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竺法护译《正法华经》“自然”译词析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竺法护译《正法华经》“自然”译词析论
  黄国清
  圆光佛研所兼任助理研究员
  提要
  “自然”是汉语中固有的词语,于先秦已凝合为复合词,可作形容词、副词或名词,在道家思想中更有丰富的哲学意涵。自佛经的汉译初期开始,许多不同的梵文佛教术语都译为“自然”,造成解读上的极大困难。本文透过《正法华经》译文与现存梵本的比对,发现作形容词和副词的“自然”,多数在梵本中找不到对应词语,推测是译者为了满足以四字为一音节停顿所作的添译。与梵本对照有助于部份文句中“自然”词性的正确判定,惟作形容词和副词者的词义一般并无解读上的困难。名词方面的问题则甚为复杂,许多不同的梵文词语如“svabhava”(自性)、“prakrti”(本性)、“nirvana”(涅槃)、“svalaksana”(自相)、“asambhuta”(无生)等,竺法护都译为“自然”,仅透过汉译本的文句必然无法对其意义作正确的解读。结合汉语、梵语、藏语的语文学和佛教文化的科际整合研究进路,势可为初期汉译佛典的语文研究带来重大突破。
  关键词:1.语文研究 2.《正法华经》 3.自然 4.词性 5.词义
  一、前言
  “自然”是古代汉语中固有的词语,在先秦已凝合成复合词,可用作形容词、副词或名词,在道家思想中更有丰富的意涵。在佛典汉译初期,采用“自然”一词来翻译某些佛经的名词术语如“自性”等,[1] 意义与此词在中国传统文献中的理解差别甚大,[2] 到了某个阶段后,就用比“自然”更适切的译词来翻译这些佛教名词术语。早期翻译的佛典较少为人读诵,加上注释书的缺乏,如何正确掌握其中“自然”意义,已成为后代佛典语文研究的难题。即使是用作形容词、副词的“自然”,如何对其词性作正确的分判,也是解读上的问题。本文以竺法护译《正法华经》的“自然”译词为研究主题,对照现存梵本(下文直接以“梵本”称之)与鸠摩罗什的译本,以了解其梵文对应词与解读其意义。
  二、汉语文献中“自然”的词性与词义
  “自然”一词由“自”和“然”两词构成,“自”是代词,是“自己”的意思;[3] “然”也是个代词,相当于“如此”、“这样”。[4] “自”和“然”两字凝合成主谓式(表述式)复合词,[5] 《汉语大辞典》在“自然”一词下列出四个义项:1.天然,非人为的。2.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3.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4.犹当然。[6] 《中文大辞典》列有两个义项:1.犹天然也。今科学上谓凡出于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皆曰自然。2.无勉强也。[7] 在一般的古代汉语文献中,“自然”的通常用法是形容词和副词,[8] 即使用作名词,也不是表达很特殊的思想概念。在东汉王充《论衡.自然篇》中,“自然”主要用作形容词,也有零星的副词用法,完全没有作名词的。[9] 六朝的《颜氏家训》“自然”凡七见,形容词四次,副词三次,无名词。[10] 《世说新语》中,“自然”出现七次,包括形容词二见、副词三见;[11] 另有二处作名词用,其一是“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12] (〈文学〉),其二是“殊足损其自然”[13] (〈忿悁〉)。《文心雕龙》七见“自然”,作形容词者三次、作副词者三次;[14] 用作名词者一次,即“岂非自然之恒资,才气之大略哉?”(〈体性〉)“自然”与名词“才气”对文,〈体性〉后文又有“才由天资”句,可知此“自然”为名词,与禀赋之来源的“天”同义。除《论衡》外,上述著作都非专门的哲学性论述,“自然”即使用为名词,也不过是指天赋禀受的来源或人的天然之性,哲学意义相对淡薄。
  “自然”的哲学意义在道家思想中表现得极为突出。[15] 《汉语大词典》和《中文大辞典》的引例中,时代最早的都是《老子》一书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考《老子》书中“自然”一词凡五见,其中明显是形容词者有“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希言自然”[16] (23章)、“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是名词,意谓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来状态;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中“自然”的词性出现争议。河上公注说:“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将“自然”当作谓语形容词;但从语法上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句式都是主语名词──谓语动词──宾语名词,所以有学者主张“道法自然”也属这种句式,应将“自然”视为名词,意即“自然之原则”。[17] 即使在《老子》书中“自然”已用作名词,有丰富的道家思想意涵,但哲学本体论的意义并不明显。
  到了魏晋南北朝,“自然”的词义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哲学意义更为浓厚,这与魏晋玄学家喜谈《周易》、《老子》、《庄子》“三玄”有关。许杭生说:“在老子、庄子、何晏、王弼那里,‘自然’并不是指世界的本身,而是对世界本体的描述或者直接指世界的本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自然’究是自己如此。……这个自己如此的‘道’没有原因也没有根据,所以成了世界的最后原因和最后根据。在庄子那里,‘自然’这个概念仍然没有超出老子的规定,基本上还是自然而然、自己如此之意。庄子虽然曾经把‘自然’叫作‘天’,但他所说的‘天’并不是与地对应的天,而是指与人为相对的天然。天然也就是自然而然。王弼所说的‘自然’直接与‘道’(或‘无’)等同,他说:‘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老子》十七章注)把‘自然’看作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世界本体。阮籍虽说也是个玄学家,但他的自然观却不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因此他对‘自然’的理解也不同于老子和王弼,而是把‘自然’与天地万物等同起来,以整个现象世界为‘自然’。”[18] “对世界本体的描述”可为形容词,“直接指世界的本体”则是名词。“自然”作为名词,直接指涉世界本体,于道家应是在王弼时才完成,或保守一点说,至迟到王弼时代已具此种意义。王弼和阮籍同将“自然”用作名词术语,王弼指称世界本体,阮籍则指天地万物的总体。
  魏晋另一位著名玄学家郭象于其《庄子注》中,“自然”除继续作为形容词、副词外,许多地方是作哲学名词术语的使用,指“自然的境界”,如〈知北游〉“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句下注:“明夫自然者,非言知之所得,故当昧乎无言之地,是以先举不言之标,而后寄明于黄帝,则夫自然之冥物,概乎可得而见也。”又如〈天地〉“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句下注:“人之所不能忘者,己也,已犹忘之,又奚识哉!斯乃不识不知于冥于自然。”[19] 此外,郭象《庄子注》中“自然”也似有类同于“天地”而作名词者,如〈德充符〉“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句的注解:“夫松柏特禀自然之钟气,故能为众木之杰耳,非能为而得之也。言特受自然之正气者至希也,下首则唯有松柏,上首则唯有圣人,故凡不正者皆来求正耳。若物皆有青全,则无贵于松柏;人各自正,则无羡于大圣而趣之。”此处“自然”的意义,对比于〈逍遥游〉“乘天地之正”的注解则更为明晰,郭象注说:“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这里的“自然”是指万物的“天然”,〈齐物论〉“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句,郭注云:“然则生生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自己而然,则谓之天然。天然耳,非为也,故以天言之。所以名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物故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郭象的“自然”不是万物禀气之来源的“天地”,而是“天道”,与人为造作相对的“天然”,是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
  “自然”除日常用语的意义外,道家哲人、魏晋思想家并赋予丰富的思想意涵。《老子》、《庄子》的“自然”,是“自然之道”,不具本体论的意义;郭象的“自然”,也不算逸出《庄子》的思想藩篱;王弼的“自然”则可指世界的本体,阮籍则以“自然”为天地万物的总体。“自然”的词义可说丰富多变,蕴含中国思想家的深玄哲思。
  三、《正法华经》“自然”的词性与词义
  《正法华经》是一部翻译的作品,在这部佛典中“自然”共计出现75次,有用作形容词的、副词的,也有名词的用法。在形容词和副词方面,区分较为容易,偶而遇到可同时作形容词和副词解者,经与梵本对照,多可作出明确的分判。名词的问题则较复杂,首先,从词性上看,若不与梵本对照,可能会误判为形容词;其次,从词义上看,这些名词的“自然”多属“格义”[20] 的翻译作法,甚至有数个梵文词语同译为“自然”的情形,仅透过汉语“自然”的词义来理解,难以掌握经典的意旨。以下即依形容词、副词、名词的次序析论之。
  (一)形容词
  《正法华经》的“自然”作形容词者计11次,用来修饰名词或作谓语:
  1. 升于自然师子之床,加趺而坐。(63b:26-27)[21]
  tasminn eva mahadharmasane paryankam abhujya(4:4-5)[22]
  2. 诸法自然。(68a:11)
  yatha ca te dharma(29:4)
  3. 时有自然大法音声。(89a:19)
  (梵本、什译本无对应文句。)
  4. 恭敬彼人 常当如佛 寻叉手礼 自然圣道。(101a:10-11)
  krtabjali tasya bhaveta nityam yatha jinendrasya svayam-bhuvas tatha(199:12-13)
  5. 但见自然诸天香炉烧众名香,普雨天华。(103b:16)
  maha-ratna-gandha-dhupana-dhupita mandarava-mahamandarava-puspa-samstirna(210:30-211:1)
  6. 佛来至于 灵鹫之山 自然床座 无量数。(114c:29)
  na ca cyavami itu Grdhrakutat anyasu wayyasana-kotibhiw ca [23](276:18-19)
  7. 上虚空中 自然雷震 柔软音声 畅深妙法。(116a:11-12)
  uparim ca vaihayasu dundubhiyo ninadayanto madhura aghattitah(283:3-4)
  8. 常得自然无数珍宝。(118b:12-13)
  (梵本、什译本无对应文句。)
  9. 变为天上自然饮食。(121b:5)
  divyam maha-rasam moksyante(311:1-2)
  10. 自然严净师子之座。(124a:26)
  simhasana(_upavistam)(329:12-13)
  11. 于时众生闻空中自然之音。(124b:6)
  atha khalu te sarva-sattva imam evam-rupam antariksan nirghosam wrutva(329:25-330:1)
  在这11句中,可以在梵本找到对应文句的有9句,可是必须注意的是第1、5、6、9、10、11句并无对应于“自然”的梵文词语。虽然不能说现存梵本的文字必然同于竺法护据以翻译的原本,但找不到对应词的比例确实太高,显示这些“自然”有可能是添译词,用以配合每四字一逗的音节停顿。[24] 第2句“自然”的对应词为“yatha”,[25] “yatha ca te dharma”在《法华经论》中译作“云何法”,[26] 然而,“yatha”在汉译佛典中也译为“如理”、“如道理”,或许因为如此,竺法护将其翻译成“自然”,为一种格义。[27] “自然圣道”对应的梵文是“svayam-bhuva”,为形容词,是“自己存在的”(self-existing)之义,本用来指称佛陀,[28] 所以什译本直接译作“世尊”(31a:26),竺法护则添加“圣道”二字,作为其修饰的对象。“自然雷震”的“自然”对应于“aghattita”,指“未加敲击(而发)的”,即自然而发的。
  用作形容词的“自然”,除“诸法自然”一句表达“诸法是如实的”的意义外,其余诸句主要表达的意思是“自然而生的”、“自然而然的”,与古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无太大差别。
  (二)副词
  《正法华经》中“自然”用作副词者达55处之多。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本身。少数置于名词之前的“自然”,可能修饰名词而为形容词,也可能修饰此名词以外的他词而为副词,在有两种可能性的情况下,透过梵汉本的对照有助于词性的判定。
  1. 所建宝庙自然为现。(63c:15)
  dhatu-stupa ratna-mayas ye ’pi sarve samdrwyante sma(5:5-6)
  2. 万八千国土诸佛世界自然为现。(64a:5-6)
  astadawa-buddha-ksetra-sahasrani…samdrwyante(6:4-6)
  3. 七宝自然 清净而现。(65b:9)
  ratnana saptana viwista ucchritah(13:6)
  4. 其盖妙好 殊异严净 所在众香 珍宝自然
  诸果芬馥 伎乐和雅 鬼神罗刹 肃恭人敬。(65b:12-15)
  savaijayantah sada wobhamana ghanta-samuhai ranamana nityam / puspaiw ca gandhaiw ca tathaiva vadyaih sampujita nara-maru-yaksa-raksaih(13:10-13)
  5. 诸佛国土,所可造作,悉自然现。(66a:26)
  …samdrwyante(18:15)
  6. 彼诸世界 皆自然现。(66c:24)
  …drwyanti(22:6)
  7. 两足之尊 自然无伦。(74c:24)
  anabhibhuto dvi-padanam uttamah(67:11)
  8. 天上伎乐 自然而鸣。(75a:3)
  …bhramayanti(67:21)
  9. 天上大声 自然雷震。(75a:3-4)
  …parahananti(67:22)
  10. 珍宝鼓乐自然为鸣。(80a:27)
  amargitam aparyestam acintitam aprarthitam casmabhir bhagavann idam evam-rupam maha-ratnam pratilabdham(96:10-11)
  11. 于此求索 自然来至。(82b:12)
  aham ca marganta iha_evam[29] agatah(108:14)
  12. 恣其所好,各自然生。(83b:29)
  yatra prabhutamwca kaman paripubjante(116:1-2)
  13. 天人放香 自然流馨。(86c:18)
  manojba-gandham ca vimubcamana(132:21)
  14. 有诸宝树自然庄严。(87a:26)
  ratna-vrksa-vicitritam(134:18)
  15. 自然风起,吹放众华。(89a:9)
  vatan pramubcanti ye tam jirna-puspam avakarsayanti(144:4-5)
  16. 梵天往返,自然威耀。(89c:11)
  yavad brahma-lokat…mahata cavabhasena sphutany abhuvann(147:20-21)
  17. 梵天宫殿自然为明,威曜巍巍。(89c:16-17)
  yani brahmani vimanani tany ativa bhrajanti tapanti virajantiwrimanty ojasvini ca(147:26-27)
  18. 将以如来 出现于世 令诸天子 自然来会。(90c:21-22)
  yadi va_uapanno iha deva-putro utpannu loke yadi veha buddhah(154:10-11)
  19. 自然震动。(93a:21)
  abhusi kampitah(163:23)
  20. 紫磨金色 自然在身。(96c:3-4)
  upapadukah sarvi suvarna-varna(181:27)
  21. 竖诸幢幡自然庄严。(98a:15)
  Anavanamitavaijayati ca nama[30] (190:5)
  22. 自然跱立 无数幢幡。(98a:28)
  anonatayam Dhvajaijayantyam[31] (191:1)
  23. 六十二见 自然为除。(100b:1)
  (梵本无对应文句,什译本亦无)
  24. 超在虚空,自然而立。(102b:23)
  vaihayasam antarikse samavatisthac(207:4-5)
  25. 其塔寺中自然发声。(102c:2-3)
  tasmac ca ratna-stupad evam-rupahwabdo niwcarati sma(207:14-15)
  26. 而宝塔寺自然出声。(102c:11-12)
  asman maha-ratna-stupad evam-rupamwabdam niwcarayati(208:5-6)
  27. 众病自然愈。(103a:12)
  (梵本无对应文句,什译本亦无)
  28. 彼时,于此忍界,所有功勋善德、殊雅威神自然而现。(103b:12)
  tasmin samaya iyam sarvavati lokadhatu ratna-vrksa-pratimandita 'bhud(210:28-29)
  29. 使四部众自然超上,处于虚空。(104b:18-19)
  taw catasrah parsado vaihayasam upari antarikse pratisthapayati sma(215:6-7)
  30. 自然化生七宝莲华。
  tasmin aupapaduke[32] sapta-ratna-maye padma upapatsyate(223:26-27)
  31. 若有犹豫,自然远离。(109a:11)
  kaukrtyam upasamharati(244:7-8)
  32. 无数亿百千诸菩萨众自然云集。(110b:26)
  bahuni bodhisattva-koti-nayuta-wata-sahasrany uttisthante sma(253:20)
  33. 仁贤诸菩萨 伦党自然至。(111c:11)
  unmajjamanair etair hi boddhisattvair viwaradaih(259:24)
  34. 自然雨华。(115a:6)
  Mandara-varsam ca visarjayanti(277:2)
  35. 虚空之中发大雷音,深柔软音自然妙响。(115c:7)
  uparistac cantarikse vaihayasam maha-dundubhayo 'ghattitah pranedur manojba-madhura-gambhira-nirghosah(280:23-24)
  36. 无数香炉在于空中,自然香出。(115c:9-10)
  samantac canarghapraptasya dhupasya ghatika-sahasrani ratna-mayani svayam eva pravicaranti sma(281:2-4)
  37. 无数百千宝盖自然来至,(诸菩萨众……执盖[而侍亿百千诸如来左右])。 (115c:10)
  ratna-mayim chattravalim (…bodhisattva mahasattva dharayamasuh)(281:4-6)
  38. 明月珠宝[33] 自然下降。(116a:13-14)
  divyana dusyana sahasra-kotyah ksipanti bhramanti ca nayakanam(283:5-6)
  39. 自然诸香 而为芬薰。(116a:14)
  anargha-mulyasya ca dhupanasya ratna-mayi ghatika-sahasra-kotyah / svayam samantena viceru tatra(283:7-9)
  40. 从地踊出,自然生者,歌戏利谊。(120a:24)
  udyana-bhumau niryantam kridanaya(305:22)
  41. 尚未逮得 天人之鼻 自然得是。(121b:1)
  etadrwam ghrana-balam 'sya bhoti na ca tava divyam bhavate 'sya ghranam(310:20-21)
  42. 晓了如此,自然而闻。(121b:22)
  (梵本、什译本无对应文句。)
  43. 自然甘美 如天饮食 若干种味 次第而生。(121b:25-26)
  niksipta-matraw ca bhavanti divya rasena divyena samanvitaw ca(312:12-13)
  44. 自然分别说法谊趣,言皆至?#092;。(122a:25-26)
  yam-yam ca dharma-niruktim anuvicintya dharmam dewayisyati sarvam tad-bhutam dewayisyati(316:1-2)
  45. 常自然获眼净、耳净、鼻净、口净、身净、意净。(123a:29-b:1)
  imam caivam-rupam caksur-viwuddhim…pratilabdhavan(321:13-15)
  46. 应时百千岁中功德,自然而大光明,灭除阴云。(124a:19)
  (梵本无对应文句,什译本作:出广长舌,放无量光,……现神力时满百千岁。(51c:21-22))
  47. 弹指之顷,自然有声。(124a:19-20)
  ekasminn eva ksana-lava-muhurte sama-kalam sarvair maha-simhotkasana-wabdah krta ekaw cacchata-samghata-wabdah krtas(328:23-329:1)
  48. 自然来入于忍世界。(124b:10)
  yeneyam Saha-loka-dhatus tena ksipanti sma(330:4)
  49. 自然辩才 无所挂碍。(124c:24-25)
  dharme pi carthe ca nirukti janati(333:7)
  50. 自然化生,结加趺坐。
  upapanna aupapadika utsavge paryamkena pradurbhuta 'bhut(342:12-13)
  51. 口中自然优罗香。(126c:26-27)
  tasyotpala-gandho mukhad va_asyati(350:16)
  52. ?#092;所持刀杖寻段段坏,手不得举,自然慈心。(129a:11-12)
  (梵本、什译本无“自然慈心”的对应文句。)
  53. 自然为伏,不能妄犯,恶心不生,不生邪观。(129a:14-15)
  dusta-citta drastum apy awaktah syuh。(363:5-6)
  54. (妙帐)自然有床。(132b:22-23)
  (tasmimw ca kutagare)paryavkah pradurbhuto(382:12)
  55. 其人现在自然如是。(134a:4-5)
  drsta-dharmikam ca tesam nirvartisyati(390:7-8)
  在比较难解的词义方面,第4条“珍宝自然”,较能与其对应的梵文词语是“nityam”,作副词“恒常地”解,意谓珍宝恒常地存在,或按字面解为“自然地存在”。竺法护此颂译得甚为晦涩难解,什译本这个偈颂作:“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3b:23-26)“珍宝自然”或即“宝铃和鸣”,梵本的意思是“众多宝铃恒常地发出铃响”。第36条“自然香出”,第39条“自然诸香 而为芬薰”,虽然“自然”在名词“香”、“诸香”之前,但对应的梵文均为“svayam”(自行、自生的),知道是作副词用,分别修饰“出”与“芬薰”。
  在梵、汉本的词语对应方面,去除文句对应有问题的五句(23、27、42、46、52)外,第4、10、11、29、30、35、36、39、50句大致找得到对应的词语,其余41句都没有对应于“自然”的梵文词语。如此高的出现频率,显示许多句中的“自然”词语可能出自添译,以符合主要以四字为一音节停顿的译文风格。
  (三)名词
  在《正法华经》中的“自然”,用作名词者仅有九例,其意义是最难解读的。“自然”对应的梵文不一,有“svabhava”、“prakrti”、“nirvana”、“svalaksana”、“asambhuta”等:
  1. 讲说经典 自然之谊。(67a:28)
  acaksito dharma-svabhava yadrwah(23:26)
  2. 讲说经法 自然之教。(67c:22)
  bhasisyate dharma-svabhava-mudram(27:3)
  3. 知法自然。(68a:12)
  (janati…)yat svabhavaw ca te dharma(29:6)
  4. 为讲说法 自然之印。(70c:1-2)
  dewem’ imam dharma-svabhava-mudram(44:6)
  5. 诸佛本净 常行自然 此诸谊者 佛所开化。
  sthitika hi esa sada dharma-netri prakrtiw ca dharmana sada prabhasvara(51:14-15)
  6. 今日一切 皆得解脱 已致自然 志之所愿。(77b:29-c1)
  maya ca te mocita adya sarve yenahu nirvanu samagato ’dya(82:21-22)
  7. 观法自然,诸法本无。(107b:12)
  yatha-bhutam ca dharmanam svalaksanam vyavalokayati(235:15-16)
  8. (一切法)不生不有,无有自然。(107c:14)
  (sarva-dharman)ajatan abhutan asambhutan[34] (237:9-10)
  9. 自然之法思惟奉行。(133c:22-23)
  svabhava-dharma-samanvagataw ca te sattva veditavyah(389:17)
  第1、2、3、4、9例对应的梵文都是“svabhava”(自性),其中1、2、4例罗什译作“实相”,[35] 指法的真正本质,若依《般若经》,“诸法自性”就是“无为法性”。[36] 第3例罗什译为“(如是)性”(5c:12),是指一一法的自体,[37] 《法华经论》即译为“体”。[38] 第9例“svabhava-dharma-samanvagataw ca te sattva veditavyah”,照字面翻译是“应知这些众生是具足自性法者”,罗什译作“是人心意质直”(62a:6),[39] 是带解释性的译法。
  第7句的“法自然”对应于梵本的“dharmanam svalaksanam”(诸法的自相),接下来的“诸法本无”就是在说明其意义。第8句“无有自然”对应于“asambhutan”,意即“没有自性”。第5句的“自然”对应于梵本的“prakrtiw”(本性),意谓(法的)本来状态。[40] 第6句的“自然”,很明显地是“涅槃”(nirvana)的翻译。
  将法的“自性”、“自相”、“本性”,甚至“涅槃”都译成“自然”,与魏晋玄学家们所论的“自然”,在词义上有极大的差别。如果没有适切的注释传统流传下来,或没有后出转精的异译本或梵本、藏译本可供对照,直接透过这种借用道家哲学术语的译词来解释《法华经》,非但无法获得正解,还可能受到极大的误导。
  四、结语
  《正法华经》中的“自然”,词性可分形容词、副词和名词。用作形容词、副词者,在词性的判断上,若能参阅梵本,对词性的正确分判会有所帮助;至于词义方面,和一般汉语文献并无太大差别。然而,这些用作形容词和副词的“自然”,多数无法在现存梵本中找到对应词语,推测是译家为满足四字一顿的译文风格所采的添译。作名词用的“自然”则情形甚为复杂,许多不同的梵文词语如“svabhava”(自性)、“prakrti”(本性)、“nirvana”(涅槃)、“svalaksana”(自相)、“asambhuta”(无生)等,竺法护都译为“自然”,产生解读上的难题。由于罗什译本可能采取意译的地方甚多,在参照上难以一一对应,因此,若有梵、藏本可供对照,可以解决许多解读上的难题。[41]
  汉译佛典中存在很多相同的词语解读问题,透过同本异译的对读,并与梵本、藏译本的对照,是今后正确解读汉译佛典极待大力推广的方法。辛岛静志强调汉译佛典的特征是“翻译的经典”,对其词汇、语法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局限于中国语文学的研究进路,而是:“通过与梵语等佛典或异译相比较,我们就可能明确汉译佛典中的一些难解的语法和词汇,找到一些发现。从当今这一学术趋势来看,我们急需这样一种研究,即在中国学与印度学、佛教学两方面的成果之上,对每一部初期汉译佛典中的词汇、语法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译者的词汇、语法进行研究。”[42]
  所以汉译佛典的语文研究,是一种汉语、印度语、西藏语的语文学与佛教文化的科际整合研究,同时未来也要能兼顾宏观与微观的研究。
  -------------------------------------------------------------------------------
  [1] 参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台北:正闻,民国74年),页180~182。
  [2] 颜洽茂称此种情形为“灌注得义”,利用汉地原有的词语,灌注佛教的意义,使之成为佛教名词术语。参见氏著:〈试论佛经语词的“灌注得义”〉,《佛教史研究集刊》(成都:巴蜀书社,1998),第一辑(上),页160~165。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称此为“佛化汉语”。(页65~86)
  [3] 参见《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台北:正中书局,民国69年),页25c;《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册5,页3046a。“自”本为象形字,名词,《说文解字》:“自,鼻也。象鼻形。”(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四篇上,页15b)“自”作代词是其假借义。
  [4] 参见《汉语大字典》,册3,页2213b;《正中形音义综合大字典》,页918b。“然”本是动词,《说文解字》:“然,烧也。”段玉裁注:“通假为语词,训为如此,尔之转语也。”(《说文解字注》,十篇上,页41b)
  [5] 参见程湘清:〈《论衡》复音词研究〉,《两汉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页323;程湘清:〈世说新语复音词研究〉,《魏晋南北朝汉语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页64;周日健.王小莘等主编:《颜氏家训词汇语法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页149。
  [6] 见《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第一版四刷),册8,页1328b。
  [7] 见《中文大辞典》(台北:中国文化学院,民国62年初版,民国68年四版),册7,页1186c。
  [8] 参见注3程湘清前揭文。
  [9] 作副词者仅一见:“自然成腹中乎?”作形容词的近二十见。唐君毅先生说:“唯王充之所谓自然、偶然,皆只是一情态之辞,而非指客观存在,如今所谓自然界之类。”见氏著:《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台北:学生,民国75年),卷2,页386。
  [10] 《颜氏家训》中“自然”凡七见,作形容词者:“习若自然”(〈序志〉)、“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教子〉)、“自然稻米”、“此乃仁者自然用心”(以上〈归心〉);作副词者:“自然似之”(〈慕贤〉)、“自然无手”(〈归心〉)、“自然半收”(〈杂艺〉)。
  [11] 作形容词者:“性至通,而自然有节”、“尚自然令上”(以上〈赏誉〉);作副词用者:“年在桑榆,自然至此”(〈言语〉)、“自然是风尘外物”(〈赏誉〉)、“自然湛若神君”(〈容止〉)。
  [12] 张永言:《世说新语辞典》(成都:四川人民,1992)解为“大自然;上天”(页618);张万起:《世说新语辞典》(北京:商务,1993)解作“物质世界或人类社会的天然状态”(页177)。
  [13] 张万起:《世说新语辞典》解为“原本的,天然的”(页177),应作名词,为“天然之性”。
  [14] 其一是“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下文又有“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目贲华,无待?#092;匠之奇,盖自然尔。”依后句可知前句“自然之道”的“自然”为形容词。另一次作形容词者有“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明诗〉)作副词者:“察其为才,自然而至”(〈诔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丽辞〉)、“故自然会妙”(〈隐秀〉)。
  [15] 有学者将《老子》的“自然”解为“自己如此”,由于“自”和“然”的意义都保存著,似乎应将“自然”视为词组。这样解虽有助于哲学意义的阐发,但《老子》书中“自然”,已非单纯的“自己如此”的意思,而是转化为“自然之道”、“合乎自然之道”等意义,视为复合词较适切。
  [16] 河上公注此句如下:“希言者,谓爱言也。爱言者自然之道。”王弼注:“无味不足听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憨山大师注:“惟希言者,合乎自然耳。”
  [17] 参见刘笑敢:《老子》(台北:东大,民国86年),页75。
  [18] 见许杭生:《魏晋玄学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页236。
  [19] 参见庄耀郎:《郭象玄学》(台北:里仁,民国87年),页96~100。
  [20] “格义”主要指以道家或外教的观念来理解与解释佛教的义理。汤用彤说明其起因与限制如下:“大凡世界各民族之思想,各自辟涂径。名辞多独有含义,往往为他族人民,所不易了解。而此族文化输入彼邦,最初均抵牾不相入。及交通稍久,了解渐深。于是恍然于二族思想,固有相同处。因乃以本国之义理,拟配外来思想。此晋初所以有格义方法之兴起也。迨文化灌输既甚久了,了悟更深,于是审知外族思想,自有其源流曲折,了然其毕竟有异,此自道安、罗什以后格义之所由废弃也。”见氏著:《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商务,民国51台版),上册,页234。格义不仅发生于佛教教义的理解与解释阶段,在经典翻译之时,就有采用道家术语来移译佛教名相的情形,“自然”即为显例。
  [21] 本文所引《正法华经》、《妙法莲华经》经文系依《大正藏》册9,(63b:26-27)即页63中栏,第26-27行。
  [22] 所引《法华经》梵文校定本主要依荻原云来.土田胜弥:《改订梵文法华经》(东京:山喜房,1994,第三版),(4:4-5)即页4第4-5行。必要时参照蒋忠新:《梵文妙法莲华经写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下简称“蒋本”。
  [23] 此句H. Kern译作“and I have not left this Gridhrakûta for other abodes.”(并且我未离开此灵鹫山到其他诸床座。)见氏译:Saddharma-pundarika or The Lotus of the True Law.(New York: Dover Pub. Inc., 1963),页308。
  [24] 关于翻译的佛典这种主要以四字为一音节停顿的风格,参见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成都:巴蜀书社,1993),页25~30;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台北:文津,民国81年),页11;颜洽茂:《佛教语言阐释──中古佛经词汇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页28~31。
  [25] 参见辛岛静志:《正法华经词典》(东京:创价大学国际佛教高等研究所,1998),页614。
  [26] 见《大正藏》册26,页4c。
  [27] 参见拙著:〈再论《妙法莲华经》之“十如是”译文〉,《中华佛学学报》,第13期(民国89年5月),卷上,页144。
  [28] M. Monier Williams,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New York: Oxford UP, 1st ed.1899, rpt. 1988),页1278c。
  [29] “iha_evam”在“iha”和“evam”的中间以“_”的符号连接,表两字在梵本中本为连音,作“ihaivam”(梵文外连音时,a+e作ai),此处为分析方便而将连音拆开。下文用“_”符号时同此。
  [30] 此为阿难(Anada)成佛后的佛国之名,什译本译作“常立胜幡”(29c:10)。
  [31] 此应为阿难国名的处格(locative),什译本即作“常立胜幡”(29c:21)。
  [32] 蒋本作“opapadukah”(220:15-16)。
  [33] 梵本对应词语为“divyana dusyana”,意为“天衣”。
  [34] 原本作“anasambhutan”,此处“asambhutan”据蒋本(235:32)改。
  [35] 参见辛岛静志:《正法华经词典》,页614。
  [3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10:“云何名无为诸法相?若法无生无灭,无住无异,无垢无净,无增无减,诸法自性。云何名诸法自性?诸法无所有性,是诸法自性,是名无为诸法相。”(《大正藏》册8,页292b)印顺法师阐释如下:“无为法性就是诸法自性(svabhava)。有为法外别立的诸法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与‘入中论’所立的胜义自性相当。”见氏著:《空之探究》,页264~265。
  [37] 见印顺法师:《空之探究》,页164。
  [38] 《法华经论》将“yat svabhavaw ca te dharma”译作“何体法”(《大正藏》册26,页4c)。
  [39] 此处“自然之法”对应于“心意质直”,系采辛岛静志的看法,参见氏著:《正法华经词典》,页614。
  [40] 荻原云来:《汉译对照梵和大辞典》(东京:讲谈社,1986)释“prakrti”的第一个义项为“本来的或自然的状态”(页819a)。
  [41] 阇那崛多等于〈添品妙法莲华经序〉中指出:“昔炖煌沙门竺法护于晋武之世译《正法华》,后秦姚兴更请罗什译《妙法莲华》,考验二译,定非一本,护似多罗之叶,什似龟兹之文。余检经藏,备见二本,多罗则与《正法》符会,龟兹则共《妙法》允同。”(《大正藏》册9,页134c)据此,竺法护译本似乎直接译自梵文,罗什则可能转译自龟兹文译本。
  [42] 见辛岛静志:《正法华经词典》,〈前言〉。

 
 
 
前五篇文章

读《大毘婆沙论札记》论师的轮回观

《次第禅门》与《清净道论》禅学观点释疑

大乘禅波罗蜜“止观法要”之抉择(1)

大乘禅波罗蜜“止观法要”之抉择(2)

略论“唯识”与“唯心”义

 

后五篇文章

从天台智者大师的圆顿止观看病里乾坤

三论宗之理事观

从分析哲学观点评述三论宗与康德哲学、天台宗、华严宗之异

金刚经之研究(2)

金刚经之研究(1)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