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祖与中国禅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06-4-4) 文豪 2005年8月26日至27日,“马祖与中国禅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马祖道一的诞生地——四川省什邡 市召开。这次研讨会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什邡市马祖禅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的学者和北京、陕西、吉林、四川、福建、广东、湖北、云南等省市及香港、台湾地区的专家及宗教界人士共11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和尚致开幕词,国家宗教事务局杨伯明副司长和四川省宗教局王增建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主持了会议。与会代表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一、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杨曾文教授认为:马祖的禅法虽延续慧能以来的“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的宗旨,但确实具有自己鲜明的特性,主要有1.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和所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把“即心即佛”与“三界唯心”一切皆是心法结合起来讲众生达到觉悟的依据;2.“道不用修”和“平常心是道”,不修是在体认自性前提下的放弃取舍意向的自然而然的生活和修行,而平常心就是在这一过程中保持“无造作”、“无所得”的自然心态。 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教授指出:马祖道一倡导“即心即佛”,它所体现的意义是1.“即心即佛”是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典型表述;2.众生平等,皆有佛性;3.即心即佛具有本净、始净两重意义;4.为破除对清静心的执著,禅宗强调即心即佛之“心”乃是超越凡圣之心;5.对即心即佛的深信不疑,是禅宗开悟的径截法门;6.从心净本净、去染成佛的本体论来看,即心即佛是明心见性禅门旨归,从应机说法旋立旋破的方法论来看,即心即佛是应机说法的权巧方便。 韩国东国大学中文系朴永焕教授认为:“无心”就是无所谓“作意”“不作意”之分,无念可起,无心可用,甚至连本体寂静的清净心也被排遣。 中国佛学院教务长向学法师指出:道一的禅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基本上是采用了波若中观的根本教义和手段,“即心即佛”就是从世俗谛上对心佛的肯定,随顺世俗提出心佛的存在,引导学人建立起“自心是佛”的信心,是为方便假名;而“非心非佛”一方面是在缘起假名所显示心佛皆空的真谛意,另一方面是为了破除学人分别于心佛而作的种种分别;“平常心是道”就是不落于空有两边的“中道思想”,也是为了避免学人产生空有、即非两边的执著而提出来的中道行。 厦门大学刘泽亮教授对“平常心是道”诠释为:是一种人生哲学,要肯定自我,否则,自信难以确立,但同时又不能执著于自我,否则难以得解脱自在。 武汉大学哲学系麻天祥教授指出:马祖道一所阐发的“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是对禅的否定性与超越精神的充分表达,也是对禅宗超二元对立的自心的认同,为禅宗世俗化的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马祖道一生平及事迹 日本爱嫒大学邢东风教授就历史上没有留下多少关于马祖生平事迹的记载,而仅有的记载中还有分歧的现状,他根据历史上的文献记载并结合既有研究成果,对马祖的生卒年、出生地、落发地、受具地、剃度时间、师门所系等进行了考证,并提出:如果能辅以马祖遗迹的实地调查,或许可以取得更加充实和更具实证性的收获。 北京师范大学徐文明教授对马祖道一生平的如下问题进行了考证:1.僧腊,2.早期师承,3.从学怀让的时间,4.弘法的四个阶段。 日本驹泽大学石井公成教授认为:马祖不仅重视《楞伽经》以及《二入四行论》,其有关心的议论则彻底基于《楞伽经》,不过,其并未为经文的脉络所束缚,在重视现实的心行的同时,进而欲展开富有生机的禅,如此的倾向,不光为其弟子,甚至为其徒孙的黄檗西运所继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黄夏年教授指出:马祖道一从罗汉寺走出,到了湖南和江西等地,创立了洪州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1200年后,又有一位从罗汉寺走出的僧人, 在浙江宁波地区践行着马祖的事业,最后成为弘化一方的著名僧人,这位大师就是桂仑法师,从罗汉寺走出的两位大师都是卓立于世的一代大师,这是罗汉寺对中国佛教做出的贡献。 三、马祖道一禅法的传播及发展 新加坡龙山禅寺住持释广品法师将洪州禅和毗婆舍那禅异同进行了比较,二者的相同之处为:1,触类是道而任心,2.平常心是道,3.唯法生灭;二者的异处在于:1.是心是佛,非心非佛,2.下手处难易,3.无师自悟;他还认为我们应有人把此两种修法结合,令互相辅助,以洪州禅的要义作为基础,为理,以毗婆舍那禅的易修法作实修,如此可非常理想,再加以有真正修行者作深修,证得圣果,便能造福众生。 中国人民大学温金玉教授指出:马祖乃“和众以成丛林,清规以安禅”,由是宗门益盛,转化无穷,所以马祖丛林建设是中国传统社会对佛教僧团适应性的要求与中国佛教内部矛盾变革的双重 结果,体现了一定的历史必然性;禅居改革的特色主要表现在1.丛林建设的广泛性,2.教育制度的灵活性,3.管理制度的创新性,4.禅修生活的简易性。 韩国东国大学高荣燮教授就无相与马祖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新罗人无相和中国人马祖在法统和家风上有着连续性和非连续性。连续性方面是,两人之间关系是师弟或师兄的一面,又反应无念(念佛禅)和平常心(感化禅)的一面:非连续性的方面是,连接资州处寂,再连接南岳怀让的一个曲折的一面。 日本花园大学副校长冲本克己教授认为:鹅湖大义是马祖的一位高徒,此前虽未得到太多的注目,但其进出中央,接受帝室的归依,并大力传播禅宗的功绩还是得以认可的,马祖弟子虽然各具 特点,而以同时代的视点来看,鹅湖大义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陕西省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教授指出:道一门下的诸弟子得法后分赴各地,恢弘师说, 见蔚于一方,其中有三位比较特殊,即大义、怀晖、惟宽三位禅师。他们在唐宪宗元和初年联袂入京,通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了京城的重视,对洪州宗此后在全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日本东洋大学伊吹敦教授认为:虽然马祖禅之形成跟当时的时代精神有密切联系,但是,其思想本身明显的符合中国人之尊重实际的性格,从这一点看来,恢复安定的宋代以后,也没有出现取 代禅宗的佛教思想,这个事实是非常具有启发的,说起来,早期禅思想史也是创造适合中国人的佛教之运动了。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董群教授在宗密对马祖道一的研究问题上进行了阐述,其中宗密对马祖道一禅法的批评主要在七个方面:1.指黑为珠,2.任病,3.没有指示灵知,4.缺菩提义,5.阙拣辨 迷悟倒正之用,6.不懂渐修,7.缺少方便。 厦门大学王荣国教授对马祖道一的传法活动进行了考论:纵观马祖道一禅师一生的传法活动,其在建阳佛迹岭与临川西里山两地弘法属于初步开拓,虔州龚公山“清净梵场”的建立,则标志着 道一的弘法事业进入发展时期,道一进入洪州,“隶名于开元精舍”,并确立以洪州城为弘法中心,其弘法事业进入繁盛时期,洪州宗最终形成。 四、关于马祖禅文化及什邡经济发展的建设性思想 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指出:禅宗确实是已经适应并融入到中国本土文化中去了,但是其基本教义教理还是以印度佛教为根源的,这一点在学术研究中不可忽视;什邡市作为马祖的诞生地,有其发展的独特优势,建议进行整体性和全局性的研究,可以和湖南和江西省联合起来,共同研究、开发我们的马祖文化;发展佛教文化建设,开发旅游经济一定要把握好本来位置状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短视的观念,只会使经济的生命力萎缩甚至中断,只有把文化根本建设好,经济发展才会有强劲的生命力。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对什邡发展提出了以下建议:1.建议兴建一批纪念性的建筑,主要有:马祖法舍利塔、马祖殿、传法殿等;2.建议建立马祖禅林苑,除了园林的景观美化设 计外,内置露天马祖像,马祖禅机碑林,马祖禅长廊等;3.建议设置祖师林,建立露天的禅宗祖师雕像群,包括西天二十八祖和中土六祖及马祖一系的重要祖师;4.建议建立付法藏壁,以浮雕形式展现佛法自灵山法会上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到马祖的历代传法故事;5.建议编写并出版马祖禅文化宝典,并出版一套有关马祖的音像制品;6.建议定期举办马祖禅系列学术研讨会;7.建议夏季和冬季举办马祖禅夏令营和冬令营;8.建议拍摄关于马祖的电视片或故事片;9.建议建立一座中国禅宗艺术博物馆和巴蜀佛教历史文化馆;10.建议改罗汉寺名为马祖寺。 文豪,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华文化研究通讯》2005年第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