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体相论第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何为“般若”?虽然一向释义为“智慧”,但实际上,这两者是不可等同的,在内涵之深广上智慧远远不及般若,在性类上甚至它们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平时,我们若说某人有智慧,一般是指其人有较强的智能、广博的知识或高明的世界观,不会同时意味着他能很好地布施、持戒、忍辱,或能成就种种广大无边的事业,更不意味着他并不是他,而是你、我、众生及一切自然万物的圆满同一。而不具备这一切,就不能说具备了般若。
 
  一个与般若境界相应的人,他除了表现出无穷的智慧外,同时也能表现出无量无边的种种善妙功德,其广大精深岂是一般稍长于智慧者所能比拟的呢?当然,智慧的顶点也就是般若,但那时的智慧已经不再是智慧了,也就是说,它已超出了“智慧”一词的概念范畴。
 
  般若是一切存在,宇宙及法界中,一切存在之体即是般若之体,一切存在之相即是般若之相,一切存在之用即是般若之用,故般若具有最极广大之体、相、用,任何个别或整体的存在都对之望尘莫及。当然,所谓个别或整体的存在,其实也并非“个别”或“整体”,但论议不能过于严谨,而必须考虑到是在对谁说,在什么地方说,以何种文章说,又处于文章之哪部分而说,等等。随此种种不可思议之因缘而建立起种种不可思议之表达方式,即是相应于般若之论议。
 
  所谓流溢于散漫、肤浅或执著于严谨、精深,都不是与般若相应的论议方式,不能得到般若之受用和传递出般若之精义,因为般若远高于执著。执著散漫、肤浅不能表达出般若之广大相用及系统、完美;执著于严谨、精深则会既失去其实用意义,又悖离般若真意,而悖离了真意也就谈不上是真正的严谨和精深了。
 
  那么你会说:因此,在论议中应讲中道、中庸、平衡,应将通俗轻松和严密、精深结合在一起。如果你产生了这种念头,你就会获得上述两种人所缺乏的优点,但遗憾的是,你也同时得到了他们所没有的缺点。而更为遗憾的是,在悖离般若,与般若不相应方面,你和他们地位完全平等,毫无二致。
 
  因为,一切存在又都不是般若,无论是左、右或者中间,是、非或者中和,正、邪或者中庸,它们都是“有漏”的存在,即在它们存在的同时,就排斥了其他事物的存在,成为一种有漏、不完美的存在,故不能产生无漏和完美的结果,而般若却绝对是无漏和完美的。
 
  然而,无漏和完美也不要认为是般若,因为它们排斥了有漏和缺陷,仍是有漏和不完美的,仍不与般若相应。那么,般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在那里,不可思,不可议,起心则偏,动念则错,不起心也偏,不动念也错,而能随于凡俗种种因缘,广大示现出无漏、完美的起与不起,念与不念。一起一念中即等同于不起不念,不起不念中即蕴含着一切起念;于一行中具备一切行,于一果中成就一切果;度一众生即能度一切众生,坐一国中即能遭至于一切宇宙法界。如此种种,又有谁能说得尽呢?而说不尽也即是已说尽。
 
  因此在这里,我劝言于读者诸君,阅读中既不要流于散漫、无心,也不要执著于认真、苦意。看不懂的不要去绞尽脑汁反复思量,更不必去翻箱倒柜地遍查资料。只要你读过了,般若也就不知不觉地渗入了你的心灵。请继续读下去吧,在别的某一处,也许你就能豁然贯通。而对般若贯通悟入了,也就同时对一切都豁然通达。那些原本不懂的,也就自然如雨过天晴,烟消云散了。
 
  一切都不是般若,一切又都是般若。在未与般若相应时,一切都是有缺陷之法,都不是般若;当与般若相应后,见一切法都完美无缺,具足一切存在和功德,都是般若。在那种境界里,一切法互为平等、同一,没有差别,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
 
  这种境界又被后人称之为“华严境界”,因为(华严经)中广泛演示了这种境界。其实,名字只是人为的符号,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就会安立不同的名字,但它们所指的内容是一样的,华严境界就是般若境界,般若境界也就是华严境界。
 
  让我们先抛开这种纯抽象的论议,不妨想象一下这种境界在多彩多姿的现实世界中意味着什么。
 
  在今天,人类已经迈人了太空时代,人人幻想有一天能坐上高速运输工具至无穷无尽的星际太空旅行,盼望着能与外星生命交上朋友。然而在目前,就可以达到的火箭速度来看,这肯定是不可能的。即使再等很长时间,待火箭速度接近光速时,也会遇到种种问题。其一就是,按相对论理论,宇航员虽能在较短时间里到远处探索,但当他回来时,地球上早已经过了很长很长时间,一切的人、事、物都已经是面目全非了。
 
  但如果科学与般若境界发生了交接,设计出了与般若境界相应的工具,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按修行者相应于般若后所体证的认识,即使是一草一木也圆满含摄整个宇宙,它外在的一切都只是它投射的一个镜象幻影而已。因此,要想至远处旅行,根本无须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将人送去遥远的太空,而只需在一个小小的房间中,坐进一台封闭的“状态转换器”,一瞬间即能使人从这一时空转接至另一想去的时空,去经历种种浪漫或探险。而对于周围的人来说,彼人根本就没有离开地球,甚至也没离开他所处的房间,因此稍一操纵仪器,就能使他从另一个世界中瞬间消失而又回转到地球的时空系统中。
 
  这种种奇怪而确实诱人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种、很多个,限于篇幅,我们当然不必多说,但读者朋友可从下文有关之篇章去自己设想乃至幻想(应知幻想即是一种直觉境界中更高级的设想)。如果你是一位科学家或工程发明家,从般若的熏陶中,你会大大开阔思路,也许划时代的发现就由此而生。如果真能如此,我是丝毫不会感到奇怪的,在此请让我预祝你的成功!

  这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般若境界,也能尝试着用相当逻辑化的方式来加以证明,笔者也有这方面的计划与设想,如果将来因缘相合,也许真的会写出来呢。但在本文中,由于种种原因,是无法也不适于容纳进这方面内容的。如果此时,你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有了清晰明确的想象和了知,并认为“啊!原来这就是般若,这就是般若境界。”那么我告诉你,那并不是般若,也不是般若境界[注2]。因为,如果你原先没有这种认识,而现在刚生起了这种认识,说明你的认识处于生灭境界中。在这种境界里,有生则有死,总有一天,你的这个刚出生的认识又会被推翻而“死去”的,从此变成“啊!原来那不是般若,那不是般若境界”。
 
  而般若却远寓于生灭境,超越于生灭境,名之为不生灭境界。如果你真正认识了般若,进入了般若,你会自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也没有进入什么新的境界。般若不生不灭,法尔存之于斯,你原先所处的,即是圆满的般若境界。就像上例中的探险者,虽进入了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丝毫没有远离地球,在地球之一个小小房间中,就已经处于了整个宇宙的广大时空。
 
  因此,般若不只拥有一个名字。从不同的角度,我们既可以名之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名之为“华严境界”,又可以名之为“不生灭”。同理,还可以名之为“不可思议”、“不二法门”、“不动金刚”、“首楞严”,或名之为“大涅槃”、“大解脱”、“真如”、“法性”、“实际”、“自性”、“本心”、“如来”、“无住”、“不执著”、“究竟无我”、“空”、“无相”、“无作”、“无起”,等等。如此种种,其数可至于无量无边”[注3]。
 
  每一个名字,都可以详加解说,从身边最基本的事实中,步步归入到那同一个归宿。那个归宿,即是每个名字的内涵和所指,从不同的因缘角度,幻现出了这种种的名字相。那个归宿,即是菩萨之大庄严,即是法身之净土,即是“不可说,不可说”,即是“我法妙难思,不信云何入”[注4],也即是“一切文字,皆是解脱相”[注5],一切言说,不碍于般若现前。而所谓“归宿”,也并非归宿,没有什么去来之相,也不可得,没有独立及特异的自体,没有仅属于自己的内涵和外延。这就是般若!这就是般若之体相!

  般若也就是法身,是诸佛之真身、本身。诸佛之所以最伟大,最神圣,最圆满,原因即在于此。而所谓“法身”,即非法身,与一切身、心、外物相同一;所谓“诸佛”,亦非诸佛,佛佛相同一,亦与众生相同一;所谓“伟大、神圣、圆满”,并不离于“渺小、低微、缺陷”;所谓“原因”,也非原因,在般若境界中,无有因果之相,一切本自存在,不生不灭,不依于原因而生起;而所谓“同一”,亦非同一,不碍不灭于差别相,但可名之为“同一”,也确实是最究竟真实的同一。


 
  注释
 
  [1]本节思想可参阅《金刚经》、《维摩诂所说经》佛道品第八、入不二法门品第九。《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一习应品第三、卷三行相品第十、卷九散华品第二九。《大智度论》卷十八。 
  [2]《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卷十五经耳闻持品云:“若菩萨摩诃萨不住般若波罗密中,为习般若波罗密。” 卷二三大方便品云:“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若能如是行,如是修,是行般若波罗密,我今行般若波罗密。若如是取相,则远离般若波罗密。” 
  [3]《华严经》卷十二如来名号品第七中,广说了无量世界如来的种种不同名号。因如来即是般若的显象和现量代表,故依于如来种种功德而起的名号,也即是般若功德名号的体现。如来名号无量,则敷若名号也必无量。 
  [4]文引后人之论著,原出处不明,但在《妙法莲华经》卷四方便品第二中有相同的文意及类似的文句。  
  [5]《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云:“言说文字,皆解脱相,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录自《般若起用论》

 
 
 
前五篇文章

六道轮回是怎么形成的?

回归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与精神分析

《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

禅语的十种境界

 

后五篇文章

我心中的《瑜伽师地论》

阿含与止观讲座——小苦树

《金刚经》的五层深度

戒律对现代僧青年的重要性

大小乘佛法中的四种涅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