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华严念佛三昧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华严念佛三昧论
  菩萨戒弟子彭际清 述
  ----
  序

  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念者不觉也。
  佛者觉也。念佛者以觉摄不觉也。念佛三昧者。以觉摄不觉。入于正觉海也。

  华严具诸佛一切三昧。而其闻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大莫过于是。方莫过
  于是。广莫过于是矣。

  知归居士修念佛三昧者十数年。而又于华严义海。一门深入。顷过镇江。出所著
  华严念佛三昧论见示。举清凉枣柏恒河沙字数。而包举以五六千言。觉疏钞合论
  非多。此论非少。且当枣柏著论时。行愿全品未至此方。故于他方净土。辄生别
  异。此品全出。必待此论而义始完。其殆阿弥陀佛神力加被。俾居士随宜说法。
  广导群品者乎。

  窃谓念佛修净土者。转烦恼恶血。为清净法乳也。由念佛而获三昧。所谓念归无
  念。转生乳为熟酪也。于三昧中精进念佛。所谓无念而念。变熟酪为生酥也。由
  念佛三昧。遍历一切三昧。夫然后具足念佛三昧。变生酥为熟酥也。以念佛三昧。
  统摄无量无边不可说三昧。以无量无边不可说三昧。摄入念佛三昧。即念即佛。
  非念非佛。微妙神通不可思议。转熟酥为醍醐也。不能转乳为酪。虽念佛而不能
  得三昧门。不能变酪为酥。不能以念佛三昧摄一切不可说三昧门。不能转酥酪为
  醍醐。不能以念佛一门。直超十地等觉。获大圆镜智。坐证无上菩提。夫念佛无
  差别。而三昧有浅深。三昧之浅深。念佛之差别也。

  文治自弱冠即喜修禅。四十以后。始兼修念佛。比年来以念佛为禅。复以禅念佛。
  禅净并运。将终老焉。敢以所见质之居士。幸有以教我。

  岁次甲辰春三月 无馀学人王文治撰

  ----


  华严念佛三昧论

  菩萨戒弟子彭际清 述

  念佛法门。诸经广赞。约其总贯。略有二途。一普念。一专念。如观佛相海经。
  佛不思议境界经等。但明普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经。阿閦佛经。无量寿经等。特
  明专念。今此华严。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专亦普。略标五义以贯
  全经。

  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门。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三念佛名字。成
  就最胜方便门。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
  满普贤大愿门。别申问答。豁破群疑。普与见闻。同归一乘云尔。

  华严念佛三昧论分析(一)
  ----总论

  一.释念佛法门
  1.赞----念佛法门,诸经广赞。
  2.二途
  (1)总说----约其总贯,略有二途:一普念、一专念。
  (2)普念----如观佛相海经、佛不思议境界经等,但明普念。
  (3)专念----药师琉璃光如来经、阿閦佛经、无量寿经等,特明专念。
  3. 华严念佛亦专亦普----今此华严,一多相入,主伴交融,即自即他,亦专亦
  普。
  二.略标五义以贯全经。
  1.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门。
  2.念佛报化----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
  3.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门。
  4.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
  5.念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
  三.别申问答----为豁破群疑。
  四.作论目的----普与见闻,同归一乘云尔。


  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者。

  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遍周尘刹。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自性耳。如来出
  现品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
  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如是。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无处不
  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又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
  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云何离于妄想。须知一切众生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何以故。颠倒执著常自
  寂灭故。于此信入。诸佛法身。无处不现。清净圆满。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
  心无所。从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
  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故曰才发菩提。即成
  正觉。

  如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广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又如光明
  觉品。世尊放百亿光明。从此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尽法界虚空界。而文殊
  说颂。教人离于有无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是为入佛正信。

  出现品亦云。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
  一切处见于如来。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
  身故。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
  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又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知一切三世
  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
  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佛子。如
  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
  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

  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无障碍故。无障碍智慧即如来境界故。此名念自性佛。亦
  名自性念佛。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
  所念。不入此门。所念之佛终非究竟。以不识法身自性故。将谓别有故。入此门
  时。一念功德过于虚空。无有限量。


  华严念佛三昧论分析(二)
  ----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门。
  (084002AN-23)
  一.释自性
  1.释相: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遍周尘刹。
  2.定位: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自性耳。
  3.引证:
  (1)如来出现品之一: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
  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如是。悉有如来成
  等正觉,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
  (2)如来出现品之二: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
  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二.如何念自性佛
  1.明理:云何离于妄想?须知一切众生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何以故?颠
  倒执著常自寂灭故。
  2.信入
  (1)见解:于此信入,诸佛法身,无处不现。
  (2)心相:清净圆满,中不容他。念念不迷,心心无所。
  3.起行
  (1)心态:从此起行,具足大悲,究竟大慈。
  (2)行相: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
  4.果报: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故曰才发菩提,
  即成正觉。
  5.引证:
  (1)如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广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
  (2)又如光明觉品,世尊放百亿光明,从此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尽法界
  虚空界。
  (3)文殊说颂:教人离于有无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是
  为入佛正信。
  (4)出现品之一,遍一切处见于如来:
  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
  见于如来。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
  故。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
  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5)出现品之二,如来境界无量,一起处无有:
  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知一切三世
  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
  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
  界。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
  如来境界亦无量。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无境界境
  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
  三.结论:
  1.释名: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无障碍故,无障碍智慧即如来境界故。此名念
  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
  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
  2.不入此门,所念之佛终非究竟。以不识法身自性故,将谓别有故。
  3.入此门时,一念功德过于虚空,无有限量。

  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者。

  一切如来称法界量。现种种身。示无尽庄严。作无边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为其
  体。如世主妙严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
  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以此智不思议故。无分剂故。为
  能具足如斯力用。

  在凡夫地。闻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圆修圆证。堕于二乘声闻境
  界。诸佛大用不得现前。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如来果德。二会至八会三十二
  品。明进修阶次。直至菩提。总之不出六位因果。为令行者昭廓智境。穷诸行门。
  不取偏空而严佛土。

  而初会中普贤三昧一品。正显佛华严全体。经明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
  藏身三昧。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称性遍周。一切刹尘。普身示现。教诸众生不
  舍尘劳。繁兴大用。随说世界成就品。说华藏世界品。以示净秽诸刹。一切唯心。
  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无非佛事。此三昧品贯彻全经。
  寻文自见。

  至善财童子遍参知识。而德云比丘。解脱长者。鞞瑟胝罗居士。俱以念佛一门而
  得解脱。如德云言。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
  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
  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诣十方以下。即念报化佛也。随顺法
  身。起于报化、法身无量。所感报化亦复无量。故下文云。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
  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
  下。亦复如是。是名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诸佛别无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此念佛人亦复如是。由信解
  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观行具足故。能见佛光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唯藉缘
  因得显发故。

  下文又开诸大菩萨三七念佛门。尽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处。念念佛出世。念
  念佛说法。念念佛灭度。一以自心无边智行而为其体。本具三身。一念相应。名
  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

  又如解脱长者言。我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见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
  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
  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则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所谓无碍庄严解脱者。离一切相。成一切相。虽然如梦如幻。而亦不坏梦幻诸境。
  若不入此梦幻法门者。便如舍利弗大目犍连等在逝多林。不见如来神力境界。以
  善根不同故。

  又如鞞瑟胝罗言。我开栴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我入此三昧。随
  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
  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华佛。如是等而为上首。于一念
  顷。得见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

  此佛种无尽。皆由普贤愿行所生。盖普贤愿行。俱以四无尽句而得成就。所谓虚
  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
  尽故。是则佛种无尽。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是知诸佛报
  化。该一切数。如阿僧祗品说。穷一切时。如如来寿量品说。遍一切处。如菩萨
  住处品说。如是念佛。二际平等。生灭一如。尽未来劫无有间断。


  华严念佛三昧论分析(三)
  ----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
  (084003BN-05)
  一.释报化
  1.功德:一切如来称法界量,现种种身,示无尽庄严,作无边佛事。
  2.本体:一以普光明智而为其体。
  3.引证:如世主妙严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
  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
  4.小结:以此智不思议故,无分剂故,为能具足如斯力用。
  二.报化之用
  1.不堕二乘:在凡夫地,闻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圆修圆证,
  堕于二乘声闻境界,诸佛大用不得现前。
  2.引证一: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如来果德。二会至八会三十二品,明进修
  阶次,直至菩提。总之不出六位因果,为令行者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不取
  偏空而严佛土。
  3.引证二:而初会中普贤三昧一品,正显佛华严全体。经明普贤菩萨入一切诸
  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称性遍周,一切刹尘,普身示
  现,教诸众生,不舍尘劳,繁兴大用。
  4.引证三:随说世界成就品,说华藏世界品,以示净秽诸刹,一切唯心。唯能
  深入普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无非佛事。此三昧品贯彻全经,
  寻文自见。
  三.念报化佛三例
  1.总说:至善财童子遍参知识。而德云比丘、解脱长者、鞞瑟胝罗居士,俱以
  念佛一门而得解脱。
  2. 德云比丘
  (1)念佛法身: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
  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
  (2)念报化佛: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
  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
  (3)法身无量报化亦复无量:
  (A)随顺法身起于报化: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诣
  十方以下,即念报化佛也。随顺法身,起于报化。法身无量,所感
  报化亦复无量。
  (B)引证:故下文云:“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
  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
  是。”是名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
  (4)诸佛境界:诸佛别无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
  (5)念佛人境界:此念佛人亦复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观行
  具足故,能见佛光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唯藉缘因得显发故。
  (6)念佛三昧:下文又开诸大菩萨三七念佛门。尽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
  处,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说法,念念佛灭度。一以自心无边智行而为其
  体,本具三身。一念相应,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
  诸三昧门。
  3. 解脱长者:
  (1)境界:诸佛如来,随意即见;又如解脱长者言: “我入出如来无碍庄
  严解脱门。见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
  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栴檀世界金刚光明
  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华世界宝莲华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
  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
  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
  (2)道理:所见诸佛,皆由自心;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
  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则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
  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3)小结:离一切相,成一切相;所谓无碍庄严解脱者,离一切相,成一切
  相。虽然如梦如幻,而亦不坏梦幻诸境。若不入此梦幻法门者,便如舍
  利弗大目犍连等在逝多林,不见如来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
  4. 鞞瑟胝罗居士:
  (1)佛种三昧无尽:又如鞞瑟胝罗言:“我开栴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
  佛种无尽。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
  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
  胜佛、无上莲华佛,如是等而为上首。于一念顷,得见百佛千佛百千佛,
  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
  (2)普贤行愿无尽:此佛种无尽,皆由普贤愿行所生。盖普贤愿行,俱以四
  无尽句而得成就。所谓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
  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是则佛种无尽。故曰我知十方
  一切如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
  四.结论
  1.明报化:是知诸佛报化,该一切数,如阿僧祗品说。穷一切时,如如来寿量
  品说。遍一切处,如菩萨住处品说。
  2.念报化佛:如是念佛,二际平等,生灭一如,尽未来劫,无有间断。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者。

  夫法身无朕。假于名而法身显矣。报化无边。缘于名而报化该矣。须弥偈赞品云。
  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
  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但闻佛名。已植胜因。何况数数继念。

  如文殊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
  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
  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

  阿弥陀经亦以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议。又如兜率偈赞品
  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贤首品云。若常念佛
  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

  前偈论持名。故言数。后兼报化以彻法身。故言无量。虽然人知有量之数。而莫
  知离量之数。知即数之名。而不知离数之名。知离数之名。故终日念而未尝念也。
  知离量之数。故念一佛而即遍摄一切佛也。如随好光明品云。如我说我而不著我。
  不著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著于我及以我所。

  然初入此门。必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自一而万。自万而亿。念不离佛。佛不
  异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

  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报
  化不异名字。名字不异报化。亦复如是。

  故如来名号品。谓一如来名号。与法界虚空界等。随众生心各别知见。则知世间
  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随举一名诸世间名无不摄矣。又如毗卢遮那品称引古先诸
  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卢概之。以一切诸佛皆有毗卢藏身故。古今不异故。

  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过去。非现在。非未
  来。亦非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三世。当念无馀。不历刹那。成佛已竟。


  华严念佛三昧论分析(四)
  ----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门。 (084004BN-14)
  一.释念佛名字是最胜方便
  1.道理:夫法身无朕,假于名而法身显矣。报化无边,缘于名而报化该矣。
  2.真实利益:须弥偈赞品云:“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
  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但闻佛
  名,已植胜因,何况数数继念。
  3.方法:如文殊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
  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
  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
  量诸佛功德无二。
  4.引证:
  (1)名字功德不可思议:阿弥陀经亦以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
  德不可思议。
  (2)念佛见佛:又如兜率偈赞品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
  佛,其数与心等。”
  (3)念佛心不动得见如来体常住:贤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
  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
  二.明念佛名之要点:
  1.境界:前偈论持名,故言数。后兼报化以彻法身,故言无量。虽然人知有
  量之数,而莫知离量之数。知即数之名,而不知离数之名。知离数之名,
  故终日念而未尝念也。知离量之数,故念一佛而即遍摄一切佛也。
  2.要点:不著我及我所;如随好光明品云:“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
  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著于我及以我所。”
  3.初入门:必依乎数,克定课程;然初入此门,必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
  自一而万,自万而亿。念不离佛,佛不异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
  在枝,春非枝外。
  三.明念佛名之理论:
  1.理论: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
  切故。乃至报化不异名字,名字不异报化,亦复如是。
  2.引证:
  (1)一如来名号与法界虚空界等:故如来名号品,谓一如来名号,与法界虚
  空界等。随众生心各别知见,则知世间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随举一名,
  诸世间名无不摄矣。
  (2)古先诸佛一以毗卢概之:又如毗卢遮那品称引古先诸佛,各各不同,而
  一以毗卢概之。以一切诸佛皆有毗卢藏身故,古今不异故。
  四.结论:
  1.分剂: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过去、
  非现在、非未来,亦非南西北方,四维上下。
  2.功用:十方三世,当念无馀,不历刹那,成佛已竟。


  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者。

  如世主妙严品。十方诸大菩萨及天龙神鬼所说诸颂。各出自证法门。以如来果地
  发人信解。令入念佛三昧。自是说如来现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
  十方诸大菩萨及诸世主说偈赞佛。而十地品每历一地。必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
  是知诸位阶次虽殊。莫不以念佛为其本行。佛佛道同。举一毗卢摄无不尽。

  故普贤十愿常随佛学一门云。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
  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乃至成大菩提。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由我本师因地修行。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故所感报化。亦广大无边不可思议。行
  者诚能决定信解。知一切佛不离自性。起勇猛心。起担荷心。便与本师初发心时
  等无有异。

  又如寂静音海夜神言。我得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已能入十不可说不可说佛
  刹微尘数法界安立海。见彼一切法界安立海。一切佛刹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
  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国土。一一佛土。皆有毗卢遮那坐于道场。于念念
  中成等正觉。现诸神变。所现神变。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而开敷树华夜神入出
  生广大喜光明解脱门。忆念毗卢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悉皆明见。妙德圆满神得自
  在受生解脱门。入毗卢遮那无量受生海。亦见如来于一切世界一一尘中无量佛刹。
  示现受生。常无间断。

  如是念于毗卢遮那。即念是佛。即佛是念。尽十方虚空乃至针锋芥子许。无一不
  是毗卢法界。是名念法界佛。亦名遍念一切佛。所以善财童子初参德云。即闻念
  佛法门。最后普贤菩萨为说称赞如来胜功德偈教人信解。依旧不离念佛法门。法
  界始终。更无二谛。

  偈曰。或见此界妙无比。佛无量劫所严净。毗卢遮那最胜尊。于中觉悟成菩提。
  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悉已住于灌顶地。充满十方诸世界。又云。
  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或见今始为菩萨。十方利益诸众生。或见如
  来无量寿。与诸菩萨授尊记。而成无上大导师。次补住于安乐刹。

  是知诸佛法界。遍摄遍融。弥陀全体遮那。极乐不离华藏。随众生心。见各不同。
  而佛本来常不动故。故末卷即以回向极乐终之。具如后文所说。


  华严念佛三昧论分析(五)
  ----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 (084005AN-17)
  一.明念佛之重要:
  1.引证一:菩萨神鬼说颂,令入念佛三昧;如世主妙严品,十方诸大菩萨及
  天龙神鬼所说诸颂,各出自证法门,以如来果地发人信解,令入念佛三昧。
  2.引证二:菩萨位次虽殊,莫不以念佛为本行;自是说如来现相品,以及十
  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诸大菩萨及诸世主说偈赞佛。而十地品每历
  一地,必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诸位阶次虽殊,莫不以念佛为其本行。
  3.念毗卢遮那佛:佛佛道同,举一毗卢,摄无不尽。
  二.为何要念毗卢遮那佛:
  1.举例为证:普贤菩萨学毗卢遮那佛;故普贤十愿常随佛学一门云:“如此
  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
  布施,乃至成大菩提,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2.本师因地修行广大不可思议:由我本师因地修行,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故
  所感报化,亦广大无边不可思议。
  3.勉行者学本师:行者诚能决定信解,知一切佛不离自性,起勇猛心,起担
  荷心,便与本师初发心时等无有异。
  三.如何念本师:
  1.明本师境界广大不可思议:
  (1)寂静音海夜神:又如寂静音海夜神言:“我得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
  已能入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法界安立海,见彼一切法界安立海,
  一切佛刹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国土。
  一一佛土,皆有毗卢遮那坐于道场,于念念中成等正觉,现诸神变,所
  现神变,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
  (2)开敷树华夜神:而开敷树华夜神入出生广大喜光明解脱门,忆念毗卢遮
  那往昔所修行海,悉皆明见。
  (3)妙德圆满神:妙德圆满神得自在受生解脱门,入毗卢遮那无量受生海,
  亦见如来于一切世界一一尘中无量佛刹,示现受生,常无间断。
  2.念法界佛:如是念于毗卢遮那,即念是佛,即佛是念。尽十方虚空乃至针
  锋芥子许,无一不是毗卢法界。是名念法界佛。亦名遍念一切佛。
  3.引证:
  (1)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以善财童子初参德云,即闻念佛法门。最后普
  贤菩萨为说称赞如来胜功德偈,教人信解,依旧不离念佛法门。法界
  始终,更无二谛。
  (2)称赞如来胜功德偈之一:诸佛法界,遍摄遍融;偈曰:“或见此界妙
  无比,佛无量劫所严净。毗卢遮那最胜尊,于中觉悟成菩提。或有见
  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悉已住于灌顶地,充满十方诸世界。”
  (3)称赞如来胜功德偈之二:随众生心,见各不同;又云:“或见释迦成
  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或见今始为菩萨,十方利益诸众生。或见如
  来无量寿,与诸菩萨授尊记。而成无上大导师,次补住于安乐刹。”
  四.总结:
  是知诸佛法界,遍摄遍融,弥陀全体遮那,极乐不离华藏。随众生心,见各
  不同,而佛本来常不动故。故末卷即以回向极乐终之,具如后文所说。


  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者。

  普贤行愿品云。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
  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
  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于此愿王受持读诵。临
  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是经专显毗卢境界。云何必以极乐为归。盖阿弥陀一名无量光。而毗卢遮那此翻
  光明遍照。同一体故。非去来故。于一体中。要亦不碍去来故。

  如大乘起信论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此娑婆世界。不能
  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念西方极
  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
  退。

  盖毗卢报土。与二乘凡夫无接引之分。而极乐则九品分张。万流齐赴。一得往生。
  横截生死。视此娑婆。迥分胜劣。诸经广明。今不具录。

  然他经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乃至七日。或观丈六。乃至六十万亿那由他恒
  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数量。未若此经。一念普观。竖穷三世。横亘十虚。初发心
  时。即超数量。断有净因。最为殊胜。由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遍摄众生。与此愿
  王体合虚空。丝毫不隔。是故不移时。不易处。任运往生。还同本得。

  下文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所
  共围绕。文殊普贤。不离此处而现彼方。随众生心。念念出现。故知阿弥陀佛在
  极乐国中。常转此经。炽然无间。又此法门。非妙智观察。无以明我心本具之净
  因。故首文殊。非大愿庄严。无以圆我心本具之净果。故次普贤。而观音弥勒。
  一则次补弥陀。一则次补释迦。二圣同会、以证乐邦华藏通一无二。而弥勒以谛
  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此净土之正因也。观音以如幻闻熏无作妙力。
  遍入国土。成就菩提。此净土之极果也。

  下文云。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
  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
  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全部华严。于此结果。诸有智人。决宜信入。一念因循。轮回无尽。呜呼苦哉。


  华严念佛三昧论分析(六)
  ----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行愿门。
  (084005BN-11)
  一.为何要念阿弥陀佛:
  1.普贤大愿导归极乐:普贤行愿品云:“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当修十种广大
  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
  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
  生,十者普皆回向。于此愿王,受持读诵,临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2.毗卢弥陀同一体故:是经专显毗卢境界,云何必以极乐为归?盖阿弥陀一
  名无量光,而毗卢遮那此翻光明遍照,同一体故,非去来故,于一体中,
  要亦不碍去来故。
  3.常见佛故终无有退:如大乘起信论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
  怯弱,以住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意欲退者。当知如来
  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
  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4.万流齐赴,横截生死:盖毗卢报土,与二乘凡夫无接引之分。而极乐则九
  品分张,万流齐赴。一得往生,横截生死。视此娑婆,迥分胜劣。诸经广
  明,今不具录。
  二.明华严念佛境界:然他经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乃至七日,或观丈六,
  乃至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数量。未若此经,一念普观,竖
  穷三世,横亘十虚。初发心时,即超数量。所有净因,最为殊胜。由阿弥陀
  佛以四十八愿遍摄众生,与此愿王体合虚空,丝毫不隔。是故不移时,不易
  处,任运往生,还同本得。
  三.明极乐世界正报之殊胜:
  1. 总说:下文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
  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所共围绕。”
  2. 文殊普贤:文殊普贤,不离此处而现彼方,随众生心,念念出现。故知阿
  弥陀佛在极乐国中,常转此经,炽然无间。又此法门,非妙智观察,无以
  明我心本具之净因,故首文殊。非大愿庄严,无以圆我心本具之净果,故
  次普贤。
  3. 观音弥勒:而观音弥勒,一则次补弥陀,一则次补释迦。二圣同会,以证
  乐邦华藏通一无二。而弥勒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此净
  土之正因也。观音以如幻闻熏无作妙力,遍入国土,成就菩提,此净土之
  极果也。
  四.明往生极乐之果报:
  1. 生莲花中,蒙佛授记:下文云:“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
  2. 以智慧力,利益众生:“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以智慧
  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3. 坐菩提道场成等正觉:“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
  4. 转妙法轮,广利众生:“转妙法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随
  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五.总结:
  1. 勉信入:全部华严,于此结果。诸有智人,决宜信入。
  2. 警示:一念因循,轮回无尽。呜呼苦哉!

  或问。如上五门。为当从一门入。为是五门并入。

  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唯心净土。举一法身。摄无不尽。然理则顿
  悟。事须渐除。故华严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诸佛。然五位进修。不无趣向。未臻
  妙觉。阶次宛然。至十地始终。以大愿力。于一念顷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
  亿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随所见之佛而为差等。

  此土行人。纵能伏惑发悟。而未证无生。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圆。必待
  回向乐邦。亲承授记。净诸馀习。成满愿王。斯为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其或粗窥
  向上。未尽疑情。尤须专一持名。翘勤发愿。如子忆母。毕命为期。加以教观熏
  修。助发胜智。感应道交。功无虚弃。

  斯则全凭一念。便摄诸门。所贵绝利一原。切忌回头转脑。


  华严念佛三昧论分析(七)
  ----当从一门入或五门并入
  (084006BN-01)
  问:如上五门,为当从一门入,为是五门并入?
  答:----
  1. 上根利智:
  (1)理上境界: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唯心净土。举一法身,摄无不尽。
  (2)事上修持:然理则顿悟,事须渐除。
  (3)引证华严:
  理上:十住同佛;故华严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诸佛。
  事上:
  (a)五位进修阶次宛然:然五位进修,不无趣向,未臻妙觉,阶次宛然,
  至十地始终。
  (b)所恃之地亦有差等:以大愿力,于一念顷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
  千亿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随所见之佛而为差等。
  2. 此土行人:
  (1)伏惑发悟:
  
境界:纵能伏惑发悟,而未证无生,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圆。
  作法:必待回向乐邦,亲承授记,净诸馀习,成满愿王,斯为一门超出
  妙庄严路。
  (2)粗窥向上:
  
境界:其或粗窥向上,未尽疑情。
  作法:
  (a)行愿:尤须专一持名,翘勤发愿,如子忆母,毕命为期。
  (b)解信:加以教观熏修,助发胜智,感应道交,功无虚弃。
  3. 结论:
  (1)一门遍摄:斯则全凭一念,便摄诸门。
  (2)劝进行人:所贵绝利一原,切忌回头转脑。
  又问。子欲阐念佛法门。何不以净土诸经为导。而力主华严。据果论因。恐难合辙。

  答。子不读无量寿经乎。经中叙分。首述普贤行愿。劝进行人。三辈往生。俱云
  发菩提心。终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纵修功
  德。还堕胎生。然则诚欲坐宝莲华。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贤愿。回向
  往生。今此华严。正当其教。至观经上品上生者。必诵读大乘方等经典。言大乘
  方等。则又莫若华严最尊第一。因果无差。有何纡曲。


  华严念佛三昧论分析(八)
  ----阐念佛法门,何不以净土诸经,而力主华严。
  (084007AN-04)
  又问:子欲阐念佛法门,何不以净土诸经为导?而力主华严,据果论因,恐难合
  辙。
  答:----
  1.引证无量寿经:
  (1)叙分首述普贤行愿:子不读无量寿经乎?经中叙分,首述普贤行愿。
  (2)三辈往生俱云发菩提心:劝进行人,三辈往生,俱云发菩提心。
  (3)终之以不了佛智还堕胎生:终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无
  等无伦最上胜智,纵修功德,还堕胎生。
  (4)小结:华严正当其教;然则诚欲坐宝莲花,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
  建普贤愿,回向往生。今此华严,正当其教。
  2.引证观无量寿经:
  (1)观经劝诵大乘方等:至观经上品上生者,必诵读大乘方等经典。
  (2)小结:大乘方等华严第一;言大乘方等,则又莫若华严最尊第一。
  3.总结:因果无差,有何纡曲。


  又问。华严法界。密义重重。以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云何唯一念佛门而能普摄。

  答。诚如所说。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门。乃能遍彻无边法
  界。是故善财童子于普贤一毛孔中。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尽未来劫。
  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此念佛人亦复如是。以一念本无量故。

  且杜顺法界观。特设三门。一真空门。简妄情以显理。即前念佛法身是。二理事
  无碍门。融理事以显用。即前念佛功德是。三周遍含容门。摄事事以显元。即前
  念佛名字是。

  又清凉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杂馀业。即入事法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
  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即入理事无碍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测。
  即入事事无碍法界。

  是知一念佛门。无法不摄。故此经以毗卢为导。以极乐为归。既觐弥陀。不离华
  藏。家珍具足。力用无边。不入此门。终非究竟。


  华严念佛三昧论分析(九)
  ----云何念佛法门而能普摄华严密义
  (084007AN-12)
  又问:华严法界,密义重重,以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云何唯一念佛门而能普摄?
  答: ----
  1. 入道初心自有方便一门遍彻:
  (1)一门遍彻:诚如所说,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门。乃
  能遍彻无边法界。
  (2)引证华严:是故善财童子于普贤一毛孔中,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
  世界。尽未来劫,念念周遍无边刹海。
  (3)小结:此念佛人亦复如是,以一念本无量故。
  2.引证杜顺法界观三门即念佛法门:
  (1)总说:且杜顺法界观,特设三门。
  (2)一真空门即念佛法身:一真空门,简妄情以显理,即前念佛法身是。
  (3)二理事无碍门即念佛功德:二理事无碍门,融理事以显用,即前念佛功
  德是。
  (4)三周遍含容门即念佛名字:三周遍含容门,摄事事以显元,即前念佛名
  字是。
  3.引证清凉疏念佛分四法界
  (1)总说:又清凉疏分四法界。
  (2)事法界:一心念佛,不杂馀业,即入事法界。
  (3)理法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
  (4)理事无碍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即入理事无碍法界。
  (5)事事无碍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测,即入事事无碍法界。
  4.结论:
  (1)念佛遍摄:是知一念佛门,无法不摄。
  (2)引证华严:故此经以毗卢为导,以极乐为归。既觐弥陀,不离华藏。
  (3)劝进行人:家珍具足,力用无边。不入此门,终非究竟。


  又问。方山论谓他方净土。是权非实。准今所论。如何会通。

  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实报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有馀土。
  二乘所居。四同居土。凡圣交参。或秽或净。此土行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
  回向西方。惑业未断。生同居土。欣厌既切。粗漏渐除。闻法增进。生有馀土。
  若修圆教为因。深达实相。以普贤行愿。回向往生。便感得实报土。亲承佛记。
  分证寂光。是故。住权乘者。一切皆权。如法华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实相者。
  一切皆实。如此经极乐。全具华藏故。

  方山著论时。行愿末卷未至此方。故于净土一门。辄生分别。却与经文互相乖刺。
  须知从真起幻。即幻全真。生灭俱离。自他不二。一念圆融。普周法界。方为一
  乘中道了义。

  且方山吃紧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觉。然依教诠判。正大不易。何则。圆信
  位中。见思惑尽。并断尘沙。进入圆住。豁破无明。证无生忍。位齐别教初地。
  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骤希宝位。即谓本来是佛。不落阶梯。亦赖善巧方便。始
  能克证。

  何如行愿末卷中说。以深信心。持诵十大愿王。一刹那中。往生极乐。住不退转。
  从凡夫地。创发信心。横超直入。至圆至顿。无比无伦。幸遇完经。因缘非浅。
  衣珠故在。客作徒劳。奉劝高流。同心信受。


  华严念佛三昧论分析(十)
  ----方山论谓他方净土是权非实,准今所论如何会通。
  (084007BN-02)
  又问:方山论谓他方净土,是权非实。准今所论,如何会通? 答:----
  1.住权皆仅,明实皆实:
  (1)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实报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有馀
  土,二乘所居。四同居土,凡圣交参,或秽或净。
  (2)四土因果:此土行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回向西方,惑业未断,生
  同居土。欣厌既切,粗漏渐除,闻法增进,生有馀土。若修圆教为因,
  深达实相,以普贤行愿,回向往生,便感得实报土。亲承佛记,分证寂
  光。
  (3)小结:是故,住权乘者,一切皆权,如法华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实相
  者,一切皆实,如此经极乐,全具华藏故。
  2. 方山著论未获末卷:
  (1)行愿末卷未至此方:方山著论时,行愿末卷未至此方。故于净土一门,
  辄生分别,却与经文互相乖刺。
  (2)一念圆融普周法界:须知从真起幻,即幻全真,生灭俱离,自他不二,
  一念圆融,普周法界,方为一乘中道了义。
  3. 方山提唱初住成佛:
  (1)理论:且方山吃紧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觉。然依教诠判,正大不
  易。
  (2)初住境界:何则圆信位中,见思惑尽,并断尘沙,进入圆住,豁破无
  明,证无生忍,位齐别教初地。
  (3)依自力证初住亦赖善巧方便: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骤希宝位。即谓本
  来是佛,不落阶梯,亦赖善巧方便,始能克证。
  4. 行愿末卷刹那往生不退成佛:
  (1)修因证果:何如行愿末卷中说:以深信心,持诵十大愿王,一刹那中,
  往生极乐,住不退转。
  (2)至圆至顿:从凡夫地,创发信心,横超直入,至圆至顿,无比无伦。
  5.结论:幸遇完经,因缘非浅,衣珠故在,客作徒劳。奉劝高流,同心信受。
  又问。隋僧灵干作华藏观。临终见大水弥满。华如车轮而坐其上。但得直趣华藏。何须更觐弥陀。

  答。华藏世界。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有十不可说微尘数世界种安住。
  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西方极乐亦在其中。首楞严云。若飞心
  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今灵干
  所生。其为极乐净土邪。其为馀方净土邪。俱未可知。然则但觐弥陀。即是直趣
  华藏。前有善财。后有龙树。如斯轨辙。千圣同行。不遵佛敕。自困多岐。是则名
  为可怜悯者。

  更以近事徵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圆顿教观。晚主延庆。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
  别徒众曰。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今将行矣。乃令举所述弥陀赞曰。
  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华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阿弥陀
  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我与弥陀本不
  二。妄觉潜生忽成异。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
  口意业无瑕玷。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赞毕。随众唱佛数百。讽观
  经至上品上生即敛念坐脱。

  极乐华严。是同是别。诸有智人。急须著眼。


  华严念佛三昧论分析(十一)
  ----但得直趣华藏,何须更觐弥陀。
  (084007BN-17)
  又问:隋僧灵干作华藏观,临终见大水弥满,华如车轮而坐其上,但得直趣华藏,何须更觐弥陀?

  答: ----
  1.但觐弥陀,即直趣华藏:
  (1)西方极乐世界亦在华藏世界中:华藏世界,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
  海,有十不可说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
  世界,西方极乐亦在其中。
  (2)灵干生净土:
  
生净土因:首楞严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
  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生何净土俱未可知:今灵干所生,其为极乐净土邪,其为馀方净土邪,
  俱未可知。
  (3)觐弥陀即直趣华藏:然则但觐弥陀,即是直趣华藏。前有善财,后有龙
  树,如斯轨辙,千圣同行。
  (4)小结警示:不遵佛敕,自困多岐,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2.以宋道因往生事徵之:
  (1)修圆顿教观:更以近事徵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圆顿教观。
  (2)往生经过:
  
时间:晚主延庆,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
  自述将生华严世界:别徒众曰:“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
  今将行矣。”
  赞弥陀:
  (a)说弥陀赞:乃令举所述弥陀赞曰:
  (b)依报庄严:“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华宫;
  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
  (c)弥陀本性:“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
  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
  (d)自性弥陀: “我与弥陀本不二, 妄觉潜生忽成异;
  从今扫尽空有尘, 父子天然两相值。”
  (e)念佛见佛:“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
  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
  敛念坐脱:赞毕,随众唱佛数百,讽观经至上品上生,即敛念坐脱。
  3.结论:极乐华严,是同是别,诸有智人,急须著眼。


  是论作于乾隆四十八年冬十二月。既成。汪子大绅评之曰。此净土正因。华严正
  信也。又曰。五念一念。一念无念。其明年春.过丹徒.王子禹卿见而赏之。为
  之叙.大绅颇叹为奇特。寻奉先尚书公讳。既葬。屏居僧舍.展读大经.与方外
  友性宗唯然相质证.辄于此论时有损益。其后数年。自钱塘归。重闭关文星阁中。
  修念佛三昧.长夏寥寂。复出前稿点勘再周。录成此本。于贤首方山外。不妨别
  出手眼。设遇云栖老人.定当相视而笑也。

  时乾隆五十六年晦际清记 华严念佛三昧论终。

  谨在阿弥陀佛像前,为我们的祖国与人民祈祷和祝福。祝愿国家昌盛,人民安乐,祝愿世界和平,同体共存。
  谨在阿弥陀佛像前,为那些忍饥挨饿的人、备受疾病折磨的人、被损害被凌辱的人祈祷,为一切身心遭受恼害的人祈祷,愿阿弥陀佛庇佑他们、抚慰他们。愿灾难不起、疾病远离、战争消弭、正义永驻。
  谨在阿弥陀佛像前,为一年来在战争中死难的人,在恐怖事件中死难的人,在疾病中死难的人,在车祸中死难的人,在空难中死难的人,在水火地震等灾祸中死难的人祈祷,为所有一切自然与非自然死亡的人祈祷,愿阿弥陀佛慈悲接引其亡灵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谨在阿弥陀佛像前,为天上的飞鸟、地面的走兽、水中的游鱼祈祷和祝福,为饿鬼道中的众生,为地狱道中的众生,为一切六道苦难众生祈祷和祝福,愿大慈悲父阿弥陀佛护佑它们,令其早日脱离轮回,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让我们共同至心祈祷,祈愿阿弥陀佛悲愿光明安乐一切众生。
  (摘自庐山东林寺大安法师《报恩祈愿文》)

 
 
 
前五篇文章

彻悟禅师十种信心

禅修法座

宗密《华严原人论》的论证系统与三教调和思想之研究

禅宗与宋代诗学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后五篇文章

从“十重唯识观”论华严宗与法相宗的交涉

华严宗密的实践哲学

中国佛教华严宗祖庭陕西华严寺今后的发展走向

陕西华严寺——中国佛教华严宗发源地

《法华经》(方便品)之探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