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2)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p. 109
  的常行三昧,成为法照五会念佛的助缘,这对宋代净土宗的影响特钜。
  案‘般舟三昧经’为后汉月支国沙门支娄迦谶所译,此经自译出后即成为中国净土宗的中心经典。例如崇尚称名念佛的善导大师亦有‘般舟赞’之著作,而在每句之上下,均标:“愿往生”、“无量乐”等句[103],故‘宋高僧传’的作者赞宁说: “其道(般舟三昧经的念佛法门)与善导、少康异时同化也。”[104]
  又法照的‘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二卷中所集录的‘般舟三昧赞’也都标明慈愍三藏的著作[105]。
  善导的净土门于唐代辈出了不少学者──迦才、怀感、法照、飞锡、少康等人,而奠定日本净土宗的基础,又新罗也辈出元晓、憬兴、义寂等学僧。此中,日本的净土宗虽然偏依善导的思想而来,但对历代祖师的看法,与中国出入很大。现为进一步了解列表如下:
  中国 日本
  初祖 慧远 昙鸾
  二祖 善导 道绰
  三祖 承远 善导
  四祖 法照 源信 源信以下为日人
  五祖 少康 法然
  六祖 永明延寿 辩长
  七祖 省常 良忠
  八祖 莲池祩宏 日本净土宗于法然之后分为镇西派、西山派、时宗、融
  p. 110
  九祖 蕅益智旭 通念佛宗、真宗等派系。此中,真宗(复分东、西本愿寺派)在昙鸾之前加龙树、天亲二祖。
  十祖 行策截流  
  十一祖 实贤省庵  
  十二祖 际醒彻悟  
  十三祖 印光圣量  
  案中国与日本定祖的标准不同,对日本之注重师资思想的相承,中国则注重净业的弘扬,其选祖的条件大略如下:
  一、乘愿再来,弘扬莲宗。
  二、严持戒律,坚苦卓绝。
  三、专持佛号,自行化他。
  四、一门深入,精进奋励。
  五、亲觐弥陀,预知时至。
  六、蒙佛接引,上品上生。
  故尽管慧远与善导的念佛思想及方法不同,亦均列为祖师。中国净土宗俗称莲宗,其历代祖师是于宋代由四明晓明取异代同修净业,而功德较大的高僧七人,定为莲宗七祖。即上表之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106]。之后志盘著了一篇净土立教志,于是净土宗之名始正式成立。以后莲池的弟子奉莲池为八祖,后人又将蕅益、截流、省庵、澈悟列入合为十二祖。民国以后一致推崇印光为第十三祖。
  关于莲宗七祖的念佛方法,‘香光阁随笔’的著者[107]说:
  p. 111
  (初祖)庐山远公,有法华之念佛
  (二祖)光明和尚善导,有行道唱赞之念佛
  (三祖)衡山承远有般舟之念佛
  (四祖)长安法照有五会之念佛
  (五祖)少康有佛从口出之念佛
  (六祖)永明有螺贝天宫之念佛
  (七祖)省常有华严净行之念佛
  至于第八祖至第十三祖的念佛方法则略而未说。今依其事迹[108]补述如下:
  (八祖)莲池祩宏有日课十万之老实念佛
  (九祖)蕅益智旭有六度含摄之念佛
  (十祖)行策截流有真信忆念之念佛
  (十一祖)实贤省庵有礼忏持名之念佛
  (十二祖)际醒澈悟有发菩提心信愿之念佛
  (十三祖)印光圣量有蒙佛接引之念佛
  中国净土宗历代祖师对净业均有很多建树,现从中抄录发人深省的法语如下:
  初祖慧远为‘念佛三昧诗’作序曰: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寂想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
  p. 112
  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所以奉法诸贤,咸思一拨之契,感寸阴之将颓,惧来储之未积,洗心法堂,整襟清向,夜分忘寝,夙兴唯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仰援超步。拔茅之兴,府引弱进,垂策其后,以此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109]
  二祖善导劝人专心念阿弥陀佛。有人问何故不令人作观? “答曰: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飏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业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何以故?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心不续念报佛恩故,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110]
  三祖承远不详其所出。始学于成都唐公,次资川诜公,至荆州进学于玉泉真公。真分令居衡山设教,人从而化者万计。始居山西南岩石下,人遗之食则食,不遗食则食土泥,羸形垢面,躬负薪樵。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权,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法门,书涂巷,刻溪谷,不勤诱掖。人皆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不拒不营。祠宇既具,是为弥陀寺[111]。
  四祖法照创五会念佛法,开五会念佛道场,其道场告众文曰:
  “敬白道场众等,总须发至诚心,端坐合掌,观想阿弥陀佛,一切贤圣,如对目前,若能如是用心,即贤圣降临,龙天护念。听闻经赞法事,令众等即于言下灭无量罪,获无量福,心开意解,速证甚深念佛三昧,得无生忍,获大总持,具六波罗蜜,神通自在。”[112]
  又其五会念佛声为:
  第一会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会平上声缓念 南无阿弥陀佛
  第三会非缓非急念 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会渐急念 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会四字转急念 阿弥陀佛
  五祖少康被誉为善导后身,
  p. 113
  因善导念佛时口出光明,彼亦口出化佛,如联珠状。师曰: “汝见佛否,如见佛者,决生净土。”[113]少康为诱掖小儿念阿弥陀佛,念佛一声即与一钱,月余念佛者渐多,则念十声与一钱。如是一年,凡男女少长见到少康即说阿弥陀佛,念佛之声盈于道路。这,道衍‘诸上善人咏’曰:
  自是弥陀大导师 一钱一念诱群儿
  化行新定如杳益 多少迷流上宝池[114]
  六祖永明作四料简诗云:
  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二、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三、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当来作佛祖。
  四、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115]
  七祖省常慕庐山之风,谋结莲社,刻无量寿佛像,刺血书‘华严经’“净行品”,每书一字,三拜而围绕,三称佛号。于是易莲社为净行社,与会者皆称净行社弟子,王文正公旦为社首,比丘及千人焉[116]。
  八祖莲池日课念佛十万,遗训“老实念佛”。岁亢旱,居民乞祷雨,师曰: “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众固请,乃持木鱼出,循田塍行,唱佛名,时雨随注,如足所及,众悦,相与庀材造屋。时戒坛久禁不行,师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
  p. 114
  为作证明。又定水陆仪文及瑜伽焰口,以拯幽冥之苦。开放生池,著戒杀文,从而化者甚众[117]。
  九祖蕅益作“一句弥陀,全该六度”云: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
  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
  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
  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
  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
  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118]
  十祖行策被视为憨山转世。著劝发真信文曰: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虽曰功高易进,而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切,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宁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预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祗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次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城,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
  p. 115
  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119]
  十一祖实贤作劝发菩提心文,激厉四众,诵者多为涕下。其文曰: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还在轮回,虽有修行,徒劳辛苦。[120]
  又作警世偈:
  “茫茫大梦中,长夜谁能寤。反恋梦中欢,将醒还重做,做得不如前,一错是百错。做得胜如前,依然空么啰。造了梦中业,从苦又入苦。劝君早回头,直走西方路。万缘都放下,劝修净业课。日夜望还乡,一心求觉悟。豁然心地空,即是真净土。弥陀忽现前,原来是这个。”
  又示禅者念佛偈曰:
  “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千七百只葛藤,一刀齐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有一心不乱。”[121]
  十二祖际醒著语录二卷,略言:
  “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故心重能使业强。今以重心而修净业,则净业强。他日报尽命终,定生西方,不生余处矣。”[122]
  p. 116
  尤其是以十六字为念佛大纲。即: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十三祖印光作‘赞净土超胜’一文,劝大家持一言、一句、一偈、一书说:
  “言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一偈者,赞佛偈也。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至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123]
  (五)金和上无相禅师的念佛法门
  念佛法门的种类,宗密分为四类[124]。即:
  (1)根据‘文殊般若经’的“称名念佛”。
  (2)根据‘大宝积经’的“观像念佛”。
  (3)根据‘观佛三昧海经’或‘坐禅三昧经’的“观想念佛”。
  (4)根据‘文殊般若经’或‘占察经’的“实相念佛”。
  此中,称名念佛一名口称念佛或散业念佛,而其余三种称为定业念佛。目前的所谓净土教,几乎清一色的口称念佛──善导流的净土宗。
  依隋代高僧智顗大师的意见:
  (1)欲求往生之人,宜依称名往生念佛三昧门。
  (2)欲除业障之人,宜依观相灭罪念佛三昧门。
  p. 117
  (3)欲离心之迷者,宜依唯心念佛三昧门。
  (4)欲除世间执著之人,宜依心境俱离念佛三昧门。
  (5)欲求涅槃之人,宜依性起圆通念佛三昧门[125]。
  念佛法门除中国人、日本人完成的方法之外,另有一种由韩国人完成的念佛法门。这是根据‘大乘起信论’之本觉思想组织的法门。其创始人为新罗金和上无相禅师。金和上无相禅师为新罗的第三王子,俗姓金,于本国群南寺出家受具后,于开元十六年(七二八)入唐,谒当时的皇帝玄宗,而被派住于禅定寺。之后至四川师事资州德纯寺处寂禅师(五祖弘忍法嗣)而得其印可。师常行头陀行,居住天谷山石岩下。后复住成都府净众寺,弘扬根据‘大乘起信论’的念佛法门达二十年之久。
  其念佛之方法,因使用“无忆”、“无念”、“莫忘”三句之授戒与独特的引声念佛,故称为净众派念佛法门。
  金和上为弘忍弟子智诜禅师的第三世孙,而与中国净土宗第三代祖师承远大师师兄弟。故其法系为:弘忍─智诜─处寂─无相─无住……。弘忍的弟子有所谓:慧能、神秀、法如、通、智诜、义方、慧藏、显、觉、老安等十大家。无相的事迹,本不大受瞩目,及至近代于敦煌发现了‘历代法宝记’[126]后,始受到注意。因此书不但详述智诜一派的禅风,且对净众寺的念佛法门亦叙述甚详。净众寺的念佛法门不但与禅关系至深,且与律的关连亦深。尤其是目前在自由中国及东南亚一带盛行的“打佛七”(常行念佛),可追溯到这里来,故其价值连城。
  依传记[127]之记载,金和上每年十二月与正月,常集僧俗男女举行引声念佛法会[128]。所谓引声就是尽一口气直到绝声为止的念佛法,而且必须“无忆”、“无念”、“莫忘”。金和上将此三句配属戒定慧三学,说是达磨直传的总持门。即:
  p. 118
  “无忆”就是不追忆、执著过去的意思,而“无念”就是不用心于未来之荣枯的意思。若能常保此种明确的意识,就是所谓的“莫忘”。换言之,心不被客观的事物迷住,而能过著清净明快的生活,乃为此三句的要诀。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妄念,就如镜面之能照万像,反之,妄念一起,就如镜背无法映照万物。因此说:“须分明,须知起,须知灭,须知此不间断,即是见佛”。这犹如‘起信论’所说的心真如门与心生灭门。因为:
  心真如门是无念
  心生灭门是有念
  设若无明一抬头,般若头即没;无明头没,般若头则出。故说:
  念不起是戒门
  念不起是定门
  念不起是慧门
  无念即是戒、定、慧具足。三世十方诸佛无不由此门入[129]。以无念通于般若的论法,很容易理解,这正是‘大乘起信论’所谓的: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130]
  p. 119
  吾人依心真如门理解永远之相及平等一如的本质,而依心生灭门,以生灭变化为媒介,求真实心的方法。因心真如门是绝时空故,有烦恼等于无烦恼。但心生灭门则不同,每一刹那都无法脱离思惟、分别,故祗好依念佛止伏妄念的抬头。若妄念不起,当然具足三学,般若即出头了。依‘大乘起信论’说明念佛的方法,实甚得要领而易懂。金和上诚不愧为一大善知识。
  在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之下中,记载净众派的念佛如下:
  “疏有三句用心为戒定慧者,第二家也。根元是五祖下分出,名为智诜,即十人中之一也。本是资州人,后却归本州德纯寺开化。弟子处寂,俗姓唐,承后唐生四子,成都府净众寺金和尚,法名无相,是其一也。大和此教。言三句者,无忆、无念、莫忘(妄)[131]也。意令勿追忆已过之境,勿预念虑未来荣枯等事,常与此智相应,不昏不错,名莫忘 (妄)也。或不忆外境,不念内心,修然无寄。戒定慧者,次配三句也。虽开宗演说方便多端,而宗旨所归在此三句。其传授仪式略如此。此国今时官坛受具足戒方便。谓一两月前先克日牒示,召集僧尼士女,置方等道场礼忏,或三七、五七,然后授法了,皆是夜间,意在绝外,屏喧乱也。授法了,便令言下息念坐禅。至于远方来者,或尼众俗人之类,久住不得,亦须一七、二七坐禅,然后随缘分散。亦如律宗临坛之法,必须众举。由状官司给文牒,名曰开缘。或一年一度,或三年、二年一度不等开数开。”[132]
  此中,其传授的仪式亦为净众派念佛的特色之一。即:首先订定日期,而于一两个月以前牒示,集合僧俗男女于道场,礼佛忏悔,期间为一七或三七、五七,然后授法。其方法类式律宗的授戒法会,并由状官司发给文牒,称为开缘。弘忍门下十家之中,无相的净众寺属第二家,此外另有第六家的南山念佛门禅宗[133]。可见弘忍门下的念佛法门,在四川一带弘传。于一七或三七、五七克期专修念佛的方法,法照也同,但这可能是金和上所创。
  p. 120
  依弘忍说,引导初心者坐禅的方法,莫过于依‘观无量寿经’的方法。他说: “依‘观无量寿经’端坐正念,闭目合口,心前平视,随意近远,作一日想,守真心,念念莫住,即善调气息……。”[134]
  综上所述,韩国金和上无相禅师的念佛法门似实相念佛,其实又与实相念佛不同,乃是一种独特的念佛法门,这是古来少加注意重视的另一种念佛法门,但愿有人予以发扬光大,重振其风。
  三、结论
  净土法门在印度有龙树、世亲的赞述,而提倡以信方便到达阿惟越致地的方法。特别是龙树明示称念十方诸佛之后再叙阿弥陀佛的本愿,并明示阿惟越致是往生以后所得,并非现身。对此,世亲则作‘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俗称往生论、净土论)以五念门作为往生之行因。我国的昙鸾即依‘观无量寿经’以三幅十六观为往生正因,又依‘观无量寿经’以称名为本愿正因。后代的净土行者特强调信心的称名念佛即是由此而来。迦才亦著『净土论’叙说:净土的生因有二,一为通因──十方净土的生因,如‘无量寿经’的发菩提心,‘观经’之三幅净业;二为别因──专指西方净土的生因。韩国的元晓也指出往生净土有正因、助因之别,而以菩提心为正因,以‘无量寿经’的三辈诸行,‘观无量寿经’的十六观,‘阿弥陀经’的执行名号,‘往生论’的五念门为助因。其实净土诸家的往生法门均不出世亲的五念门。例如菩提心是五念门中的作愿门,念佛是观察门,作愿则必如实修奢摩他,观察则以智慧正念净土的庄严功德,如实修毗钵舍那。这二种等于止观法门,故古来有许多的诠释。案世亲的五念门乃依瑜伽而来,故作愿与观察等于“行瑜伽”,这‘摄大乘论’则名为乘圆净[135] 。
  p. 121
  净佛国土虽然靠菩萨初发心时的誓愿及其发心后的努力始能达成,但亦必须靠所化众生的共同努力始能竟功。故‘维摩诘所说经’卷上“佛国品”说:
  “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无量心、四摄法、方便、三十七道品、回向心……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生来其国。……
  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136]
  可见净土是由菩萨的直心、深心乃至十善行而实现,故直心乃至十善行为生净土的正因。这种说法与‘大品般若经’同,必靠能化、所化的共同努力净化身口意三业始能完成。此种净佛国土的思想,当然由共业的思想而来。因为‘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有:有情类的共业增长世界便成,共业若尽,世界便坏,而主张世界是由有情的共业所完成[137]。不过,净土的建设工作与娑婆世界不同,必要有指导者,必要有愿力。因此,每一净土均有其不同的主脑者。得说每一净土的不同佛陀,就是担任此种任务之人。因此‘大智度论’卷三七说:
  “能净佛世界,成就众生者,菩萨住是空相应中无所复碍,教化众生,令行十善道及诸善法,以众生行善法因缘故,佛土清净,以不杀生故寿命长,以不劫不盗故,佛土丰乐应念即至。如是等众生行善法则佛土庄严。问曰:教化众生则佛土净,何以别说?答曰:众生虽行善,要须菩萨行愿回向方便力因缘故,佛土清净,如牛力挽车,要须御者乃得到所至处。”[138]
  p. 122
  可见经论中所说的发愿,不外是说明此种意义的了。
  若由净佛国土的意义而言,一切净土皆由菩萨在因位时的誓愿与努力而成,故诸佛出现的世界理应为净土。但唯独释尊例外,却出现于秽土的阎浮提。这一见似甚矛盾,故很多大乘经论无不在解释释尊诞生秽土的意义。此中,‘大般涅槃经’特别强调:大悲心深重的菩萨故舍净土,选择五浊恶世以救济烦恼深重的众生。对此,‘维摩经’、‘法华经’则主张:娑婆即净土,随其心净,国土即净。就是说,净秽在于一心,并非客观事物有其净秽。
  对‘华严经’、‘梵网经’之以莲华藏世界为毗卢遮那佛的净土[139],‘摄大乘论’则更把其范围扩大,只说诸佛净土皆以莲华为依止,而不指定毗卢遮那佛的住所。毗卢舍那佛乃光明的神格化,表示佛的智光照破全宇宙的无明黑闇,故其范围理应包括娑婆世界。因此‘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认为十方无量世界的如来,乃是释迦牟尼佛的分身[140]。
  一般净土行者以为阿弥陀佛是具足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圣者,其实释迦牟尼佛仍是具足此二无量的圣者。这在部派佛教时代大众部早就视释尊为: “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身实无边际,如来威力亦无边际,诸佛寿量亦无边际。”[141]; “佛世尊一切出世间……光明无量寿命无量。”[142]得说,十方一切如来为释尊本人。这‘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二明示释尊的报身存在于他方世界。经说: “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庄严之事,皆悉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亦如东方满月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于此界阎浮提中现转法轮。”又‘首楞严三昧经’卷下也说: “上方一灯明世界的示一切功德自在光明王佛以及东方庄严世界的照明庄严自在王如来为释尊本人。”[143]又‘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卷下亦以东方无垢世界的离垢意如来,南方宝成世界的宝体品如来,乃至东北方志危世界的心念愍哀如来为释尊本人[144]。
  p. 123
  此外,‘央掘魔罗经’第三亦以北方无量乐国无量慧功德积聚地自在王如来、东方善味国善味上如来,乃至下方师子积聚国师子游戏如来等为释尊本人[145]。由此可见佛佛道同,并没有高下的道理,而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华严境界了。换句话说,弥陀即释迦,释迦即弥陀,其真身都为光寿无量的圣者,故十方诸佛无不是释迦的影像,释尊的分身。
  至于佛菩萨的发愿,乃为佛子共同的理念,最初祗不过是净化吾人居住的世界,将其缺陷改善,以增进人类的福祉的运动。但这随著时代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欲望的不同,逐渐增补改进,而成为理想、圆满的誓愿。例如被视为最理想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亦由少增多,自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逐渐发展的。说明菩萨的发愿较为具体而最早的是‘道行般若经’。此经卷六“恒竭优婆夷品”十六说:
  “菩萨作是行,为求般若波罗蜜,终不恐我不得阿惟三佛。随是法中教,求般若波罗蜜,用是故我无所畏。菩萨至大剧难虎狼中时终不畏怖,心念言,设有啖食我者,为当布施行檀波罗蜜,……愿我后作佛时,令我刹中无有禽兽道。菩萨至贼中时终不怖惧,……我不当有嗔恚,为具忍辱行羼提波罗蜜,……令我刹中无有盗贼。……令我刹中人悉得萨芸若八味水。……令我刹中人在所愿所索饮食悉在前,如忉利天上食饮。菩萨在疾疫中时,心念言,我终无恐惧,正使我身死是中,会当行精进得阿惟三佛,令我刹中无有恶秽疾疫者。”[146]
  于此菩萨只发五愿──一、无有禽兽、二、无有盗贼、三、皆有水浆、四、饮食自然、五、无有恶疾。但这到‘放光般若经’已增至二十九愿,而其愿的内容亦较理想化,几臻于完善。这该经卷第十三“梦中行品”第五十九说:
  “菩萨行檀波罗蜜时,若见众生有饥渴者、衣不盖形孤贫穷厄不能自存者,当起大哀愿,我得阿耨多罗三耶三菩阿惟三佛时,使我境界无有是辈困苦之类,……菩萨行六波罗蜜当作是愿:生死道长,众生甚多,虚空无边,
  p. 124
  众生之性亦无有边,于中亦无生者,亦无泥洹者。如是念者,为具足六波罗蜜疾近萨云然。”[147]
  如上述其愿数增加了二十四愿之多,而愿的内容亦由无有禽兽道变为不闻有三恶道之名;由无有盗贼变为皆同慈意和志相视,如父母兄弟相向无害;由饮食自然变为不仅饮食,连衣服资具等亦都要自然。可见其愿意大大的扩充、圆满。这种演变到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而臻于完善,但相信在时空的冲击下,随著环境、人心的变化,以及生活品质的提升,还会演进到更完美的地步。这种预料也许国人不相信,但若由整个佛教史来看,是有可能的事实。目前佛教的情况亦非初期佛弟子所能预料的。
  其实阿弥陀佛的净土乃是十方诸佛他受用兼变化土之一,这是大乘佛教异方便的不共净土,南传的小乘佛教就不信不知,要到大乘法中去探求方能知道有这么一个净土。
  要知,求生净土的实义,因佛道难成,非吾人一辈之力所能完成,必须历劫广集福德资粮方能成就。但世间无常,命在旦夕,若今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若今生梵行不立,所作未办,还得随业受报轮回生死,这样,一生所作的努力,所积的功德,岂不是全都白费了吗?因此,佛说净土法门,以回向愿力,使众生命终往生净土,闻法修行,得以一生不退。这对初发心的凡夫而言,不失为最理想,且与初衷相应的方法。
  佛法广大无边,由信入,依智度。此中,(1)有依“信满成佛”的;(2)有依“解满成佛”的;(3)有依“证满成佛”的;(4)有依“行满成佛”的等四种成佛方法。弥陀的净土法门,就是依第一种 “信满成佛”者[148],但修易行门,乃是 “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149],是末法众生没有办法中之办法之一。三期末法法灭的说法,见于‘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大方等大集经’“月藏分”“法灭尽品”、‘杂阿含经’卷二十二等,这本是一种思想,一种历史观。但中、日两国的佛教徒,却把它作为事实预言看待,故依末法思想完成了净土教,其大成者为中国的道绰与日本的法然。
  p. 125
  在中国佛教,依三期末法思想成立的宗派,除净土宗、三阶教之外[150],另有地论宗的净影寺慧远(五二三 ─ 五九二),天台宗的智顗(五二八 ─ 五七七)以及三论宗的吉藏(五四九 ─ 六二二),律宗的道宣(五九六 ─ 六六七)等也都抱有三时思想。
  [1] 日本净土门人多解为:“往生即成佛”。见福原亮严‘佛教概论’一一八页。
  [2] ‘大宝积经’卷十九中的“不动如来会”(唐译)乃是‘阿閦佛国经’的异译本,不动如来即是阿閦佛。维摩居士就是从阿閦佛国来化度之人。大正一四、五四八中。
  [3] 法显于三九九年赴印,四一四年返国;玄奘于六二九年赴印,六四五年返国;义净于六七一年赴印,六九五年返国。
  [4] 慈愍年轻时遇义净三藏而立志赴印求学,在犍陀罗国蒙观音灵告。其念佛法门俗称慈愍流。著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等。慈愍的念佛法门似为禅净并修,主张禅净之一致。
  [5] 详见冢本善隆‘不安と欣求’(中国净土)佛教の思想卷八、二五○页。
  [6] 详见藤田宏达‘原始净土思想の研究’二六一 ─ 二八六页及四六四─四七四页。
  [7] 汉译本共有十二译,此中现存的有(1)第二译‘平等觉经’(支娄迦谶译)、 (2)第三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支谦译)、 (3)第四译‘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4)第十一译‘无量寿如来会’(宝积经之第五会、菩提流支译)、 (5)第十二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法贤译)。遗失的七本是:安世高的第一译、帛延的第五译、竺法护的第六译、竺法力的第七译、佛陀跋陀罗的第八译、宝云的第九译、昙摩蜜多的第十译。
  [8] 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及支谦译‘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均为二十四愿,其内容略同。大正一二、二九二下及三一○下。
  [9]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大正一二、二七二中)
  [10] “念佛”亦为五停心之一、三念之一,其意为:忆念佛身,观念佛身,但善导以后变为称名的意思,而为往生西方的根本业因。
  [11] 中村元‘佛教语大辞典’一○七八页下。印顺博士认为是系心思惟的念,念佛与称名来源各别。(‘净土与禅’五七─五八页)
  [12] 印顺‘净土与禅’五八页、妙云集下编第四册。
  [13] 疆良耶舍译‘观无量寿佛经’、大正一二、三四六上。
  [14] 藤田宏达‘原始净土思想の研究’五○七页。
  [15] ‘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正一四、五三八上─中。
  [16] ‘维摩诘经’卷上、大正一四、五二○上─中。
  [17] ‘净土论注’卷上、大正四○、八二六中。
  [18] ‘净土论经’卷下、大正四○、八三九上。详见平川博士“净土教の用语にっいて”‘佛教における净土思想’九 ─ 一三页、日本佛教学会编。
  [19] ‘安乐集’卷上、大正四七、四下─五上。
  [20] 前者发表于一九六四年‘图书’一七五号、后者发表于一九六五年‘大谷学报’四十四卷第一号。
  [21] 一九七○年二月岩波书店出版‘原始净土思想の研究’一三九 ─ 一六四页。
  [22] 中国人十四人,北印十二人,中印十一人,印度本土九人,西域五人,西印三人,南印三人,龟兹四人,于阗三人,罽宾三人,西藏二人,月氏、敦煌、高昌、康居、扶南、都货逻各一人。详见藤田博士上书二二五─二二八0页。
  [23] 大正一○、三三一下─三三二上。
  [24] 大正一○、三六六下。
  [25] ‘大唐西域记’卷十、大正五一、九三一上
  [26] ‘大智度论’卷七、大正二五,一一一上。
  [27] 中村元博士的推定见于‘净土三部经’下、二○六页;平川彰博士之推定,见于‘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一一七页。
  [28] ‘金刚经’的成立,中村元博士考证为西元一五○─二○○年间。详阅岩波文库‘般若心经、金刚般若经’解题。
  [29] 梵文‘无量寿经’的译文,系根据汤田丰教授的译文,梵文‘金刚般若经’的译文,则根据中村元博士的译文再译。现抄录汉译本的经文如下:‘无量寿经’(康僧铠译) ‘金刚般若经’(鸠摩罗什译)
  “佛告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过失。
  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内心无执著),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救济众生不分亲疏),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大正一二、二七三下─二七四上)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大正八、七四九上、七五○上)
  [30] 水野弘元编‘佛典解题事典’页八七─八九。
  [31] ‘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页五二五─六二六、一九三○年初版,一九七七年山喜房再版。
  [32] ‘大楼炭经’共有六卷,为长含‘世记经’的异译。大正一、二七九下─二八○中。
  [33] 请参阅印顺博士上书页九 ─ 一五,及中村元‘东西文化の交流’页一三八 ─ 一五六。
  [34] ‘长含’卷十八“世记经”忉利天品、大正一、一三一上 ─ 一三三中。
  [35] 印顺博士上书、页一七。
  [36] ‘弥勒菩萨所问经’有:“宝月三昧、月灯三昧”;‘弥勒大成经’有:“南无满月”等文句,可见弥勒确与月光有关。
  [37] 。‘大阿弥陀经’卷上,大正一二、三三三上、同三三三下。
  [38] ‘华严经’十地品、大正一○、一七八 ─ 二一○下。
  [39] ‘法句经’一七八。
  [40] 见尼卡利?沙卡路(Nigāli sāgar)法勒:“天爱喜见王于灌顶十四年,增建拘那含牟尼佛塔 (西域记作迦诺迦牟尼佛) 为二倍。又于灌顶……年亲来礼拜,建立石柱。”
  [41] ‘佛般泥恒经’、大正一、一七二下。失译的‘般泥恒经’也说:“劫后一亿四千余岁,乃当复有弥勒佛耳。”大正一、一八八中。
  [42] 大乘佛教有无著夜赴兜率天,由弥勒传授‘瑜伽师地论’的传说,小乘有婆须蜜、弥妒路刀利、僧伽罗刹等三人往生兜率天的记载。
  [43] 大正一一、一○五上 ─ 一○六上。
  [44] 关于诸经典中所说的十方诸佛,望月信亨博士列有详表,请参考上书页四六八─四七○。
  [45] 本文译自藤田宏达‘原始净土教の研究’页二六三。
  [46] 本文译自藤田博士上书页二六五。
  [47] L.A.Waddell, The Buddhisn of Tibetor Lamaism, London,1895 2nded。Cambridge, 1939 Repr. 1959, P.127.
  [48] 本文译自藤田博士上书页二六八。
  [49] S.Beal, Buddismin China.P.127。
  [50] ‘荻原云来文集’“微瑟纽与阿弥陀”页二二一 ─ 二三○。
  [51] 望月信亨博士、矢吹庆辉博士反对松本博士的看法。
  [52] 这些学者的论议见于矢吹庆辉‘阿弥陀佛の研究’页一二○ ─ 一二八、二六四 ─ 二八二;加藤智学‘阿弥陀佛の研究’页一七五;望月信亨‘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页四五○ ─ 四六三;高楠顺次郎‘ The Essentialsof Buddhist Philosophy ’页一六七;铃木宗忠‘基本大乘净土佛教’页二一 ─ 二七;结城令闻“阿弥陀佛信仰の意图するもの”收录于‘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页三一四 ─ 三二二;池本重臣‘大无量寿经の教理史的研究’页九七 ─ 一○○。
  [53] 关于阿弥陀佛原语的考证,藤田博士之上书有详细的搜集诸家的报告“原语かうみた起源考”页二八七 ─ 三三五,请自行参考。
  [54] ‘无量寿庄严经’卷中、大正一二、三二一下。
  [55] 依‘兜沙经’说:东方有阿逝堕佛,西方有阿斯堕陀佛,南方有阿泥罗堕罗央佛,北方有阿阇堕佛,东南方有阿旃陀堕陀佛、西南方有郁沈堕大佛,西北方有阿波罗堕佛,东北方有阿轮那堕国陀佛,上方有堕色佛,下方有枫摩堕罗佛。大正一○、四四五中、详见坪井俊映博士‘净土教泛论’页二四─四五。
  [56] 印顺博士‘净土与禅’页五─七,妙云集下编第四册。
  [57] 大正一、三一上。
  [58] 大正一、七九上。
  [59] 详见唐慧日‘略诸经论念佛法门往生净土集’卷上、大正八五、一二四一中。
  [60]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第一、大正三七、一九五中。
  [61] ‘般舟三昧经’卷上、大正一三、九○六上。
  [62] 同,大正一三、九○五下─九○六上。
  [63] ‘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十七、大正一四、七四五下-七四六上。
  [64] ‘维摩经’卷上、大正一四、五三八下。
  [65] ‘普贤行愿品’大正一○、八八○上─八八一下。
  [66] ‘无量寿经’卷下、大正一二、二七二中─下。
  [67] ‘观无量寿经’、大正一二、三四一下。
  [68] 同上、大正一二、三四三上。
  [69] ‘净土论注’具称‘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大正四○、八二六中。
  [70] 同上、大正四○、八二六中。
  [71] ‘十住毗婆沙论’除业品第十、大正二六、四五上。
  [72] ‘净土论’、大正二六、二三一中。
  [73] ‘大宝积经’卷百十一‘弥勒菩萨所问会’第四十二、大正一一、六二九下─六三○下。
  [74] ‘阿弥陀经’大正、三四八上、‘宝云经’、‘宝雨经’也有同样的称赞。大正一六、二一○、二八五。
  [75] ‘大智度论’卷三八、大正二五、三四二中。
  [76] 同上、大正二五、三四二中。
  [77] ‘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第九、大正二六、四一上。
  [78] ‘大乘起信论’、大正三二、五八三上。
  [79] ‘观无量寿经’、大正一二、三四三下。
  [80] ‘观无量寿经’说:“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扰诸众生。”大正一二、三四三中─下。
  [81] ‘入中论’上页一 ─ 三,报恩小筑出版。
  [82] ‘阿弥陀经’、大正一二、三四七中。日本净土门人,对此另有解释,谓念佛是大善根福德因缘,菩萨行是少善根福德因缘、故强调念佛是正因、正行。
  [83] ‘宝雨经’卷一、。大正一六、二八五中。
  [84] ‘宝云经’卷一、大正一六、二一○中。
  [85] ‘大智度论’卷十、大正二五、一三○上。
  [86] ‘解深密经’说、净土与秽土刚好有相反的八事难得与二事易得,这就是为何同样的修行,而其效果不同的理由。大正一六、七一一中。
  [87] ‘华严经’卷十四、大正一○、七二中。
  [88] ‘观无量寿佛经疏’卷四、大正三七、二七一上。
  [89] 同上、大正三七、二七一上 ─ 中。
  [90]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卍续藏一○八、六五六下─六五七下。
  [91] ‘观无量寿佛经疏’卷四、大正三七、二七二中。
  [92]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卍续藏一○八、六五七下。
  [93] 同上、卍续藏一○八、六七三下。
  [94] ‘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卍续藏一○八、七○二上─下。
  [95] 五悔为: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
  [96] 卍续藏一○七、六七六下。
  [97] ‘中国净土教史研究’、五一五页。
  [98] ‘大日本法华经验记’第八十三楞严院源信僧都条。
  [99] 小野玄妙‘佛书解说大辞典’一○、三二三上。
  [100] ‘往生要集’卷上、大正八四、四七下。
  [101] 大正九、六一下。
  [102] 三派之中,庐山慧远流之念佛属团体化的念佛,对此,善导流之念佛则为平民化的念佛,慈愍流则为般若化之念佛。
  [103] 共有一一二六句,详见善导撰‘般舟赞’,具名‘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
  [104] ‘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大正五○、八九○中。
  [105] 大正四七、四八一上。
  [106] ‘净土指归集’卷上“莲宗立祖”条、卍续藏一○八、一二○下。
  [107] 观本法师著、香港菩提学舍、东莲觉苑印行、一六九 ─ 一九三页。
  [108] 详见李国净著、释如岑增补‘净土宗略史’。
  [109] ‘净土圣贤录’卷二、卍续藏一三五、二一二上─下。
  [110]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二三○下─二三一上。
  [111]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二三七上--下。
  [112]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大正四七、四七五上。
  [113] 戒珠‘净土往生传’卷下、卍续藏一三五、七九上。
  [114] 卍续藏一三五、七九下。
  [115] ‘净土圣贤录’卷三、卍续藏一三五、二四四下。
  [116]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二四六上。
  [117]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二八九上─二九三下。
  [118]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三○三上。
  [119]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三○八下─三○九下。
  [120]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三一二上。
  [121] 同上、卍续藏一三五、三一六下。
  [122] ‘净土圣贤录续编’卷一、卍续藏一三五、三九五下 ─ 三九六上。
  [123] 详见‘印光文钞’。
  [124] ‘华严行愿品别行疏钞’卷四、卍续藏七、九一四上。
  [125] ‘五方便念佛门’、大正四七、八二上 ─ 中。
  [126] 大正五一、一八四下 ─ 一九六中。
  [127] ‘历代法宝记’、‘宋高僧传’卷十九、‘神僧传’卷七等。
  [128] ‘历代法宝记’、大正五一、一八五上。
  [129] 同上、大正五一、一八五上─中。
  [130] 大正三二、五七六上。
  [131] 其弟子无住禅师将忘字改为妄字,“云诸同学,错预先师言旨,意谓无忆、无念即真,忆念即妄,不许忆念,故云莫忘。”(卍续藏一四、五五六下)
  [132] 卍续藏一四、五五五下─五五六上。
  [133] 卍续藏一四、五五八上。
  [134] 弘忍‘最上乘论’、大正四八、三七八上 ─ 中。本书禅家疑为伪作,但弘忍门下出了不少念佛者,这是铁的事实。
  [135] 乘圆净是‘摄大乘论’十八圆净的第十六乘圆满。十八圆净是净土的功德相。即:一显色圆满,二形色圆满,三分量圆满,四方所圆满,五因圆满,六果圆满,七主圆满,八辅翼圆满,九眷属圆满,十住持圆满,十一事业圆满,十二摄益圆满,十三无畏圆满,十四住处圆满,十五路圆满,十六乘圆满,十七门圆满,十八依持圆满。此中第十六乘圆满指五百奢摩他(止)和毗钵舍那(观)如理如量智。大正三一、一五一上。
  [136] 大正一四、五三八中─下。
  [137] 大正二七、六九二下。
  [138] 大正二五、三三五上─中。
  [139] 此乃把握泛神论的净土,即把握整个宇宙纳入莲华胎藏内的说法。
  [140] 大正九、三九一中。
  [141] ‘异部宗轮论’、大正四九、一五中。
  [142] ‘十八部论’、大正四九、一八中。
  [143] 大正一五,六四○下、六四四下。
  [144] 大正一七,七九五下─七九九下。
  [145] 大正二、五三三上─五三五中。
  [146] 大正八、四五七下─四八五上。
  [147] 大正八、九二中─九三上。
  [148] ‘占察善恶业报经’、大正一七、九○九上。
  [149] 龙树‘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正二六、四一上。
  [150] 特别是邪教──白莲教、一贯道等无不强调三期末法而成立。

 
 
 
前五篇文章

净土思想之考察

敦煌文献与僧稠的禅法

天台宗之理事观

宗密大师学风研究(1)

宗密大师学风研究(2)

 

后五篇文章

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1)

“伪经”与观音信仰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

佛教的临终关怀与追福超度

佛陀宣讲楞严咒四次以上揭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