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略述修禅次第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一九九一年七月)

一、世间禅
(一)四禅定
(二)四无量心
(三)四无色定
二、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一)六妙门
(二)十六特胜
(三)通明
三、出世间禅
(一)观禅
(二)炼禅
(三)熏禅
(四)修禅
四、非世间非出世间禅
五、教外别传——最上乘禅

  禅也叫禅那,译为静虑,心体寂静,能审虑事物,故叫静虑。它是修定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也叫禅定、思维修,含有定慧等持的意思。在戒定慧三学中,乃至一切佛法都是以定为依止;百千三昧,神通智慧,皆从定发。了解修禅次第,对修学佛法有重要意义。
  禅的种类很多,有浅有深,大体上可分为四大类:一、世间禅;二、亦世间亦出世间禅;三、出世间禅;四、非世间非出世间禅。在下手的方法上,可分为观息(如数息、随息)、观色(观种种形色)、观心(直观当下心念或不生灭觉性)。一般说来,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的凡夫禅,是从观息下手;悟我空偏真之理的小乘禅,是从观色下手;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的大乘禅,是从观心下手。现把修禅次第简略叙述如下:
一、世间禅
  世间禅是产生一切出世禅法的根本,所以也叫根本味禅;它有四禅定、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三种,因此也叫十二门禅。
  1、四禅定:
  初观出息入息(梵语叫安那波那),摄心而数,从一至十。渐感觉气息调和,心不驰散,这叫“粗住”。逐步增进,心念渐细渐少,这叫“细住”。此后,心境开始明朗,但仍有身心的感觉,这叫“欲界定”。逐步做到心境空寂如虚空,乃至不觉有身有物,便证入了“未到定”。这样的定能出生初禅,但还没有到初禅境界,所以叫“未到定”。此后,觉心身微动,出现动、痒、轻、重、滑、涩、冷、暖等八种感觉。叫做“动八触”,这是心理上的变化,引起生理上的反应,正是进入初禅的现象。
  初禅叫“离生喜乐地”,是说已离欲界之苦,心生喜乐,达到了心一境性——心念初步定住在一种境象上,开始进入了“念住”境界。初禅具有觉(新译为“寻”)、观(新译为“伺”)、喜(粗)、乐(细)、一心五种功德,但既然尚有觉、观二种粗细的寻求分别,影响定力的深入,因此厌离觉、观,加功进修,不受不著,便得进入二禅。
  二禅叫“定生喜乐地”,由于定力摄持,身心感到无比喜乐,心息相依,呼吸渐渐停止,这时头脑清明,身体轻灵,进入“气住”的境界。二禅具有内净、喜、乐、一心四种功德。接着厌离二禅的过失,灭去“喜”心,内心进一步澄静,便得进入三禅。
  三禅叫“离喜妙乐地”,定力相应,心上没有喜的感受,达到了妙乐境地,那时心脏、脉博的跳动,趋向缓慢,进入了“脉住”的境界。三禅具有舍、念、慧、乐、一心五种功德。最后,厌离三禅的过失,进一步破析,灭除“乐”想,这时出入息断,心如明镜不动,便进入了四禅。
  四禅叫“舍念清净地”,离去了喜、乐,住于舍受,一味清净,具有不苦不乐、舍、念、一心四种功德,这才是世间的真实禅定。
  2、四无量心:
  在修四禅的中间,各可修四无量心,修“慈”是观想受乐的景象;修“悲”是观想受苦的景象;修“喜”是观想苦者受乐而生欢喜的景象;修“舍”是观想不苦不乐的景象。修时是先从至亲的人观想起,逐步推及其他五道众生。修四无量心,是以无量众生为所缘,故能感得大福。
  3、四无色定:
  如果厌离色界,灭去三种色:一、可见有对色,(如青黄等等色尘)二、不可见有对色,(如声、香、味、触四尘)三、不可见无对色,(如无表色)一心缘虚空而入定,叫“空无边处定”。
  其次厌离“空无边处定”,一心缘心识而入定,叫“识无边处定”。
  缘空叫外定,缘识叫内定,依内依外,都非寂静,便依不用一切心识的方法,系心无所有处而入定,叫“无所有处定”。
  观“识”是有想,观“无所有”是无想,如果双遣此二相,不见有无,一心缘中,念念不舍,便得“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定在三界中最为微妙,凡夫证入此定,往往误认为涅槃,实际上此定虽能伏住第七末那识,故说“非想”,但第八阿赖耶识仍似尽未尽,故说“非非想”;也就是说入此定中,虽已没有粗烦恼,但还有十种细烦恼——触、作意、受、想、思、欲、胜解、念、定、慧(五种偏行心所和五种别境心所)仍是虚诳不实,不能出离三界。
二、亦世间亦出世间禅
  这类禅有三种,就是六妙门、十六特胜和通明。慧多的人可修六妙门,定多的人可修十六特胜,定慧均等的人可修通明。这些禅虽不离世间禅定,发有漏智,但也有出世的功能,能发无漏智,与世间禅纯属有漏的不同,所以也叫根本净禅。
  1、六妙门:
  就是数(息)、随(息)、止、观、还、净等六种微妙法门。分别来说,前三者属于定,后三者属于慧。修时或次第进修,或随宜对治。如果在定中生起执著,便成有漏;若能用慧观策进,就能得三乘的无漏道而出世。
  2、十六特胜:
  就是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等等。依此而修,能发根本禅定,与三界诸禅相同,所以是有漏的;但在修持中,能处处破析不著,就能悟入三乘涅槃,这样也就是无漏,因此叫做特胜。
  3、通明:
  修时是身、息、心同时并观。例如观自心时,同时通观身、息;观身时同时通观息、心等。观时明净,而且能观一通三,故叫通明。修时用上述三法,对于四禅八定所得的各种功德,知其虚妄不实,层层破析,不受不着,就得断除见思烦恼,获得阿罗汉果。前面所说的十六特胜是总观,观境较粗,这里所说的通明是别观,观境较细。
三、出世间禅
  有观、炼、熏、修的四种:
  1、观禅:
  观即依解起行。观有深浅,行有先后,先修五停心观:⑴多贪众生不净观。⑵多嗔众生慈悲观。⑶愚痴众生因缘观。⑷多散众生数息观。⑸多障众生念佛观。修不净观时,先用方便修九想观,对治对他身的贪着。将所爱的人,作死尸想,然后次第作膨胀、青瘀、坏、血涂、脓烂、虫啖、散、白骨、烧九种观想,能破除贪欲,同时,嗔、痴等惑也可随着渐薄。但修九想易生恐怖心,因此可修八念——念佛、法、僧、戒、舍、天、入出息、死,来调伏,修时或次第或不次第,都入无漏,成就出世功德。修八念后恐怖心既除,可进修十想——无常、苦、无我、食不净、世间不可乐、死、不净、断、离、尽。这样可断见思惑,证阿罗汉果,得有余、无余二种涅槃。上述九想和十想同而不同,九想如缚贼,十想如杀贼。
  为了对治对自身、他身的贪爱和背舍对世间四禅八定的贪着,就修八背舍——内有色相观外色、内无色相观外色、净背舍身作证、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受想。修此八种背舍,发无漏智,断尽三界见思惑而成阿罗汉时,便转成八种解脱,这是“初行”。修背舍虽能对治各种贪着,因是初步观行,未能随心自在,次修八胜处,即发殊胜知见,以舍离贪爱的八种观法,通过观内外色相的多少和青黄、赤、白诸色,随意能破自他贪欲,于禅观中能得自在,故叫胜处,这是“中行”。次修十“一切处”,观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十法,观时一心作一一色等各照十方想,使定中色心周遍于一切处,这是“后行”。
  其他四种停心观,据理可知。心调停后,再深修“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对治众生依于五蕴身心所起之四种颠倒,但“四念处”仅观苦谛,故尚须进观集谛、灭谛、道谛,加修四正勤等一切道品,以伏断烦恼,了分段生死。以上都是观禅。
  2、炼禅:
  即九次第定。从离欲离恶、有觉有观入初禅开始,次第入二、三、四禅 、四无色定,乃至灭尽定。修以上诸禅,观行未熟,入禅时杂有异念,尚有间隔。修此禅时,修炼既熟,能一禅一禅次第而入,心心无间,譬如炼金,能净除滓秽,故叫炼禅,也叫无间三昧。
  3、熏禅:
  即狮子奋迅三昧。从初禅一一次第入定后,再从最后灭尽定起,次第回入四空、四禅、乃至初禅,犹如狮子不但能奋迅而去,也能后退奋迅而归,进退自在。住在这三昧中,能熏所有观定,都使通利,正象牛皮熏熟,便可任意操作,所以叫熏禅。
  4、修禅:
  即超越三昧。从初禅至灭尽定,从灭尽定还入初禅,再入灭尽定,再还入二禅、三禅等等。入这一三昧,定力、观力更为明利,能随意超越远近,出入自在。修到这一地步,具足功德,便是大力阿罗汉了。
四、非世间非出世间禅
  这是不共于凡夫、外道、二乘的大菩萨所修的禅定。如明悟诸法实相、圆融三谛一时现前的法华三昧;通达一真法界无尽缘起,广修万行,庄严佛果的华严三昧;七日或九十日,三业无间,系念阿弥陀佛,感诸佛现前的般舟三昧;一切事毕竟坚固,诸魔不能破坏,以万行庄严佛性的首楞严三昧等。以及菩萨修六度万行所出生的九种大禅。如止观双修,定慧均等的自性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的一切禅;大乘一切行法、一切善法、种种神通变化无不含摄的一切行禅;能除众生苦患疾病的除烦恼禅等。总之,通过无量法门,勤修大乘禅定,自能渐得百千三昧。不落有漏、无漏的二边,所以叫“非世间非出世间禅”。
  以上略述修禅次第,使得一较有系统的概念,读者如欲知详细,可研习《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十卷,及其他有关典籍。在修持中,也可根据各人所宜,对治而修,不必如上述的一一次第。
五、教外别传——最上乘禅
  上面所介绍的修禅次第,一般是指静虑、思维、定慧双修的禅那之禅。此外,尚有以“涅槃妙心”为核心,以不著言语,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即心即佛,一切现成为宗旨的禅宗之禅。它与色界之禅,自是不同。圭峰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上,称之为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并说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即是此禅。自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大家都默然不识,只有大弟子摩诃迦叶破颜微笑,默契于心。当时佛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从此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法门,大放异彩。约公元五世纪,达摩大师东来,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此外,由达摩而慧可、僧粲、道信、弘忍以至惠能次第传承六代。在五祖弘忍门下,弟子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惠能和神秀,分别开创了“南顿”、“北渐”二派,传播范围很广。
  惠能大师的禅法,以直指、直示为特点,把见性、悟性作为禅的生命,强调“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若识自心,一悟即至佛地。”主张即心即佛,直下承当。他还开示学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尘劳烦恼”,“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并说:“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可见惠能大师的禅法,始终即体即用地把见性功夫与般若妙行融贯在一起。
  后来六祖门下的五大宗匠——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荷泽神会、永嘉玄觉、南阳慧忠中,以行思——希迁、怀让——道一两系为最盛。几传之后就派生为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临济五宗。总之,到惠能大师止,一花五叶,心心相印,影响所及,使禅宗在中国广大地区,呈现了崭新的面貌;到宋明时期,禅宗更是风行天下。它使人们从现实生活中,直接体认自心的现量境界和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获得解脱的喜悦。

 
 
 
前五篇文章

《六祖坛经白话译义》序--兼论六祖的禅宗思想体系

论祖师禅

关于宋代文字禅的几个问题

语默之间:‘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后五篇文章

禅机新说

禅门三关浅说

如何排除禅悟之障

缅怀古德 禅道重光--纪念永嘉大师圆寂1284周年

永嘉禅师与永嘉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