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说禅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习禅坐禅,逐渐地成为一种锻炼身心的方式。禅,作为东方文化宝库中最令人注目的瑰宝,巳成为影响于诗歌、绘画、园林、书法、风俗等领域的一种广泛的艺术。
  禅传入中国始于达摩祖师,但真正使禅成为一种适合于中国国情的艺术的却是慧能大师。慧能大师将禅完全融入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之中,开创出代表着禅法最高境界的“祖师禅”。他在呈送给五祖的那首诗偈中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书写,享誉非常。这一首偈就象那黑暗中的一团烈火,点燃了许多行者智慧的草原,激励着行者去追求生命的真实意义!它指出,人性的本然就是那清清净净,不染一尘的佛性(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这一个“清净”的相也是没有的,仅是一种安立的施设而已),但我们在认识了自性的“真面目”后,却要将心中残存的那种“菩提”与“明镜”的概念清除掉,方可证悟那无边际的超然境界,亦是那一种超言绝喻的妙境。所以,禅的证捂,完全是一种超时空的心灵感受。我们终究无法臻于这种心境。然而我们却不由自主地被慧能大师的这首偈子所展现的美感所吸引,并深深地向往。
  我们处于现代的高速运转的社会中,在世俗洪流中苦苦挣扎,追名逐利,身心俱疲。我们之所以对社会常有一种无奈与被动,究其原因,正在于我们“原本有一物”,即我们对于名利声色犬马的无止境的追求。基于此,我们不断地努力,却没有使我们的心灵得到解放,我们反而在随波逐流中“随处惹尘埃”,苦恼不已。
  禅,其实就是提倡心灵的完全自由,不为形束,不受物拘。《五灯会元》曾记载香严禅师悟道时说过的一段话:“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今年贫,锥亦无!”禅师去年虽然认识了禅的意义,但对于事情仍有执著,所以“犹有立锥之地”;第二年终于参透,进入无拘无束的自由心境,真正地体会到了禅。其实,此种“无一物”的“贫”乃是真正参透了人生的意义、宇宙的真理啊!禅也不是象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禅是无的宗教”。因为,禅虽说是“无言之教”,但却也是在启禅者开悟的,是承认“有”佛性的,所以把禅说成是“无”的宗教有失偏颇的。或有人认为禅是思辨的,或是矛盾的,这些观点其实都尚未了解到禅宗的特质而得出的结论。“离四句,绝百非”可说是禅的一个特征,禅是绝诸对待的,没有你意识的停留的地方,是现量的,而不是比量的。禅就是超越,既超越伟大,又超越渺小,所以禅是一种无分别的境界。而禅的一切施设(包括棒喝及话头)都仅是一种方便,并不是禅本身,只有自己开悟而证入了,才能算是禅。所以禅表现出来的不仅是“内在的超越性”,而且也具有“外在的超越性”,即超越了某种固定的形式,只要你悟了,你就是佛。具体的施设只是祖师的一种善巧方便,不是千篇一律的。在禅师手中,所谓的一句问话,一首偈语,或者是棒喝,语静动默,都可以是一柄双刃剑,对于弟子来说,既可以用来斩断弟子的烦恼,而使弟子开悟成佛作祖;又可以使弟子“死于句下”,从而失去开悟的机会。
  其实,在现代社会,若能运用禅法,我们会看到许多积极的现实意义。只要能将名利声色放至一个低点,乃至达到“无一物”的境界,我们的心情就会很平静,无所求,这样反而会使我们在竞争中无往而不利。所谓,“唯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的这句话是非常契合禅意的。所以,我认为,只要心中有禅,则天下之大,随处皆可入禅,皆有禅意!
  近年来,喜欢禅的人们愈来愈多,禅的影响正深入到全世界的很多地方。我以为,真正的禅法在中国,而不是象日本禅学巨擘铃木大拙所说的“中国无禅师”。朋友们,当我们真正步入禅的意境时,我们都不必多说,因一切言语都巳是多余。也许,在那一刻我们对于整个世界,整个人生,必定有更深的理解!

 
 
 
前五篇文章

马祖道一的禅法宗旨与求证方法

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

马祖道一的禅法思想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20世纪法照研究综述

 

后五篇文章

自性与无自性

名高当世 望重千载——净土宗始祖慧远法师传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三妙法与菩提心

回忆涤华禅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