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江嵩云山禅师传 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慧光和尚于嵩云山大洪坡搭棚修行,为佛教传入洪江之始。相传慧光和尚在白虎洞与虎为伴,面壁九年修行得道,骑虎随云西去,后人有诗赞日:"丹裟驭虎随云去。" 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由愿如和尚及弟子于岭峰之下建老庵堂(嵩云寺),为今日妙音寺之前身。愿如和尚后见现大兴禅寺处,左青龙右白虎,前有两山为门,背靠群峰,凝为佛椅。叹日:"此山乃灵佛之地。"遂在此建大兴禅寺,形成上下院之格局,两寺均由老庵堂方丈住持。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3年)无意和尚入主老庵堂。明代已传至慧觉。《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慧觉曾东渡日本传法。清代中叶,老庵堂已是初具规模的曹洞宗禅宗分支丛林。 清同治、光绪年间已传至曹洞宗四十一世求缘真老和尚。求缘真老和尚于民国六年(1917年)丁巳圆寂。(墓碑现存妙音寺),后有静尘,妙性承法。 上世纪二十年代兵祸匪患连年,加之又遭回禄之灾,老庵堂殿宇寮房逐渐毁坏,原址不复存焉。 二00二年四月,比丘释登定,居士聂国珍暨四众弟子发宏愿修复老庵堂,定名妙音寺。在原址开山辟地,鸠工庀材。经数历寒暑,一座规模初具的曹洞宗丛林已展现在世人眼前。妙音寺左右群山环抱,树木葱茏,前面视野开阔,俯瞰洪江,城廓俨然。两水(沅水、巫水)围绕如一幅太级图。青山绿水,群峰逶迤。妙音寺座落其间,真乃洞天福地,人间净土。 妙音寺现已建成山门、天王殿、东西寮房、客堂、钟鼓楼等九处建筑。土地总面积120亩。计划还将兴建大雄宝殿等四大主体建筑。届时妙音寺将成为湘西最大的曹洞宗丛林之一,也将成为洪江佛教旅游新的壮丽景观。 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自彻超琛禅师(1639—1709),四川简州吴氏子。临济宗第三十三世,破山海明法孙,澹竹行密法嗣。 中岁出尘,依大随白鹿寺澹竹行密削染,深得法要。 嗣法后,初开法紫微山,作偈云:“亘古日东出,元归西埯没。逢寅但早起,遇亥将肱曲。应用有些子,古今无所属。他时解翻身,跃出狮王窟。”(见《锦江禅灯》卷十一) 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秋,出住湖广会同县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将曹洞宗祖庭,改为临济宗道场。临冬结制,小参:“禅不假修,施用现成。道不假学,本自圆明。须是恁么人,方说恁么话;不到恁么时,必须要大歇。诸昆仲,还知大歇的消息么?”良久,云:“挨到水穷山尽处,回头撞着本爷娘。”(见《五灯全书》卷八十八) 康熙四十八年(1709)冬,寂于洪江嵩云山,塔于大兴禅寺后。有法嗣宇鹏明广禅师,出住黔阳县南三十里之尖坡大隐寺。寺创自明初洪武年间,由邑绅向宗彝捐建。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癸卯秋,玉元禅师偕曾氏重建。康熙三十七年(1698),宇鹏明广禅师扩建殿堂楼阁,并建浮屠于寺右,时号“中兴祖师”。 洪江嵩云山临济宗法派传承表 临济义玄—兴化存奖—宝应慧颙—风穴延沼—首山省念—汾阳善昭—石霜楚圆—杨歧方会—白云首瑞—五祖法演—圆悟克勤—虎丘绍隆—应庵昙华—密庵咸杰—破庵祖先—无准师范—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千岩元长—万峰时蔚—宝藏普持—虚白慧旵—海舟普慈—天奇本瑞—无闻自聪—月星德宝—幼有正传—密云圆悟—破山通明—澹竹行密—第三十三世自彻超琛—宇鹏明广 洪江嵩云山临济宗源流演派 祖道戒定宗,方广正圆通。行超明实际,了达悟真空。 现存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清乾隆二十六年由洪江高僧百祥善撰写、靖州庠生陶元超书丹的《三代贯叙塔碑志》,记载了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曹洞宗的源流。 三代贯叙塔碑志 那伽愚法叔百祥善焚香撰敬 靖州庠生陶登岍元超氏谨书 嵩云山,自无意祖师所示迹,之后,罕聆传志。本朝初,觐至月环和尚,道彻古今,慧觉去来。后至高足颖悟禅师,三关融通,五蕴澈亮。嵩云丛席,至公渐立。规模既敞,从顾逾万,师徒相沿,俱属人也,建塔此山。所付门人不一,惟三歧先尊,颖长徒;明亮先实,悟晚嗣;歧超先表,和尚法子,皆一代宗匠。 明亮,讳先实,江西吉安府万安县游氏子。顺治戊子年九月二十七日寅时生。贸易于斯。为人好善乐施,慨然有出世之思。康熙乙巳年三月八日,授嵩云山颖老和尚剃发。之后,于己丑年,参莲月、语嵩、福聚、莲舟。于莲舟和尚座下,乞授方便三衣具戒。庚子年腊八日,受本师源流、拂子、衣钵。康熙九年庚戌九月初九日酉时示寂,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四。荼毗,舍利入塔。 普惠,讳行智,祖宦迹于河南,后随难民往常德武陵。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八月二十一日寅时生。康熙戊子年四月初八日,于嵩云山明亮和尚祝发离尘。己丑年佛成道日,诣鸡田山青铨和尚座下,求授方便三衣具戒。乙巳年佛成道日,受本师源流、衣钵。于丁未年腊月初五日亥时,化假归空,世寿三十岁。荼毗,舍利拾贮,寿器寄墓为坟。 徒叙宝印,讳深源,系常德武陵何氏子。丙申年七月十四日申时生。母怀腹时,食不茹荤。于庚子年佛诞日,父母舍入空门,授普惠禅师剃发出尘。丁未年,不料师寂。庚申年受比丘净戒。甲子年佛成道日,诣芷江罗山歧超伯祖座下,圆满菩萨大戒。复次,戊辰年,蒙三翁和尚代付源流、衣钵。己身事毕,师塔挂心。爰师存积遗金置田庄、修静室,以作修行之便。嗟吾师叙异将师虎踞,更变聊存之金建师塔,用讵一罄失所。以塔业两悬,始劳师积中负,徒心继欲广建设之。犹恐岁歉莫偿,徒岂奈何?非不忠世祖,至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而杳已矣。继之后,伯祖往观师墓龙寝。不安,指印,请师入祖塔左庐安置。待宝印后终之日而入之,以作三代共塔同安。之后,霜寒雪烈,几饰重华,方致可观。因卒辛巳年,命叙溯已往之由,继将来之裔,乃刻骨铭心,以勒石碑,令后乳有传述焉。后纵或有沧海桑田,兹举为铁案之不更也。印于癸未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预知时至,而赴极乐矣。僧腊四十三,世寿四十七岁。荼毗,舍利迎入祖右。三德同栖佛左。 常闻,永谛梵音。受地脉之效灵,佑灯枝之灿烂。其来由皆自本朝初年,所赖愿公开青云山,以本分念佛为是。开示一方衣钵规矩,绳尺门风,戒德宛然。源流衣钵,若瓜瓞之秀标;拄杖拂子,似湖海之荡漾。宝印及徒述、信者等,皆竭诚朴素,悉效乎先遒。述怀不及信,亦恪诚善,未枚紊繁,难阙删已矣。爰籍管城,恭疏小引。又从偈而颂之云: 月临星朗,颖澈大乘;明心见性,普证无生。 宝玢光耀,龙起欢吟;青云法脉,继续嵩兴。 森严塔寺,钟鼓雷音;千峰罗列,万岫遥迎。 层峦耸翠,地脉效灵;葱茏佳木,环绕丛林。 寿昌衣钵,永觅传经;灯荣授俗,悠远流金。 超凡入圣,无意有跟;三师同塔,永佑后人。 嗣法门人:纯清照、述学成、信学就、俊学然、正学续 嗣法徒孙:无我相、延龄遐、朗照晃、德照、超尘迥 应照念、玉照碧、瑞照麟、无霎安、无尽渡 净照智、开照定、可传芳 嗣法重孙:显忠义、显杖机、显耀如、显定戒、显真仙 显悟彻、显方衢、显敬诚、显江湖、显忝禅 嗣法曾孙:慧嵩 圣嵩 嗣法鲁孙:遐高醒、青高心、贤高圣、万高观、盖高胜 一高皈、闻高指、云高柏 嗣法玄孙:祥灵开、祥云光、祥寿圆 嗣法玄远孙:优昙华 乾隆二十六年十月初五日吉旦立 嵩云山大兴禅寺祖师肉身殿,原有殿宇,以久年倾颓。 民国十三年,得黔阳商顾君汉民倡资修葺,改良建筑,焕然一新。民国十九年(1930)庚午,嵩云山大兴禅寺祖师肉身殿被回禄所毁。民国二十一年(1932),僧谛闻募集钜资,鸠工重建。僧谛闻撰有《嵩云山后殿奉祀》碑记。 嵩云山后殿奉祀 (民)僧谛闻撰 郝祖师肉身活佛,灵应无比。原有殿宇,以久年倾颓。 民国十三年,得黔阳商顾君汉民倡资修葺,改良建筑,焕然一新。但以工匠不佳,改良而反以失妥,人皆非之。欲改革之,而不可得也。 庚午秋,忽焉为回禄所毁,幸佛身救出无虞。惟时当白昼,不知为所自来,一时群以为异。或以为构造不良,理宜更易。天心人意,其亦有同情乎?十绾绅董等,于以仰体神人之同意,立为恢复之良谋,募集钜资,鸠工重建。时不数月,功即告成。 特以众善慷慨,输资功德,自不可泯。爰将乐善芳名,以及捐资数目立石铭碑,胪列于后。冀垂久远,以志不忘焉。是为记。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吉日 后有普泽法镜禅师住持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于民国三十六年开期传戒。隐居湘西洪江的原同盟会元老刘揆一为之题词。 普泽法镜禅师(1891—1968),云南丽江人氏。清光绪十七年(1891)辛卯四月初七日生。童真入道。25岁受具后,广参诸名宿。1930年驻锡鸡足山悉昙寺,剃度湖南怀化的觉空光钰、邵阳的觉早光铣、四川大足的觉利光胜等人。1941年后,来洪江嵩云山,住持大兴禅寺。携徒觉空光钰、觉早光铣、觉利光胜及徒孙万清永铠(湖南湘乡人,光晤徒)等同住。1944年秋,芷江景星寺传戒,普泽法镜禅师应请为尊证阿阇黎。1947年四月,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传戒,普泽法镜禅师任得戒大和尚。请绥宁县永乐庵正济常周任羯磨阿阇黎、洞口县观音阁镜澄普超任教授阿阇黎、洪江嵩云山都监普清乘道任正训阿阇黎;洪江嵩云山监院自然照宗、芷江龙头寺住持宏规正大等任尊证阿阇黎。传戒期间,作《嵩云山同戒录序》。并为比丘尼严善,优婆夷光圆,比丘尼念如及领沙弥尼妙光、妙香、妙真、妙净、妙智,优婆夷光刚,洪江居士林林长申濂清、副林长朱月池等来山求法者,作《上堂》、《法语》、《开示》等,并作《传戒讲律开示讲话》。 传比丘戒上堂:“万象森罗本无因,心佛众生原不二。妙矣哉!虚虚玄玄,绵绵密密。听其言而无声,观其形而无相。无头无尾,无形无相。体备于己而不可离,原出于天而不可易。言其大则含吐十虚,犹若片云,放之则弥于;言其小则行藏芥子,俨同沙界,卷之则退于藏密。万法皆从此出,十方亦从此生。事理交彻,性相融通,无不从此法流。一为无量,无不还归此法界;无量为一,表一体而随缘显相。乃至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请问诸上座:这个是什么东西呢?”良久,云:“默然无言识,不再审何如。今有诸沙弥、沙弥尼等,来山求受三坛净戒,顺求觅心一句,如何答呢?”挥一挥拂子,云:“咦,巍巍乎,荡荡乎,强立而名曰性,其有成功曰心。” 普泽禅师工诗文、善草书,与当地名流交往,诗文唱和。有《洪江嵩云山普泽禅师语录》八卷、《洪江嵩云山普泽禅师诗集》八卷。 镜澄普超禅师(1904—1969),武冈洞口人,俗姓唐。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五月誓死日。幼投洞口观音阁,依能彻照慧禅师披剃。圆具后,回寺侍师,佐理寺务。后继席观音阁。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传戒,普泽法镜禅师礼请镜澄普超任教授阿阇黎,作《嵩云山同戒录序》云:“······今洪江嵩云山者,湘西之一名胜也。钟灵(每+梳-木)秀,瑞气凝祥。明初洪武年间开山愿如和尚、万历年间中兴无意祖师、当代方丈普泽法师,悲世时之日非,怜僧伽之颠沛,遵佛正范,宏开戒法。今普泽法师于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传戒,定五十三日为期船,新一班释子,作佛教中流砥柱,荷如来家业。究重三藏救世教义,阐扬八德大乘精神,慈悲济世,戒律导人。上弘佛怀,下利群生。可谓佛戒之序云耳。都梁衲子镜澄序于嵩云山教授室。” 一九五○年,携僧尼弟子众等二十余人,入住洪江嵩云山,将禅宗道场改变为净土宗道场。后又组织生产小组,乘法任组长。文化大革命时,被红卫兵将之脖子上吊牌游街,暴晒终日,结果被活活整死。 乘法通才禅师(1915—1996),字乘法。俗姓张,名宏日,系邵阳洞口三门人。诞于民国四年(1915)乙卯十二月十八日。民国十年(1920),师六岁,随母住庵茹素。到十四岁依洞口观音阁镜澄普超和尚披剃。十七岁圆具。因颈生瘤,知为宿孽,遂发心燃指供佛。三月后,疾消。复返观音阁阅藏三年,于《方等》、《般若》、《法华》、《涅槃》着力颇多,对《维摩》、《上生》、《圆觉》诸经多有入处。之后,辞师外出,结庐茅庵。断炊,唯以粽子为食,长达三年。后返寺,仍侍恩师。民国二十八年,嗣法镜澄普超,为临济正宗第四十一世,碧峰下二十二世,突空下第十六世孙。 壬辰岁,师年三十八,随镜澄普超和尚入住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先师随师翁镜澄普超和尚入住大兴禅寺后,继承百丈禅师农禅并重之风,组织种植及织布小组,以图自养。丙午乱起,被勒令还俗,僧团解散,寺院由茶场占有。师就职洪江中医院期间,坚持独身素食,打坐念佛不缀。癸亥秋,受众请,回归本山,重兴祖庭。师遂召回原寺僧尼,新收出家徒弟数十,皈依弟子数千。重修弥勒殿、功德堂、莲池会,将大雄宝殿予以修缮。丁卯岁,任洪江市佛教协会会长。庚午岁,任怀化地区佛教协会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理事。壬申秋,于寺对众敷讲《维摩诘经》半月有余。师博览群书,对《圆觉经》独有领会,且于书眉作了批注,是为自己心得所在也。心照是师关门弟子,虽于同门居尾,亲师日促,却独得闻师宣讲《上生经》,对心照专攻弥勒净土,起了重要影响。 一九九六年丙子腊月二十日,示寂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湖南、贵州弟子前来参加圆寂法会的数以千计。塔于嵩云山大兴禅寺祖师殿后。 绍敏心丽尼师(1969— ),讳心丽,字绍敏,密名央吉,密号真乐(格鲁派)。俗名罗永秀,湖南会同县团河人。生于一九六九年三月。一九八七年礼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乘法通才禅师为师。一九八八年披剃后,于九月十九日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依一诚大和尚圆具,虚云老和尚沩仰宗法嗣、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住持圣一禅师任羯磨阿阇黎,虚云老和尚沩仰宗法嗣、云居山真如寺首座和尚满觉宣云禅师任教授阿阇黎。一九九○年,往广东汕头市佛教僧伽培训班学习一年,毕业后又入广东潮州岭东佛学院进修,毕业于一九九三年。到一九九五年,前往四川色达县喇荣镇,在五明佛学院学密。四月二十八日,皈依寺大吉活佛(索达吉堪布),取法名央吉。一九九六年腊月,乘法通才圆寂后,为师守塔四十九日,以报师恩。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于福建福州市崇福寺增戒。之后,遍参诸宿,先后住云南鸡足山、山西五台山、重庆缙云山、西安卧龙寺等。其间,曾数回洪江嵩云山大兴禅寺小住。二○○一年后,定住洪江嵩云山,对信众开示净土、禅宗、密宗法门。师持戒谨严,笃行励志,精勤不懈,缁素咸钦。 宗逸心照禅师(1965— ),一名明夷,字宗逸,号崇照,湖南龙标苏园人。生于一九六五年乙巳正月十二日子时。将诞之夕,母梦龙绕屋三匝,长吟而去。惊寤而诞,遂名龙生。祖视予,甚喜。取字砚香,名仲。长兄仁,次兄仕,予仲,皆祖命焉。大弟佃,小弟化,父命焉。大弟及长,不喜佃,易名伸,欲顶天立地、上天入地,不乐困守田庄耳。长姊凤,次姊凰,亦祖命名矣。 本生陈留世家,迹发开封。晋分南渡,乔居乌衣巷,祖行朱雀桥。朝代更替,兴废交容。至唐出皎然,至宋出佛印,一门两代,诗僧递传。俟至余诞,佛法消匿。幸家有藏书,古籍斑黄。检阅家谱,九代书香。 幼,喜读书。演义、小说,常杂陈床头、案前。如厕行路,皆手不释卷。十岁,依式填词,多有发表。离开学校,往来工厂、学校间。亦曾放舟江上漂流扬子;亦曾遁迹山间品赏烟霞;亦曾肩一身行囊,行脚巴、蜀、黔、粤;亦曾揣一纸陋文,求职穗、深、漳、夏;亦曾于锦城授人以柄;亦曾于羊城遭人以掠;亦曾在星沙投考戏院;亦曾在镡城创办宾馆;亦曾在王少伯送客处吟风啸月;亦曾在魏了翁流放地吹笛放歌。 至乙丑暮,经湘、黔、渝,入川,往来宜宾、泸州间,流连月余。丙寅春,自渝州乘舟下。不见猿啼月,不见女迎王;不见丈八蛇矛在,不见鬼城阎王来。穿三峡、抵宜昌、转枝城,乘直快南下。返家乡,径投湘西第一山剃染。于是百城烟水眼前过,历代圣贤心中居。 初上嵩云山,面谒乘法老和尚,寒暄之余,戏言:“若我出家,拜你为师,肯么”?其应声而允,遂栖身斯地。未出家前,阅禅宗历代公案、语录,心生踊跃。每见心仪祖师,必拈古颂偈。老和尚亦每每以其悟偈呈阅,心照只是不肯。曰:“见地未透,格律失严”。予又每每以临济之喝对师,而师如沩山,只是慈祥的笑。而今忆当时情景,想师已化去,不禁潸然。 居嵩云山月半,即恳师剃落。得师举刀,师兄心无施衣,遂现僧相。行脚五溪诸山,再踅身东进,访湘东、赣西名山。朝庭祖庭之后,漫游江、浙,往来皖、鄂。湘、黔诸寺,皆在脚下;巴、蜀诸山,尽在眼前。行脚多年,未遇有可意者。只是在创办报纸杂志之余,撰写论文,间或以游记、诗词,将心中影象一一绘出,似幻似真,亦虚亦实。 初诵《金刚经》,每有入处,身心如电触,须发皆震颤。至“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之句,恍如旧习,与须菩提感同身受。至“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句,感恩之情不禁涌出,至心诚恳顶礼膜拜。当读至“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四句偈,顿觉空性朗朗,妙谛明明。读至“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偈时,浑不知身在何处,生在何时,心在何所,觉在何方。于是大起疑情,至心参究。一至七日,精勤不懈。至后来,因“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赞词入眼,不禁欢欣踊跃,通身庆快,有如桶底脱落。山河大地,过眼云烟,皆历历在目,又廓然无迹。 于是由《金刚经》发慧,于《圆觉经》得的,因《维摩经》而由理入事,到后来诵《上生经》而契证事理圆融,因是而择抉弥勒法门,志宏慈宗大业,以慈宗开山道安大师、慈宗中兴玄奘三藏、慈宗集成太虚大师为楷模,毕生事之。 2000年后,于赵州古佛道场圆具,亲炙虚云老和尚法嗣净慧禅师。感其慈和,事为亲教授。遂依师嗣为临济宗第四十六世,云门宗第十四世。兹后,每倦旅归来,必亲聆法要。尝见诸所付源流,皆以镶名七绝为主,于格律颇有造诣,益发敬之。爰当今丛林,以诗名世之老宿,仅茗山长老诗书俱佳外,其他诸人,不过依样画符、图虎类犬而已。放眼当今丛林,内外皆通者,凤毛麟角矣。心仪古代高贤,感喟时人,不禁摇头而已。 佛历二五四七年季秋,予假道铜仁,往梵净山一探古佛道场。欲振兴弥勒法门,开辟弥勒道场,寄厚望于斯焉。因是,有《梵净山佛教考》之出炉。现返沅州虎榜山景星寺,恢复“湖南慈宗学会”,撰写《五溪禅灯录》、《怀化佛教史》、《景星寺志》等。出版有新诗集《伞形寂寞》、散文集《懒散的阳光》以及古典诗词集《乙亥诗词存稿》等。并有作品入选多种诗选,且多次获奖。同时还出版有《慈宗简史》、《兜率的鼓声》、《湘西佛教简史》、《慈宗朝暮课诵仪规》、《熏修慈悲弥勒宝忏仪规》、《明夷法师佛学论文集》诸佛学专著等,以及许多佛学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