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沅江禅灯(贵州卷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临济三十三世天童第三代平阳下芥庵禅师法嗣
贵阳乾明行之笃禅师
  西蜀李氏子。因世乱入黔。礼余山禅师祝发。矢志遍参。游江南。至蒋山。参芥庵和尚印证。开法贵阳乾明,后住沅州十方。
上堂。雪峰辊毬。禾山打鼓。赵州吃茶。曹山颠酒。一滴水作大海波涛。一点尘培泰山崔嵬。只如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且道。是有分付无分付。击禅床一下云。对月思玄度。临风怀谢公。喝一喝下座。
小参。日照孤峰暖。月临溪水寒。祖师玄妙诀。莫向寸心安。于今日已照月又临。孤峰溪水。依然如故。且道。祖师玄妙诀。在甚么处。拂一拂云。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小参。当下便会。不快漆桶。举起便知。漆桶不快。有际天之云涛。方可容吞舟之鱼。有九万里风。方可负垂天之翼。赵州老汉。道个粥吃了也。洗钵盂去。咄。也是针头削铁。佛面刮金。
小参。石巩张弓。道吾舞笏。洞山麻三斤。云门干屎橛。透得者平地丹霄。迟疑者遭他埋没。拈了也咄咄咄。当阳好事大家知。且喜今朝热如昨日。
小参。三日不相见。莫作等闲看。山僧与诸大众。一别数月余。今日归来相见。依然只是旧时人。有甚么不等闲处。拈拄杖。卓一下云。细雨揩磨好山色。春风抬举旧花枝。


临济三十四世天童第四代破山下云腹智禅师法嗣
永宁中和会也省禅师
  上堂。无边刹海。不隔毫端。历劫前事。只在目前。汝等诸人还会么。倘若不会。烦木上座为汝等注破。拈杖云。毗卢楼阁姤君开。八面玲珑接善财。满目全施无尽藏。那个男儿肯自裁。喝一喝。
上堂。诸仁者注心听取。拍膝一下下座。院主把住云。弟子得得请和尚说法。何得不说。师云。老僧奉戒。不蓄二物。便打退。
上堂。开口不相涉。无言莫自瞒。若道无法说。隔去万重山。大家屋里事。岂在唇皮边。喝一喝下座。
上堂。先圣道。离心意识参。绝凡圣路学。若存一念心。即白云万里。若道念佛。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若道念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若道念僧。清净行者。不入涅槃。才有纤毫卜度。便是避溺投火。直饶当轩坐断。难免借路傍通。卓杖云。会么。历劫无影树。今朝没底靴。
小参。破沙盆折脚铛。贵在儿孙运用。般若海涅槃心。惟求具眼撑持。猿啼鹊噪。共谈不二圆音。水流风动。齐扬如来真谛。正令当轩一句。如何断和。良久云。牧童岭上一声笛。惊起群鸦绕树飞。
小参。先圣道。第一句荐得。与佛祖为师。第二句荐得。与人天为师。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释迦老子。夜睹明星悟道。也只荐得第二句。三乘十二分教。一切修多罗。是第三句。历代祖师。天下老和尚。行棒行喝。尽力道去。也只在第三句窝臼里。头出头没。未有个道得第一句底在。若有道得第一句底。坐断天下人舌头。


普阳金凤玉龙慧月眼禅师
蜀之段氏子。参云腹和尚印证。出世辟贵阳之佛吼。镇宁之光明。普阳之金凤。终老。塔于本山之阳。
上堂。拈起拄杖云。莲花产于淤泥。不被淤泥所染。拄杖子出自荆棘林。不被荆棘林所碍。人人脚跟下。有一段光明。辉天鉴地。耀古腾今。因甚么漆桶不快。还委悉么。卓一卓云。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冬日上堂。凛冽彤云弥布。长空碎玉筛屑。目前了无异色。惟有孤峰不白。蓦拈拄杖云。大众且道。拄杖子作何下落。寒山逢拾得。抚掌笑呵呵。
上堂。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且道。是那一事。掷拄杖云。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透长安。喝一喝下座。
解制上堂。三月调心。九旬白足。扇真风于红炉。穷玄辩于方寸。不促一念。岂涉三祇。要且人人脚跟点地。个个顶[寧*頁]具眼。若是直下承当得去。放行把住。全不由他。出入纵横。更非外物。顿教七穿八穴。东涌西没。步步踏著实地。心心契证平常。何必更上他人门户。觅甚么碗。还委悉么。布袋解开从君去。也须勤看水牯牛。掷拄杖下座。
腊八上堂。明星突出。瞿昙脑裂。逢此时节。无法可说。唯有铁蒺藜。打断虚空舌。惊起陕府牛。吞却潭底月。山岑岑风烈烈。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便是广长舌。猿鸟无声空寂寂。云水相从尚未决。尚未决。踏著秤铊原是铁。
上堂。悟得一万事毕。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如或不然。且待金凤点头。与汝诸人证据。
上堂。三月调心。九旬炼性。诸兄弟。猢狲子捉败也未。若也未然。草鞋终被石头欺。
上堂。不触事而知。金井栏边络纬啼。不对缘而照。明月堂前秋已早。统无边刹海。即是大圆觉地。十世古今。作个云水巴鼻。无处不是道场。与么来来去去。轻飘飘浮逼逼。芒鞋拟未动。神驰千万里。喝一喝下座。


临济三十四世天童第四代破山下余山瑞禅师法嗣
开州永兴渠山妙随禅师
  滇之晋宁李氏子。于鸡足碧云。礼效和剃发。依本山狮子林白云律主受具。参余山和尚印可。开法开州永兴,后入楚,开山武冈双峰洪觉寺。
上堂。一海能纳万流。一山能兴万籁。一法能包万有。以拂子击禅床云。昨日山海会。在拂子头上。一毛孔中得去。故号大通智胜如来。试问大众。为甚么十劫坐道场。不得成佛道。良久拍膝云。家无小使。不成君子。
上堂。向上一事。威音那畔绝形踪。空王殿上没消息。绝形踪没消息。踏碎毗卢顶上髻。惊起泥牛笑西风。石女空中品铁笛。有人问道是何宗。黄头碧眼难分析。咄。
上堂。灵云陌上。桃唇方吐。醉里扶归醉里客。香严台畔。击竹声消。醒中识破醒中人。一个唤狗跳篱。一个牵牛入井。二家门头户尾。虽不相对。深堂奥室。尺寸一般。直饶声色界里。拾得鼻孔。怎奈视听难忘。双峰今日与诸人解黏释缚。将拂子拭座云。此色无色之色。击案云。此声无声之声。若有向无色无声处荐得。黄面老子。攒花簇锦。历代古锥。引蔓生枝。一时坐断。如龙归水。似虎回山。倘若华擘不开。失千里之神驹。迷万山之途辙。且看长老作么批判。拍膝云。峰高月冷云攒急。柳翠莺流走兔茫。木人接拍倾杯后。惊起鸳鸯四五双。


临济三十四世天童第四代破山下纯一源禅师法嗣
思南海云无涯昌太禅师
楚之尹氏子。剃染具足。印证俱纯师。纯寂后。师继席本山。次迁灵寿。后归本山休老。
上堂。香严悟处。不在击竹边。俱胝得处。不在指头上。既不在击竹边。不在指头上。且道。在甚么处。试检点看。
上堂。人间道月半。天上月正圆。年年此夕中秋节。岁岁今宵人共看。去年人到今年老。今年月似去年圆。今日海云恁么举示。即今若作时节会。埋没己灵。不作时节会。错过目前。毕竟作么生会。玉露清风秋夜冷。碧天云静水生寒。
上堂。廿年遁拙海云。自把锄柄营生。饥来刍粟度日。寒时补破遮身。不会看经读教。只图自了光阴。不拘佛法世法。总是不关我心。下座。
上堂。穷玄究妙。眼里添沙。举古举今。馁人说食。一问一答。其道愈远。喝来棒去。转自颟顸。且道。总不恁么时如何。良久云。欲识圣心无倚处。白云时对雁行飞。上堂。本来现成。何须觅头觅尾。施为动转。无处不是本地风光。语默举措。一一皆从胸中流出。尘尘诸佛道场。刹刹普贤境界。所以衲僧本分。在处觌体全彰。既然如此。不落思惟一句。作么生道。水流黄叶来何处。牛带寒鸦过远村。


临济三十四世天童第四代破山下天隐崇禅师法嗣
定番九龙古源鉴禅师
  成都余氏子。值乱寓滇之曲靖圆通寺。礼沧海披剃。隐鸡山数载。初参灵隐。次参灵药。皆不契。又参渠山。偕渠至楚。复参灵隐。亦不契。遂游江南。于金陵参大咸。充知藏。复充维那。后参天隐和尚印证。住楚之辰州沅陵县龙泉山龙泉禅寺、黔阳县龙标山普明禅寺、靖州会同洪江回龙禅院。辟建岑山。回黔辟九龙。重兴天龙。仍归九龙示寂。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
堂。挥拂子云。若论此事。非口所宣。非心所测。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一任开虚空口。掉江海舌。到者里。也不能措得一辞。何况轻举妄动。早是笑杀傍观。
上堂。五千四十八经卷。是闲故纸。三千七百则公案。乃烂葛藤。直饶临济德山。棒喝交驰。到者里。也只看即有分。何故。良久云。三边不用安戈甲。万里歌谣贺太平。
上堂。古人道。有一人。长不吃饭。一生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一生不道饱。诸仁者且道。即今此人。在甚么处。若道现前便是。未免指鹿为马。若道不是。又是斩头觅活。正恁么时。还的当得么分明月在梅梢上。看到梅梢早已迟。喝一喝下座。
上堂。眉头额底。眼横鼻直。上智下愚。阿谁无分。到者里。因甚么十个五双。不能领会得。且道。他过在甚么处。击拂子云。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
上堂。山僧有个千圣不奈何底句子。要与诸人吐露。惟恐诸人不识好恶。当面错过。空起劳攘。不自宁静。所以不敢相报。但未审诸人还有直下委悉得底么。若委悉得。便见山僧无事多事。其或未能。莫道不疑好。
上堂。明珠在掌。随物色以分辉。宝月当空。临水际而影现。卓拄杖一下云。会么。释迦老子降生也。九龙吐水沐金躯。地涌金莲捧双足。晃然八万四千毛孔。孔孔说无生法忍。独露三百六十骨节。节节放大宝光明。光光照彻无边世界。微尘刹土。若草若木。若凡若圣。若僧若俗。若男若女。并有情无情。无不尽皆睹其光彩。于其光中。得大利益。得大安乐。得大神通。得大受用。正恁么时。还有恁么者么。有。不妨捉败释迦老子。将无尽三际净戒。不假文词。一时受具。如无。天雨四花呈瑞彩。地摇六震起云龙。喝一喝下座。
上堂。祖师心印铁牛机。举似现前大众知。不是见闻生灭法。等闲慎勿别寻思。
上堂。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言而万物生。圣人不言而万邦宁。且道。衲僧不言。又作么生。东方日出卯。因缘时恰好。虚空绝遮拦。大地光皎皎。此事甚分明。切忌外边讨。
上堂。时临冬正寒。大地雪漫漫。鼻祖西来意。分明无两般。若与么会。十万八千。不与么会。辜负现前。敢问诸禅德。且毕竟如何体究。得不辜负现前去。还会么。咄。雪消清涧水。梅吐玉枝香。
上堂。天寒地冻。水滴冰生。释迦老子。夜睹明星。摸著鼻孔。打失眼睛。冤沉毒海。累及儿孙。且道。累及个甚么。良久云。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上堂。朔风凛凛透疏篱。寒威彻骨忆初时。六年功毕遭涂炭直至而今几得知。且道。那里是释迦老子。遭涂炭处。若也会得。不妨出手共整颓纲。堪报不报之恩。用作无为之化。如或未然。直饶语透威音外。眼底青黄天地悬。喝一喝下座。
小参。若论个事。人人本有。个个不无。争奈十二时中。业识茫茫。致使当面错过。若是鼻吼端的底。管取开眼合眼。时时明见。脚跟点地底。一任东行西行。自然步步踏著。所以道。舍之不离。求之即错。错错。佛祖到头难摸索。
小参。喝一喝云。天自高兮地自厚。日月无私照林阜。堪笑一等丈夫儿。只管随人背后走。直饶足迹遍天涯。到头依旧还依旧。
颂女子出定话。夜冷霜寒明月天。都来帘外打秋千。更阑沽酒不知醉。误赚婴痴入倒悬。
赵州访二庵主。船到江干任放行。高低深浅浪花生。纵横两岸歌声疾。风叶满蓬听不真。


思南太平大凡宗禅师
  蜀之谢氏子。礼我一披剃。久亲中华天隐和尚。圆具。并承印可。住后上堂。阴极阳回。百卉萠芽开万境。干旋坤转。群芳吐艳遍三千。分明漏泄无余事。天地同根体一然。山僧恁么告报。大似将浊物投于净器。撒沙向诸人眼里。于中还有忍俊不禁底么。出来为众竭力。看看。如无。山僧还有第二杓恶水。泼汝诸人去也。卓拄杖。喝一喝下座。


石阡中华识竺海伦禅师
  蜀之夔州张氏子。寓荆州礼天吼和尚披剃。依敏树老人具足。久亲天隐和尚。并辅隐辟中华。又游江南。归志愈坚。苦任监寺十余载。承隐印证。辞回蜀之遵义居静。后隐圆寂。中华虚废。众挽师继席焉。


湄潭白筠以四德教禅师
  蜀之葛氏子。父避乱寓夜郎。母彭氏。梦僧乞斋觉而生。年十二。礼朝阳寺月如剃染。廿五依天峰受具。久参天隐和尚印记。师有不出世之志。故辟此山为常居。


临济三十四世天童第四代破山下天湖印禅师法嗣
都匀别南传旨禅师
  蜀之牟氏子。久参天湖和尚印可。性执傲。尝有不出世之说。生平不交权贵。僻居匀城鼓楼山半之三元庵。数十余年。足不越阃。太守扣门。竟不为礼。学者求开示。惟默然而已。匀郡诸山。钦重师道。为建寿塔于城南十里吴家司山畔。康熙庚辰仲冬。告众曰。吾于后月初六日辰时。欲去世矣。众以为戏。师见众不然。预于初四日。发帖辞诸山。诸山云集。师复曰。衲僧家岂肯舁个死尸过市。吾欲自出。是时合郡僧俗翕然。惟郡守疑而不信。出示禁众。以逆留之。师闻叱曰。痴汉。正恁么时。莫道太守。直饶当今到来。亦留吾不得在。言毕。自趋入龛。竟坐逝矣。太守闻之。立时亲送。举火时。咸闻异香遍野。火后收骨舍利。入塔藏焉。世寿七十三。僧腊五十六。


临济三十四世天童第四代破山下圣符越禅师法嗣
思南天庆福圆满禅师
  南直凤阳杨氏子。自幻出尘。年十九行脚。至楚之靖州会同县洪江青云山(嵩云山)。依大兴禅寺愿如律师受具。后入黔铜仁江口之香山。久亲圣符和尚印可。住九台天庆禅院。
上堂。年年此夕庆元宵。万户千门佳气饶。一盏无油灯自焰。光明破暗不须挑。大众。旷大劫来。者盏无油灯。尔等有眼。切莫错过。卓拄杖下座。
示众。出家子切为何事。方能辞亲割爱。剃发染衣。身入空门。莫不是为生死一大事因缘心切。故求受戒参禅。乞善知识决择之。生死既明。亦更不可有违初志。错过目前。目前若得端的。自然不被一切污染。何为污染。即今所说。种种言辞。岂不是污染。说心说性。亦是污染。说玄说妙。亦是污染。坐禅息定。亦是污染。著意思惟。亦是污染。只今恁么形书纸笔。亦是特地污染。除此之外。且如何是洁白无染处。良久云。金刚宝剑当头截。莫管人间是与非。


石阡凤凰衡岳行规禅师
  楚南武攸蒋氏子。在黔之铜仁江口香山寺。礼圣符和尚剃染。圆具。并以印可。住凤凰。而终塔于镇远潕阳迎仙寺后。世寿四十九。僧腊十八。


临济三十四世天童第四代破山下赤松领禅师法嗣
湄潭凤凰大拙净霞禅师
  上堂。转得山河为自己。天地同根物一体。更于自己转山河。沙界全身不是他。所以道。法身清净等虚空。应物现形水月同。莫道他山芳草绿。春来处处百花红。喝一喝下座。


玉屏平溪紫气山云石明源禅师
  高安吴氏子。母胡氏。在楚平溪紫气山。礼省念剃染。矢志行脚。至常德翠微。依雪仑和尚圆具。参赤松和尚印可。
上堂。一槌粉碎。遍界扬辉。一句才彰。十方庆赞。物物龙骧虎骤。头头宾主交参。正恁么时。直得七星台畔。木人起舞。紫气峰头。石女讴歌。还委悉么。卓拄杖一下云。鹤有九皋难翥翼。马无千里漫追风。喝一喝下座。
晚参示众。目前无法。万象森罗。意在目前。十方坐断。不是目前法。瞒得阿谁。非耳目之所到。走杀天下衲僧。即此四转语内。有一句。能纵能夺。能杀能活。于此荐得分明。也是秦时轆轹。
颂高峰竹篦。三尺吹毛觌面酬。半同引玉半垂钩。当阳若不明斯旨。剑去徒劳苦刻舟。
离四句绝百非。藏头白海头黑。明眼衲僧瞒不得。若从个里辨端的。直待当来问弥勒。


临济三十四世天童第四代破山下月幢了禅师法嗣
普安松岿善权达位禅师
  楚北辰溪瞿氏子。因世乱入黔。寓安顺之太虚硐剃染。依含光圆具。参月幢和尚印证。住安南之万寿。普安之松岿。次迁慈云。后复松岿终老。塔于本山之麓。
上堂。竖拄杖云。位上座。生性莽卤。不通佛法文字。不明善恶因果。单单者条拄杖。佛来也打。祖来也打。只要断诸人命根。未审众中还有傍不甘底么。良久云。饶伊纵有擒龙志。者里那容捋虎须。喝一喝下座。
浴佛上堂。兜率何年得道。毗岚园中显妙。灵山会上拈花。惹得旁人耻笑。付甚么涅槃妙心。设许多经律论教。不肖远孙。今不管长与短。直把恶水蓦头浇。佛债祖冤一齐报。
上堂。有时恁么。把断要津。不通凡圣。有时不恁么。指鹿为马。证龟成鳖。有时不恁么中恁么。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有时恁么中不恁么。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且道。恁么底是。不恁么底是。喝一喝云。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小参。法本无生。心何有灭。生灭两俱空。洞然如皎月。拟问个中消息。拄杖蓦头便楔。
小参。无毛铁鹞奔西东。铁柱牵蜓拽高峰。跛足虾蟆天外叫。泥鳅合眼跳虚空。内有一句。大用全提。检点得出。参学事毕。
小参。举杨岐示众云。薄福住杨岐。年来气力衰。寒风吹败叶。犹喜故人归。啰啰哩哩。拈起死柴头。且向无烟火。师云。山僧虽是他家儿孙。怎奈家风各别。薄福住松岿。家贫无卓锥。衲子望岩退。长年静打隈。地炉烧松火。热豆爆寒灰。自倒还自起。啸傲白云堆。
示众。即心即佛。迷头认影。非心非佛。忘前失后。隔林见烟知是火。墙头见角识是牛。只如海底鱼踪。空中鸟迹。又且如何觅捕。竖拂子云。摩尼妙宝原无价。要识真金火里看。
示众。春日融和百鸟啼。桃红李白花满枝。分明露尽深深意。会得原来是祖机。灵利汉知不知。耳闻眼见好消息。咄。
示众。翠竹黄花。便是祖师西来大意。青山绿水。无非诸佛净妙法身。历历全彰。明明显露。为甚当面错过。不自领会。只因误入桃园里。竟到如今尚未归。
举临济痛棒话颂曰。祸福无门口自招。乌藤三顿不相饶。大愚胁下翻身转。平地波涛万丈高。


临济三十四世天童第四代破山下梅溪度禅师法嗣
镇宁金鸣慧颖绪禅师
  湖南永郡蒋氏子。因时变入黔。至安顺。礼觉悟剃染。依灵隐老人受具。参梅溪和尚印可。住金鸣终老。塔于本寺之阳。世寿五十九。僧腊四十八。
上堂。松风拂拂。柳色青青。当阳理会。更勿别寻。只是不得作境话会。亦不得作佛法商量。若作境话会。错了也。若作佛法商量。亦错了也。毕竟如何得不错去。卓拄杖一下云。年年有个四月八。喝一喝下座。
上堂。以拂子打圆相云。即此者个。不可唤作佛法。亦不得唤作世法。直教人人眼见如盲。口说如哑。到者里。世法佛法都拨尽。笑看陆地长莲花。大众还知此花来处么。良久云。石女歌时空谷震。木人唱处铁牛惊。
上堂。把住牢关三月。卓拄杖云。今日放开一线。从兹一任纵横。更莫三七打算。人人顶顇上。顿开正眼。个个脚跟下。七穴八穿。其去也。直教善为道路。其来也。依旧明窗下安排。正恁么时。窗下安排且置。作么生是善为道路一句。良久云。夜行莫踏白。
上堂。卓拄杖一下云。者个意事。诸方尽道。木上座。为诸人转根本法轮去也。金鸣则不然。恁么提持。不惟误赚众生颠倒。迷己逐物。要且返使捕风捉影之流。依模画样去在。殊不知。到者里。饶伊道个是柱不见柱。非柱亦不见柱。是非已去了。是非里荐取。也是泥中洗土。
上堂。日落西水流东。觌体传来向上宗。怎奈当机人不荐。进前退后丧家风。金鸣虽是恁么告报。诸人还知落处也无。击拂子云。夹路桃花风雨后。马蹄何处避残红。


贵阳霞章海伟禅师
  思南刘氏子。礼东山梅溪和尚剃染。具足后。参灵隐老人。灵嘱师回嗣梅溪。师遵命竭力。辅梅行道。滇黔来往。数十余年。在处充监院职。梅往天童扫塔。师充座元。理东山院事。梅回至楚圆寂时。遗书命师令绍南继席。师方退隐。新城三元宫休老人咸谓。师退让。法门忠孝人也。


贵阳东山绍南真解禅师
  湖南永郡唐氏子。因世乱入黔。寓观音寺。礼霞章剃染。常亲梅溪老人充侍者。梅示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话。一经八载。浑无入处。至圆具后。一日入室。梅问。本来原无生死。因甚人人只道生死事大。师云。者个正是某甲底疑处。梅曰。汝疑还是有是无。师拟开口。梅直乱棒打出。师不觉通身汗下。恍如有得。后归里省亲。回过玛瑙山。谒师林和尚。林问。那里来。师云。永州来。林曰。曾参甚么人。师云。贵筑东山。林曰。东山佛法如何。师云。木人抚掌。石女点头。林曰。子莫错会。师云。若错怎得到者里。林曰。恁么则汝缘。还在东山。速回亲觐。师辞归。承梅印可。又侍梅上天童扫祖塔。回至楚之汉阳。梅示寂时。遗嘱命师。继东山法席。
继席上堂。拈起拄杖云。者个便是我先师老人。在普门堂上。夺得来底。今日落在解上座手里要以拨旧日之禅灯。辟新学之捷径。开人天正眼。整顿颓纲。使见前一众。人人知其木本。个个不昧水源。堪报不报之恩。用作无为之化。正恁么时。虽是光前裕后。革故鼎新。检点将来。只是门庭边事。衲僧分上。要且了无相干。且道。作么生是衲僧分上事。良久云。疑则别参。复举。宝寿开堂。三圣推出一僧。寿便打。圣云。与么为人。瞎却镇州一城人眼去在。寿掷下拄杖归方丈。师云。二大老虽是竭力为人。怎奈一个有活人剑。且无杀人刀。一个有杀人刀。且无活人剑。若欲权衡佛祖。号令宗乘。只须剿绝两头。中间不立。别资一路。七纵八横始得。山僧与么告报。于中还有恁么者么。超群须是英灵汉。敌胜还他狮子儿。喝一喝下座。
示众。祖师心印。状似铁牛之机。去即印住。住即印破。只如不去不住。汝等诸人。向甚么处。与我本师老人相见。遂挂帧云。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则知君不可见。喝一喝。
上塔。才看枫林锦绣峦。又见黄菊金铺地。两轮日月快如梭。不觉吾年三十四。尔我光阴非等闲。急须荐取无生意。大众。如何是无生意。良久云。岩悬不易长生画。瀑响无弦太古琴。
上堂。祖师关当阳句。向上机顶门眼。于斯会得。普天匝地尽光辉。法法头头皆妙用。若也不会。在处云月是同。要且溪山各异。
上堂。世尊拈花。达磨面壁。当阳显示。觌面提持。然虽体用不同。要且本无二致。举一明三。目击铢两底。多少当头错过。推不向前。约不退后底。偏然理合全归。且道。归后如何。卓拄杖云。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喝一喝下座。
上堂。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不可得中只么得。且道。得个甚么。良久云。若不蓝田射石虎。几乎误杀李将军。
颂产难因缘。不领公文犹自可。领得公文急如火。忽然壑送晓风清。月落寒潭珠一颗。


习安南山法雨照润禅师
  本境洪氏子。礼恒闻披剃。依天台省参具足。参梅溪和尚印证。
上堂。卓拄杖一下云。千钧之弩。不为鼷鼠而发机。又卓一卓云。屠牛之刀。焉得与人割鸡。灵利汉当下收取。岂肯东讨西觅。还得么。复卓一卓云。等闲翻作龙泉剑。一扫烟尘定业基。喝一喝下座。
上堂。山自青。水自绿。松自直。棘自曲。此四转语。转转有个落处。大众且道。落在甚么处。卓拄杖一下云。河里失钱河里捷。
上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道。是个甚么。释迦老子。雪山六年苦行。达磨大师。少室面壁九载。要且摸索不著。古今天下老和尚。竞出头来。各逞其威。亦摸索不著。直饶摸得著。也是秦时[車*度]轹。喝一喝下座。
上堂。明如日。黑似漆。细若微尘。宽若太虚。到者里。若作佛法商量。十个有五双。未免当头错过。不错过。芍药花开红朵朵。
上堂。天上无双日。人间独至尊。万年松不老。圣寿等乾坤。既然如是。且道。以何为凭。卓拄杖一下云。亘古亘今。


临济三十四世天童第四代破山下慈济舟禅师法嗣
黄平崇安观音六行海鉴禅师
  荆州易氏子。在滇之遥安府妙峰山披剃。依灵隐老人具足。参慈济海舟和尚印记。开法黄平崇安江观音院。灵隐印文禅师复过崇安江宿大士阁,有《复过崇安江宿大士阁次韵为六行海鑑法孙》五律云:“崇江秋水碧,殿阁宿烟红。今夕黔山月,何时楚国风。诗留千古韵,话賸五更钟。复做戕戨思,杖头猷未穷。”


临济三十四世天童第四代平阳下行之笃禅师法嗣
安南万云卓庵闲禅师
蜀之广元丘氏子。母梦盏饭僧入家投宿,始生。幼不茹荤。寄名回龙山。因世乱入黔。礼佛旨和尚披剃。时年二十一。圆具后矢志遍参。游楚。至沅州十方庵。参行之笃和尚印证。复回安南。创辟云山梵光寺。
上堂。春日融融。门外春光布景。春风拂拂。槛前春树凝烟。物物头头合道。在在处处明心。放之则周沙界。卷之则入微尘。香严击竹犹迟。船子覆舟莫及。若向者里见得。更说甚么平地登仙。白衣拜相。明明光吞宇宙。历历耀古腾今。且结角罗文归根达本一句。作么生道。卓拄杖一下云。上元原是正月半。家家打鼓庆元宵。喝一喝下座。
颂华亭船子。雨笠烟蓑傲雪霜。竿头风月老沧浪。适来钓得金鳞子。无限鱼龙入镬汤。


临济三十五世天童第五代破山下嵩眉海禅师法嗣
石阡黄菊济川普禅师
  蜀之潼川梁氏子。入黔于西山凤凰池。礼语嵩和尚披剃。参嵩眉印可。住九龙。
退院上堂。苦住龙山三五载。犁耙债满便抽身。芒鞋拄杖如龙虎。试问同行有几人。雪峰老人。楖栗横担不顾。弥勒大士。向十字街头立等。且道。龙山长老。又作么生施设。卓拄杖云。出门三步外。别是一家风。
上堂。古云。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黄山今日拈头换尾。将古作今。以此真如般若。翻作广大伽蓝。直教十方龙象。到此各各于中安居平等性智。正恁么时。唤作广大伽蓝。又是真如般若。唤作真如般若。又是广大伽蓝。且如何得的当去。卓拄杖一下云。殿阁峰头千古致。三门高对广兴场。
上堂。月大有三十。月小是初一。到者里。要且千圣不能知。诸佛不能识。是汝诸人还识么。若也识。且许途中受用。若也不识。九龙不吝慈悲。率性与诸人通个到家底消息。如何是到家底消息。良久掷拄杖云。也是乌龟钻败壁。


临济三十五世天童第五代破山下古源鉴禅师法嗣
定番九龙月恒真升禅师
贵阳章氏子。于本境圆通寺。礼冰雪披剃。始参慧林和尚。缘不相契。后参古源鉴发明。亲承印证。源示寂后。众勉师继席。师不允。遂掩关于卧云室内。


临济三十五世天童第五代破山下衡岳规禅师法嗣
镇远迎仙济庵普静禅师
  粤西平乐宋氏子。寓石阡凤凰。礼衡岳披剃。于施秉西林堂。依云彻具足。复参衡岳和尚印证。住施秉之永祥。重辟迎仙。专苦接纳。后事不记。


临济三十五世天童第五代破山下善权位禅师法嗣
普安松岿天一大悦禅师
  楚南吕氏子。因乱入黔。寓安南龙潭寺。礼无霞披剃。参善权和尚。在松岿。一日侍权。与官人持论楞严经。至世尊举手问阿难处。忽然有惺。遂以白权。权即印证。权寂后。师继席此山。十余年。一日示微恙。白众嘱后事毕。趺坐而逝。塔于寺西之老塔山。世寿六十七。僧腊四十。
上堂。拈拄杖云。启祖翁门户。展古佛家风。卓一卓云。辟人天正路。扫荡邪宗。又卓一卓云。正法眼藏。一时流通。汝诸人。还知松岿拄杖子为人处么。有向者里承当底。朝打三千。暮打八百。有向背地里吐舌底。亦与三十棒。未必肯容。何故聻。复卓一卓云。天上有星皆拱北。人间无水不朝东。举宝寿开堂。三圣推出一僧。寿便打。圣云。与么为人。瞎却镇州一城人眼去在。寿掷下拄杖归方丈。师云。二大老恁么作略。将谓据令而行。怎奈傍观者哂。松岿门下。只好一坑埋却。且道。他过在甚么处。具眼者试定当看。
上堂。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奔。何殊乱世英雄。释迦摩竭掩室。净名毗耶杜口。正似太平奸细。直教列在下风。方乃揭示向上巴鼻。且如何是向上巴鼻。良久云。直饶向者里荐得分明。也是一场特地。
上堂。庐陵米镇州萝卜。山僧寻常受用得快。今日特为诸人拈掇。还会么。若会得。且许途中受用。若也不会。三个成群。四个作队则且置。只如山僧自纳败缺。诸人还知落处么。良久云。三生六十劫。咄。
上堂。卓拄杖一下云。三世诸佛也如是。历代祖师也如是。天下老和尚也如是。悦上座到者里。也不得不如是。且道。如是个甚么。复卓一卓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上堂。禅禅禅。语默动静体安然。道道道。吃饭穿衣谁欠少。既然如是。因甚么善财童子。历一百一十城烟水。参五十三员善知识。然后复见文殊。方才得了。且道了后如何。花开上林不是春。日出扶桑不是早。
上堂。新年头佛法。镜清道有。也好与三十棒。明教道无。也好与三十棒。何故。佛法论个甚么有无。直饶道个不有不无底。正好劈脊便棒。何以如此。卓杖一下云。拄杖开封。当仁不让。
颂睹明星话。一睹明星眼界宽。大千无处著羞惭。分明云散家家月。枉受深山六载寒。
万法归一。万法归一一归何。渔翁江上钓烟波。芦花两岸偷开眼。戏水鸳鸯远避过。


安南广福虚峨大照禅师
  楚之江陵陈氏子。在云南宜良石宝山。礼月幢和尚剃染。依黔之普安松岿善权。圆具印可。住广福。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举果碟云。核桃一把抓。僧曰。核桃一把抓是多少。师云。前三三后三三。僧曰。前三三后三三。又是多少。师云。汝也没量罪过。我也没量罪过。僧曰。争奈君子一言既出。四马难追。师便打云。因怜三尺子。失却两行眉。师终广福。塔于寺侧。


临济三十五世天童第五代破山下圣可玉禅师法嗣
都匀续灯寂常禅师
  楚鄂蒲邑王氏子。母岑氏。适乱入黔始生。年十三。闻母诵金刚经。动出尘念。从本庵巨彻芟染。依贵筑东山梅溪和尚具足。参四川华岩圣可和尚印证。
示众。真空本湛然。幻翳从何起。佛祖假虚名。度生亦昧语。若是过量人。不用频频举。一口涸西江。一击忘所止。掉臂出长安。难瞒拄杖子。且道。拄杖子有甚长处。脑后见腮。不与往来。


(尊宿)
都匀无瑕玉禅师
本郡徐氏子。出家于开化殿。礼参实为师。依天野广恩和尚圆具。师善操守。有不出为人之举。数十年。以枯澹自若。临终据座示众坐脱。世寿五十一。僧腊三十六。


锦屏破石悟卓禅师
破石悟卓禅师(1609—1653),字破石,蜀果城宕渠陈氏子。
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己酉诞生。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丙辰,七岁落发罗汉寺。
明天启二年(1622)壬戌,十三岁至江陵,住白衣庵,持水斋三年。
明天启六年(1626)丙寅,继而遍参诸名宿。首谒天童寺密云圆悟,居六载,仍还罗汉寺。
明崇祯六年(1633)癸酉,避乱入黔,三住名刹。与崇祯癸酉科平溪(玉屏)乡试举人郑逢元相交莫逆。
明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郑逢元以副使加参政,监滇黔楚蜀粤五省军。破石悟卓禅师受郑逢元请,住铜鼓卫回龙庵。
明隆武元年(1646)丙戌六月,郑逢元以貴州總督李若星监军升为太仆寺卿。
明永历元年(1647)丁亥三月,郑逢元以太仆寺卿升兵部右侍郎,总督川、楚军务。与锦屏破石悟卓禅师交往。四月,召郑逢元监督羽林军,转太常。
明永历二年(1648)戊子冬,郑逢元晋兵部侍郎,总督滇黔楚蜀军务。寻加尚书左都御史。破石悟卓禅师受郑逢元请,住石阡旃檀禅院。
明永历四年(1650)庚寅,孙可望据黔伪称秦王。郑逢元书《王命论》借以讽喻。适丁父忧,郑逢元卜葬父於余庆县城南,奉母居蒲村。与平溪高僧语嵩传裔、石阡旃檀禅院破石悟卓交往。语嵩传裔禅师《答天虞郑居士》诗云:“山居一室两三橼,折脚锅中煮碧莲。茶熟不逢佳客至,日高独许老僧眠。棒驱佛祖浑无迹,喝验龙蛇别有天。断舌英才曾解玉,休将文字谤逃禅。”又《答天虞郑居士二首》云:“镜花水月草头霜,梦里登楼作戏场。石火光中延客坐,无端逼杀暮云忙。”其二云:“百丈澄潭一老龙,垂丝千尺钓春风。等闲立破三冬雪,笑杀竿头争似弓。”孙可望强迫起郑逢元为官,郑逢元婉辞以书云:“绝裾请缨,温太真之后悔何及;依刘为命,李令伯之陈情可怜。” 郑逢元杜门不出者数年。
明永历七年(1653)癸巳,破石悟卓禅师卒,时年四十五岁。破石悟卓禅师著有《锦屏破石卓禅师杂著》一卷。《锦屏破石卓禅师杂著》卷末,附有恒秀发林禅师撰《破石卓禅师行状》。


岑巩茂龙塘天问禅师
郑逢元,字天虞,又名天瑜,贵州平溪(玉屏)人,明崇祯癸酉科(1633)中乡试举人。永历时期,任太仆寺卿,加尚书、左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御史,总督滇、黔、楚、蜀军务。入清后,祝发滇之昆明宝台山,法名天问。后缁衣返里,隐居岑巩县茂龙塘。郑逢元为明重要官僚,后为遗民僧。清人所作传记曾叙述他抗拒清经略洪承畴屡次征聘,出家正是拒绝仕清的表现。称赞“其生平忠孝大节实足壮山河之气,与日月争光”。《锦屏破石卓禅师杂著》、《敏树相语录》、《灵隐文语录》都有可供研究其逃禅过程等问题的材料。这对于研究明末遗民的归宿问题,也有意义。
天启中,熊侍郎明遇忤魏忠贤,谪戌平溪,激赏郑逢元於诸生中,授以诗文法。
崇祯六年(1633)癸酉,举贵州乡试。
崇祯十六年(1643)癸未,以副使加参政,监滇黔楚蜀粤五省军。
隆武元年(1646)丙戌四月,有僧查显仁,与两门徒游食于黔之平溪、清浪与楚之晃州、沅州间,冒称弘光帝,据沅州道署为行宫,张官设卫。时貴州總督李若星监军郑逢元统兵二十余,又为之抚卫,俨然皇帝制。辰沅道副使徐伟驰文报堵胤锡,堵胤锡闻即曰:“此必假托者。奈何令诪张如是”!乃命监纪官皮熊总兵往辨之;谕以果伪,即擒付有司。监纪皮熊至沅州见兵备道徐伟及貴州總督李若星,皆以为无可拟议。适有四川巡按米寿图以勤王道出沅州,故侍御旧臣也;监纪皮熊遂约郑逢元叩之,因相与谋谒朝见。预戒甲士环集门外,止携亲随数人以进马为名,裹甲藏刃而入。查显仁朱衣幅巾,仅出半面;米寿图拜阶下毕,即启曰:“侍卫退,臣有密语,请得上殿面奏”。左右卫侍环呼“无旨,不得上殿”!米寿图等疾趋直上;出其不意,手揭幅巾,大呼“非是”!亲随即掣刀上殿传呼门外甲士,各露刃弯弓,夺刀争前;捽查显仁衣领而下。缚送辰州司李戴□刑鞫,具吐妖状:即沅州人,姓名查显仁。先是,饷部喻思恂等误以为真,飞章奏闻,廷臣莫决其真伪,议差官探问;未及行。至是,堵胤锡乃疏陈本末,请斩查显仁;并言诸文武官为所惑者,宜置不问。六月中,疏达行在;从之。隆武升郑逢元为太仆寺卿。
永历元年(1647)丁亥正月,永历驾跸桂林,定蛮伯刘承胤具疏迎驾。二月,兵科给事中刘尧珍过武冈。时太仆寺卿郑逢元以催粤饷驻武冈,见定蛮伯刘承胤兵盛,与刘承胤联姻。刘尧珍语讥之。郑逢元惭怒,以告定蛮伯刘承胤;次日,对众拳殴刘尧珍。锦衣卫指挥张同敞至,与御史傅作霖责承胤曰:“尔具疏迎驾,而得罪朝绅,何也”?刘承胤不自安,乃具酒请罪。三月,车驾幸武冈,以岷府为行宫。进封定蛮伯刘承胤为武冈侯。以贵州总督李若星为吏部尚书;太仆寺卿郑逢元升兵部右侍郎,总督川、楚军务。四月,召郑逢元监督羽林军,转太常。
永历二年(1648)戊子冬,晋郑逢元兵部侍郎,总督滇黔楚蜀军务。与锦屏破石悟卓、思唐敏树如相禅师交往。寻加尚书左都御史。
永历四年(1650)庚寅,孙可望据黔称秦王。郑逢元书《王命论》借以讽喻。适丁父忧,卜葬余庆县城南,奉母居蒲村。与语嵩传裔禅师交往。语嵩传裔禅师《答天虞郑居士》诗云:“山居一室两三橼,折脚锅中煮碧莲。茶熟不逢佳客至,日高独许老僧眠。棒驱佛祖浑无迹,喝验龙蛇别有天。断舌英才曾解玉,休将文字谤逃禅。”又《答天虞郑居士二首》云:“镜花水月草头霜,梦里登楼作戏场。石火光中延客坐,无端逼杀暮云忙。”其二云:“百丈澄潭一老龙,垂丝千尺钓春风。等闲立破三冬雪,笑杀竿头争似弓。”孙可望强迫起郑逢元为官,郑逢元婉辞以书云:“绝裾请缨,温太真之后悔何及;依刘为命,李令伯之陈情可怜。”杜门不出者数年。
永历八年(1654)甲午二月二十三日,为钱邦芑诞辰,同人酿酒,孙可望使者至;山阴胡凫奄在座赋诗,有“痛哭花前莫相讶,不如往泛五湖船”之句,钱邦芑乃祝发为僧。可望怒不已,拘于大兴寺。兵部尚书程源、都察院御史郑逢元二人固孙可望党,且尝为钱邦芑劾罢者也;钱邦芑察其不忘朝廷,乃私结之,教之以言词激发镇将。此辈朴鲁武人无避忌,酒酣耳热,骂孙可望曰:“剥一张贼皮,又生一张贼皮邪”!钱邦芑知其可用也。钱邦芑在修文三潮水祝发为僧,号大错和尚。“知今是而昨非”。遂改寺名“知非寺”。当年寺前竖月石雕碑坊,额刻“知非禅林”四字,并镌石联一副:“举足宜行中正路;入门俱是过来人。”钱邦芑在知非寺住不多久便移居湄潭西来庵,旋迁余庆之蒲村。从此以后,隐居僻处,纵情山水,以诗文自娱。在浦村怪石嶙峋处筑湖建亭,沿湖植柳,结庐以居,名“大错庵”,并在石林丛中摩崖题刻“他山”,“钱开少放歌处”等数十方。
永历九年(1655)乙未,李定国密迎永历入滇南,即孙可望所营宫殿为行宫,奉上居之。永历特召郑逢元,授郑逢元为礼部尚书。时郑逢元为万卷书崖撰诗云:“何年万轴置崖中,下有澄潭照影丰。龙书一时读未尽,携来仍堕水晶宫。”
永历十一年(1657)丁酉春,方于宣启可望曰:“今皇上在滇,定国辅之,人心渐属于彼;臣意请国主早正大统,封拜文武世爵,则人心自定矣”。秋九月,孙可望遂日夜谋犯阙,调练兵马。时钱邦芑为可望拘于大兴寺,心私忧之;孙可望兵部尚书程源与都察院郑逢元过钱邦芑寓,亦深以为虑。钱邦芑知其心事,与之计曰:“今马宝、马进忠、马维兴等三人虽隶可望麾下,皆朝廷旧勋臣,受国恩颇重;彼曾与我言及此事,彼自愤恨,欲图报朝廷而无路也。至于可望标下,惟白文选有心朝廷;我曾与之私誓,决不相负。可望率兵入滇,必用此数人为将;倘得从中用计,图可望如反掌耳。今被幽禁在此,烦二公可为致意之”!程源即商之文选,文选曰:“我矢心不负朝廷,只恐力难济事”。程源曰:“马宝兄弟,有心人也”。文选然之。程源又与郑逢元私见马宝,相约既定。至八月初一日,孙可望誓师发兵,以白文选为大总统、以马宝为先锋,合兵十四万入滇。交水之役,钱邦芑实阴启焉。论功,擢都御史掌院事;马吉翔忌之。时督理晋王军事者,为金维新,秩左都御史,位在钱邦芑上;钱邦芑郁郁浮沈,朝请而已。上入缅后,以僧终;世所称大错和尚云。
永历十二年(1658)戊戌,灵隐印文禅师住住贵州安顺府静乐庵,受贞威将军友政张居士暨阖府官员等请,住紫竹禅院。郑逢元常往参叩,请教佛法大意。黔督台天虞郑逢元问:“禅师每日寻常作麽生?”师云:“披衣吃饭。”郑逢元云:“父母未生前,光景胜妙。”师徵云:“那是父母未生前底光景?”郑逢元云:“不敢妄对。”师云:“又言妙。”郑逢元拟议。师云:“切莫放过。”郑逢元揖而别。
永历十六年(1662)壬寅,吴三桂弑永历於滇南,郑逢元遂祝发於滇之宝台山,法号天问和尚,与丹徒钱邦芑为世外交。事详黄嘉谷所作《郑逢元传》。黄嘉谷《郑逢元传》云:经略洪承畴屡次强迫郑逢元出山,以佐维新。郑逢元以义不可出山,竟然缁衣归里,隐居於岑巩县茂龙塘,孝事老母。门生故吏,罕见其面。尝有诗自述己志,隐然以陶渊明自居。其生平忠孝大节实足壮山河之气,与日月争光。卒年七十六岁。
郑逢元晚年归隐后所作诗集《谷口集》,署名天问撰。雍正年中,玉屏县令东阳杜兆丰及邑子田榕序刊以传。郑逢元在《谷口集》中有《茂龙塘故事》一诗,展示玉屏人的文化底蕴和骨气:“山水多情笑我迟,狂吟随景快人思。溪翻急湍凫依渚,花发幽香蝶绕篱。苍鼠窜梁窥燕子,饥鹰穿水掠鱼儿。闲愁尽付风吹去,漫拥长竿钓碧漪。”


明季贵州佛教语录著述众多,体裁广泛,有语录、灯录、疏论等,在明季中国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页,是研究明季中国佛教特别是贵州佛教的宝贵资料。
(1)语录
明季贵州僧人的语录几乎都是禅师的语录,约有40余种。
5、《灵隐语录》3卷,收入《嘉兴藏》中,其中有住贵州安顺静乐、募役司紫竹、云南云集、贵州窦堡观音诸寺语录。
家常道明如愿——黎平观音山达真——黎平紫云山普觉
19、《家常语录》2卷。家常,名如愿,字道明,家常其号,蜀人,住黎平观音山、中华山。
  20、《达真语录》1卷。达真,家常法嗣也。住黎平观音山、中华山。
  21、《紫云山语录》1卷,普觉著。普觉,开刹黎平紫云山,达真法嗣,晚归青云山祖堂。紫云山,在黎平城东南30余公里,高耸巍峨,主峰海拔1177米,山围60余里,有古刹12座。
  22、《大慈语录》。大慈,名悟度,贵阳法云寺僧,灵隐印文法嗣。
  23、《述中语录》3卷。黄平云居述中合舜禅师,蜀之顺庆戴氏子。久参燕居申和尚印证。僦居行化于平越之松平。后辟云居。未就出寓阳宝山。康熙癸亥季春初三日子时圆寂。黄平僧俗。慕师道行。迎灵骨回云居。建塔藏焉。世寿六十三。
26、《一开语录》。一开,名宝林,开泰(今黎平)人。
  27、《月幢语录》4卷,收入《嘉兴藏》中。其中有住云南府石宝、安顺府静隐、黄平南明、安龙玉泉诸寺语录。姑苏徐士炜序之曰:“(天童)悟出破山明,明出丈雪醉,醉出幢师,一时济美,非闻知于隔世者可同日语。惟师浑身毒气,黑地昏天,倒历祖窠臼,断诸方命根,蓦与棒,热与喝,驱驰龙象,直指风规,尽丧于无面孔老汉手里,宜乎窟中狮子之谶,振起鸡足迦叶之风。一日获师《语录》,未展卷时,余拟为涂抹太虚,恐见异于木人。及读之,不禁白汗如霰,倏焉中毒,伸脚无畏床上,作驴年梦也。但涉见闻,失命丧身,凡具鼻孔者,珍重声前句子,免累吾师舌头拖地”。
  28、《颖秀语录》。颖秀,名真悟,住安化(今思南)东山寺。
  30、《梅溪语录》10卷,收入《嘉兴藏》中。其中有住安顺清源、忠义,普安绿萝、圆通,贵阳东山,安笼华光、吉祥诸寺语录。吴中蕃序之曰:“梅溪大和尚源承破老,拂受灵以,内外双融,权实互用,单提向上,普被三根,洵逆风之栴檀,而绝流之香象也。……既云不立文字,何为饶舌不休,得无以矛隐盾乎?不知正以楔出楔也。梅师契即此证彼之旨,抱自利利他之心,王舍城之结集,将以破愁闷于诸天,亦悲愍中之方便耳。显正乃可破邪,立真始能去妄。所谓一千四百余部不为多,一句也无不为少,其是也夫”!
  31、《善权语录》2卷,收入《嘉兴藏》中。其中有住贵州安南太平山万寿、普安松岿山普光、普安慈云山普祥诸寺语录。康熙二十七年(1688)吴之玮《松岿善权禅师语录叙》曰:“善权和尚者,履践纯实,行口相应,荷□□□□□□月幢老人钵袋,披露胸襟,体用兼中,或与而夺,或纵而擒,怒骂嬉笑,无非妙用,遇缘而说,如药应口,称性而用,教活皆全,故使内外口向,远近风皈,真可谓末法时代振兴临济之道者”。
  32、《善一语录》3卷,收入《嘉兴藏》中。其中有住习安天龙山普德、普安松岿山普光诸寺语录。
  33、《普济语录》。
  34、《天一语录》1卷,收入《嘉兴藏》中。普安松岿山天一大悦禅师,楚南吕氏子。因乱入黔。寓安南龙潭寺。礼无霞披剃。参善权和尚。在松岿。一日侍权。与官人持论楞严经。至世尊举手问阿难处。忽然有惺。遂以白权。权即印证。权寂后。师继席此山。十余年。一日示微恙。白众嘱后事毕。趺坐而逝。塔于寺西之老塔山。世寿六十七。僧腊四十。
  36、《虎丘语录》(又名《大冶语录》)。虎丘,字大冶,名道况,以寺为号。
  37、《天隐语录》8卷。天隐,名印宗,一作道崇,字南滨,天隐其号。敏树法子。
  40、《掌山语录》。掌山,名圣符,字大友,掌山其号,即陈起相僧号也。
  41、《语峰语录》。语峰,黎平南泉山寺僧。胡奉衡序其语录云:“语峰负颖慧之质,幼从空门受付嘱,有感于盲禅固陋之习,遍参尊宿,归而读书赋诗,沈潜探索。如是者十余年,人士钦崇。俾主南泉法席,余普阅其前后所刻诸什,皆幽闲恬淡,气畅笔走,久矣企慕其人。今年春,其徒为求序其《语录》以授剞劂,余于师之诗而知其深于禅也。余闻之禅以妙悟为主,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无取乎辟支声闻小果。诗家亦贵妙悟,昔人举大历以后作者比诸曹洞一宗,如是而禅与诗岂有二耶?唐之禅人,以诗名者皎然、灵澈,其所长尽于诗;贯休、齐己,其所长不尽于诗。尽于诗者以诗传,不尽于诗者则道法与诗并传。语师以贯休、齐己之修持而兼皎然、灵澈之吟咏,《语录》与诗均堪不朽矣”!胡奉衡,字平玉,字平舆,晚号石村逸老,黎平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举人,选石阡教授,三十年(1691)改湖北黄州教授。其《语峰语录序》必作于康熙年间,是《语峰语录》必在康熙年间已刊刻行世。

(2)灯录
  明季黔中僧人所撰灯录凡两部,一为丈雪所撰《锦江禅灯》20卷,一为如纯所撰《黔南会灯录》8卷。
  《锦江禅灯》20卷,康熙十一年丈雪撰,收入《嘉兴藏》中,书首分别有康熙二十五年通议大夫丈雪弟子幻庵居士胡升猷、二十六年四川昭觉寺住持彻纲、二十七年四川大圣大慈寺住持觉聆、三十二年圣可德玉的序,以及康熙十一年丈雪的《题辞》、《古今采摭》(引书目录)、《辩讹》、《校讹》(对《佛祖统记·西土二十四纪》等的辩正)、《凡例》,书末有荆楚弘(洪)山崇慧寺彻来耳的《后跋》。其书是一部地方性的禅灯录,它只收生于蜀地的(今四川省、重庆市和贵州遵义地区,清雍正六年今遵义地区才由四川改隶贵州)而在其他地方传禅,或者生于其他地方而在蜀地传禅的禅宗人物。因成都之南有锦江,故丈雪取以名书。所载上始于大鉴下第1世,下至大鉴下第40世。胡升猷序曰:“昭觉丈老得天童悟键锥、破山明衣钵,滴泪滴血,无法真传,为临济三十二世,中兴圆悟祖师之法席。三十年来,如涂毒鼓响,闻者咸失身丧命,劫灰扫荡。创建之余,汇集历代尊宿凡产自蜀,而阐扬宗风干异地,或产异地,而大建法幢于西川者,皆录其源流、行实、警语、悟偈,重训后人,名《锦江禅灯》,而以高僧神僧附焉,共二十卷”。该书所载最有价值者,是大鉴下第36世至40世。因大鉴下第36世收载的三峰汉月法藏法嗣2人,破山海明法嗣87人,弘觉法嗣6人,浮石贤法嗣4人,林野奇法嗣7人,龙池微法嗣1人,皆为临济天童圆悟系第二代,他们与作者同属一系,同处一世,且作者与破山明法嗣中的86人(另一人是作者)又都是同门师兄弟,其中有10余人包括作者本人弘法贵州,法嗣遍布黔中,他们是象崖珽、雪臂峦、敏树相、燕居申、丈雪醉、莲月正、灵隐文、云幻宸、圣可玉、两生从、密行忍、竹帆波,以及相国吕大器居士,作者与他们的密切关系可以想见。因此,书中对他们及其法嗣的言语行迹的记叙,就比较真实和新鲜,这对贵州佛教史特别是明末清初贵州禅宗佛教的研究来说,就具有较高的价值。
  《黔南会灯录》8卷,康熙四十一年习安天龙山如纯撰,收入《嘉兴藏》中。书首分别有康熙四十一年集山道人程春翔(字鸿七,贵阳人,康熙八年解元)、四十二年礼部尚书杜臻的序,以及如纯的《源启》(即《缘起》)和《凡例八条》。如纯在《源启》中说:“予行脚东南,经诸大刹,每于休夏之际披阅传灯,见古今尊宿名目多在江浙诸省,惟黔中未见片言点墨。不禁掩卷而叹曰:圣贤不择地而生,佛法遍一切处,何吾黔之独无也?是人与地囿耶,抑佛法有偏耶?予抱此念周旋烟水十数余年。及至归里,每思唐宋时所集者,盖谓吾黔宗教未讫,泯泯无传,因无论矣。若自明迄清,风声所树,吾黔宗教已广;且各宗亦有语录流行,卓然可观,较量诸省不相上下,何近代竟无传也?岂圣贤果择地而生耶?佛法洵非普遍耶?予是惄焉有感于斯也。但深究其源,总以关山迢递,邮简莫及,故令操觚者无由收集尔!予不敏,敬矢厥志,不惮寒暑,躬历诸郡,汇收全黔诸家语录,缀以管见,编辑成书,名曰《黔南会灯录》。窃欲就正明眼,刊送入藏,待后高明远达、公心普德者出,再行撰集,以资采收之万一,庶几后世披览无遗憾焉。”
  《黔南会灯录》是一部专记贵州禅宗的灯录,它只收明末清初在贵州一带传禅的禅师及少量居士。因明季贵州天童临济传灯一枝独秀,属于曹洞灯系的人很少,故是书所载上始于临济宗第32世,下止于第35世,是为破山系的“行、超、明、实”四辈,共计有百余人,而曹洞宗仅收有31世的3人(属云门湛然圆澄系第四代),全书之末有《续补》,收有续灯寂常、无暇性玉、竺崖心性3人。总计收录僧人114位,居士5位,全书撰录的特点是,在人物传的开头,先简明介绍其人的生平行实,主要活动,何时示寂,“世寿”多少,“僧腊”多少等;然后摘录若干段在贵州行化时所说的言谈语句,至于在外地说的则一概不收。
  《黔南会灯录》较详细地记录了贵州禅僧的承传统系,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禅宗在贵州的流播情况,对研究贵州禅宗发展史、贵州禅宗思想以及贵州禅僧的活动,都有很大的价值。然如纯派属破山系,囿于统系之见,在《黔南会灯录》中,主要记载破山一系的禅僧,只字未提对贵州佛教有较大影响的山晖行院;对曹洞宗僧人亦只记录了三家,此实为是书的一大缺陷。


(3)著述
  明季黔中佛教著述,在拙文《明清贵州临济灯系及其典籍著述》中已略述之,然仅限于破山临济一系,兹再补述之,以见全面貌。
  1、《转识论》,如登撰。郭子章《黔记》卷54《方外?列传一》载:
  僧如登,蜀人,万历二十七年己亥游于黔,阅藏于贵阳大兴寺,既精三乘,复谙六书。……著《转识论》,《论》曰:“元穷至理,秉握天然,心既刳多为少,事既变粗为细,缘生死,依涅槃,释烦恼为菩提转也。……转识为智,先净自心,自心清净,何识不转,何智不明……夫凡修观行,转阿赖耶识为一团一积一聚,为一聚已犹豫真如境智,故修习,多修习而得转依,转依无间,当言已断阿赖耶识,犹此断故当言已断一切杂染。问阿赖耶识,何也?曰心意及与识,总言识也。远离思想,法皆智也,得无思想,法则转识为智,此是菩提而非声闻,此言智之始也。人能转识为智,智悲双动,广大无尽,然后佛恩可报,圣果可期。如此用功,自念我与众生说如斯法,是名真度生也。……”予为序而刻之大兴。由此可见,如登《转识论》一文乃为阐述唯识宗“转识成智”而发,此是最早有文献记载的贵州僧人宗唯识学也。
  2、《楞严经解》、《心经解》,两生撰。郑珍《播雅》卷24载:“真从,字两生,四川永川人,破山明大师弟子。前世本一僧,名真从,每食豆腐,先于盘拈上一粒,念佛一声始食,众因名豆佛。邻家有丁姓休致者,乏嗣,供之年余。一日当妻临产,见豆佛至,直入室,迹之不见,随产一子,旋报豆佛寂灭,遂名子为两生。在襁褓即不食荤腥。寺有柜牢锁,失钥,及四岁,偶入寺,于壁隙取钥开之。后读书,颖悟绝伦。父命应试,逃出为僧。居原刹,仍名真从,字两生。顺治中来遵义,始栖茅衙寺,著《楞严经解》、《心经解》,人称讲经师。旋去成都(按:应为梁山)双桂堂,从破山参法,复来遵义开松丘禅院,有《和归去来辞》,字师文征仲(明),文效欧、苏。年八十,一日上座书四语,端坐而逝。”其示寂诗为:“八九功完,语不空传。虚空粉碎,优钵花鲜。”
  3、《楞严经直解》,明季山阴人徐渭撰。
  4、《丈雪纪年录》,丈雪门人彻纲等编。
  5、《济世宗谱》,语嵩法子醒闲撰。
  6、《东山志略》,谢三秀撰。
  7、《东山志》10卷,清何德峻撰。何德峻,字鲁瞻,自号白岳,贵阳人,乾隆三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官编修。其在《东山志序》云:“余东西南北之人也,而志东山有为也。山在东而余居亦东。山号栖霞而余亦隐沦此,即其生而同者矣。且余好懒,而山多野趣;余好石,而山多奇石;余性既奇僻,而山多幽邃;余性避轩冕,而山为冠盖驺从燕会之所不尝经,又非雪涯、甲秀徒供长官,照壁、黔灵绝少丘壑者比,所谓气类而情属者,端在斯焉。”
  8、《黔灵山志》12卷,赤松辑。卷1《星野》,卷2《胜概》,卷3《寺院》,卷4《金像》,卷5《法语》,卷6《护法》,卷7《寺田》,卷8《源流》、《付嘱》,卷9《清规》,卷10《塔垆及铭》,卷11《艺文上》,卷12《艺文下》。有于准、陈起蛟、傅天培、何素儒、周起渭、刘子章、管竭忠等人之序。
  9、《飞云岩志》8卷,朱定元撰。朱定元,字象乾,号奎山,贵州黄平人。生于顺治十三年(1656),卒于乾隆元年(1736),享年81岁,康熙年间任贵州巡抚。其《飞云岩志序》云:“黄平之东二十里,有岩曰飞云,忽现奇观,适当冲道,卓哉!黔国之咽喉,夷穴之门户也。……自明迄今,叠被苗患,妖氛所值,罔不灰烬;月潭古寺独巍峨于兵戈扰攘之余,岂非山之灵、地之杰,而天有以佑之乎!余生长龙渊,密迩灵岩,深悉其裨益地方人民非一日矣!矧当圣天子宵旰勤劳,深仁厚泽,远播遐陬,黔中人文,云蒸霞蔚,日盛月新,又安知非灵岩先为之发其秀也耶?至于挺翠标奇,幻如天章五色,因风欲飞,名贤学士或存治化于记序之中,或寓振兴于诗歌之内,敷华掞藻,俱有裨于世道人心,盖不仅风云月露、绘画山川、妆点太平而已也。”


(三)诗文书画璀璨
(1) 诗文
  明季以来,贵州僧人能诗能文者甚众,很多人都留有诗文,有的甚至有诗集。
莫友芝《黔诗纪略》收策眉14首,天问18首,本谦5首,郑之珖1首,世空3首,大友20首,谈亮14首,大傲17首,孤舟1首,苗僧1首,圆智1首,利根3首,丈雪17首,两生1首,语嵩28首,大冶2首,天峰3首,如昆1首,眼石1首,绥阳西山寺僧1首。
陈田《黔诗纪略后编》收希声1首,半月2首,休休1首,赤松2首,月茎4首,紫石僧1首,普觉1首,语峰1首,实灿1首,佛度1首,藏天1首,瞿脉2首,宏源1首,草庵1首,雪斋6首。
郑珍《播雅》收丈雪45首,两生1首,大冶3首,天峰3首,半月7首,休休2首,月茎55首,紫石僧2首,藏天4首,总计三书共收僧诗300首,而利根、大错、无相、语嵩、大冶、天语、月茎、语峰、赤松、宝林、嵩目、雪斋、大友、天问、大傲等僧皆有诗文集。
  1、《霜柏集》,利根撰,杨文骢为之序。
  2、《梅花诗百首》,大错撰。
  3、《秋柳诗四十首》,大错撰。
  4、《龙山草》,铜仁六龙山莲池庵僧无相撰。
  5、《语嵩禅师诗集》,语嵩撰。
  6、《方外集》,大冶撰。陈起相《序》曰:“山水可琴,斗蛇可书,洴澼洸可封,而诗可禅,发可僧也。非种种错乱颠倒,解直未许,偶见人梦著。我观今人无弗诗者,类以诗为诗,囿四声八病,分寸不敢稍逾。一片灵光,打入畏缩苦趣。诗迨可雠乎?曷效为?意诗当不如是。私蓄此见有年,苦无从质正。一日走马虎丘谒冶公,俨然负溪囊觅句情状,促坐宵分,一语一粲,竟不及余以诗。余退后,冶过我于风雪中,又俨然灞陵驴背意绪。复连榻通宵而返,终不及诗。其以我为不知诗者耶?其以我为以诗为诗者耶?今年冬,会余将束装言别,始不惜《方外集》手侍者相示。空灵简远,字字消三日坐卧。世乃有此诗!诗始诗矣!总之,以全力分现,如大海水,不漏一滴。非从诗入,特从诗出,使余向来结想一朝而豁。乃知天地有一种自然元音,留在蒲团坐上,岂落雕虫伎俩!不但难作者,并难读者。持问冶公,诗,信可以禅矣!”
  7、《天语禅师诗集》,天语撰。
  10、《由行草》2卷,赤松撰。函瑛序之云:“黔灵老人以其绪余为诗歌,即事兴怀,超然自成一家,年所著作,久播名山大都。年来游西蜀,涉三楚,下江浙,谒天章,航南海,礼诸祖塔,灵区异迹,无不穷历。复由章贡而过彭蠡,沂九江至武汉,览晴川黄鹤之胜,得诗百余首,门人录而存之,名曰《由行草》。”
  11、《草鞋吟》,宝林撰。
  12、《嵩目诗集》,嵩目撰。
  14、《平水集》,大友撰。大友即陈起相僧号,其《平水集自序》云:“人身最无用者须眉,而处必不可去之位;人世最无干者金银,而操必不可无之权。静言思之,不觉失笑。例斯言也,不有制科之文乎?国家政治无关,士子品业无涉;而上以是求,下以是应,遂为天壤必不容己之事,不更可笑乎!然犹曰:业之者之蒙其利也;非是,则无以进也。至声律之学,诚属赘矣,乃至达卿巨公,以及山人游客,例无不诗者;而坎壈抑塞如予,忧从中来,格格欲吐,亦遂不能无言。夫显者之为诗,敷扬盛名;山人游客,或因以为利,予不可以已乎?是又不然。譬之须眉、金银,均不可少,然在人,则各为轻重。彼陶朱、猗顿,能以金银装面,虽须眉未具,人不以为是失敬。若贫窭之子,即眉如尧,须如灵运,只觉面目可憎,况或少有未具哉!故以诗为名与利者,其诗工否可勿论,有时或不出于诗,亦如富人之须眉,原可或有或无也。予之有是集也,则窭者之须眉耳,予又乌能已哉!”
  15、《紫云休夏集》,大友撰。
  16、《摩诘诗评》,大友撰。
  17、《谷口集》,天问撰。乃郑逢元晚年归隐后所作。雍正中,玉屏县令东阳杜兆丰及邑子田榕序刊以传。

  此外,贵阳青崖谷精寒山寺碎尘,天语之徒桂铉等,亦皆为明季善诗能文之僧,惜所著无传。

(2) 书画
  黔中禅师于修行之余,多有潜心书画以陶冶心志者,其中有名者如下:
  破山、丈雪师弟书法体正力厚,取法二王。
郑珍《播雅》卷24云:“今禹门存有住院时《(丈雪)语录》,皆于一大事,随指见月,坐断舌头;嘉兴张玉可为写真,犹悬堂上。其自书赞末云:‘夫是为三巫峰嫡骨,宗门作《春秋》之客,则固以祖师正法眼藏自任矣。’余于彼,教尝轻为易知,不足学,家近禹门,每过观旧遗释藏,环列一楼,而破雪师弟诸手迹,体正力厚,纯法二王,辄叹即渠出家之雄,已非不从积学可得,乃姚江、龙溪诸子欲以一良知良能尽圣人之道,恐真正学佛者亦不如是也。”破山、丈雪师弟之工书,于此可见。

  大错(钱邦芑),善诗文,工书画,草、隶尤精,今他山等处仍有其摩崖手迹。
他山,位于今余庆县松烟镇西南约两公里之蒲村,为钱邦芑遁迹隐居处。他山岗坡平缓,柏树森森,景色秀丽。山之阴怪石林立,或孤峰峭拔,或数峰攒聚,或危崖耸峙,或洞穴玲珑,异态奇姿,美不胜收。石林中的题刻多处,均为钱氏手迹。
“他山”二字刻于一巍崒陡立之石壁上,正楷竖书,笔力苍劲,每字约40厘米见方。其右转折处有有剔地摩崖一方,长约90厘米,宽60厘米,正楷竖行题镌“钱开少放歌处”,款“永历丁酉春题”。永历丁酉,即永历十年,时在清顺治十四年(1657)。其时清王朝统治已达十数年,钱氏仍沿用南明年号,足见其心之所向。其余题刻,散见于峭石丛中,计有“石帆峰”、“翠屏”、“洞天”、“云房”、“云归处”、“留云峡”、“九面一峰”、“梅仓”、“回岚穴”、“藏书崖”、“霹雳崖”、“断烟”、“流云”、“米丈”、“应接不暇”等15处。皆钱氏审石度意,各以形态命名。人力天工,熔汇一炉。
今他山石林摩崖为余县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两生真从,工诗文,擅书法,其书法瘦劲清丽,习文征明一路,亦自不凡。

  恒秀发秀,开辟禅林,老犹学书,颇有劲力,尤崇尚怀素狂草,其《续集录》有《七十有二习草圣自叙》云:“恒秀家邻水,幼遇寇难,幸逃离乡井,得参侍诸师。壮而承嗣济脉,策杖游黔滇,开发四众,几建法幢。末创绿萝,不暇习翰,所以管城子素不相识。迄今已老,以重任授之诸子,闲居徵肇楼头,得阅草圣,是欲效颦,日习一二,未展斯贴之先,发一笑尔。”

  语嵩传裔,书法造诣高深,六体俱能,尤工行草,为时人赞叹。《山晖语录》卷10有《见语嵩禅师题壁因韵赠之》诗二首以示赞赏云:
嵩公少未进钟王,此日翩翩远擅场。
碑海芳名君已达,惭余老去困汙塘。

泄泄风流一袋从,西山子弟解云龙。
溪山老我满头雪,尽日落败学种松。

  世空,俗名谢国楩,好游山水,工诗文,小楷尤精,名重一时。隐居梵净山时,印江人多往就学。

  休休,名福周,字了幻,又字师岩,号西崖,别名休休老人,能诗,善画山水,笔墨简洁,多闲适萧疏意趣。
郑珍《播雅》卷24载:“相传其画能辟灾,前城中火,有田姓藏一墨鹤,火独不及,烟炽中,人见田屋上有鹤翔舞,若卫之然。”
同卷载其与别庵(月茎)《出桑门关联句》:
犬吠隔林来(师岩),前村如可见。
乔木势参天,青山拖白练(别庵)。
卷舒云自闲,飞集鸟知倦(师岩)。
携手出重关,咫尺分乡县(别庵)。”
同卷又载月茎和尚《题休上人画》诗云:“目底胸中无一物,始有闲心到画轴。山水清幽本在君,非君不能为写出。笔端萧疏势绝伦,枝叶婆娑若有神。不许摩诘称前辈,犹疑虎头是后身。熟来求生稚求老,诗文亦每周此道。风神满纸吐云烟,观者须知勿草草。”由此可见人对基画的评价之高。

 
 
 
前五篇文章

临济宗破山派密印系龙标山法脉单传

洪江回龙禅院灵隐印文禅派研究初探

略论东方阿閦净土

密印真传禅师法派

清辰州龙泉山颖秀真悟禅派

 

后五篇文章

五溪人物谱·天台居士王金策

民国时期湘西传戒透视

一切圣众皆证悟四圣谛

黔城龙标山普明禅寺禅师传

茶文化,禅文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