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天台佛学初探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天台佛学初探
  摘要:天台宗是佛教东传后在我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它在我国佛教史上源远流长,对各种不同宗派、学派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广泛流传。本文主要浅述天台宗的起源和一点关于教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对于我们理解佛教的本土化将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天台宗;止观;判教
  天台山位于浙江台州天台县,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名山之一。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天台宗是我国最早形成的佛教宗派。天台宗远承释迦牟尼的教义,以印度《法华经》为宗骨,故又称法华宗;与此同时,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道的义理和修持方法,表现了汉民族宗教简明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天台宗在我国佛教史上源远流长,对各种不同宗派、学派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日本和朝鲜也有广泛流传。
  一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消化吸收,加速了民族化的步伐,并开始了它在中国的全面繁荣发展时期。陈隋之际,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佛教宗派——天台宗。据佛教史书记载,天台宗早期的传法世系为: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这就是所谓的“天台九祖”。但天台宗的创始人应是智顗。龙树是印度佛教中观学派的创立者,将他作为天台宗的初祖,不免牵强,带有“攀龙附凤”之闲,但是智顗之前的慧文、慧思以禅法传承,是天台宗的先躯,则是可以确认的。从直接的师承上说,智顗的天台学说,源于慧文、慧思。慧文是中国北朝、魏、齐之际在北方地区聚徒坐禅具有一定影响的禅师。他一方面奉行北方普遍遵行的禅法,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的禅学见解。他的禅法主要的特点是“多用觉心”,意为通过禅定修习,由定发慧,发现本觉心性。这一观心法门(法门,即修行的方法)具有将宗教理论的悟解与大乘禅学的实践加以结合的特色。
  慧思,青年时期以《法华经》为依,是个严守戒律,注重苦行,认真实践的北方禅师。见到慧文以后,受其影响,一方面保持着北方禅师苦行坐禅的传统,另一方面则加入了“定慧相资”的内容,开始了对“观”的重视。他开悟的内容是“法华三昧”、“大乘法门”。随后他在淮南、南岳等地弘法,在这南迁弘法的过程中,他的禅学日趋完善,并受到社会的充分重视。慧思以北方禅师的身份来到南方,有效展开南北佛教的融合统一活动中,他止观双修,定慧并进,有力地推动了传统禅法的改造,丰富了传统禅法的实际内容,为智顗以止观为核心的天台学说及其实践的完成奠定了基础。
  智顗,人称智者大师,出身名门,因目睹家破国亡,生灵涂炭,遂于十八岁时出家学佛,求取精神解脱,并以此报答帝王和父母的世俗之恩。他诣慧思禅师学禅法,后在浙江天台山实修九年,逐渐形成了天台宗的初步规模。天台隐居,完成了智顗对中国佛教的反省,开辟了克服佛教危机,摆脱了末法影响的道路,这条道路即统一南北佛学,加强止观实践。同时,智者大师长期定居于天台山,使天台山成为他和弟子们佛教活动的中心,随着徒众的迅速扩增,宗派的规范制度也开始形成。天台宗以天台山命名,足可见智顗在天台山修行时对他思想上的影响。陈后主时,智顗离开天台山,来到金陵,开始了全面弘扬天台佛法时期,他的弘法受到陈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陈被隋灭后,隋朝统治者非常敬佩智顗的才德遣使相邀,而智顗对新统治者表现了不合作的态度。于是他离开了金陵,到庐山及荆州地区,展开弘法活动,完善了天台止观体系。后来智者大师回到天台山,并圆寂于此山中。智顗作为天台宗的创立者,他的佛学既是对现实社会苦难根源的探索,又是对末法时代诸多不幸的冷峻思考。现代宗教思想家帝里希说“宗教是人的终极关切。”智顗的思想正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智顗奠定了隋唐佛教的基本性格,他在当时复杂的政教关系中,把中国佛教推进到宗派鼎盛的时代。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了我们现在常说的八大佛教宗派:天台宗、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唯识宗、律宗、密宗。
  二
  天台宗的重要理论主要有止观思想和判教说。
  止观思想在天台宗中有突出地位,它是天台宗的精髓所在,宋代僧人甚至认为“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天套教”,天台宗因此也被称为“止观宗”。止观即定慧,亦即禅定与般若。止是屏除妄想,息心澄虑而入于正定,观则于心所系定之境集中观审以起智慧,它来自于小乘禅法,就是通过观察来明白四谛,所以在佛家的眼里它是一种无止的智慧。观也是由沉思而领悟的一个过程,它的特点是通过静思而不是语言讨论来达到涅磐[般/木]的境界。实际上,这也是佛陀所走过的路。
  天台止观学分为三种止观,即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它的核心是“一心三观”和“一念三千”。所谓“一心三观”就是同时要看到空、假、中三个方面。我们知道,所有佛教的一个共识就是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成时实际上未曾多出什么,比如三根木棍用一个绳子扎成一个架子,这个架子只是那三根木棍一条绳子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散时,架子散了,也未曾失去什么,还是那三根木棍和一条绳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架子是空的。然而架子是存在过的,这便是假有。比执着于两者中的任何一种,叫中道。天台宗的宗卷里说“观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所谓的一心三观。如果说一心三观表明了作为主体心与客体本质的关系,是一种深度,那么一念三千就表示主体对客体广度的包容。一念三千是“一念心具三千世界”的略称。一念,即一念心、一心,指心念活动的最短时刻;三千,即三千世间,包括宇宙全体、整个世界。
  在智顗之前,大小乘禅法一直并行不悖。小乘禅法以五停心观,四念外观为主,大乘禅法则以各种三昧法为主。禅法之间繁简不一,但都没有像天台宗那样约化到“止观”。天台宗的止观学说对后来的宗派尤其是禅宗产生了重大影响。“止观”原意为止息散心,观想简择,获得般若智慧。止观学说包含着发掘禅者的主观潜力。在这一点上,止观学说和禅学是相通的。禅宗的许多著名禅师,多属先前天台宗的徒众。因此,禅宗中鉴戒了不少天台宗的见解。
  天台宗教哲学的另一重要思想是判教说。南北朝以后,大量佛经介绍到了中国。由于传译时间的不同,所传典籍芜杂,人们逐渐发现各种佛典的内容有差异,思想不一致,从而引起教团内部的矛盾纷争。为了调和各类佛典之间的矛盾,克服佛教内部的理论分歧,并以此抬高本派的地位,各派先后建立了自己的判教体系。所谓判教,就是教相判释。也就是佛教根据各学派自己的观点、方法,把所有佛典和教义加以系统批判、整理,对它们的意义和地位重新作出评价和安排。天台宗的判教学说主要是五时八教的判教论。天台宗的五时,即佛成道之后所说的各种教义的过程在总体上分为五个基本时段: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磐[般/木]时。八教,传统上又将其区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知顿、渐、秘密、不定为“化仪四教”,它是佛教化众生所用之仪式方法,譬如药方。藏、通、别、圆为“化法四教”,它是佛教以化仪四教化导众生的教理内容,故譬如药味。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判教学说不仅体现了天台宗以《法华经》为宗骨的宗门旨意,也充分体现其“教圆”的基本精神。天台宗的判教思想对后来的一个重要宗派“华严宗”产生了重大影响。华严宗的判教,基本上是在天台宗判教的基础上成立的。法藏弟子慧苑在《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中说“贤首借天台四教,立五教判,加之未曾见于天台之顿教。”就是说华严宗所判的“五教”,只是在天台宗“四教”之外增加了一个顿教。
  天台宗在智顗之后,他的门徒不断创新,保持兴盛,灌顶,湛然不断地完整天台宗的思想体系。湛然时期,天台宗开始在北方有了广泛流传,天台僧人屡屡北上。稍后,鉴真大师东渡时携去日本各种典籍中包括了天台宗的主要教典。后来最澄、空海、圆珍等入唐求法,在天台山学教义,回国后弘传此教,形成了日本的“天台宗”。十一世纪末,高丽僧侣义天入宋,学天台教义,回国后创立了高丽的天台宗。天台宗的名望超越国界,流传海外,对东亚地区的佛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潘桂明著:《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宗派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严耀中著:《江南佛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曾其海著:《天台佛学》,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
  董平著:《天台宗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前五篇文章

中国律宗传承及其发展

止观学说体系

往生与临终关怀——佛教净土宗的生命伦理观

王阳明排斥禅宗契入天台

天台宗的“一念三千”说

 

后五篇文章

天台宗止观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

沩仰宗禅法述略

《台州文化概论》——天台宗佛教哲学

《成实论》中的二谛思想

曹洞宗的创立和发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