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道没有其他伎俩,也没有什么决窍,只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对生疏的念佛修善要熟练,而对习熟的情爱五欲则要生疏。久久纯熟,打成一片,自然会念念弥陀,头头极乐了。近来看到学道的人,只知道贪求玄妙,不知道向根本处下死功夫,所以到了荣辱,祸患,生死临的时候,就手忙脚乱了,这不是教佛,或者教导他的人错误,而是他自已的过失。 无论念佛参禅,都要一丝不留地断除生死根。什么是生死根呢?那就是我们的种种妄语,以及人我,僧爱,贪嗔痴等烦恼业。现在参禅,想顿悟断生死,应该首先自已审察酌量,是不是能一念顿除历劫以来的烦恼,像一刀截断乱丝一样?假使不能断烦恼,即时能够顿悟,也未必能出生死。对此,怎能轻忽看待呢? 应该知道,历来的诸位祖师们的顿悟,也是从多生积功渐修中得来的。所以顿悟这一着,说来似乎容易,实在是相当困难的,假使没有二三十年的死功夫,怎么能在世情热恼中。一念顿悟呢?所以要想参禅,必须正确知道自已是怎么样的根器。 到於念佛一门,世人不多不知其妙,都认为是浅的法门。其实,念佛是步步踏实地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有生以来,念念妄语攀缘,处处造生死业,哪里曾有一念回光返照自心?哪里曾有一念肯断烦恼?现在如果能用妄想的心转为念佛,那就能断烦恼了,如果能坚持念佛,一念不移,一心不乱,那就比参禅更有下落了,所以说,念佛是步步踏实地的!(实地就是下落)。再进一步说,参禅一定要死尽世俗心,不容许有一念妄想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以想除想,乃是转换的方法,根据我们的根器,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修净土不必求悟明心性,而以专心念佛为正行,又以布施斋僧,济贫扶困,广种福田,作为庄严佛土的助缘。在念佛心中,虽发愿往生,但还应知道,先断生死的根,才能得到速效。所谓生死根,就是贪着世间种种受用,以及美色YIN声,荦腥滋味,这一切就是苦本,其次,对于一切嗔怒恨,执着痴爱的心,和一切邪魔师所说教法,都要尽情吐却,只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阿弥陀经>两卷,念佛几千几万,或者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因为佛就是觉,假使念念不忘佛,就是念念明觉:心中如果忘了佛,便是不觉。若是念得梦中也能念,那就是常觉不昧。这个心,目前如能不昏昧,那么,临终时也不会昏昧。还应知道,这个心的不昏昧处就是下落。现今世俗的人,事务纷繁,决定没有条件参禅,只有念佛最好,不论闲忙动静,一切处都可以念,只是一心不乱,更没有别的巧妙办法。 参禅要离想。念佛的转想。由于众生很久很久沉浸在妄想中,要离开它。实在极为困难。现在不必离想。就将染想变为净想,这是以毒攻毒,将计就计,偷梁换柱的妙法。所以参究难悟,念佛易成,如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那又何愁一生不了生死呢? 念佛跟参禅一样,必须将自已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没有可放的地方,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穿着珠,又像箭舌相拄着,中间没有一毫空隙的地方。这样着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在日常生活中不杂不乱。时时用心,刻刻在念,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的时节了。 念佛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随得缘,第四要认得真,第五要厌苦切!念佛人要用这五诀,单持一念。 在家念佛修行,不必拘泥陈套,不一定需要繁琐仪规,只要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礼佛后诵<弥陀经>一卷,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三,五千声,念完即对佛回向,如愿往生彼国,这是早课,晚课也可以这样。如此日日作为定课,不可减少。这种功课的方法,能教眷属们同修更妙。若是为了未后一着大事,那么,做功夫要更亲切。每日除早晚二时功课外,还应当在十二时中。将一句”阿弥陀佛“牢牢记住,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句佛号作自已命根,咬定牙,决不放舍,就是在饭食起居,行住坐卧中。也要将些一声佛时时现前。 若是同到逆顺怒恼境界,心神不安的时候,就将这一声佛提起一拶,就能看到烦恼当下消灭,人们的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现在以念佛时能消灭烦恼,便可了得生死。为什么呢?若念佛在烦恼上作得主,就能于睡梦中作得主;若於病苦中作得主,那么临命终时,便能分明了了,自知去处了。 这件事关不难行,只要了生死的一念心切就是了,因为方法很筒单,仅仅靠定一声佛,不再向其他方面去寻思求索,蓦直念去就可以了。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这是世间五欲之乐可比的,除了念佛,更没有能超过这一直捷省事的法门了。 (憨山大师<构游集>节要现代语译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