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心澄悟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心一如佛,是禅佛教中最本根的概念之一。在儒家、尤其儒家的心性之学,心更是一个基本的概念。孟子云:“学……道无他,求……放心而已。”藉孟子的话来说,一个人学道能达到“放心”之境,大抵上就可以成佛有望了。在禅宗与在儒学一样,心常与性相关联,实际上,心性本自无二。心即性,性即佛;即心即性即佛,心性佛三位一体。成佛,即在于尽心见性。尽心见性即见佛。
  这篇小小文字试图“蝎蚁溃堤”,“匹夫撼树”,澄明由来已久的对于禅心,也就是佛教心的莫大误解。虽然禅宗不立文字,反对言传,但言语乃是知解世界的极限。既然要有所“澄明”,就必须基于言语了。这可能招致不幸。然而,不得已以非体验非亲证的某种“我思”的“逻辑”强述禅心,只不过是以指指月而已。
  佛教、特别是禅宗里的心“是什么”的问题,是一个极平凡而又不易把著的问题。迄今为止,它几乎一直被诠释为终极的精神实体或精神本体。正因如此,佛教(包括禅宗)常被等同于(中国大陆哲学教课书中)所谓的“唯心主义”,遭到粗野地谩骂和轻蔑地否弃。对此,居然无人提出疑问与异议!实际上,这是于佛无损的,倒是否弃佛者否弃了自身,难于救药。有人虽然不似那么轻率,声称以“科学”的态度和持见观佛,扬扬洒洒,著成论述佛教的宏篇巨制,但是却把佛教心看作精神实体或精神本体,不能弃除执见,终不得深入佛门,成不得正果,至多只是流为文字禅或口头禅一样的东西。由此可见,把著佛教心乃是悟后起修直入佛殿圣坛的最为关键的法门。
  究竟什么是佛教心呢?
  心,或谓本心,与性通且为一,亦可谓之本性或自性。人之本心觅回,本性显见,即可成佛。成佛即达于大通,或谓大同。这绝不仅仅是一种觉悟的境界或意境,而是本来如此的自在自如之相,也就是无相之相,一种即实有即常转的实相实性,而不是呆滞的实体或本体。既是实相而又不可见不可道,所以是无相之相或无相之性。对有色界(现象界)而言,它是空或无,但不是空无所有或虚无,无宁说它是空如。它不离色界,也不住于色界。佛心非色非空。对佛心而言,色空泯灭如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空,空即色。在佛心面前,一切有情众生平等;佛心为一切有情众生所本有;佛心通于一切有情众生,一切有情众生皆可成佛;佛教的宗趣在示人渡己渡众生,成己成众生,也就是解脱自己解脱众生,归于极乐,共同成佛。因此,佛心是大通心或大同心,藉用庄子的话,也可以说是“齐一”心。站在佛心面前,一直自以为宇宙中心并自许以“万物之灵”的那个“我”,一直自以为并自许以正确伟大的那个“我”,一直以主宰和控制他人命运使自己拥有特权与利益、居于社会的中心和至上地位而自许以“公仆”的那个“我”,执掌众生的生杀权柄而可以一言兴邦一言丧国的那个“我”,一切骄傲飞扬而被授予“英雄”“模范”的那个“我”,伟大光辉神力无限而受到万众敬仰与礼拜的那个“我”(神),统统都失去了其“霸主”的地位,消灭了自身与他以及他他之间的一切差别,同天地及其中的其他一切平等为一,因而万有并生,各任其性,成佛为一,这就是佛教之真谛,佛心之所在。因此,佛心是众生心非众生心,是宇宙心非宇宙心,是法心非法心,是心非心。佛心即真非真即善非善即美非美。佛心之外无他,佛心之内无他;佛心无有内外,不分彼此,超越一切,无滞无碍。佛心呈现,一切觉照,世界——非心非物的世界的意义也就自明自了。但是,这不是居于世界中的“我”实现了价值,抑或“我”的价值的实现。诚然,“我”是有价值的,在世界的价值里,亦即万有的平等关系中。佛心涵盖万有,无所不在,却不可以归结为任何一种实体或本体。它本无,不成体,但确是客观地永恒地在,自然地永远地动,可以独立,蕴涵于万有,但不是属性或特性的集合。它难以言传,但能体验,并可在实践践行中亲证。
  如此勉强地说来,不免有点“神秘”意味,实在不得已。但是只要记住,言语不过是“指”,是“薪”,这只不过是在以“指”指“月”,藉“薪”传“火”。换言之,这是“过河拆桥”的工夫。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我们每爬上一级楼梯便拆除一级,我们是可以爬到楼顶的。
  (禅)佛教宣知(所谓般若智),但是非逻辑的。虽非逻辑的,也非反理性的。万有之中,唯人之可以有知,是故佛教只对人成立,并且专对人成立。人与人的基础关系在于言语。言语可分为常规言语(日常言语或自然言语与人工言语或符号言语)与非常规言语(如隐语、心语、体语)。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言语关系。
  佛是无量的永恒的,佛教是有限的短暂的。佛教宣知(智),不得不凭借言语关系(诡谲语、吊诡语)来沟通人与他的非言语关系,即通于佛的关系。但(禅)佛教最终又是要求超越言语关系的。人从言语关系达到非言语关系,在体行理性中觉解与他的不二关系,达于大通而成佛,这就是人知的体现与寂灭。是时,知得到了最高的升华,成为圆成的知、绝对的知,即宇宙大智,而已非人的个体生命之小知了。佛陀(人)之成佛,从生命小知上达于宇宙大知的践行,显示了作为最高级生命的人在宇宙中的特殊性。佛教的人-文化意义正就储蕴于此。所以,唯独对于人,因为必须经过人,人的上升,才有成佛的问题,也才有信仰佛的问题。不能成人(仁),焉能成佛?有情众生的成佛归结与体现为人的成佛。是人的成佛才使成佛具有了完满的意义。
  如若成佛是使生命小知通达于宇宙大知,则这一过程便是本心的还原。分而言之,本心的还原是把“吾心”转换为“宇宙心”(正面说),把“宇宙心”转换为“非宇宙心”(反面说);合而言之,是将“吾心”转换为“宇宙心非宇宙心”;实际上,本心似心非心,非心却是真心。这一过程乃是在人的体行实践中完成的。在言语陈述中,就分别知的层面可以说,有三步工夫:1.无他,即个体生命的心知直觉到与“我”疏离的感觉世界的一切刹那生灭,无有常住,均似虚妄之流的幻象,从而反观自我,寻觅本心;2.无我,即去除我执,直觉无他无我,或即他即我,我他不二,一切皆呈“空”相,恒流无住,“虚”而不“实”,法界中人的心知,——无论个人生命的心知,抑或人类生命的心知,都只不过是一“实”死相,从而悟“无”之妙,以至于无无,澄入佛的心知即宇宙的大心知;3.见心,即佛。人的生命融化于宇宙的生命与心知之中,桶底脱落,莹彻透亮,无内无外,圆满无漏,不可思议,心呈现自在的自如之相,所谓“实相无相”,世界(并非心物二元复合体)消除了差别与界限,浑圆一体,万有见性(自性)归一,即齐一平等,无生无灭,大化流行,但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关系或差别关系(——故不能以二元对立或分立方式说佛),超越了时空(物理时空),超越了言语与语言,超越了心知的思维(——故不能以分别智对待般若智),那是大解脱,——绝待的解脱,那是大自在,——无待的自在,那是非真非假(而全真)、非善非恶(而至善)、非美非丑(而尽美)的在(绝妙的处所)。这三步工夫的划分是言语的方便法门,实际上不能划出。证悟的工夫,可能是禅定静修,或修密观心,或念佛参禅,也可能就在日常生活本身,没有一定,但不是为学,因而不是一个增益的过程,而是一个损益的过程。老子说:“为道日损”,即损之又损,至于无,进而至于无无,方能明心见性,成得了佛。佛虽是无无而不可思议,其实无无而无不有,但有已成一,不再是分殊的了。佛见身就只有佛。“但有言说,即非实义。”言说佛的言语完全是多余的累赘,当自然脱落了去。
  不得已作如是的陈状,依然流转于文字言语之间,但它们作为“指”所表现的必要性是短暂的。当望见“月”的时候,对“指”就可尽然弃置不顾了。
  写于1989年2月12日

 
 
 
前五篇文章

近代中国禅宗第一高僧

《楞严经》所分佛法修行五十二阶位

弘一大師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论太虚唯识学思想的分期及其特点

禅宗:对问题的提问——以“赵州狗子”公案为例

 

后五篇文章

震旦为什么多大乘根器

禅宗公案的创造性思维

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

房山石经华严典籍考

药山惟俨禅师生卒年考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