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华经的思想及其实践方法(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华经的思想及其实践方法(二)

  明了

  4、“佛子”思想:

  佛子,是阿罗汉的通称。古代称“佛子”、“胜者之子”、或“如来之子”。在“佛子”中有如来的长子,如《杂阿含经》(十八卷)说:

  诸大德,若正说佛子者,则我身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所以者何?我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禅解脱三昧正受,譬如转轮圣王太子,虽未灌顶已得王法,下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禅解脱三昧正受。(《大正藏》1,页132中—下)。

  佛在经中,以轮王的正法化世,比喻如来的出世法化世。轮王的长子,有继承轮王事业的义务,也就用来比喻舍利弗的肋佛扬化。由于舍利弗在佛涅盘以前涅盘了,所以释尊的茶毗大典,结集经律,由摩诃迦叶出来领导,摩诃迦叶也就以轮王长子为喻,表示自己是如来长子(佛子)。

  印度的婆罗门,自以为从梵天口生,从梵天化生,所以佛亦说,阿罗汉们是从听闻佛。说法之声而生,从法之寂灭法性的证入而成。

  佛子,表示有佛的那样圣性,能继承如来觉世的大业,所以名为佛子。经中或称佛子为“佛之爱子”。在《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六,说:

  须菩提为随佛生,随何法生故名随佛生,诸天子!随如行

  故,须菩提随如来生。(《大正藏》8,页562中)。

  须菩提是著名的圣者,被称为随如来生。如来是从“如”而来:须菩提是随顺真如而行的,所以名为随如来“佛”生。

  以上是以声闻乘之阿罗汉们称为佛子,但在《梵网经》或《菩萨璎珞本业经》等常以“佛子”称受持大乘菩萨戒者才称为“佛子”。在《法华经》指信奉佛陀教法的人皆称佛子,如在(譬喻品)中舍利弗闻佛说“任何一人闻佛之敦没有不成佛”而欢喜踊跃地说:

  今日乃知真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大正藏》9,页10下)。

  佛子与法子、行者相同。

  另(譬喻品)亦称一切众生皆为佛子,经说: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页14下)。

  此指佛子与众生同源,众生本性清净,佛子亦然。亦谓诸佛护念众生,如父母之念子,所以称众生为佛子。

  《法华经》(譬喻品)的“三界火宅譬”及(信解品)的“长者穷子譬”在表达“佛子”思想中以父子亲情感性地叙述,有特别意义。

  “三界火宅譬”叙说庞大的家宅,大火正盛燃着,然于其中,小孩子们正有趣地玩着,根本不在意于此火之炽。大人说为“稚子幼稚,未有所识”(页12中)。此喻“已成大人”之状的佛陀,故说“因是小孩而无知”、“街未成大人的小孩”的众生之感性言词,此佛与众生之间互为一体的关系。最后自喻大人之佛说:

  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是诸众生皆是我子。

  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页13下)。

  这种描写大人与幼子的亲子关系,让读者深深地自觉自己是“佛之子”而欲出火宅之三界。(页12中—13下)。

  〈信解品〉“长者穷子譬”(页16中—17中)即是以长者与其子为主角的一品,在叙说有一位小孩如同孤儿地从小就与父亲失散。然在穷困和流浪中长大的他,历经多年岁月之后,却走到已为长者的父亲豪邸门前。这时,一直在寻找这个小孩,且片刻无时都不忘这个流失小孩的父亲,当发现到小孩的面貌出现在他的门前时,既惊又喜。然而,连父亲记忆皆无的小孩,因慑抄此豪宅的威势,反而害怕得从门前离去。这时,长者赶快叫佣人去把他带回,但是,小孩因太过于不安而晕倒过去。

  于是,长者为因应此子,便设以方便,命他作清洁的杂务工作以劝诱他。

  这样地,长者渐渐地接近这个所请的佣人,而且也渐渐地重用他,而在其后的二十年岁月之中,终使他一手承控全部家业。然而,此时长者就对小孩说:“你就认为我是你的实在父亲吧!”。但是在小孩的意识中,仍然认为他自己还是个佣人而已。

  之后,长者在预感自己年岁将终,便招待一群有势者的席上,正式公开地表明这个小孩实在是我真正的儿子。

  此譬喻,是藉以亲子关系的俗事叙述众生是佛真正的亲子,未来要承担如来家业。故听此譬喻的佛弟子们,亦道出自己的心声,经说:

  我等皆似“佛子”。如来常说我等为子。……而我等不知

  真是“佛子”(页17中—下)。

  又,“佛子”这一思想表达,抄〈见宝塔品〉中说:

  诸“佛子”等。谁能护法。(页54上)能于来世,读持此经,是真“佛子”。住谆善地。(页34下)。

  声闻弟子从自认“佛之子”后护持《法华经》到〈法师品〉之闻法,佛即授记,经说:

  成于佛前。闻妙法华经的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说:

  又如来灭度后,若有妙法华经,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随喜者,我亦授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记。(页30下)。

  5、实相思想:

  诸法的真实相,即一切诸法的真实、不虚谬相。此诸法实相唯佛自证,非名字、语言所能显。盖究明诸法之真实相,虽亦为外道及声闻等之共同目标,但《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以彼等所说并非了义,而以“不可得空”为第一义真实谛为真实相。

  依《大智度论》卷十八所述,世俗经书中虽说诸法实相,但只是为安国全家、身命寿乐,故非真实:外道经典中虽然说诸法实相,但彼等系堕于邪见法中,故亦非真实:声闻佛典中,虽以无常、苦、空、无我观诸法实相,但彼仅求脱免老、病、死、苦,其智慧不足,故未能究尽实相,唯独菩萨从初发心,发大弘誓,起大慈悲,供养一切诸佛,有大利智故舍妄见心,观诸法非净,非不净,乃至非我、非无我。又舍如是一切观,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为诸法实相。

  实相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亦引佛而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

  鸠摩罗什所译大乘佛典中之“实相”,含有“空”之意义。这是龙树菩萨以来所强调的,以下举例诸经所说“实相”义。

  (1)在《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大正藏》25,页297中)所说实相:

  诸法如有二种,一者各各相,二者实相。各各相者,如地坚相、水湿相、火热相、风动相,如是等分别诸法,各自有相。实相者,于各各相中分别求实,不可得不可破,无诸过失:如自相空中说,地若实是坚相者,何以故胶蜡等与火会时,舍其自性,有神通人入地如水。又分散木石则失坚相,又破地以为微尘,以方破尘终归于空,亦失坚相,如是推求地相则不可得,若下可得其实皆空,空则是地之实相,一切别相皆亦如是,是名为如(实相)。

  以南本《涅盘经》卷三十六) 《大正藏》12,页85l下)中说“实相”:

  云何名为实相?善男子!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世尊,云何名为无相之相?善男子!一切法无自相、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因相,无作相、无受相、无作者相,无受者相,无法非法相、无男女相、无士夫相、无微尘相、无时节相、无为自相、无为他相,无为自他相,无有相、无无相、无生相、无生者相,无因相、无因因相、无果相、无果果相、无昼夜相、无明合相、无见相,无见者相,无闻相,无闻者相,无觉知相,无觉知者相,无菩提相,无得菩提者相,无业者相,无业主相、无烦恼相、无烦恼主相。善男子!如是等相随所灭处名真实相。善男子!一切诸法皆是虚假,随其灭处,是名为真,是名实相,是名法界,名毕竟智,名第一义谛,名第一义空。

  从以上二经论所说诸法实相,亦等同说“诸法空”,“诸法缘起”。以强调实相论的《法华经》八方便品)亦说: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页9中)。

  同样说“佛种从缘起”的缘起、空之实相思想。

  又,(中论》及《大智度论》等般若经论以毕竟空为诸法实相,此实相之相状,一般认为不能以言语或内心推测,但此一思想发展至中国隋朝天台宗成立时,以《法华经》“法住法位,世间常住”加以发扬,即说本质(理)与现实(事)不二、无别,一切诸法完全调合的世界为实相:此即所谓“现象即实在”、“差别即平等”的实相论。此实相天台智者大师则以“中道实相”称之。其著《法华玄义》卷八(下)及卷九(上),揭举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相(涅盘、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及微妙寂灭〉,为实相的异名。另外在卷八(上)说此诸法实相为大乘之一法印,以相对于小乘所谓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论修行,一般以实相为般若实智所照,而智者大师在其著《摩诃止观》卷一 (上)即以实相为圆顿止观所观之境,文说:

  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其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及佛界,众生界亦然。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大正藏》46,页1下)。

  承续原始佛教的“缘起”、“无我”的立场,般若经论乃有般若“空”为实相,然而到了《法华经》出现了“诸法实相”。经异名异而义同,可是到了天台宗智者大师诠释诸法实相内容及观法,把不能言诠、心思的实相思想,推到最高点,此为智者大师对《法华经》的实相思想另一贡献。

  智者大师学说很强调诸法的空、假、中三谛之圆融,故其著《法华玄义》卷三(上)的诸境开合一段文中说,圆融三谛,以一即三,三即一为法华思想之本质。所以《妙玄》卷八(下)随释《法华经》的经题,在第七“简破伪释”中,规定法华经体为一实谛。此一实谛,是以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圆融之构造为本质,不可偏执一与三的任何一方,本文这样说:

  又一实谛,名无虚伪:又一实谛,无有颠倒。……一实谛,即空即假即中,无异无二,故名一实谛。若有三异,则为虚伪,虚伪之法,不名一实谛。无三异故,即一实谛。

  若异即是颠倒未破,非一实谛。无三异故无颠倒,无颠倒故名一实谛::。若空假中异者名颠倒,不异者名不颠倒。(《大正藏》33,页78t中)。

  如此三谛,如说为隔别不融的实相规定,是颠倒,是虚伪,不名真理。

  前言原始佛教以三法即为实相,到了《法华经》以诸法实相言之,此实相天台智者大师以“一法印”诠释。一法印者即诸法之空假中三谛,圆融而成为一实谛。此为天台大师对《法华经》所主张的实相论。

  (待续)

 
 
 
前五篇文章

《中国禅学通史》——禅之含义

《中国禅学通史》——南宗正宗地位之确立

《中国禅学通史》——梵华禅之中间环节

惟贤法师:法华经要义

惟贤法师:金刚经精义

 

后五篇文章

恒强法师:戒律与生活

近十年唯识学研究综述

净土法门与他宗之圆融无碍

净土念佛二三事

成唯识论证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