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位高僧与千顷山之无著文喜禅师 [文摘] 《高僧传》:“文喜禅师……咸通7年(866年),旋浙右,止千顷,筑室居之……”。 《昌化县志》(1924年版):“文喜禅师……咸通中旋浙,因入龙塘,将止之日:此地500年后自有肉身菩萨于此建大法幢,遂移杖千顷,筑室居焉……”。 《龙塘山志》 :“文喜禅师,咸通7年 ,旋浙右,止龙塘……遂移杖千顷,筑室而居”。 [提示] 晚唐,宦官在中央专权 ,藩镇在地方割据 。社会上的土地、财富、大都集中于皇室,贵族、官僚、寺院之手。如大官僚韦宙有积谷七千堆,号称“足谷翁”。豪强地主边咸的财富可供养唐政府军队2年。唐懿宗嫁公主用金碗、银盆和五百万贯的铜钱做嫁妆,而公主死时的送葬队伍长达20里 。当时 ,又连年灾荒,农民大批饿死、逃亡……,在这一背景下,农民革命领袖黄巢所写的一首誓志推翻唐朝廷的《菊花》诗 ,在各地广为流传 ,诗说: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懿宗咸通15年(874年)即懿宗迎请佛骨的后一年,王仙芝、黄巢等人领导革命农民转战12个省 ,长达十余年的革命运动终于爆发了(873—884年)。 这次大革命: 1、874年(咸通15年)王仙芝等人率数千农民在河南长垣起义,黄巢在曹州起兵响应。 2、878年夏 ,黄巢领兵10万从和州 (安徽和县) 攻入皖南 、浙江 、江西,随后攻入福建。 3、879年10月,黄巢又领兵50万 ,沿长江东下 ,进入皖南、浙西 、赣北。 4、881年1月起义军攻下潼关(在陕西)。不久,宰相卢携服毒自杀。19岁的唐僖宗逃四川成都,不几天,起义军占领都城长安。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登帝位,国号大齐。 5、884年7月,黄巢兵败在泰山狼虎山自杀而亡。 曾在千顷山“筑室而居”的无著文喜禅师正生活在唐宋农民大革命运动及“废佛”运动前后的时期内。 [传略] 无著文喜禅师,嘉禾朱氏之子。7岁入当地常乐寺拜清国禅师为师。在清国禅师的严格要求下,文喜专心研读经书10卷。后来去浙江越州(绍兴)学法华经,去天台山学文句 。文喜对经文能边学习边叙述并能对内容加以发挥。 唐文宗开成2年(837年),去赵州(河北赵县)学四分律。唐武宗开始“灭佛” ,文喜禅师就故意脱去僧衣 , 假扮成百姓 。其实内心的崇佛之心未变 。大中初 ,唐宣宗废除“灭佛令” ,文喜禅师就重新穿起僧衣,进入佛门。唐懿宗咸通3年(862年)至豫章(今南昌市)观音院拜见仰山(高僧名),仰 山让其常住并管理寺院中的某项工作 。4年后(865年)又回到浙江,来到大明山齐丰寺(唐宣宗赐额后改称慧照寺)为僧徒讲授佛经、戒律等书。去龙塘因恋其幽胜,欲筑室长居,后又说:“此地是果位人居住之处,五百年后自有肉身菩萨在此处建大法幢(寺院)”。遂移杖千顷、筑室而居。这时,正是唐懿宗在位时期。懿宗推行崇佛政策。在这一背景下,文喜禅师来到千顷山住持慈云院 ,对于创建仅十几年之久的慈云院从巩固走向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对于住持禅师的传承又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唐懿宗咸通10年(869年) , 文喜禅师应余杭地方官刘严合 、马徵等人之请而离开慈云院去余杭龙泉古城院(寺院名),达11年之久,即(869—879年)。其间,曾发生过唐懿宗耗资动众迎佛骨(873年)和黄巢领导农民大起义两件大事。 唐僖宗乾符6年(879年),起义军领袖黄巢挥师50万,顺长江东下,又一次与唐官军激战于浙、皖、赣三省的毗连处。于是,文喜禅师从余杭移杖湖州 , 刺史杜孺休请住仁王院前后9年。唐僖宗光启3年(887年) 。钱缪正任镇海节度使〈治所设于杭州〉降旨请师仍回杭州龙泉廨署(古时称官吏办事处为廨署)。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因威胜军节度使董昌和钱缪俩人同时推荐,致使文喜禅师得以受皇上赐紫衣两次 。 乾宁4年(897年),赐号“元著”(无著 :佛教语 ,不执着尘染 ,即高洁之意)。光化3年10月(900年),年届90高龄(811—900年)的无著文喜禅师示寂于余杭龙泉慈光院。11月,建墓塔于灵隐山西坞。 [传闻] 传说,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军势力大盛,转战于江南各地之时,文喜禅师从余杭移居湖州仁王院。这时,近地的田禾正闹蝗灾,百姓束手无策。文喜禅师即脱下袈裟挂于锡杖之顶,然后将它插在田沟中 , 并对下飞食田禾的蝗群厉声叱骂。结果,蝗虫统统翻飞而去 。 这年,这里千余亩稻田收成独丰,齐赞文喜禅师法力超群。 又传,唐昭宗天复2年(902年)8月,宣城守帅田頵响应杭州主将许思叛反朝廷,纵兵大肆抢掠,有兵士曾塌毁灵隐山文喜之墓塔,见已逝世二年余的文喜禅师之尸体,仍如活人一般坐于墓缸中,全身的毛发、指甲长得很长,节度使钱缪(907—931年封为武肃王),十分惊奇,即派遣副将邵志隆重祭奠后修好墓塔仍埋葬于原地。 [试说] 文喜禅师在年富力强时,历经过“会昌灭佛”的大动荡 ,当年事已高又亲历过黄巢农民革命的大变革,壮年时 ,则是在皇上崇佛政策相对稳定中度过的。 文喜禅师初入佛门时,得几位名僧的指点与督促,涉猎过多种佛门的经 、律书籍 。 学成后又去大明山等寺院为佛门弟子讲授佛学。把书本上的佛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深究与理解 。因此,文喜禅师是一位经、律知识掌握较为全面、理论与实践尚能结合的晚唐时期的一代高僧。 文喜禅师在“会昌灭佛令”被废除 ,全国佛教积极兴复,千顷山慈云院已从产生,巩固并走向发展的时刻 ,在55岁时来千顷山慈云院住持。这对慈云院的兴旺发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慈云院的佛灯长明不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在慈云院及其他寺院讲授佛学,对推动佛教界传播佛学知识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