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之实践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一

  不论是在中国的古代禅林,还是在当代的日本僧堂,若欲了解禅的实际修行方面,我们必须对“禅堂”这个修行场所有充分的认识。此系禅宗特有的一种教育制度。属于禅宗的寺院,多半设有禅堂,而禅僧的生活最能使我们想到,中国古来浩大而又恢弘的禅林气象。而这种制度正系由在七世纪,中国伟大的禅僧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二位禅师的不朽贡献。
  实在说来,这确是使禅宗不同于中国佛教其它各宗的地方,不仅被视为禅的最大特色,同时也是禅宗之所以长寿之所在。我指的禅林劳动或服务观念。百丈禅师留下一句名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已是老生常谈,众所皆闻。这不仅是他本人的生活原则,同时也是禅堂生活的高尚精神。在一切所有的禅堂生活中,日常工作被视为禅僧生活的一种重要生活要素。在日常实际生活中,例如:洒扫、擦拭、掌厨、砍柴,或到远近村落托钵行乞。他们不但不以任何工作为耻,而且有一种手足之谊和民主气氛流动其间。不论工作多么艰难或卑微,他们绝不回避。他们信奉“劳动神圣”的百丈禅师的千古箴言。他们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保持精勤不懈的精神。他们不是无所事事的懒散之人,就象所谓的“流浪僧”。
  我们在这种禅宗劳动神圣的精神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人的实际态度。尽管从现代日本僧堂修学的实际的层面来看,劳动已是如今禅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印度,僧侣都是以乞食为生,他们避开世间的纷扰,退至幽静的处所;因此只要得到在家信徒的支持与供养,他们就无须象中国与日本的禅僧所做的一样从事任何工作。因此,使禅宗没有堕入纯粹的寂静主义或知解活动的,实在说就是这种劳动的教训。这种劳动的好处,除开心理学的价值不说之外,保持禅宗的健全,使它得于通过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不致中夭,也是一种有效的因子。

  二

  且不论这种劳动的历史意义为何,百丈禅师不仅仅是反对不劳而获而已。实在说来,不吃闲饭,乃是一种美德。因此,自从佛教传人中国以来,不少佛教徒认为,依靠他人的血汗和积蓄为生,乃是一种奇耻大辱、极不体面的事情。故而,百丈禅师的目的,具有一种心理上的意义——那就是在于使僧众们避开精神焕散或心灵发展失去平衡的陷坑。因为,这是僧众长期以来静坐常见的一种偏差。
  笔者认为:筋骨如果不为追求精神的真理而运用时,或心灵与肉体如果不能同时接受实际的考验时,则其间的分离或失调就会形成不良的后果。我们修行的目的是超越精神与肉体的二元论的对立,它的实际运用,自然就是使得神经、肌肉,以及骨胳随时随地完全服从心灵的指挥。而现代的人产生非常有趣的分化现象,那就是:“精神确已健全,但肉体尚未成熟,或者说,肉体己健全,精神尚未成熟”。且不论这句话其本身的宗教意义如何,但从心理学上说,这种情形的成因系出于一种心身之间缺乏顺利的沟通。除非双手受过适当的训练,能够习惯成自然去做大脑要做的工作。否则的话,血液循环便难于均衡地运送全身,某些部分便会产生雍塞的现象。此在脑部尤其显然,通常叫做“脑充血”。而其结果是:不仅全身状况失调,就连心灵也会变的迟钝或昏沉,致使内在的念头犹如浮云一般地飘动。如此,—个人尽管外表上清醒,但内心却充满了与生命真相毫无相关的梦幻泡影。因此,百丈禅师坚持日常手工的劳作,将中国的佛教(禅)救出了唯信主义以及虚幻妄想的陷坑。

 
 
 
前五篇文章

明因果之事

宝峰禅师的境界

禅机妙悟入画来

戒欲文

韩清净居士《瑜伽师地论》披寻记叙

 

后五篇文章

情绪的轮回

云公说禅定

禅的淡泊与宁静

从禅宗入净土

鲜花供佛深观法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