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中韩第二届无相禅师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韩第二届无相禅师学术研讨会综述
  程 刚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10月14~ 16日,在素有“震旦第一丛林”之称的大慈寺召开了第二届中韩无相禅师学术研讨会。
  无相(684-762),唐代高僧,本为新罗国第三太子,于728年来到中国,后周游入蜀,拜禅宗五祖弘忍的再传弟子处寂为师,开创了四川净众宗一派,兴建了一批寺庙其中便包括大慈寺,在当时影响较大,为中韩佛教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去年4月8日大慈寺正式恢复对外开放后,韩国东亚西亚禅学研究所所长、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主编崔锡焕先生于去年9月中旬率团访问大慈寺,双方共同祭拜了无相禅师,并召开了首届中韩无相禅师学术研讨会,商定于今年举办第二届学术研讨会。
  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22篇,其中韩方4篇,中方18篇,论文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大慈寺的文化建设、无相及其弟子的禅法思想、无相及其弟子的行迹以及净众寺沿革、四证堂考证等。
  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师对大慈寺的文化构成做了阐述。他首先对历史上大慈寺的文化概况做了回顾。他指出大慈寺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有着庞大的佛教建筑群和众多的僧众、是佛教艺术宝藏,曾有大量的艺术珍品,尤其是壁画、是全国有名的讲经中心和义学中心、是古成都的观光休闲商业中心。说了过去的大慈寺,大恩法师接着又对大慈寺的美好未来做了瞻望,他提出要对大慈寺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扩建重建一批建筑,要花大力气,再塑佛教艺术精品,要发现、培养各种佛教人才,总之要使大慈寺重现昔日辉煌,成为现代繁华都市中的一颗“佛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向世山副教授也提到了大慈寺的文化建设,不过他是从成都五大寺(大慈寺、文殊院、昭觉寺、宝光寺、石经寺)更开阔的角度去谈的。在他提交的《成都五大寺在都市佛教中的角色定位》一文中,他认为五大寺过去都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在四川佛教史上有着不凡的贡献,而怎样把这种文化资源优势加以转化,使其对现实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却是一个难题。向教授认为五大寺院应各自找准自己的定位,体现自己的特色。具体来讲就是五大寺在外观形式上,既要保持传统又要融入现代元素,要利用区位优势,保持一方净土,引导中产阶级成为新的信仰群体,开展旅游业和慈善业,加强国际文化交流,逐步成为佛教文化研究中心。
  此次会议上,讨论最多的便是无相及其弟子的禅法思想了。这方面的代表性文章有四川大学黄德昌教授的《无相禅法管窥》、韩国东亚西亚禅学研究所所长崔锡焕先生的《无相和其以后的禅风》、韩国东国大学佛教学科高荣变教授的《三句和念佛的凝聚和扩散》、省社科院唐希鹏助理研究员的《无相弟子无住对其禅法的继承和发展》等几篇。黄德昌教授对无相禅法思想的渊源、内容及影响作了探讨。他认为无相的禅法思想直接来源于禅宗六祖慧能,而不是其师父处寂,无相认为应许弟子有“胜师之义”,他一方面直承禅宗教法,另一方面加上自己的体悟,从而创造了“无忆、无念、莫忘”三句总持门;他这一思想又影响了其弟子无住,形成了无住的中道观“无念”禅法;从慧能到无相,再到无住,“无念”禅法经历了一个由分(慧能)到合(无相),再到超越分合(无住)的过程。崔锡焕先生主要考察了无相的引声念佛法对法照的五会念佛的影响和无相本人在后世的地位。法照是净土宗第四代祖师,提倡五会念佛。崔先生认为法照五会念佛的渊源即是无相的引声念佛法,法照的五会念佛受到了无相的五更转修行思想的影响。除了谈到无相的念佛法外,他又谈到无相禅师作为唐代名僧,一直到现在还受到中韩两国人民的尊重与敬仰,尤其是在2001年10月学术界澄清了无相便是中国500罗汉中的第455位尊者后,无相的地位与影响进一步提高,成为中韩佛教文化交流的象征性人物。高荣变先生同样也探讨了无相的禅法思想。他认为无相是继楞伽宗初期的代表性人物慧可、僧那、慧满之后,把头陀行安家在中国的创始人。他也认为无住的三句总持门与其直系师父无关,而是直接承袭于从印度来中国的达摩大师,与黄德昌教授相比,他将无相的思想渊源又向前推了一大步。高先生也谈到了无相的引声念佛法,他侧重于对引声念佛的过程和结构进行分析,他认为无相的引声念佛法以声音—名号—实参为结构,是通过引声—念佛—坐禅三个过程来实现的。
  省社科院唐希鹏助理研究员对无相弟子无住的禅法思想进行了考察。他首先分析了无住将无相三句中的“莫忘”改为“莫妄”的作用,无住将“莫忘”改为“莫妄”,并将“莫忘”与《法句经》中的精进心相结合,更加彰显出无相三句言教的积极意义。接着他又从无住禅法思想本身分析了保唐宗没落的原因。他认为无住虽然大大丰富了无相的禅法思想,并开创了保唐宗一派,但他的思想中的过分强调无念、过分重体轻用的因素,却给保唐宗的发展留下了隐患,是保唐宗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四川遂宁的杨国品先生也对无住的禅法进行了考察。首先杨先生认为无住和克幽是同一个人(学术界还有克幽是无相的另一弟子之说),“克幽”为唐代宗给无住的赐号。杨先生认为无住不仅是四川禅宗史上而且是中国禅宗史上的一位贡献卓著、享有盛名的大禅师。
  在无相禅师及其弟子的行迹方面,韩国中央大学史学科的秦星圭教授探讨了无相的出家动机。在其《无相大师的出自和出家动机》一文中,秦先生结合有关史料,提出无相禅师出家除了通常所说的有志于佛门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宫廷斗争,无相作为新罗国的第三太子,很可能是在王位争夺失败的情况下出家的。尽管秦先生的这一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证实,但它使我们对无相禅师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同是考察行迹,西南财政大学的郑祯诚先生对无相弟子中的“长松山马”做了考证。宗密在其《圆觉经大疏钞》中,曾提到无相的弟子有“长松山马”、“遂州李”等人,但“长松山马”究竟是何人,学术界素有争论。杨先生引用大量材料,考证“长松山马”就是洪州宗的开创者、禅宗史上赫赫有名的马祖道一。长松山在今成都龙泉驿区,唐时有长松寺,马祖曾住锡过;马祖在出川前,曾在无相处受业。
  除了对无相及其弟子的思想、行迹考察外,还有学者对净众寺、四证堂等与无相有关的建筑做了考证。四川大学中文系的张勇博士在其《唐代成都府净众寺历史沿革考》一文中对净众寺的历史沿革、兴衰进行了考证。净众寺由无相创建,无相在其处说法多年。张博士从净众寺的始创说起,逐次介绍了唐、五代、宋、元时期净众寺的概况,并着重介绍了明代净众寺的改名和清代净众寺变迁、湮灭过程,文章材料翔实、图文并茂,给了我们一个净众寺发展变迁的概貌,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净众寺有很大帮助。四川三台县文物管理所文博馆员左启先生在其《梓州慧义精舍南禅院四证堂相关问题续考》一文中,对四证堂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考证。梓州即今三台县,慧义精舍南禅院是唐时建筑(现已不存),四证堂是当时院里一所供奉“益州无相大师、保唐无住大师、洪州道一大师、西堂智藏大师”四位禅师的纪念堂,另外与“四证堂”同院还有一栋“三休阁”,供奉了怀让禅师、道一禅师、智藏禅师等“洪州三大师”。左先生原已写过一篇相关的文章,所以本文名为“续考”。在文章中,左先生考察了“四证堂”及“三休阁”的名号含义、壁画情况及建筑遗址。他认为“四证堂”之“证”为“证圣”之义,即表示四位禅师俱已超凡入圣;“三休阁”之“三休”是借汉代三大名士来称颂洪州三禅师。左先生又通过引证,断定四证堂和三休阁中的壁画曾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最后,左先生认为现在三台城北长平山的琴泉寺观音殿即为四证堂旧址,在观音殿之后与观音殿相连的甘露阁即是三休阁旧址。
  除了上述文章外,还有关于无相禅师与木棉袈裟、大慈寺与中韩日文化交流、净众—保唐派与四川禅宗的关系等方面的文章,这里就不具体介绍了。总的来说,在此次会议上,与会大德、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无相禅师进行了阐释和研究,使我们对无相禅师的思想、行迹、派系、地位、影响等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收获。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学术会议是一次成功的会议,一次有价值的研讨。

 
 
 
前五篇文章

无相禅师纪念碑文

无相禅师在资州

大慈禅茶与无相禅师

无相禅师和木绵袈裟(一)

“纪念楚山禅师、能海上师”学术研讨会简讯

 

后五篇文章

中观、如来藏与华严

博学家洛桑土登尼玛(当代的米拉日巴)上师简史

观音势至来相告 后天八点去极乐--忆胡松年

觉囊巴·多罗那它生平简述

上师止贡掘藏者—峨瑟多杰(光明金刚)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