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净土与兜率净土说略(上)
惟闲法师
谈及净土,人们往往只识得极乐一门。这是极乐世界与此地众生极大相应的缘故。然而,十方世界有无量无数之净土。如《佛说阿弥陀经》之证言:“……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当知诸佛大慈,分别于其国土,互相赞叹;摄受有缘,去其佛国,受其教化,得其法益。《法华经》云:“临命终时,千佛授手,十方净土,随愿往生”。足见佛之悲愿深切、饶益无穷。
笔者凡拙,最初先接触到弥勒净土法门。后又对极乐净土与《印光大师文钞》熏习学修。令我对二种净土法门之异同有所浅识。今略就传承、典籍、教行、胜境四个主题,对两种净土法门作一介绍。无奈学识有限,不揣冒昧,作此文章,权作抛砖引玉,若有不当,还望方家指正。
极乐净土法门与兜率净土法门之传承
所谓净土,是指相对于五浊恶世,易成正觉之乐慧佛国。净土思想最初产生于天竺。在我国得到充分发展的,大致有极乐净土和兜率净土两种。在东汉时期,有关净土的经典陆续传入中国,支娄迦谶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等,竺法护译出《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支谦译出《大阿弥陀经》,疆良耶舍译出《观无量寿经》。都在较为相近的历史时期。
东晋元帝太兴年间,竺僧显个人首修净土法门。由此促成道安法师的兜率因缘。在中国佛教历史上,东晋襄阳檀溪寺的印手菩萨道安大师为净土法门的首倡者,其切实行持,乃净土信、愿、行、证之鼻祖。
据《名僧传抄》所载:道安大师在襄阳弘法的十五年间,每与王嘉并诸弟子法遇等八人,造立弥勒形象。并于弥勒像前立誓,愿生兜率。“安与嘉及弟子法遇等八人,于弥勒像前,共立誓愿,同生兜率。”后有庐山慧远法师邀刘遗民等在家信众,共同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此为二净土法门之发端。
与道安大师同时的有昙戒。据《名僧传抄》卷二十三《昙戒愿生兜率事》谓:“诵经五十万言,礼佛为业。时禅法未传,依经独坐。……安卒后,隆安中疾病,口诵弥勒,未尝懈息。”《高僧传》卷五《昙戒传》亦说:“博通三藏,诵经五十余万言,常日礼五百拜佛。……后笃疾,常诵弥勒佛名不辍口。”
竺僧辅行习弥勒法门,如《高僧传》卷五《竺僧辅传》中说:“憩止荆州上明寺,单蔬自节,礼忏翘勤,誓生兜率,仰瞻慈氏。”辅僧毕生坚持素食。并前承道安大师,行忏悔之法。与昙戒共习礼佛。并且与昙徽、昙翼、法遇、道愿、慧远。共尊道安为师,共习弥勒之业。
后世则有北齐洺州沙门昙衍法师,专念弥勒佛名;唐京兆大慈恩寺沙门百本疏主窥基大师,专诵《瑜伽菩萨戒本》和《弥勒菩萨本愿经》;后唐洛阳长水寺沙门令諲常诵《上生经》以为恒课;后周洛阳福先寺弥勒院沙门广智大师道丕,拜《上生经》一字一礼;明末清初广州总持庵比丘尼成慈专念弥勒佛名;清南海宝象林比丘开皙专称弥勒佛名。清弘赞律师著《兜率龟镜集》,是首部介绍弥勒行者的专集。
隐士王嘉。是第一位信奉弥勒法门的在家人。其首造弥勒像,梁代宝唱作《名僧传》时,弥勒像尚在玄集寺中。后世修习弥勒法门的居士,有唐代孙宣德、李鸟龙和诗人白居易等。白居易参与洛阳长寿寺,与道嵩、存一、惠恭等六十位比丘及仇士良、惟俭等八十位居士舍财设供,于“兜率陀天宫弥勒上生内外众像”前共同发愿求生兜率净土。
民国佛教泰斗太虚大师在厦门南普陀寺兜率陀院,成立“慈宗学会”。太虚大师在奉化雪窦寺将晚课回向也改为称念弥勒佛名……可视作弥勒净土法门在近代的复兴。
极乐净土信仰始于慧远大师。远公曾派弟子法净、法领等西行取经,得到诸多梵本佛经,遂于庐山置般若台译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东晋太元十五年(西元390年),师于庐山东林寺建莲社,率众精进念佛,凿池种莲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莲花,随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由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正确,莲社一二三人,均有往生之瑞相,甚或即身见佛,如刘遗民等。他们于阿弥陀佛像前,建斋立誓,专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慧远大师还令刘遗民著文勒石,以明所誓。
此后,有昙鸾于北方专修净业,立难行、易行二道说,主张自他二力,为建立净土宗奠定基础。昙鸾后有道绰,曾讲《观无量寿经》近二百遍,常诵佛号,著《安乐集》二卷,立圣道、净土两门,认为净土一门是唯一的出离之路。善导先往玄中寺听道绰讲净土要旨,后到长安,在光明、慈恩等寺弘扬净土教义,继承道绰的传统,著有《观经四帖疏》,正式创立净土宗。
今时遵奉的净宗十三祖,是经宋元明清的逐渐推选而形成的。立祖之说最初始于南宋宗晓法师,立莲社六祖,以慧远为莲社始祖,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五人继之。云:“莲社之立,既以远公为始祖……继此道者乃有五师,一曰善导师,二曰法照师,三曰少康师,四曰省常师、五曰宗赜师、是五师者,莫不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异世同辙,皆众良导。”
宋代的志磐法师在《佛祖统记》中,删除宗赜,增加承远与永明延寿。此种排名只是为净土修行,提供一种楷模。当时的净土莲社尚未立宗。
元东林寺普度法师,撰《莲宗宝鉴》、《庐山复教集》,首称莲宗。净土宗之名亦由此通行。
五代末有杭州永明寺(净慈寺)延寿大师,倡导禅净兼修,著有《万善同归集》等,发挥净土思想。
明末藕益大师,远承永明延寿禅净双修遗风,近取憨山、莲池禅净融通思想,提倡禅净同归。并且自身实践,提出以坚固的信心成就往生之愿力、以持名为净宗正行,并且九品四土往生等思想。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净宗历代祖师及民众的修行指南,从而形成了当今净宗不主张参究、力行世间众善、深信切愿、老实念佛、求生西方净土的平实风格。
清朝中叶,莲社七祖与净土宗始作并论,增加了明代的莲池大师为八祖。清道光年间,悟开法师复增蕅益大师为九祖,省庵大师为十祖,彻悟大师为十一祖。印光大师又改推截流大师为十祖,省庵大师、彻悟大师递降为十一祖、十二祖。
印光(圣量)大师,专修净土,创弘化社,办灵岩净土道场,为近代弘扬净土的典范。师往生后,四众弟子加推其为十三祖。净宗十三祖的谱系方告圆成。
极乐净土法门与兜率净土法门之典籍
极乐净土法门所依据的经典,主要为三经一论: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刘宋疆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姚秦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天亲著,元魏菩提流支译《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即《净土论》)。其中,无量寿经之译本较多,除了康僧铠的主要译本,更有唐菩提流志译《无量寿如来会》、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吴支谦《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宋法贤译《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等。印光大师在此基础上,又加入《普贤菩萨行愿品》与《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成为净土宗的根本五经。
基于五经一论之论注,品目繁多。较常见的,就有百数之众。今有《净土五经疏解》。取古今之善本,集为一处。列举如下:慧远大师撰《佛说无量寿经(康憎铠)义疏》、天台智者大师撰《观经智者疏妙宗钞》、圆瑛法师著《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续法法师著《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谛闲法师著《普贤行愿品辑要疏成》。
其他净土法宝,今人多以藕益、印光二大师之文集,作为学修轨范。另外,由蕅益大师选录,印光大师鉴定的《净土十要》,亦作为公认的资料。且古今不断有往生录与感应录等种种集本出现,作为劝信方便,亦得到极大的发展。这是极乐净土典籍之略说。
在弥勒净土法门方面,所正依之经典,主要有上生经:刘宋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与下生两种。下生经的译本很多,分别由西晋竺法护、唐义净和姚秦鸠摩罗什等译出。其中又以罗什译《佛说弥勒大成佛经》为最全本。弥勒菩萨为瑜伽广大行派的本尊。所以多与唯识教义联系。太虚大师提出慈宗三要:取《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瑜伽菩萨戒》、《弥勒上生经》,分别代表唯识的境、行、果。
弥勒经典的注疏与弥勒净土的介绍散存于浩瀚藏经之中,还有待于发掘。就目前已经找出并且流通的有数十种。目前在全国各地成立之慈宗学会,编行了许多读物。对弥勒法门的传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极乐净土法门与兜率净土法门之教理与行法
净土法门之教义与行法,其主旨是末法时代众生,由于种种因缘,以至今生无法完证解脱。只得以种种方便,求生佛国净土。以期见佛闻法,成就涅槃。十方世界,无量净土平等。不过由于教主之不同,故其名称各不相同。且教主之发愿,净土之位置,决定了不同的往生条件。
我们居住在娑婆欲界。要往生极乐世界,那就要转离娑婆。故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为外缘;发起菩提心、厌离心、欣求心、至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信愿念佛,以此为往生内因。
善导大师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部分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而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这与祖师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此法下手易而见效速,用力少而得果巨。只要一心专念万德弘名,就能往生净土,决定不退,直至成就。
然而,《佛说阿弥陀经》中有“一心不乱”语。或有人谓:执持名号七日一心不乱者,才能往生。对此,藕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中指出:“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遥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信愿与念佛,缺一则非正行。具足三法,十念亦生。
印光大师推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提出“十念记数念佛法”。并于《增广文钞》卷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中,提及摄心方便:“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度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
弥勒净土与极乐净土不同。因为同在娑婆欲土。所以教义、行法都有特殊的一面。由于弥勒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当来补处菩萨。所以,弥勒净土法门有广、狭两种教旨。
若广义的说法,则佛弟子,以三藏法宝为所依;不受所学、所修法门之限制。一切善业都可回向见佛闻法。太虚大师专门著作《慈宗的名义》一文,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广义的“名义”:“慈宗就是一切佛法的总枢机,也即从释迦佛大圆觉海流布在世上以度生成佛之佛法全体大用,皆会归宗依于当来下生慈氏佛。”若狭义的说法,则须以弥勒菩萨为大皈依处,依《上生经》而思而修。
道安大师,与其弟子在弥勒像前立誓,愿生兜率。其后,在长安五级寺,向宾头卢询问自己的来世归宿。宾头卢助其目睹西北方上空兜率妙境,并且给予肯定回答。这坚定了大师的信仰。大师向异僧寻求修证之法,并依法修习浴圣僧之业。这是最早关于行法的记录。后世丛林浴佛法会,当从此化出。
最初的行持,多以诵经、拜佛、称名为主。竺僧辅则行礼忏之法,并坚持茹素、节食。《上生经》谓:“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花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开示:持戒、敬塔、供养、等持、诵经、读经“六事”,作为正行法。并以一切善业,回向愿生,作为辅行。与世亲菩萨提出的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之“五门”相结合,以福慧之善业力,决定上生。
所以,兜率净土法门,虽亦取念佛一法,但更注重的是与弥勒菩萨结缘(信、愿),在行门方面,则方法较散,一切善业,皆可作为往生之资粮。再则,由于弥勒菩萨是当来教主,所以修行弥勒净土法门还有另外一重保障:即便未曾上生兜率净土,但只要与弥勒菩萨结缘,将来就能够在弥勒成佛之时,受诸法益。如法传著《弥勒净土法门导述》谓:“修解脱道者,于龙华三会,证得漏尽无生;修菩萨道者,蒙佛受记,值遇未来一切佛陀,证得不退。”这些都是弥勒法门的不共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