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五位高僧与千顷山之断际希运禅师(黄檗禅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五位高僧与千顷山之断际希运禅师(黄檗禅师)
  [文摘]
  《昌化县志》(1924年版):“黄檗禅师 ,闽人也,创刹千顷,四方衲侣,从者甚众。大中(唐宣宗年号)末年卒” 。
  《龙塘山志》(道光3年版):“寻(不久)入唐山之大明,谒 (拜见)盐官国师(指悟空禅师 , 唐宣宗封悟空禅师为国师),分座接纳,后住千顷……”。
  《昌化县志》(1924年版):“(千顷山)龙兴寺……,唐元和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黄檗希运……,复从旧址,营建梵宇”。
  [提示]
  唐朝,随着佛教势力日益兴盛,寺院经济实力极厚,寺僧还积极参与社会上的土地兼并,促使大批农民两极分化 。贫苦农民有的逃亡,有的被迫出家为僧,有的向寺院租田做佃户 。寺院佃户能享受免役(不向国家服劳役) 、免税的特权。这样,寺院就直接控制着大批农民,农户控制愈多,寺院剥削的财富也愈多,一个寺院就是一个大地主 。 寺院还有自己的律法(僧律)和武装(僧兵)。他们可以不受国家任何约束,一个寺院就是一个“佛国”。“佛国”越多,对唐王朝的威胁越大。朝廷与寺院之间政治、经济方面的矛盾冲突也越多。于是朝廷的“废佛”之举已势在必行。
  唐武宗李炎(841—846年在位)独尊道教。他刚一即位就下诏规定:玄元皇帝(李耳)永生常在。李耳的生日称做“降神圣节”。生日这天朝廷放假一天,大小百官要象给皇帝祝寿一样在太清宫举行朝拜仪式,庆贺圣诞。武宗还把道教信徒赵归真等81人请进大明宫 ,在大殿造起九天道场(诵经和举行仪式的场所)为唐武宗修仙而举行受录(道教的密文)仪式 。道教信徒得宠,乘机攻击佛教,说佛教是外国传入之教,应予取缔,促使武宗决心废佛。
  唐武宗登位后就陆续废佛。到会昌(唐武宗年号)5年 ,武宗断然下诏:规定京城长安只留4寺,陪都洛阳2寺,各州留1寺,每寺留僧10名,其余寺院一律拆毁,僧尼一律还俗 。武宗还派4名御史大夫巡行天下,督促废佛诏令的执行。结果,御史所乘之车马还未走出京城,而天下寺院已统统被拆,足见百姓对“佛国”痛恨之深。这次废佛 ,全国共拆毁寺院4600余所,僧舍40000多所,僧尼还俗26万,寺院奴婢15万获释,没收寺院土地数百万亩归政府。这对佛教势力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此举,史称“会昌灭佛”。
  断际希运禅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来千顷山的。
  [传略]
  断际希运禅师,福建闽县人(今福州市) 。年少时来江西高安鹫峰山(后改黄檗山)出家。
  《祖堂集》说:“希运禅师举止大方,性格豪爽,小节不拘。额间隆起如珠,号称肉珠。出家不久,就来浙江天台山拜师。后又去上都(陕西西安)寻师,途中经一老妇指点仍回江西寻访百丈怀海大师。师问:“来干什么”?运答:“不为别的”。说着就跪拜百丈 ,并问:“最上乘的大法是怎么的” 。百丈好久不回答,运又说:“老是不说话,后人岂不断法种”?百丈微笑一下就转身回方丈室。希运紧跟在后,并说:“我是特地来的”。百丈终于开口说:“要是真的是这样,以后可别辜负我”。于是百丈收希运为徒。
  《传灯录》记述他曾参学过南泉山普愿大师和盐官齐安国师 (悟空是谥号,齐安是法号)。希运自己曾说,马大师(马祖道一)弟子中得“正眼”者只二 、 三人,庐山和尚智常是其中之一。由此说明,希运还曾师事过智常。可见希运师承的只能说是江西禅师,师长不限于怀海一人。不过这些师长能中他意的真是寥寥无几。《传心法要》记述,他曾大言“大唐国内无禅师”。又解释说:“不道无禅,只道无师”。
  希运在各地拜师学成后 , 仍回洪州鹫峰山(黄檗山)大安寺 ,积极从事洪州禅系的发展 。这时 ,大官僚裴休正任职于洪州。裴休崇佛,曾亲往拜谒希运。并赠诗一首 :“……愿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传何人 ?”以表达裴休愿拜希运为师的意愿。希运遂收裴休为徒。从此,希运的传禅事业受到了大官僚裴休的积极支持,声望也随之日增 。《禅宗史》说,当时“四方学徒,望山而趋,睹相而悟 ,往来海众常千余人”。因此,后人就称希运为临济宗的祖师。
  希运对洪州禅系的发展所作的努力并获得成功,是与裴休的积极支持休戚相关的。裴休,河南济源人,世代崇佛。其父裴肃曾任常州,越州刺史,浙东团练观察使等职。因此,裴休出身于官僚门弟。裴休自己官至户部侍郎,兵部侍郎 ,并任丞相5年,罢相后,仍任刺史、节度使,户部侍郎等职。而且裴休家族历代崇佛,有连续70余年奉佛不衰的历史。
  裴休崇佛,亦尊重师父希运。一次,希运去新安(约今休宁一带)入寺投宿,裴休正任官于此,得知希运到来 ,即前去拜见,行弟子礼。希运亦喊裴休之名而未叫官名。接着裴休就请希运去官府招待。裴休任官于洪州钟陵(今江西进贤县)时,正值武宗灭佛舆论正盛之时 ,裴休曾迎请希运至治所 ,便于 “旦夕问道”,又为希运解脱即将来临的“灭佛”之难。后来希运来到浙江,入唐山之大明“谒盐官国师。”悟空禅师以比其他门徒高一档次的礼节接纳希运。后希运移居千顷山。
  不久武宗服仙丹中毒身亡 ,唐宣宗继承帝位 。宣宗废除“灭佛”令,各地佛教寺院开始兴复。希运抓住这一机遇 ,在公众的支持下,通过布施、募化、助工等方式 ,在千顷山巅建造起雕梁画栋,规模宏伟的慈云禅寺(后改名为龙兴寺)。
  民间传说,在建寺之初,希运曾率领僧众利用当地树木 ,土地烧出99灶窑,建起99间房,其艰苦建寺精神可想而知。慈云禅寺的建成,标志着千顷山佛教的正式产生。“创刹千顷”的希运禅师也就当之无愧地被当地人们尊为慈云禅寺的“祖师”了。寺也因希运之人杰而灵。当时,四面八方的老衲新僧,朝佛香客纷纷涌入千顷山,千顷由此而知名。
  慈云禅寺的殿宇楼阁,红墙黛瓦掩映于千顷山的湖光山色之中,更增添了千顷山的迷人风光。于是一批批文人雅士,骚人墨客络绎不绝来此游山玩水,烧香拜佛。从此,千顷山的旅游业随着慈云禅寺佛教的产生而产生。正如当时一位诗人所吟的一首诗所说:“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楼阁耸万般 ,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诗不仅是对千顷山秀丽风光的描绘,更是对千顷山的佛教与旅游业当时已经产生的有力证明。
  后来,裴休任官于宛陵(安徽宣城) 。千顷与宣城相近,裴休又大建水西(寺名)精舍 ,礼迎希运去宛陵,向希运 “旦夕受法” 。由于裴休受希运的耳濡目染 ,后来终于进入空门(佛门)成为佛教信徒。
  《传灯录》记述,由于希运酷爱洪州黄檗山,故晚年仍回原山,后来,人们“还以黄檗名之”。《禅宗史》说:“大中9年(855年)示寂(西逝)于洪州黄檗山” 。大中11年(857年)谥号“断际”故人们称其为“断际希运禅师”。后又建墓塔,塔名“广业”。
  裴休将希运生前的一些言论整理成《断际禅师传法心要》和《宛陵录》两书流传于佛界。两书既代表了希运的佛学观点,也反映了裴休自己的佛学思想。
  黄檗禅师园寂后的34年(888年),唐僖宗李儇下敇封大德黄檗祖师受赐紫袍金带,并赐白金二百两付徒嗣……之诏。现复制诏文及黄檗祖师替容画像仍收藏于当地民间。
  [传闻]
  希运前往天台山拜谒贤师时,途中偶遇一僧,同行中俩人谈笑风生,不觉来到了一条河边 ,河中正泛洪水,那僧激励希运渡过河去,希运自知无能 ,说:“你要渡就自己渡吧”。那僧就踏水淌波,如走平地,衣裤不湿 。到了对岸又洋洋自得地回头对希运招手问 :“过来,过来!”希运肚内有气就骂道:“你这个自私种,自己渡过了 ,还来嘲笑我,早知如此,我非打断你的两条腿不可”。那僧人听后叹道 :“你真是个大乘气度的和尚(大乘,是初期佛教流行的派别之一 。自认为可以普渡众生 ,故自命大乘,与小乘佛派相对)。我的一切都不如你”。少顷 ,那僧人不知去向。
  [试说]
  黄檗希运是唐朝后期的一代高僧。他多方访师问道,博采众长,再融入自己对禅学理论的独特见解。在传禅过程中又运用自己“让弟子自修自悟”的一套特殊方法,虽有流弊,但仍赢得众多佛门弟子的普遍推崇 。后来经其弟子义玄(?—867年)在镇州(河北正定县)建立“临济禅院”,高扬黄檗希运传统的本家宗风 ,并对其禅学理论不断充实与发挥 ,终于正式创立了临济宗,成为临济宗的创始人,而佛教界一般都称希运禅师为禅宗南系临济宗的祖师。因此,希运禅师成了既是临济宗的祖师,又是千顷山慈云禅寺的祖师,是拥有双层“祖师”誉称的一代高僧。
  黄檗希运来千顷山后,广收佛徒并建成一定规模的慈云禅寺。从此,那些朝香礼佛的香客,拜师学经的佛徒,从四面八方源源不绝地望千顷山而趋。慈云禅寺内晨钟暮鼓之声不绝,弘法诵经之音回荡峦峰。慈云禅寺的建成不仅标志着千顷山佛教的正式产生,而且为千顷山尔后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废除“会昌灭佛”令后佛教的兴复,走在全国的前头。因此,他在当地百姓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许多神化他具有特异功能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盛传不衰。“天下名山僧占多”,我国有无数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除少数如湖北武当山为道观占领外(道观:道教的庙),其余大部分皆为佛寺所占。独具高山湖光山色风光的千顷山亦不例外。自慈云禅寺建成佛教开始兴盛后,一批批文人名士来此与寺院僧人广为交游 ( 交游风气我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就已盛行)。他们或涉足于深山绝谷,或出没于城墙湖边。这种“交游”的出现标志着旅游已经在千顷山产生。以后,随着时代的前进,佛教的发展,旅游亦随之发展 。到了宋 、元时期,一些畅游千顷山后的抒怀、题壁诗或游记等一些文学作品相继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千顷山已成为当地的一大名胜,历来都列为“唐昌十景”之一 。所谓“神池花暖”指的就是千顷山风光。

 
 
 
前五篇文章

五位高僧与千顷山之千岁宝掌禅师

五位高僧与千顷山之无著文喜禅师

五位高僧与千顷山之性空崇惠禅师(具胝禅师)

大般若经中“七觉支”之教育论

唯心唯物论与佛法

 

后五篇文章

重兴临济禅风,再树杨歧法幢

试论中国佛教戒律的特点

戒律与佛教未来

认真宏扬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佛教及佛教戒律

试论佛教戒律的形成及其弘扬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