百》等是。
四、显实宗:明一切法真实道理,随其所应,有空有
有。《涅槃》、《花严》、《楞伽》等
是。(注30)

归纳这两节记述,“四宗”为见诸经论之自下至上四门教旨

(1)立性宗:这是一切有部(“萨婆多部”)的主张,认
为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这“三科”法数,皆有实体
。其说见于《发智论》,《杂心论》,《婆沙论》等
一切有部著作。
(2)破性宗:此宗主张所有存在,包括三科法数在内,都
没有实性,只有表相。此说见于《成实论》。
(3)破相宗:此宗主张万法非但实性是空,其表相亦非实
有。此说见于诸《般若经》和《中论》、《百论》等
中观著作。
(4)显实宗:此宗显示就真实道理观,万法既有“空”的
一面,亦有“有”的一面。此说见于《涅槃经》、《
华严经》、《法华经》等。
两节记述均没有提及此分类的主唱者。从其他现存资料所见
,此分类流行于地论学统南道一系,(注31)此系的重要
人物如慧光(468 ~ 537),大衍法师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卷一,《大正藏》卷 38,页 998 中。
31 地论学统是在六世纪初年,由于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译
出《十地经论》,由是形成。据史书记载,菩提流支和
勒那摩提二人意见不合;前者的弟子道宠,在通往洛阳
的北道,弘扬流支之教;后者的弟子慧光(468 ~ 537
),在通往洛阳的南道,弘扬摩提之学;由是地论学分
为南、北二系。


页 228

净影寺慧远(523 ~ 592),均曾先后提出类似的说法。(
注32)
窥基在《法苑义林章》表示他不采用“四宗”分类,但
并没有说明原因。《说无垢称经疏》则有以下一段话,道出
了“四宗”分类之不足之处:

若其经论唯有尔,许可定四宗。只如旧《阿含经》云
:舍利弗入涅槃时,无色界天泪下,如春细雨。(注
33)大众部经,何宗所摄?《梵网六十二见经》并
《舍利弗阿毗昙》,正量部教。《三弥帝论》,上座
部论。如是等经论,并非四宗,何得唯言总有四宗?
(注34)

这段话举出小乘的大众部、正量部、上座部之一些经论,指
出它们不能判归“四宗”中任何一宗。可见窥基不满“四宗
”分类的地方,是它不够全面,未能涵摄所有佛典。
上述窥基对前人判教分类的评述,反映了窥基在判教问
题上的一些见解:
(1)从窥基对“一时教”说法的评述,可见他认为佛法于
“理”方面是统一的,于“事”方面则有分殊;而判
教的目的,乃在辨别和解释“事”方面的诸分殊。
(2)从窥基对“顿渐二教”分类的评述,可见他认可佛说
有顿、渐之不同,却又反对把某些佛典定判为顿或渐

(3)从窥基对“五时”分类的评述,可见窥基在据“时”
判教方面,重视经典根据。
(4)从窥基对“四宗”分类的评述,可见窥基在依“宗”
判教方面,重视涵盖面的周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有关慧光、大衍法师和净影寺慧远的“四宗”说法,参
阅廖明活:〈地论师、摄论师的判教学说〉,《中华佛
学学报》第 7 期(1994 年),页 135 – 136、143
– 146。
33 参见《增一阿含经》卷 18,〈四意断品〉第二十六第
九经,《大正藏》卷 2,页 640 下。
34 卷一,《大正藏》卷 38,页 998 中。


页 229

还有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上述窥基表示不接受的那些判教说
法,大部分都是跟地论学统有关,如“一时教”、“顿渐二
教”的第二种解说、以及“四宗”均是;这显示窥基对代表
初期中国瑜伽行教学的地论学统,是采取批判态度。不过从
窥基斥破“五时”分类,一是以地论师菩提流支的说话为准
,又可见他对地论学统的言论,并非一味排斥,也有加以袭
取地方。

三时分类和顿渐二教

《法苑义林章》〈时利差别〉一门在批评前人的“一时
教”、“顿渐二教”、“五时”等判教主张后,举出“三时
”说法,为依时序分判佛法的正义。“三时”观念出自《解
深密经》。《解深密经》为最早期的瑜伽行经典,经内提及
佛陀于三时中三转法轮:

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
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而于彼时
所转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
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
,转正法轮。……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上有所容
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
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
,以显了相,转正法轮。……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
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注35)

这经文把佛陀说法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段:
(1)第一时:佛陀首先在鹿野苑,特别向修小乘法者,讲
解四谛的道理。这时期的教学并非究极圆满
,会引起诤论。
(2)第二时:佛陀继而特别向修大乘法者,以隐密方式,
讲解万法皆无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卷二,〈无自性相品〉第五,《大正藏》卷 16,页
697 上–中。


页 230

性,没有生灭,本来寂静,跟涅槃无异的道
理。这时期的教学非究极圆满,会引起诤论

(3)第三时:佛陀继而普遍向修一切乘者,以显了方式,
讲解万法皆无自性,没有生灭,本来寂静,
跟涅槃无异的道理。这时期的教学为究极圆
满,不会导至诤论。
《法苑义林章》在申述其“三时”说法前,举出上引《解深
密经》一节话,明显是要显示其主张是有经典为凭。此外,
书内还举出《金光明经》之“转”、“照”、“持”三种法
轮观念,(注36)以及大乘《涅槃经》的明医乳药譬喻,
(注37)为其主张的证明。(注38)《说无垢称经疏》
在陈述“三时”分类的文据时,有以下一节关于《金光明经
》之三种法轮观念的话:

即是《金光明经》中说转、照、持三种法轮。世尊初
说三乘同行四谛有教,名“转法轮”。以十二行相,
独得“转”名。第二时说大乘独行空理之教。照破有
故,名“照法轮”。第三时说遣所执空,存二性有。
三乘之人,皆可修持,名“持法轮”。(注39)

值得注意是《金光明经》原经文只列举转、照、持三种法轮
,并没有申明其内容;因此上引文对这三种法轮的说明,当
别有所本。观跟窥基同时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参见《合部金光明经》卷 2 〈业障灭品〉第 5,《大
正藏》卷 16,页 368 中。
37 参见北本《涅槃经》卷 2 〈寿命品〉第一,《大正藏
》卷 12,页 378 中–下。这譬喻说有庸医不辨别疾病
起因,一律教人服用乳药,以至国民多有病患。后有良
医指出乳药毒害甚多,叫人一律停止服用;改而依病源
授药,使所有病人痊愈。最后良医表明其实乳药可以是
毒药,也可以是甘露,端视乎所要对治病患的性质,故
有应服用之时,亦有不应服用之时。窥基以为这譬喻“
初令皆服乳,次教总断乳,后教有应服有不应服者”,
其所表义跟上引《解深密经》一节话相同,显示渐教但
有“三时”,而非“一时”或“五时”。
38 《法苑义林章》引述以上三种经为证明的话,参见卷 1
,《大正藏》卷 45,页 248 中– 249 上。
39 卷一,《大正藏》卷 38,页 998 下。


页 231

法藏(643 ~ 712)所作的《五教章》,记及玄奘依《解深
密经》和《金光明经》等,界别佛说为转,照、持三种法轮
、当中所述玄奘对这三种法轮的解说,跟上引文所出者吻合
;(注40)如是上引文的说明,很可能是得自玄奘。据这
说明,三种法轮是表佛陀先后三个时段的教法:
(1)转法轮:这是指初时的教法,以“四谛”为中心主题
。这教法停留于“有”的层面,为三乘人所共同习行

(2)照法轮:这是指次时的教法,以“空”为中心主题,
而“空”具有破解“有”的执见的作用。这教法为大
乘人所单独习行。
(3)持法轮:这是指后时的教法,它一方面讲“遍计所执
性”为“空”,另方面讲“依他起”和“圆成实”二
性为“有”。这教法是三乘人均能够习行。
窥基的“三时”分类,是以上述《解深密经》的“三时
”和玄奘的“三种法轮”说法为基础,略加整理和润色,从
而达至。除了《法苑义林章》外,窥基其他不少著作都有阐
述这分类,当中以《成唯识论述记》以下的解说最简明和条
理,故这里采用之为例:

如来设教,随机所宜;机有三品不同,教遂三时亦异

诸异生类无明所盲,起造惑业,迷执有我,于生死海
沦没无依。故大悲尊初成佛已,仙人鹿苑转四谛轮,
说《阿笈摩》,除我有执,令小根渐登圣位。
彼闻四谛,虽断我愚,而于诸法迷执实有。世尊为除
彼法有执,次于鹫岭说诸法空,所谓《摩诃般若经》
等,令中根品舍小趣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 《五教章》卷一记述玄奘的“三法轮”说如下:
依大唐三藏玄奘法师,依《解深密经》、《金光
明经》及《瑜伽论》,立三种教,即三法轮是也

一名“转法轮”:谓于初时鹿野园中,转四谛法
轮,即小乘法。
二名“照法轮”:谓于中时,于大乘内密意,说
言诸法空等。
三名“持法轮”:谓于后时,于大乘中显了意,
说三性及真如不空理等。(《大正藏》卷45,页
481上)


页 232

彼闻世尊密义意趣,说无破有,便拨二谛,性相皆空
为无上理。由斯二圣互执有、空,迷谬竞兴,未契中
道。如来为除此空、有执,于第三时演了义教,《解
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心外法无,破初有
执;非无内识,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
(注41)

引文首先解释“三时”分别所以出现,是由于众生根机有三
品不同,需要佛陀于先后三个时段,教以不同义理,为之适
应。引文继而分述每一时教学的来意和特点:
(1)第一时:佛陀于成道之始,见众生妄执有我,以至多
造惑业,生死轮回不断,于是在鹿野苑,演
说《阿含经》,以四谛教义,对治有我之执
见。这时的教学能叫下品根器众生渐入圣道

(2)第二时:众生得闻四谛之说后,虽不再内执我为实有
,仍外执诸法为实有。佛陀于是在灵鹫山,
演说《大般若经》等,以法空教义,对治其
法有之执见。这时的教学能叫中品根器的众
生舍弃小乘法,趣入大乘道。
(3)第三时:众生得闻佛陀法空之说,郤不理解佛陀说空
破有的密意,以至执取法空之义为无上正理
,未能契悟中道。佛陀有见及此,遂于第三
时演说《解深密经》等,说示万法唯识的道
理,指出心外之法皆为心识所变,非是实有
,以破除初时之有执;又指出内识并非不存
在,非是实无,以排遣后时的空执;而舍离
有和空这两边,也便是处于中道。
把上述窥基所说的“三时”,跟前述《解深密经》所说
的“三时”和玄奘所说的“三种法轮”比较,从三者的基本
纲领相若,(例如三者同为表佛陀说法自前至后、自浅至深
的三个时段,三者所述每一时段各有不同教学对象和特点等
),可见它们之间的紧密关系。不过三者也有一些重要不同
之处,其中最值得注意者有:
(1)《解深密经》所说“三时”和玄奘所说“三种法轮”
的教学对象(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卷一,《大正藏》卷 43,页 229 下。


页 233

者为“修小乘法者”、“修大乘法者”、“修一切乘
者”,后者为“三乘人”和“大乘人”)之间的关系
并不明确;而窥基则称“三时”之教学对象为“三品
根机”,其阐述又清楚显示其所谓“三品根机”,并
非三组根机上、中、下不同的众生,而是相同众生在
接受佛陀教化过程中其知解自下至中、自中至上的三
重转变。又窥基的阐述把“三时”教学的前浅后深,
说为是对应这知解自下至上的升进,这使“三时”分
类在《解深密经》里原有的应机涵义,更形突出。
(2)《解深密经》所述的第二、第三两时,在教学内容方
面并没有不同(同是讲说“一切法皆无自性性,无生
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其不同在于教学方
法上前者为“隐密”,后者为“显了”。玄奘和窥基
分别以讲说法空和讲说瑜伽行学派所袓述的观念(玄
奘举出三性观念,窥基举出唯识中道观念),为第二
、第三时段教学的特点所在;其所述的第二、第三两
时的不同地方,主要是在教学内容。又玄奘和窥基高
举瑜伽行教学最重视的“唯识”,“三性”等观念,
为佛陀说法最后一时所开示的究极教说,比起《解深
密经》的析述,更清楚表现出推尊瑜伽行思想的意图

谈到窥基“三时”分类所流露的学派意识,有两点值得
一提:
[1] 众所周知,自六世纪以来,印度瑜伽行和中观这两
大大乘思想派别之间的论争日形激烈,当时瑜伽行
学者经常抨击中观学者偏著于空,而以自身的唯识
教说不著空有二边、能体现佛教的中道精神自豪。
窥基依循此习,在其著作中一再批评中观学者误解
龙树之意,以至生起空见;(注42)并每以能契
会中道,为瑜伽行的唯识教义的优点。(注43)
上出引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例如窥基在《杂集论述记》卷 1 提及龙树“采集大乘
遗相空教,造《中论》等,究畅真宗”;而众生不了解
其用意,以至“复起空见。”(《续藏经》第 74 册,
页 302 后下)
43 例如窥基在《成唯识论述记》卷 7 阐述唯识教义时说
:“无心外法,故除增益边;有虚妄心等,故离损减边
……唯识义成,契会中道,无偏执故。”(《大正藏》
卷 43,页 488 上)。


页 234

在状述第三时教学时,对玄奘在状述第三“持法轮
”时所标举的不偏取“有”和“空”的教旨,作出
进一步铺陈;指出佛陀所以在第三时讲演唯识的道
理,是鉴于有些众生不了解他所以在第二时提出法
空之说,无非是要破斥法有之见,以至执著法空之
教,视之为至高无上真理;又表示唯识教理有叫人
“离有、无边,正处中道”的作用;明显是在借助
“三时”分类,鼓吹瑜伽行一方的观点。
[2]《成唯识论述记》在上引一节文字状述“三时”后
,继而举出一系列经论,表示它们为《成唯识论》
所引用,来说明唯识等教义,可见它们所教授的,
要为佛陀在第三时所阐发的中道意旨。其文如下:

又今此《成唯识论》爰引六经,所谓《华严经》、《
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磨》、《
楞伽》、《厚严》,十一部论:《瑜伽》、《显扬》
、《庄严》、《集量》、《摄论》、《十地》、《分
别瑜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辨中边
》、《集论》等为证,理明唯识、三性、十地因果行
位了相大乘,故知第三时中道之教也。(注44)

这里所列举的六种经(《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
出现功德庄严经》、《大乘阿毗达磨经》、《楞伽经》、《
厚严经》)和十一种论(《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
、《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
经论》、《分别瑜伽论》、《观所缘缘论》、《唯识二十论
》、《辩中边论》、《阿毗达磨集论》),都是瑜伽行学统
最重视的典籍,而窥基声称它们所要发明的,即是第三时教
那最究极的中道主旨,其目的显然是要强调它们的重要性和
正统性。
《法苑义林章》在分述佛陀所设的“三时”教学后,有
以下一节话,把“三时”说为是对佛陀的渐、顿两种教门中
的“渐教”一门的分析:

约理及机,渐入道者,大由小起,乃有三时诸教前后
,《解深密经》说唯识是也。若非渐次而入道者,大
不由小,即无三时诸教前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卷一,《大正藏》卷 43,229 下– 230 中。


页 235

约其多分,即初成道《花严》等中说唯心是。多分顿
(及)渐,无别教门,随一会中所应益故。《花严》
说有声闻在会,……《法花经》中〈分别功德品〉言
佛说〈如来寿量品〉时,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发菩提
心。(注45)……故知《法花》亦被顿悟,《花严
》亦有渐悟之人。……若据众生机器及理,可有顿、
渐之教,然不同于古说;若不约机理,定判一经为顿
为渐时增减者,顿、渐不成。(注46)

从这节话看,窥基接受前人把佛陀的教法分为顿、渐两门的
做法。要注意是窥基在这里讲顿、渐的界别,一再强调其应
机方面的意义,说:“若据众生机器及理,可有顿、渐之教
”,把顿、渐两种教门的出现,归因于依机授理之需要;又
说:“约理及机,渐入道者,大由小起,乃有三时诸教前后
,……若非渐次而入道者,大不由小,即无三时诸教前后”
,表示渐教三时的分立,乃为了对应那些根机次等、需要从
小乘教渐次进入大乘教的众生;在教授那些根机上等,不用
渐次入道的众生时,佛陀的教说并没有前小乘、后大乘的阶
次。正因为窥基认为顿、渐二教的界别的主要根据在应机,
因此他认为二教在内容方面可以是相通。他举出《解深密经
》和《华严经》为例,指出前者为渐教第三时的经典,后者
则主要(“多分”)是顿教性质,而前者讲说“唯识”,后
者讲说“唯心”,主旨没有分别;由是可知“多分顿(及)
渐,无别教门,随一会中所应益故”,顿、渐二教的教学内
容可以是“无别”,其为顿为渐,端视乎其所对“应”授“
益”对象的根机。又基于同一原因,窥基认为同一佛经可以
同时判属顿教和渐教。他举出《华严经》和《法华经》为例
,指出前者虽因为主要是教化上等根机的菩萨,而是“多分
顿”,但其听众中亦包括声闻这些次等根机的众生;而后者
虽因为主要是教化次等根机声闻,而被常途判属“渐教”,
但其听众中亦有上等根机的发菩提心众生。今顿、渐二教的
界别既主要是基于所应机的不同,则《华严经》和《法华经
》就其同时对应两种根机,可以说是兼具“顿教”和“渐教
”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 参见《妙法莲华经》卷 5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大正藏》卷 9,页 44 上。
46 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49 中。


页 236

异宗、自主二门分类和八宗分类

窥基在《法苑义林章》除了设〈时利差别〉一门,按说
示时序,对佛陀的教法作出“三时”和“顿渐”的界别外,
又设〈诠宗各异〉一门,分“自立”和“异宗”两方面,对
佛教内外各宗派所宣扬的教旨,作出分判。(注47)所谓
“自主”和“异宗”,顾名思义,乃是分别指“自”身所“
主”张的和跟自身所主张的殊“异”的“宗”义。窥基又进
而把“异宗”划分为“外道”和“小乘”两类。于“外道”
一类,他袭取《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这两种瑜伽
行典籍的分析,(注48)列举了十六种在印度广泛流行,
而为佛教所反对的教说。于“小乘”一类,他一是以玄奘翻
译的《异部宗轮论》为据,(注49)把传统所说的小乘佛
教二十部派,归纳为十一宗,并举出这些宗的一些独特教义
。至于“自主”方面,窥基亦作出划分,界别之为“边主”
和“中主”两类。所谓“边主”,顾名思义,是表示其“主
”张偏向一“边”,跟佛陀所发扬的中道精神不吻合。窥基
这样状述“边主”的宗义:

列边主者,谓清辨等,朋辅龙猛、《般若经》意,说
诸法空。……乃至有为、无为二法,约胜义谛体虽是
空,世俗可有。……此由所说胜义谛中皆唯空,故名
为“边主”。(注50)

窥基这里举出清辨(约 480 ~ 570)的教学为“边主”的
代表;而众所周知,清辨乃是中观学派的自立论宗(
Svaatantrika)一系的创立人;由是窥基心目中的“边主”
,要为是中观思想。根据窥基,清辨以《般若经》和龙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 参见同上注,页 249 下– 251 上。
48 参见《瑜伽师地论》卷 6 和卷 7 〈有寻有伺等三地之
三和四〉,《大正藏》卷 30,页 303 下– 313 上;
《显扬圣教论》卷 9 〈摄净品第二之五〉,《大正藏
》卷 31,页 521 中– 531 上。
49 参见《异部宗轮论》,《大正藏》卷 49,页 15 中–
17 中。
50 《法苑义林章》卷一,《大正藏》卷 45,页 250 下–
251 上。


页 237

教旨为根据,主张一切法,无论是有为或是无为,虽然依世
俗层面看可以说是“有”,就胜义层面观则原来是“空”。
由于其教说“唯”以“空”为真实义,有所偏尚,故形容之
为“边”。至于“中主”,窥基有以下一节话:

列中主者,谓天亲等辅从慈氏、《深密》等经,依真
俗谛说一切法有空不空。……此即建立三性唯识,我
法境空,真俗识有,非空非有中道义立。即以所明说
一切法非空非有中道之义,以为宗也。(注51)

窥基这里举出世亲的教学,为“中主”的代表,其所说的“
中主”,明显是指瑜伽行思想。窥基指出世亲依《解深密经
》和弥勒的教旨,建立三性和唯识的教义,就“我”和“法
”两种境为心识活动所变现,是遍计我执的对象,说它们是
“空”;就“真”和“俗”两种识分别为依他起和圆成实的
实然存在,说它们是“有”。由于其教说兼具“有”和“空
”两面,既不偏取有的一边(“非有”),亦不偏取空的一
边(“非空”),能体现佛说的中道精神,故名之为“中主
”。
上述《法苑义林章》以“异宗”和“自主”两门为总纲
的判教体系,包括了对印度各非佛教教派、小乘各部派、与
及大乘两大思想派别这三大教学潮流的判别,其涵盖面不可
谓不广阔。只是《法苑义林章》申述这体系时,把大部分篇
幅用在状述前两潮流,而其所言完全是袭取《瑜伽师地论》
和《异部宗轮论》的成说,由是给人了无新意的印象。这体
系最值得注意地方,是其所流露的强烈学派意识:例如它把
小乘部派的教说归入“异宗”一门,跟外道的教说并列,清
楚显示出排抑小乘的意向;又在“自主”一门界别“边主”
和“中主”,以前者指谓中观教说,以后者指谓瑜伽行教说
,显然是要突出后者的优越性。
关于对不同宗派宗义的界别,窥基除了在《法苑义林章
》提出“异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 同上注,页 251 上。


页 238

“自主”两门分类外,又在其他著作提出“八宗”分类。当
中以《说无垢称经疏》所述最详:

以理据宗,宗乃有八:
一、我法俱有宗:谓犊子部等。彼说我、法二种俱有
,立三聚法:一有为聚、二无为聚、三非二聚;
前二聚法,第三聚我。又立五德藏:一过去、二
未来、三现在、四无为、五不可说。此(第五)
即是我,不可说是有为无为故。
二、有法无我宗:谓萨婆多等。彼说诸法二种所摄:
一名、二色;或四所摄:去、来、今、及无为法
;或五所摄: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
五无为。故一切法皆悉实有。
三、法无去来宗:谓大众部等,说有现在及无为法,
过去、未来体用无故。
四、现通假实宗:谓说假部等。彼说无去(世)、来
世。现在世中诸法,在蕴可实,在界、处假,随
应诸法假实不定。《成实论》等、经部别师,亦
即此类。
五、俗妄真实宗:谓说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虚妄
故;出世法实,非虚妄故。
六、诸法但名宗:谓一说部。一切我、法,唯有假名
,都无体故。
七、胜义皆空宗:谓清辨等,明说空经,以为了义。
说一切法,世俗可有,胜义皆空。
八、应理圆实宗:谓护法等,弘扬《花严》、《深密
》等经。虽说二谛,随其所应,具有空理,圆妙
无阙,实殊胜故。(注52)

窥基在《大乘百法明门论解》把这八宗区别为“唯小乘”、
“通于大小乘”、“唯大乘”三组,并举出更多持前三种宗
义的小乘部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卷一,《大正藏》卷 38,页 999 上–中。


页 239

总一代圣教,浅深为次,分而为八:
一、我法俱有宗: 此宗摄二十部五部之义,谓犊子部
、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或亦取
经部根本一分之义。
二、法有我无宗:摄三部全,谓一切有部、雪山部、
多闻部。更兼化地部末计一分之义。
三、法无去来宗:摄七部全,谓大众部、鸡胤部、制
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饮光部
。兼取化地部根本一分之义。
四、现通假实宗:摄说假部全,末经部一分之义。此
上四宗,唯为小乘。
五、俗妄真实宗:即说出世部。
六、诸法但名宗:即一说部。此二通于大、小乘。
七、胜义俱空宗。
八、应理圆实宗。
后二唯大。(注53)

总括以上两节引文所述,“八宗”为自浅至深的八门宗义。
当中前四门纯粹是小乘性质,它们分别为:
(1)我法俱有宗:这主要是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
量部、密林山部这五小乘部派的立场。这些部派以“
三聚法”和“五德藏”为实有;而“三聚法”中的“
有为”、“无为”二聚、与及“五德藏”中的“过去
”、“现在”、“未来”、“无为”四德藏。乃是外
在的“法”;“三聚法”中的“非有为非无为”一聚
法、与及“五德藏”中的“不可说”一德藏,乃是指
内在的“我”;因此说犊子部等是以“我法俱有”为
“宗”义。
(2)有法无我宗:这主要是一切有部、雪山部、多闻部这
三小乘部派的立场。这些部派主张一切“法”皆是实
有,而它们把一切法或划分为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 卷上,《大正藏》卷 44,页 46 下。


页 240

色两类,或划分为过去、现今、未来、无为四类,或
划分为心、心所、色、不相应行、无为五类、当中都
没有“我”一类法。因此说一切有部等是以“有法无
我”为“宗义”。
(3)法无去来宗:这主要是大众部、鸡胤部、制多山部、
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法藏部、饮光部这七小乘部派
的立场。这些部派主张在一切法中,唯现在法和无为
法为实有,过“去”法和未“来”法的体和用均“无
”有,因此说它们是以“法无去来”为“宗义”。
(4)现通假实宗:这主要是说假部的立场。说假部主张不
但过去法和未来法是无有,在现在法中,亦唯五蕴可
说是真“实”,十二处和十八界都是虚“假”,因此
说它是以“现通假实”为“宗”义。
第五、六两门宗义是兼通小乘和大乘,它们分别为:
(5)俗妄真实宗:这是说出世部的立场。说出世部主张所
有世“俗”法,包括五蕴在内,都是虚“妄”的假有
,唯有出世间法是“真实”,因此说它是以“俗妄真
实”为“宗”义。
(6)诸法但名宗:这是一说部的立场。一说部主张一切存
在,包括“我”和所有层面的“法”,都是没有实体
,“但”是假“名”,因此说它是以“诸法但名”为
“宗”义。
第七、八两门宗义纯粹是大乘性质,它们是:
(7)胜义俱空宗:这是清辨等中观论师的立场。这些论师
以演说空义的佛典为据,主张一切法依世俗层面看可
以说是有,就“胜义”层面观则皆是“空”,因此说
他们是以“胜义俱空”为“宗”义。
(8)应理圆实宗:这是护法等瑜伽行论师的立场。这些论
师立说以《解深密经》、《华严经》等为根据,其相
“应”的道“理”兼具备有和空两方面,“圆”妙无
阙,真“实”殊胜,故称美其“宗”义为“应理圆实
”。
上述的“八宗”分类,要远比前述的“异宗、自主”两
门分类为简要;它没有旁涉非佛教教派的主张,而其述小乘
部派的宗义,又作出大刀阔斧简化,摄十一宗为六宗,而每
宗只举出其最具代表性的一义。再加上其分类准则前后一贯
,都是以教义为主,教派为辅,清楚明了,由是受到后人


页 241

重视,跟“三时”分类同被视为法相宗判教教理的核心。“
八宗”分类还有另外一处跟“异宗、自主”两门分类不同的
地方,是值得注意者,乃是它没有把小乘教说一律排拒为“
异宗”;并于界别八宗时,立“通于大小乘”一组,亦即肯
认一些小乘部派的宗义,有跟大乘教学相通之处。不过若论
其整体的旨要,“八宗”分类自下至上区别出八门佛教宗义
,以诸小乘部派教理为前六门,以中观学派的教理为第七门
,以瑜伽行教理为最上的第八门,其目的明显是要强调瑜伽
行学说的殊胜,这点则跟“异宗、自主”两门分类是完全一
致的。

结论

本文首先检视窥基对前人判教主张的批评,继而逐一阐
述窥基著作里最常见的判教分类,包括“三时”、“顿渐二
教”、“异宗、自主”二门、和“八宗”。整体观,窥基的
判教学说包括两方面:对佛陀教说的分判和对佛教诸学派宗
义的分判。在对佛陀教说分判方面,窥基不满意前人在这方
面的说法或太偏重求同(如菩提流支的“一时”说),或太
偏重表异(如古德的“顿渐二教”说把诸佛经定然判属顿、
渐两类),或没有经说为凭(如刘的“五时”说)。针对
这些缺失,窥基以《解深密经》为根据,设立“三时”的界
别,显示佛陀不同时段的教说教相上的殊异;又总合三时之
教为“渐教”,指出“渐教”跟“顿教”的内容是相通,同
一佛经可同时判归顿、渐两类,从而显示佛陀不同方式的教
说作用上的通同。在对佛教诸学派的宗义分判方面,窥基不
满意前人在这方面的分类不周遍;而针对此不足,他提出“
异宗、自主”二门和“八宗”的界别,对佛教小、大二乘、
以至诸非佛教教派的教学主旨,作出全盘检讨。又比起其对
佛陀教说的判别,其对佛教诸学派的宗义的判别较注重突出
殊异一面,表现了确立瑜伽行学派为一尊的意图。

 
 
 
前五篇文章

“禅”在现实生活中的意蕴

《四十二章经》真伪评述

三论宗“二谛”义阐要

三论宗之源流

三论宗略述

 

后五篇文章

六道与五道

圜悟克勤禅学思想

怎样次第学习善导大师思想

宗密〈原人论〉三教会通平议

大悲忏与观音信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