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缘起性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缘起性空
  原著:吴信如
  世上有很多种宗教,佛教与其他宗教相比,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典籍最为浩瀚,汉文《大藏经》的典籍就有四五千部,几万卷之多,因此致使很多人对佛教不敢问津或无从下手,没有明眼人指点,往往辛苦多年也不得要领。
  其实,佛教最根本的道理却是非常简单,以致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这最简单最根本的道理就是“缘起性空”。缘起,就是说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这里,“因”是指根本,内在的作用与条件,“缘”是指起辅助,外在的条件。佛教中常用“一切诸法”来代表我们所说的万事万物,缘起的道理简单来说就是:因缘聚合则诸法得上,因缘不具备则不生,因缘变灭亦随之变灭。正因为任何事物都须依一定条件而生起,这其中没有一点自性(这里“自性”是指自己本有、不依于他、不变不易的实体)。因此任何事物从它的理体上来讲都是“性空”的。以上就是对“缘起性空”学说的最简单的介绍。
  举个例子,我们居住的房间,它是由四面的墙、房顶、地板、窗户、门等因素和合而成的,去掉上面这些因素哪有一个实在的房子呢?而随举其中一项,比如墙,它又是由砖、水泥等材料和合而成的,砖、水泥等又是由分子、原子乃至现代物理学新发现的夸克等基本粒子组成的,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这样一直分析下去,无有穷尽,没有一个实体的,哪有一个实在的房子呢?以上谈有形的一面,还有无形的一面。这个房子今天能够存在是由出资者,设计者建筑者等很多人劳动的结果,还有这个地区这段时间战争、地震等毁灭性灾难,也是这间房子“存在”的条件。再扩充一点讲,比如如果没有地球引力,或者假使太阳上出了点异常,这间房子现在会如何呢?等等,我们可以想象有无量个促成这间房子能“存在”的条件,可以还有无量个我们想象不到的促成这间房子能“存在”的条件。因此,这间房子从它目前的理体上讲找不到一点点儿实在的“有”,它的本质就是这无量的因缘和合的性质本身,这就是佛教里讲的“空”。
  佛教在讲“空”的同时,承认一切事物的“相有”、“用有”,即承认因缘和合而生的事物相对人而言的形相、作用的暂时存在,只是强调它的本质还是“性空”。像其他专业学科专有名词一样,“空”在佛教里有它特定的含义绝不可混同于汉语字典的释义,把佛教的“空”理解成无,这种理解在佛教被称为“断见”、“顽空”。佛教认为在学习佛理中误入断见、执着顽空,比一般人没有学习佛理而执着实有的危害更大,因此佛经常说:“宁着有见如须弥,不执无见如介子。”(须弥是古印度传说中最高大的山,介子即很微小的草子)“空”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而是“因缘和合”,或简单说是“缘起”。因为诸法是“缘起”的,所以说“性空”;因为诸法“性空”,所以说“缘起”。“缘起”与“性空”两者是不二的。
  世上哲学一般将世界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佛教认为不仅人们所说的“物质”是缘起性空的,人们所说的“精神”也同样是缘起性空的,一个人的精神,或者说意识,思想,观念等,同样是自幼以来家庭培养、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等诸种因素和合而成的,我们看到一个人这会儿因此事忧愁不堪,那会儿因彼事欣喜万分,哪一个是他自己呢?佛教认为一般人由于不明白“性空缘起”的道理,往往“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四大,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人的身体也是这样,也是由地大(毛、发、爪、齿、皮、肉、筋、骨等)、水大(唾、涕、浓、血、痰、泪、便痢等)、火大(温度、暖气)、风大(呼吸)和合而成,一旦四大分离,人的身体也就坏灭了。六尘,又名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此六者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对之境,因能污染人的清静心灵所以又名六尘。佛教认为,一般人所感受到的自心,实际上是六尘通过六根所产生的幻影而已。正是由于人们对自身、自心的这种虚妄执着,而轮回生死不能出离。
  实际上,人们所推誉的各门科学也无不都是研究事物某个方面的缘起道理,比如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变化的因素、条件,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长变化的因素、条件,等等。对于人的研究,近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一位伟人曾概括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以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为目的,从社会科学角度对人的本质下的最为精辟的定义。
  佛教从对人生宇宙彻底觉悟来了脱生死的角度来研究世界,提出了“缘起性空”的道理,在缘起的道理中又尤其强调人们自心的妄执——“我”这个条件最为重要。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普通房子,豪门富族住在这里就会感到窄小灰暗,平民百姓住在这里就会感到已经非常宽敞明亮了,那么这个房子本身到底是窄小灰暗还是宽敞明亮呢?在这个感到中我起了很大作用。佛教是缘起论者,不同于唯心论者,就在于主张有天地万物,必然有认识天地万物的“我”,而同时反对有脱离了天地万物的“我”可以单独存在。主观和客观,犹如东方与西方,离开了东哪里有西?离开了西哪里有东?东西本是不可分离的。就能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来说,也是这个道理,离开了能认识就没有被认识,离开了被认识也就没有了能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相互依赖的,不可分割的。西方哲学上的唯心论,错误就在于偏向了心物对立这两方面的心的那一面,认为有可以脱离了物的心单独存在。心在两者中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佛教不同意这种观点,也否认有脱离了主观之外的纯客观。无论宏观世界多大,微观世界多小,对于人来说都离不开人的认识。无论什么学说,都是人类认识的产物。离开了人的认识,离开了人类认识中的那些概念,我们所说的宏观世界、微观世界、客观世界到底是什么呢?那是不可想象的,是跟唯心论者说脱离了客观有主观一样的不可想象。佛教教义中经常提到“万法唯识”、“一切唯心”,绝不是说有脱离了物的心(或识)可以单独存在,只是从缘起道理中强调了认识中“我”这个条件的作用的重要性。这是一般世间学问最常被忽视的一点。最近的现代科学,如量子力学,已经开始认识到了这个道理,也在谈科学中“人的介入”,据说还有“人择道理”,把人自己的介入作为科学原理加以确定。佛教一方面讲人们的“自心相”本身是“六尘缘影”,一方面讲“万法唯识”、“一切唯心”。由于佛教的理论着重于它的实践的目的,在这心物两者之中,又强调“自心”是关键,因为这正是佛教教人觉悟和修行以了脱生死的入手点。觉悟什么? 觉悟这个缘起性空的道理尤其是“我”在其中的作用。修行什么?依照人生中缘起的道理来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尤其要“明心见性”。
  过去,印度和中国的佛教徒建塔造像时,都在塔基或佛像内安置一个缘起偈,偈曰:“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由此说明了缘起性空的道理在佛教中的重要,犹如一个宝塔的基础、一座佛像的中心。释迦牟尼佛自称“若有众生解了如是因缘之义,当知是人即为见佛”。释迦牟尼苦行六年后在菩提树下宴坐49天开悟的一刹那,也只是彻底证悟了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了以后,曾感叹地说:“我法妙难思,不信云何解!”“辛勤我所证,显说为徒劳”。以至于曾想“宁愿不开演,。速急入涅磐”。上面讲的性空缘起的道理不是很简单吗,为什么释迦牟尼这里要感叹人们难以思议难以信解呢?因为这里释迦牟尼佛强调的是身心亲证,而不是一般的思考理解。佛教从根本上讲不是哲学或学术,而是一种不断实践的境界,没有修证的各种理解终究不过是臆解而已。就好像游泳与滑冰,听了再多的讲解和说明,看了再多的示范和表演,本身没有去实习过,肯定是要呛水和摔跤的,这样自己是永远也不会到达彼岸的。

 
 
 
前五篇文章

一切财神眷属配尊吐宝鼠殊胜由来

西藏佛教萨迦派“道果教授”

四加行与九加行

什么是密宗的五正学

圣救度母

 

后五篇文章

大手印的修身

觉囊派的六支瑜伽及其流传

止观随笔(五)

极乐净土与兜率净土说略(上)

上生弥勒净土简单提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