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智度论》的道次第研究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玄奘人文社会学院 ,宗教学系硕士班,200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大智度论》的道次第研究
  【文章作者】欧阳志宏
  【指导教师】熊琬
  【文章页数】68页

  --------------------------------------------------------------------------------


  【中文关键词】道次第|三种层次|心地|思惟|演说|相似般若|真实般若

  【中文摘要】大乘佛教运动兴起之后,大乘经论中出现的种种菩萨思想,修学的方便,进阶的次第等等,深深影响了中国佛教各宗派的“道次第” 主张。从佛教史的流变过程可知:每个时期,每部经典或每个宗派都有所属的“道次第” 系统,而《大智度论》自然也不例外。但由于《大智度论》并非以“次第” 为主要论述重点,也没有严谨的层次说明,只能从散见于各卷之中的菩萨思想,果位层次等概念,勾勒出其所主张的“道次第” 思想。由于这是多面向的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层面的思考,本文藉由《大智度论》有关“波罗蜜” 及“十七品” 的种种论述,整理出蕴含于“道次第” 的“三种层次” -心地、思惟、演说。其中的意义,差别及范例在本文中都有详细的说明,同时也指出道品增上的关键因素为何!
  藉由探讨“种层次” 之便,本文也以简要的叙述方式分别说明“声闻乘” 及“菩萨乘” 的道次第概念,同时界定他们的根本差异,并厘清“三乘” 之间是否具有修持上的连贯性等等问题。除了分别说明之外,本文也以表解的方式并列对照他们的“果位” 关系以及解脱境界。
  整体而言,本文主要论述的重点着重于探讨“人天乘” 、“二乘” 、“菩萨乘” 的关系;从“有漏” 得证“无漏” 的过程;及《大智度论》的菩萨道次第主张。尤其对于“易行道” 、“难行道” 向来普遍存在于学界的印象,本文依《大智度论》的根本意趣提出另一番的主张及诠释。最后一节中,本文将“人天乘” 纳入讨论之列,探讨“人天乘” 是否具有向于圣道的必然性!并藉由论证“三乘道” 会归“一乘道” 而得到充分的证实。

  --------------------------------------------------------------------------------

  【文章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绪论 1
  壹、 研究动机及目的 2
  一, 研究动机 2
  二, 预期目标 4
  贰、 研究方法与范围 4
  参、 文献回顾 6
  肆、 论文大纲 9

  第二章 道次第概述 12
  壹、 原始佛教的证悟次第 12
  一、 等同“陀洹” 的用语:“眼净” 、“坏净”  14
  二、 所谓“次第说法”  16
  贰、 大乘佛教的证悟次第 18
  一、 大乘佛教的成立略说 18
  二、 大乘经典中的道次第 20
  三、 中国佛教的道次第 21
  参、小结 22

  第三章 法门中的三种层次 24
  壹、 法门与根性的类别 24
  贰、 修持次第的最初门 25
  参、 “三种层次” 概述 27
  一、 心地层次概念 28
  (一) 心地层次的意义 28
  (二) 心地层次的差别 29
  (三) 心地层次的范例 30
  二、 思惟层次概念 31
  (一) 思惟层次的意义 31
  (二) 思惟层次的差别 32
  (三) 思惟层次的范例 33
  (四) 相似般若与真实般若 34
  三、 演说层次概念 36
  (一) 演说层次的意义 36
  (二) 时间因素 36
  肆、 小结 37

  第四章 道品增上的作用 39
  壹、 三十七品的定位 39
  贰、 “”  40
  一、 四念处 41
  二、 八正道 42
  参、 六波罗蜜的探讨 43
  一、 微细善念的产生 44
  二、 道品增上的关键 44
  三、 六波罗蜜的次第关系 45
  肆、 “二乘” 与“大乘” 观念的厘清 47
  一、 大乘佛法的基础 47
  二、 大乘与二乘的修证境界 48
  三、 声闻乘的道次第 50
  伍、 小结 51

  第五章 道次第之类型 53
  壹、 菩萨的类型 53
  一、 二分法的菩萨类型 53
  二、 三分法与四分法的菩萨类型 54
  三、 以声闻“果位” 对照于菩萨乘的道次第 55
  四、 以菩萨“十地” 对照于声闻果位的道次第 56
  五、 菩萨道次第中的“易行道” 与“行道” 58
  贰、 三乘道的立意 61
  一、“人天乘” 的立意 61
  二、“三乘道” 会归“一乘道” 的论证 62
  参、小结 63

  第六章 结论 65
  一、“人天乘” 、“二乘” 、“菩萨乘” 的关系 65
  二、从“有漏” 得证“无漏” 的过程 66
  三、《 智论》的菩萨道次第主张 67
  四、尚待努力的领域 68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一,主要参考数据

  (一) 藏经及图书:
  《大智度论》/龙树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五册
  《十住毘婆沙论》/龙树造;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大智度论之作者及其翻译》/释印顺述义;释昭慧整理,台北:东宗,1993   
  《大智度论昙无竭品今译》/陈柏达,台北市:天华,1987
  《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造;法尊法师译,台北:佛教,1989

  (二)学位论文
  《汉译龙树论典大智度论“八空”研究》/游祥洲撰。博士论文。台北市: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1985年6月。
  《龙树的语言概念》/万金川撰。硕士论文。台北县: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1983年7月。
  《龙树的中道缘起思想》/刘英孝撰。硕士论文。台北市: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研究所,1995年5月。

  (三)图书论文
  《大智度论的世界》/加藤纯章。《 般若思想》(台北市:法尔出版社,1989年)。
  《六道与五道》/郭忠生。《 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印顺导师九秩华诞祝寿文集》(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4月)
  《〈大智度论〈人死非断〉陈兵。《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中国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
  《龙树的诠释学理念之哲学省察 -- 从〈大智度论〉个论题的思维进路,探讨龙树学“乘共赏” 的诠释学蕴涵》/游祥洲。《 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新竹县:正闻,2000年4月)
  《龙树的语言的概念--以〈大智度论〉中心的一个研究》/万金川着。《 龙树的语言概念》(台北市:正观出版社)。

  (四)期刊论文
  《龙树菩萨之生平与著作述要》/K. V. Ramanan着;昙昕译。《 谛观》50期(1987年7月)
  《释慧远<大智度论抄序>注》/Robinson, Richard H.着;大容译。《 谛观》22期(1985年2月)
  《印度早期中观学派(三)》/Robinson, Richard H.着;昙昕译。《 谛观》19期(1984年11月)
  《〈智度论〉作者及其翻译》/Lamotte着;郭忠生译。《 谛观》62期
  《〈大智度论〉收偈颂和中论颂》/三枝充直。《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5卷1期=29期(1966年12月25日)
  《大智度论》/三枝充直。《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卷2期=4期(1954年3月30日)
  《大智度论说菩萨》/   三枝充直。《 印度学佛教学研究》2卷1期=3期(1953年9月30日)
  《〈大智度论〉引用文献和的价值》/加藤纯章。《 佛教学》第5号
  《〈智度论〉世界》/加藤纯章;宏音译。《 谛观》52期
  《论〈大智度论〉作者》/千舄龙祥着;赖显邦译。《 谛观》68期(1992年1)《 〈大智度论〉译初探》/周伯勘。《 中华佛学学报》13. 1期(2000年5月)
  《试论〈大智度〉中的“对话者”》/郭忠生。《 正观杂志》2期(1997年9月25日)
  《〈大智度论〉本文相互索引》/释厚观,郭忠生合编。《 正观杂志》6期(1998年9月25日)
  《〈法光〉6期(1992年9月)“《大智度论》的尸罗波罗蜜” /释厚观。《 香光庄严》57期(1999年3月)
  《〈 大智度论〉的戒学思想》/释厚观。《 谛观》65期(1991年4月)
  《〈大智度论〉的十善道》/释厚观。《 护僧》6期(1997年1月15日)
  《〈智度论〉戒学思想》/释厚观。《 谛观》65期(80年4月)
  《“不”缘起》/万金川。《 香光庄严》51期
  《缘起性空的中道哲学》/万金川。《 香光庄严》52期


  二,藏经资料:大正新修大藏经(依册号排序)

  《中阿含经》/瞿昙僧伽提婆译,大正藏第一册
  《杂阿含经》/求那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二册
  《佛本行集经》/阇那崛多译,大正藏第三册
  《法华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九册
  《六十华严》/佛驮跋陀罗译,大正藏第九册
  《八十华严》/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十册
  《十住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十册
  《文殊师利问菩提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十四册
  《说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严佛调译,大正藏第十七册
  《佛顶首楞严经》/般剌蜜帝译,大正藏第十九册
  《菩萨璎珞本业经》/竺佛念译,大正藏第二十四册
  《十地经》/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译,大正藏第二十六册
  《大毘婆沙论》/玄奘译,大正藏第二十七册
  《俱舍论》/世亲菩萨着;真谛译,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成唯识论》/玄奘译,大正藏第三十一册
  《成实论》/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俱舍论疏》/法宝撰,大正藏第四十一册
  《中观论疏》/吉藏着,大正藏第四十二册
  《十二门论疏》/吉藏撰,大正藏第四十二册
  《成唯识论了义灯》/慧沼撰,大正藏第四十三册
  《三论玄义》/吉藏撰,大正藏第四十五册
  《天台四教仪》/谛观撰,大正藏第四十六册

  三,中文图书数据

  《成佛之道》/释印顺着,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
  《学佛三要》/释印顺着,台北:正闻出版社,1994
  《空之探究》/释印顺着,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
  《般若经讲记》/释印顺着,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
  《佛法概论》/释印顺着,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
  《教制教典与教学》/释印顺着,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
  《中观论颂讲记》/释印顺着,台北:正闻出版社,1988
  《印度之佛教》/释印顺着,台北:正闻,1991
  《印度佛教思想史》/释印顺着,台北:正闻,1993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释印顺着,台北:正闻,1990
  《印顺思想:印顺导师九秩晋五寿庆论文集》/游祥洲等着,台北:正闻,2000
  《原始佛教四谛思想》/聂秀藻着,高雄:佛光,1987
  《中观思想讲录》/万金川着,嘉义:香光书乡,1998
  《龙树与中观哲学》/杨惠南着,台北:东大,1988

  四,日文数据及翻译作品

  《初期大乘佛教的研究 Ⅰ》/平川彰,东京:春秋社,1990
  《初期佛教的修行道论》/田中教照,东京:山喜房,1996
  《八宗纲要》/平川彰,东京:大藏,1995
  《空的论理》/中村元,东京:春秋社,1994
  《大乘佛教思想论》/木村泰贤着;释演培译,天华,1989
  《大乘佛教思想》/上田义文着;陈一标译,台北:东大,2002
  《大乘起信论新释》/汤次了容着;丰子恺译,台北:天华,2001
  《印度佛教史》/平川彰着;庄昆木译,台北:商周,2000
  《佛教教理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选集二》/水野弘元着;释惠敏译,台北:法鼓文化,2000
  《印度与中国的早期中观学派=Early Madhyamika in India and China》/
  Richard H. Robinson着;郭忠生译,南投:正观,1996
  《龙树与中后期中观学》/尾山雄一着;吴汝钧译,台北:文津,2000
  《中观与空义》/瓜生津隆真等着;许洋主等译,台北:华宇,1989

  五,研究法参考书目及工具书

  《宗教学入门》/瓦邓布葛着;根瑟·马库斯译,台北:东大,2003
  《佛学研究方法论》/吴汝钧着,台北:学生书局,1982
  《佛学研究方法》/吕澄等着;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1),台北:大乘文化,1987
  《以佛法研究佛法》/释印顺着,台北:正闻出版社,1990
  《从创造的诠释学到大乘佛学》/傅伟勋着,台北:东大,1990
  《理则学》/邬昆如等着,台北:黎明文化,1983
  《佛光大辞典》/佛光大辞典编修委员会编,高雄县:佛光出版,1988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蓝吉富主编,台南: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1994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着,台北:天华,1987

 
 
 
前五篇文章

阿罗汉在般若法会的定位──以《大般若经.第四会》为中心

《大智度论》中的十善道

菩萨为何于无量劫往来生死修学大乘?

赵朴初说悟禅于日常生活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观

 

后五篇文章

印顺导师对初期大乘菩萨观之抉择探源

禅观教学的“传统”与“现代”禅观教学的“传统”与“现代

南传佛教进五磊

寻访南传上座部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毫洼”的当代文化价值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