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略论德山棒的禅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德山宣鉴
  在世人的眼中,禅师们都是一些极具智慧与修为的人物。而如果翻看各种禅的资料,又确实可以证实这一点。
  在历史上,随著大量文人智士的加入,禅、以及修禅的人,似乎都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们感到一种不可言说的奇异。
  但其中也有例外,在千年之前的唐朝,就曾出现过一位奇特的禅师。
  他就是德山宣鉴禅师。
  由于他俗称周,从小就精通《金刚经》,所以,又被人称之为“周金刚”。
  但也从这个雅号开始,他才真正对禅发生了兴趣。
  据说当年他在研究《金刚经》时,达到了相当高深的程度,而后来听到南方兴起了一种新的禅法,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心中就有些不平,想去比试一下。
  于是就担著青龙寺道氤法师所著的《金钢经钞》,走出了四川省,想到南方去。
  而有一天,他走到中途的时候,突然遇到了一个老太婆在路旁卖烧饼,于是走上前去,说道:
  “买个饼点心。”
  而那个老太婆看到他担著一大堆书本,就问道:
  “上座担得是什么经书?”
  德山有些自豪的说道:
  “是金刚经。”
  而这位老太婆说道:
  “我有一问,你如果能够回答出来,就将饼子送给你作点心。”
  德山当时已经觉察这个老太婆,并非平常之人,但还是回答说:
  “你请问吧。”
  但令他想不到的,是这位老太婆竟然提出了如下这个问题:
  “经文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你是想点那个心呢? ”
  这位德山和尚顿时呆住了,不知道如何去回答,于是只有空著肚子向前走去。
  后来,经过数次参访,德山和尚终于来到了澧州访见龙潭禅师,据说有一天夜晚,他侍立在龙潭禅师身旁,而老禅师看见他很辛苦,就说道:
  “夜已深了,你为什么还不回去呢?”
  德山听到这里,就点了点头,揭开了门帘布,准备回去,但看到外面天色黑暗,看不清道路,于是就对老禅师说道:
  “外面黑。”
  老禅师就点起了一盏纸灯,递给他。但就在德山准备接过来的刹那,老禅师突然吹熄了火苗。
  而就在这一瞬间,德山突然从这个简单的动作中,明白了老禅师的用意所在,而这道吹熄的火苗,却似乎在他的内心中开始燃烧起来,甚至照亮了整个生命,于是,向老和尚顶礼作谢。
  而到了第二天,龙潭老禅师升座之后,就说道:
  “在你们中间有一个汉子,牙似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他时异日在孤峰顶上去了。”
  这个汉子,当然就是指德山了,他听到这里,急忙回去取出了随身携带,珍藏已久的《金刚经钞》,在法堂前一把火烧了。并说道:
  “穷诸玄辩,就象是用一亳毛放置在大虚中般渺小,竭世枢机,就似是一滴水落于巨壑之中。”
  这就是德山禅师悟道的经过,而在其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从德山禅师将金刚经当宝贝般,随身携带,到后来在法堂前一把火烧毁的过程,就表明了他在思想上的根本转变。
  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从一个蔑视禅法的修行者,透过龙潭禅师的当下指点,而领悟到禅的奥义,与自我生命的真相,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禅者。
  而后来龙潭禅师断言其“牙似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的描述,虽然有些夸张,但确也绘出这位禅师粗旷豪迈的一面。
  所以,后来这位历史上著名的禅僧,就终于形成一种独特的禅风,即当与学人问答过程中,如遇学人疑而未决,或有迷惑不解的时候,往往就手握禅棒,当头一击,使无数的学人,因此而恍然大悟。
  历史上,德山禅师的禅棒纵横四方,变化如意,可以说是禅门的一大利器。而这种方法与慧能所传出言下大悟的方法,形式上有所不同,所以,时人就归纳为三个字。即:
  德山棒。
  那么,其中的真义,又是如何呢?德山禅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奇特的方式呢?这种方式又怎样使学人开悟呢?
  我们下面就来进行专门的讨论。
  第一节    德山棒的由来
  若有学者,你将取学得底来,显似老僧看,一句不相当,须吃痛棒。
  ----德山宣鉴
  虽然在禅宗形成之前,历史上就出现过不少奇形异语的禅师,例如傅翕等人,都是这样的人物。
  但无论在出家人那里,还是百姓大众身上,对于祖师与诸佛菩萨,都是具有相当的敬意。
  只是在德山禅师那里,这一切都有了全新的阐述。
  据说他有一天到了沩山禅师那里去了,而到了晚上,沩山就问手下的首座,想知道他的去向。
  那位首座就说他早已离开了,沩山后来就说道:
  “此子已后向孤峰顶上盘结草庵,呵佛骂佛去在!”
  可见沩山禅师与德山的行为方式,了解的非常清楚。
  而沩山也果然说得不错,在其后数十年的禅修中,德山禅师真得是以善骂会棒打,而闻名于天下。
  可以说在当时的佛教界中,没有什么大师尊者,不被他臭骂一通。在其著作中所摘下的如下几段文字,就可略窥一斑:
  “你诸方老秃奴,教你修行作佛,傍家行脚,成得几个佛也。你若无可学,又走作甚么。”
  “我见你诸人,到处发心,向老秃奴会下,学佛法,荷负不惜身命,皆被钉却诸子眼睛,断诸子命根,三二百个淫女相似。”
  “瞎秃奴,群羊僧,颠却他人,入地狱。”
  只要翻开德山禅师的著作,这种粗言俗语的话句,就不断的会出现。
  今天的人们,已很难相信,在上千年之前,禅宗最为兴盛的时期,竟然会出现如此一位禅僧,说出如此一番骂语。
  而他的行为,也有许多地方,让人费解。
  前面已经说到,在历史上德山棒可以说是名震天下,但在当时,这还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手段。
  禅僧们大多温文而雅,不仅不会打手,相反还和谒可亲。
  而德山却施展出这种激烈的行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这里又有什么深意呢?
  在下面,我们可以来看看这样一个例子。
  “(德山)上堂曰:问即有过,不问又错。
  僧出礼拜,鉴便打。
  僧曰:某甲始礼拜,为什么便打?
  鉴曰:待汝开口,堪作什么?”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事实。
  当德山禅师上堂之后,并不是讲经说法,或者是提出某种禅的道理,而是说出了如下一个奇怪的规则。
  即大家如果在这里提出疑问,那就是犯了过错,但如果不提出疑问,也同样是错了。
  那么,这就是说不论提不提出问题,都是错了。
  这时候,有一个学人想偷巧,于是就出来礼拜,以为这样做就是正确的。
  但德山禅师还是给他当头一棒。
  这时候,这位学人就有些不服气,问道:
  “我才开始礼拜,为什么打我呢?”
  德山禅师的问答,却非常有意思,他说道:
  “如果等你开了口,又能做什么呢? ”
  这个问题很特别,德山禅师似乎已经知道,学人在开口,或者是发问时,会讲那些内容?
  例如,我们如果翻开《五灯会元》等禅书,就在问答中见到许多类似的问题,例如祖师西来意?禅是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
  而透过这些疑问,德山禅师就清楚的意识到,如果只通过语言与文字上的种种解说,就永远无法体会到自我心性的实质,终生只能够在语言上讨见解。
  于是,他就建立起独树一帜的禅风,和变化如意的禅棒,来彻底清除在见解语言上的障碍。
  也就是这个原因,德山禅师就干脆在学人开口之前,就痛给一棒,让他们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反省。正如他曾反复教导的话:
  “劝你不如休歇去,无事去。你瞥起一念,便成魔家眷属,破戒俗人。”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如下两点:
  (1):休歇去,无事去的学人,就获得好的结果。
  (2):瞥起一念的学人,就便成了魔家眷属,破戒俗人。
  而其中的主要区别,就在于“休歇无事”与“瞥起一念”上。
  这也就是说,只要学人的自心起了一丝杂念,甚至是参禅过程中所起的种种疑问,都是错误的,会成为“破戒俗人”。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心不起一念,而能够休歇无事去呢?
  在达磨大师所带的印度禅中,是提倡一种息却万缘,内心无喘的禅定方法,而到慧能的手上,则简化成为在当下一念上,对自我心性的观照,来追求一种言下的大悟。
  但到了德山手上,则又发生了一场新转变。
  那就是当头一棒。
  第二节    德山棒的精义
  在《五灯会元》卷二十中,曾记裁了这样一个巧用禅棒而开悟的实例,而其中的主角,就是古代的一位禅者大慧,当时,就有一位德照禅师去参访他。于是,就发生了这样一段故事:
  “大慧室中问师(即德照禅师):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竹篦则背,不得下语,不得无语。
  师拟对,慧便棒,师豁然大悟,从前所得,瓦解冰消。”
  大慧师所用的方法,与德山禅师几乎一致。都是先提出一个让学人无法回答的疑问。
  其中的竹篦就是一种古人常用的竹制工具,与现在人们所用的“不求人”相似。而大慧禅师就拿著这根竹篦说道,如果学人是将竹篦叫做竹篦,是错的,如果不叫作竹篦,也同样是错的,而此刻,既不能不说话,又不能说话。
  那么,在这种左右为难的情况下,这根竹篦究竟应当叫做什么呢?又如何做呢?
  就当学人疑惑不解的时候,大慧禅师与德山禅师都是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即是痛下禅棒。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德山棒虽然因德山禅师而得名,但德山棒的精义,却早已存在于中华禅的核心之中。
  当然,到了最后,学人如果还不开悟,这些禅师往往就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再提出新的疑问,或再痛下禅棒。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古代的禅师那里,并不随便就施展禅棒,而是在特定的机缘之下,方才会如意施用。
  而其中这个机缘,主要就是引发出学人产生大的疑惑。
  由此,在疑情顿发的瞬间,痛下禅棒,就成为德山棒的要点所在了。
  而在这里,我们更可以根据德山禅师运用禅棒的具体的技巧,归纳为如下一个基本的程序,这也正是德山棒的核心所在:
  第一步-----先提出一个左右为难的疑问
  ↓
  第二步------在学人正在疑惑不解的时候,痛下禅棒
   ↓
  第三步------具体的验证与进一步的指教
  虽然,在当代的禅寺中,极少会有人使用这种古老的方法,而代替以种种较为温和的方式。
  但我们仍可以透过日常生活的体验,来加以想象。
  事实上,当我们在突然之间,头上被某一件硬物击打之时,会产生怎样的反应?
  这不仅是一个现代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也是德山棒的关键所在。
  只要我们有类似的体会,就会知道,在那短暂的一瞬间时,我们脑海中所有的杂念,所有的妄想,都会空掉了。
  虽然,那段时间只有短暂的数秒钟,但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脑海中在这一瞬间,几乎是变得一片空白,再也不会有任何的想法了。
  而这种感受,正是禅所力求达到的。
  所谓不起一念,所谓意念清静,都是这样的境界。
  当然,这段时间太过短暂了,一瞬间各种妄想与杂念又会重新涌入到脑海中来的。
  但这短暂的一瞬间,已经为学人在体悟自我心性奥秘的过程中,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那就是在“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一念中,实现对禅,或者说是对自心的真正把握。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德山棒的主旨,就是在于通过禅棒与身体的撞击,来对当下一念的特殊体认与观照。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德山禅师在不断的实践中,就认为这种当头一棒的方式,特别有效,能够在学人在受到打击,脑海中变得空白的一瞬间,开始觉察到自我心性的奇妙,并将追寻的方向,开始从身外转向了心里。
  所以,德山禅师就曾说道:
  “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
  因为德山棒的奥义,并不在言语的道上。
  在此,我们就可以看到:
  德山棒的用意,就是让学人在当头一棒的瞬间,从脑海中的空灵处,感到心性本源的奥妙。
  当然,要达到这种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需要明眼与明手人,才能运用自在,所以,德山禅师就曾反复强调道:
  “仁者,莫用身心,无可得。只要一切时中,莫用他声色,应是从前行履处,一时放却,顿脱羁锁,永离盖缠,一念不生,即前后际断,无思无念,无一法可当情。”
  这样,在德山禅师的眼中,要想在最短的时间,让学人明白到“前后际断,无思无念,无一法可当情"的道理,最快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痛击一棒了。
  这也正是德山棒的精义所在。
  所以,在历史上,对德山棒的运用,并不仅限于禅棒之上,实际上世界上的一切物体,都可以用来施展出德山棒的效果。
  也正是这个原因,古代就有许多禅师,就透过各种手头边常用的物品,例如竹篦,拐棍,戒尺等等,都可以施展出德山棒的妙用来了。
  在《五灯会元》卷二十中,就曾记载了一个妙喜禅师善用竹篦,来教导僧人懒庵鼎需的事例:“一日,喜(妙喜禅师)问曰: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凭么时如何?
  师(懒庵)拟开口,喜拈竹篦,劈脊连打三下,师于此大悟,厉声问道:和尚已多了。
  喜笑曰:今日方知吾不欺汝也。遂印以偈云:
  顶门竖亚摩醯眼,肘后斜夺命丹,
  瞎却眼,卸却符,赵州东壁挂葫芦。”
  在这里,可以看出,妙喜禅师所用的方法,仍然与德山禅师,以及上面所归纳出的程序,是根本一致的,也都是先提出一个两难的疑问,然后,再痛下手脚,只是所用的物品,有所不同而已。
  而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
  德山棒的精神,不仅可以施用在禅棒之上,而且,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各种物品之中。
  而当德山棒的内容,进一步扩展,实际上就可以从一种物质的棍棒,上升到一种精神的无形之棒。
  而在德山看来,这种无形的精神之棒,最好的表达方式,就是痛骂了
  在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明白,德山禅师为什么要痛骂当时的宗师,甚至诸佛菩萨了。
  这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用这种无形之棒,来破除学人“我执",让促使其猛醒的方法。
  因为在当时学人中间,出自于一种对宗师的极度崇敬,使他们渐渐趋从于宗师的见解与方式,而慢慢失去了自我创新的意识,和对自我心性中不断探索的精神。
  由此下来,禅就会逐渐变化为一种无生命力的空洞公式了。
  而且,在许多方面上,这种行为更妨碍了学人对禅的理解,与自我心性的体察。正如百丈禅师所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所以,德山禅师就是禅棒的痛击之上,再结合这种奇异的痛骂,来从两个方面破除学人心中缠结的各种观念与想法,并由此重新激发出学人的创新意识。
  这也正是中华禅法的精义所在。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
  德山棒实际上就是采用一种激烈的方式,来打掉学人的各种妄想与杂念,而直接达到顿悟的方法与智慧。
  (完)

 
 
 
前五篇文章

七净门与禅观诸境

习禅者报告指南

略论南北宗禅的对立

佛许可弟子吸烟吗?——从《四分律》中的“佛言听用烟”谈

六祖禅与阿含经中的上座禅

 

后五篇文章

从‘空义’谈中观与唯识

中国人口头上心头上的阿弥陀佛

彻骨彻髓透顶透底的临济禅风

王安石与佛禅

久坐必有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