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印顺导师对初期大乘菩萨观之抉择探源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印顺导师对初期大乘菩萨观之抉择探源
  开仁法师 福严佛学院教师
  目次. 凡例.序一. 序二. 作者序

  【目 次】

  第一章 绪 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步骤

  第二章 从契经及论书之句义探索印顺导师对“法住智”之抉择
  一、七十七智在经论中的句义问题
  二、汉译论书对《七十七智经》的诠释
  三、从《七十七智经》勘检《须深经》所说“法住智”的意义
  四、小结

  第三章 印顺导师源自契经的初期大乘菩萨观探微
  第一节 《杂阿含经》(788经)之正见增上
  一、经论中有关“正见增上”之诠释
  二、印顺导师对“正见增上”之定位及其在菩萨道之重要意义
  三、“正见增上”思想之开演
  四、《杂阿含经》(788经)与异译本之差异
  五、小结
  第二节《杂阿含经》(351经)之有灭涅槃
  一、印顺导师对《杂阿含经》(351经)的重视
  二、“有灭涅槃”在契经中的原义
  三、“有灭涅槃”思想之开演
  (一)论师对《杂阿含经》(351经)“有灭涅槃”的诠释
  (二)“有灭涅槃”通于凡夫所修
  四、从《杂阿含经》(351经)探索印顺导师初期大乘菩萨观之形成
  (一)《杂阿含经》(351经)信等五相所引申的问题
  (二)佛法中“顶位”的意义
  (三)印顺导师对“知灭而不证”的定位
  五、小 结
  第三节 印顺导师抉发“阿含四无量心接轨大乘精神”之内在动因
  一、印顺导师推崇“无量心解脱”之理由
  二、“无量心解脱”与“大乘佛法”之血脉关系
  三、小结

  第四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凡 例】
  1、 凡引据原典时,以括号()、[ ]、“”、〈〉、【】…等插入为笔者所加。而引据现代著作,以括号()、[ ]…等插入则为该书作者原有。
  2、 大正2,30a表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册,页30上栏。
  3、 PTS为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
  4、 CSCD为缅甸版巴利佛典,使用印度内观研究中心(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出版的第六次结集光碟(ChaTTha SaGgAyana CD-Rom v.3)。
  5、 汉译佛典使用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简称CBETA)2004年4月版之检索光碟。
  6、 印顺法师佛学著作集(Ver.3.0)使用财团法人印顺文教基金会开发的Accelon检索功能。
  7、 南传注疏缩写:
  (1) :《显扬真义》或《相应部注》。
  (2) :《相应部古疏》。
  (3) :《第一义宝函》或《清净道论大疏钞》。

  【序 一】

  释厚观
  本书的作者开仁法师,于1996年从马来西亚来台湾就读福严佛学院,经过初级部三年、高级部三年、研究所三年的学习,于2005年6月毕业。我于1997年3月从日本留学回来,便在福严佛学院授课,开过《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空之探究》……等课程,除此之外,开仁法师也修过《阿含经》、《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瑜伽师地论》、《印度佛教思想史》、《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对于经论的教义打下深厚的基础,从他于课堂上的提问或发表的论文,可看出他对“见道”、“菩萨观”等问题寄予高度的关心,本书《印顺导师对“初期大乘菩萨观之抉择”探源》即是其研究的一部份。
  菩萨要长在生死中修菩萨行,必须要有一套长在生死而能普利众生的本领。这套长在生死而能广利众生的本领,除坚定信愿(菩提心),长养慈悲而外,主要的是胜解空性。《杂阿含》788经说:“若有于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恶趣”。然而,什么是“世间正见增上”?这“正见增上”相当于什么阶位?要怎么样才能常得人身,而不堕三恶道呢?本书中有详细的讨论,非常值得一读!
  此外,印顺导师所提的人间佛教常引用到《增壹阿含经》的:“诸佛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但是,导师心目中的“人间佛教”除了重视“人间”之外,还特别强调“菩萨行”。而导师的“菩萨观”不是单纯从《阿含经》而来,导师还留意到法救论师的菩萨思想、大众部系的菩萨观,以及初期大乘的《般若经》、《华严经》、《大智度论》及《十住毗婆沙论》……等大乘经论。有关印顺导师对初期大乘菩萨思想的抉择,以及“菩萨忍而不急证涅槃”等问题,本书都有很深入的讨论。
  本书虽然篇幅不多,但探讨的问题都很深入。本人与开仁法师长达八年的师生之谊,经常有法义上的讨论,互相切磋,彼此增上。特别是他在完成佛学院阶段之时,本书得以出版,令人法喜。承作者相邀作序,本人乐意为之,也期待开仁法师日后能发表更多的研究心得与大家分享。
  2005年8月14日序于福严佛学院

  【序 二】
  吕胜强
  一九八三年读完《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后,引发“无生法忍”之相关疑问,虽然同年六月曾当面请示印公导师,惟受限于时间不足及参访人数较多等因缘,未能解除内心之疑惑。后来读了《空之探究》及《印度佛教思想史》,发现导师晚年对于“法住智”之诠释与早年《妙云集》之说法(如《成佛之道》及《学佛三要》等,也包括《性空学探源》)不同;另外因为“导师举杂阿含351《井水喻经》为无生法忍菩萨经证”之问题与早年之疑惑有关,乃再于一九九二年元月赴“华雨精舍”请示导师,这一次,大部分的疑问获得了解答(慧解脱阿罗汉之“涅槃智”等相关问题尚有疑义)。以上诸问题之探索过程中,当时少有师友得以相互讨论(厚观院长尚未返台),一九九九年曾将请示导师后之综合心得写成一篇论文——〈人菩萨行之理论与实践〉并于为导师祝寿之“第一届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该文曾请厚观院长指正并已修订)。
  后来,由于院长赐赠《福严佛学院第八、九届学生论文集》,因而得悉开仁法师写有〈试论“法住智”思想之开展〉及〈“七十七智”与“度疑清净”之关系探究〉二篇论文,读后甚为踊跃,因为这恰与我多年关注之主题有关。不久,藉著某次拜访福严时,主动探询同学而与法师见面,此后也就有了书信之法缘往来,这回法师之毕业论文集将定稿刊行,要我写一篇文字,我虽然是个不懂原典语文且未具学术背景之初学,惟因法谊特殊,也就义不容辞地勉为略述以下简短心得权充为序,并表达对于法师大作之赞叹!
  印顺导师所要弘扬的佛法宗趣,众所共知为:“立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宏传中期佛教之行解(天化之机应慎),摄取后期佛教之确当者,庶足以复兴佛教而畅佛之本怀”,他老人家接著解释说:我多读“阿含”、“戒律”、“阿毗达磨”,不满晚期之神秘欲乐,但立场是坚持大乘的。又说:“大乘佛法,我以性空为主,兼摄唯识与真常。在精神上、行为上,倡导青年佛教与人间佛教。” (《华雨集》(第五册),p.17~18)
  导师所倡导的“青年佛教与人间佛教”是重视“此时、此地、此人”之人间净化工作,也就是重视人间“缘起因果”之“法住智”;导师发愿并倡行“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惟如何能够生生世世来人间,这与《杂阿含经》(788经)“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之经教有密切的关系;此外,“人间佛教”行者所宗仰学习之弥勒菩萨“不修(深)禅定,不断(尽)烦恼”广修利他菩萨行,则与“今是学时,非是证时”无生法忍菩萨之“有灭涅槃知见”有关,依导师的研究,“有灭涅槃知见”可以溯源自《杂阿含经》(351经)之“井水喻”。
  开仁法师之大作——《印顺导师对“初期大乘菩萨观之抉择”探源》,是集合数篇论文串编而成,而其论题核心围绕著以上导师所揭橥的“人间佛教”纲要,讨论之内容也扣紧了(《杂阿含347经》——即《须深经》之)“法住智”、《杂阿含经》(788经)以及《杂阿含经》(351经)等重要经典及相关论典,这的确关涉著导师对于“初期大乘菩萨观之抉择”以及其原始经论依据。诚如导师于《华雨集》(第四册)之〈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p.57所说的:“初期大乘”不是与“佛法”(藏教)无关,而是从“佛法”引发而来的。发扬大乘而含容传统的三藏教法,正是大乘初兴所采取的态度。“初期大乘”是菩萨道。菩萨道的开展,来自释尊的本生谈;“知灭而不证”(等于无生忍的不证实际)的持行者,可说是给以最有力的动力。法师正是根据这个线索来探究导师对于“初期大乘菩萨观之抉择”的思想源头。尤其可贵的,法师之研究除了提供详细经论解说外,更能跳脱导师一家之言,而列举古代论书中诸家不同之解说(以及现代学者之诠释)而予以并陈。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导师于今时今地倡导契理又契机的“人间佛教”,但是对于古代印度大乘佛教“悲增上菩萨”之未能充份开展,却是有所反省的,如说:悲增上菩萨,是“人间胜于天上”,愿意生在人间的。菩萨多数是人间的导首,以权力、智慧、财富,利益苦难的(人间)众生。到成佛,(菩萨时也)不愿意在净土,而愿在五浊恶世度众生。不愿生天而在人间,不愿在净土而愿在秽恶世界,彻底表现了悲增上菩萨的形相!(《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289 ~ p.1290);典型的悲增上菩萨,是释尊的菩萨本生,为了利益众生,不惜牺牲(施舍)一切。(《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289)。但是“大乘佛法”,重视菩萨的悲心,然在印度佛教界,不脱原始佛教以来,“信行人”,“法(重智的)行人”的两大分类,所以大乘信行与智行的法门,得到充分的开展,而现实人间──“业因缘所生身”的悲增上行,不受重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290)
  开仁法师在其大作结语前,特立“印顺导师抉发‘阿含四无量心接轨大乘精神’之内在动因”乙节,个人认为是甚具意义的:这除了能彰显导师“厘清佛法初期四无量心曾净化而提升为解脱道”之苦心外,同时也抉发导师挖掘释尊之“悲增上菩萨”典型在印度佛教被忽视之史实。如今,吾人若能“以古为鉴”而随力弘扬导师所倡说的“古代佛教所本有”之“人间佛教”人菩萨行,那么也算是畅佛本怀之一分了!


  【作者 序】
  释开仁
  在福严佛学院修学佛法的因缘已告一段落,学期间所撰写的文章,篇数已忘记有多少了。其中,天真幼稚的推理,或是自视过高的评论,在拙作中都留下了痕迹;然则,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也许才能显示出学习过程的轨迹吧。集成此书的内容,主要有四篇文章,全是研究所期间的心得,由于均环绕于印顺导师初期大乘的菩萨观,所以才有萌起集成此书的念头。
  溯源于一九九六年,由于开印法师的启发──研讨导师《空之探究》(p.152)中有关“慧解脱圣者没有涅槃智”的说法,虽然当时并没有讨论出任何结论,却意外的引发笔者对于导师所介绍的“初期大乘的菩萨模样”,产生了震撼性的感动,并且鼓动著内在的信念──期许朝向这菩提大道前进。
  话虽如此,可是当初并没有能力处理与解读导师初期大乘菩萨观的相关资料,更遑论及思想之探源。时至一九九八年初级部三年级上学期,首次在院内发表〈四谛顿、渐现观之初探〉,并将一九九六年的疑惑记录于“后记”中,期许作为日后努力的方向。继而又在一九九九年高级部一年级上学期时,第二次在院内发表〈试论“法住智”思想的开展〉,正式讨论导师“法住无为”及“初期大乘的菩萨观”,同时依据《杂阿含经》和《清净道论》写成〈“七十七智”与“度疑清净”之关系探究〉,从这几篇文章的心得显示,笔者对于“法住智”的课题已酝酿出浓厚的兴趣了。
  再者,于二○○二年研究所一年级上学期,因为动了一个念头想整理导师的菩萨观,所以延续以前的基础写成〈《杂阿含351、788经》对印顺法师初期大乘菩萨观启发之重要性〉乙文。犹记得当时院长慈悲首肯代为请问导师有关文中的疑虑,并将导师的回应录音下来;自听了导师的开示后,久久无法挥去内心的感动,并期许日后能够针对这项主题作更深入的探讨。也因为这样,此文始终没有发表出来。
  到了二○○三年,由于要参加全国佛学联合发表会,因此抽取部分资料撰写成〈《杂阿含.788经》“正见增上”思想探究〉,黄崧修老师的讲评让末学收获良多。同年,亦写了〈《杂阿含.351经》“有灭涅槃”之思想开演〉,成了印顺文教基金会民国九十二年度的得奖作品之一,并刊于《印顺导师百岁嵩寿祝寿文集(论文篇)》。其次,又于二○○四年年初,写了〈辨析印顺导师论“四无量能接轨大乘精神”的原动力〉投于《福严会讯》第二期;年底则提出〈从《七十七智经》看“法住智”的意义〉乙文,第二次参加全国佛学联合发表会,郭忠生老师给予精辟的讲评。
  这几年的写作,动机其实只是单纯为了将导师初期大乘的菩萨观作一汇集,并会通诸经论的各种诠释。后来笔者基于希望将上述四篇文章合集成一大主题,因此补上了绪论及结论,成为此书面世的因缘。内心由衷感恩的人很多,首先感激上厚下观院长、上开下印法师及吕胜强老师细心与费心的批阅全书,毫不吝惜地惠赐教诲,令笔者增进增上。此外,还要感谢上赍下因法师、温宗居士在原典语言的指导,至于法义上的研讨,除了感恩院内的师长之外,同参道友海实法师则为第一人。
  出书的因缘,除了衷心感谢吕胜强老师的大力推荐外,更加铭谢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会的发行,才得以让此书顺利出版。最后,谨在此向恩师上文下建上人及家人致上万分的谢意,因为他们的慈悲护念,而让笔者能够无任何挂碍地在此修学。需要感谢的因缘实在太多,难以一一表达,谨此献上诚挚的谢忱。
  尊敬的上印下顺导师,虽然已经圆寂了,但导师的法身舍利──身教言教,将永远作为众生迈向菩提大道的指引。
  末了,笔者期许这初步的学习成果──印顺导师思想之一滴,能带给众生法喜及清凉,更祝福大家三业精进、三学相资,为菩提大道而努力以赴。

  序于福严佛学院 2005.9.1

 
 
 
前五篇文章

《大智度论》的道次第研究

阿罗汉在般若法会的定位──以《大般若经.第四会》为中心

《大智度论》中的十善道

菩萨为何于无量劫往来生死修学大乘?

赵朴初说悟禅于日常生活

 

后五篇文章

禅观教学的“传统”与“现代”禅观教学的“传统”与“现代

南传佛教进五磊

寻访南传上座部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毫洼”的当代文化价值

南传佛教的缅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