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两宋明清闽中的曹洞宗 |
 
两宋明清闽中的曹洞宗 王荣国 五代闽国灭亡之后,禅宗的曹洞宗在福建走向衰微,换言之,即于第三代禅师行传之后,其法脉承传不见于史籍记载(参见拙作《唐末五代闽中的曹洞宗》,载于《福建史志》1996年第2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北宋后期,才得以改变。此后直至清代,闽中曹洞宗状况又如何呢?本文拟就此作一番探讨。 一、两宋闽中的曹洞宗 北宋后期,曹洞宗第九代禅师(属青原系第十三代)入闽,使曹洞宗又重新活跃于闽中。其入闽的禅师属洞山良价法嗣云居道膺下出的后代法徒,具体说,是出自道膺门下的同安道丕——同安观志——梁山缘观——大阳警玄——投子义青——芙蓉道楷一系。芙蓉道楷(1042~1118年),俗姓崔,沂州人。自幼习辟谷,后以试《法华》得度。于投子义青处得法后,住汴京天宁寺传法。政和八年(1118年)圆寂。①其弟子善秀入闽。 善秀,生平不详。传法于“福州普贤”。②至于普贤院(或寺)位于福州何处?待考。有关善秀入闽的年代,《五灯会元》本传不载,但其师道楷圆寂于政和八年。据此,笔者认为,善秀入闽的时间应在哲宗朝或徽宗朝,可能至南宋高宗朝尚在闽中传法。 继善秀之后入闽的曹洞宗禅师,为芙蓉道楷的另一法嗣丹霞子淳的得法弟子清了与庆预二禅师。 清了(1097~1152年),俗姓雍,左锦人。18岁试《法华》得度,往成都大慈寺习经论。后出蜀住邓州丹霞山参子淳,得其法,乃游五台、京师,至真州长芦真歇参谒祖照禅师,一语投契。祖照“称疾退闲”,命清了继席,“学者如归”。据《五灯会元》载:清了于南宋“建炎末,游四明,主补陀,台之天封,闽之雪峰。诏住育王,徙温州龙翔,杭之径山。”③就是说,清了于南宋高宗朝曾一度入闽住持福州雪峰寺。据《雪峰志》载:“第十六代真歇清了禅师,西蜀绵州雍氏子,年十八,试《法华经》得度,……出蜀至漹见丹霞淳禅师,悟旨。后抵长芦谒照禅师,一语投契……。建炎四年(1130年)入闽,当山四载,退居东庵,后奉旨迁江心寺……”。④可见上述所引《五灯会元》与《雪峰志》有关清了入闽的记载一致,说明清了禅师确实于南宋建炎四年入闽,卓锡福州雪峰寺,为雪峰寺第十六代住持,四年后退居雪峰东庵,后奉诏移锡他方。 庆预,生平不详。《五灯会元》本传仅载语录,不载其入闽传法一事。⑤但据《五灯会元》慧深传载,大洪庆预曾在福州雪峰寺听其徒慧深说法。⑥说明大洪庆预禅师曾卓锡雪峰寺。又据《雪峰志》载:“第十七代预禅师,绍兴四年当山,凡七载,示寂”。⑦志书所载的“预禅师”即《五灯会元》所载的“庆预掸师”,说明庆预确实卓锡过福州雪峰寺,并于绍兴四年任雪峰寺第十七代住持。 可见,清了与庆预二禅师相继于南宋高宗建炎末、绍兴初入闽,传法于福州雪峰寺。二者均属曹洞宗第十代。 曹洞宗第十一代禅师在闽传法者有义初与慧深。前者为清了的法嗣,后者为庆预的法嗣。 义初,生平不详。据《五灯会元》记载可知,义初因传法福州龟山,人称“福州龟山义初禅师”。⑧据福建地方志记载可知,宋代福州所属之地有3处“龟山”。其中古田县之龟山,志书未载有佛教寺院。⑨而长乐县、宁德县二处龟山宋代均有寺院,但都没有与义初禅师相关的记载。⑩笔者认为,义初的传法地可能在宁德县龟山。因为唐代禅宗南岳系名僧智真、正原二禅师卓锡于此并创龟山寺,宋代敕改“龟山雍熙院”⑾,是闽中一处禅宗名山。义初禅师既著录于《五灯会元》即为当时的名僧,名僧卓锡名山名刹是顺理成章的。 慧深,生平不详。仅知他在福州雪峰寺任首座。⑿《五灯会元》慧深传载其示众语录一则。其师大洪庆预听了慧深说法,叹道:“深兄说禅若此,惜福缘不胜耳。⒀据《五灯会元》慧深传载:慧深“一日普说罢,挥偈辞众,以笔一拍而化。”⒁可见慧深的世寿不长,他任首座当在其师庆预住持雪峰之时。 据《雪峰志》载,庆预禅师于绍兴四年至十年任福州雪峰寺住持。⒂据此推测,慧深的传法活动应始于绍兴四年至十年之间。因其世寿不长,可能在绍兴十年以后至孝宗隆兴年间去世。而义初传法活动的年代,可能下延至孝宗淳熙末或光宗绍熙年间。 义初、慧深之后,终宋之世,曹洞宗在闽中的法脉承传不明。 二、明清闽中的曹洞宗 元代曹洞宗在北方仍有法脉承传,而南方则绝其声迹,闽中自然不例外。明代曹洞宗在南方重新活跃起来。是由前述长芦清了的十传弟子少室福裕(亦称雪庭福裕)的法嗣少室文泰门下的宝应福遇一系相继承传,并传入闽中,于是曹洞宗在闽中又重新活跃起来。 明代入闽传法的曹洞宗僧人为福遇法嗣南京灵谷寺谦禅师下出的正映禅师。正映,号洁庵,俗姓洪,江西抚州金溪人。幼年出家,19岁试经得度,参南京灵谷寺曹洞宗谦禅师。“方入门,怀中香忽坠地,遂有省”。⒃正映在灵谷寺任维那,谦禅师去世后,正映又往南京天界寺参雪轩禅师并在天界寺任“典座”。⒄ 福建泉州开元寺在元代有临济宗虎丘昭隆一系的妙恩、契祖等相继住持,成为闻名全国的大禅刹,元末“饥馑洊臻,盗贼并起,寺因之不振,至洪武三十年,寺憎临难罄殒,有司以闻”。⒅据《继灯录》正映传载:正映禅师奉旨来闽南住持开元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正式开堂传法。⒆《泉州开元寺志》与《继灯录》同为元贤所编撰,其《开士志》正映传与《继灯录》正映传所载相同。⒇喻谦《新续高僧传四集》正映传所载与上述《继灯录》、《寺志》所载亦相同。(21)正映禅师在泉州开元寺“居数载,百废俱修”。(22)《继灯录》又载:永乐元年(1403年),移锡福州雪峰。《寺志》、《新续高僧传四集》正映传所载同此。《雪峰志》载:“第六十七代重兴雪峰寺正映洁庵禅师,江西金溪洪氏子……”。(23)可见正映于永乐初年移锡福州雪峰寺任第六十七代住持。洪熙元年(1425年)奉旨住持南京灵谷寺。宣德元年(1426年)升僧录司左讲经。后卒于灵谷寺。(24) 泉州开元寺在正映禅师住持期间,“修举废坠,不数载,寺为之中兴”。(25)正映住持雪峰寺期间,“雪峰屋老敝已甚,不堪仍旧,师(即‘正映’)一举而新之”,(26)“山门焕然一新”,(27)重兴雪峰寺。不过,泉州开元寺于正映之后“一再传,而禅风不竟矣。”(28) 正映禅师属曹洞宗第二十四代。正映移锡南京后,在闽中嗣其法的只有远芷禅师,属曹洞宗第二十五代。有关“远芷禅师”,《继灯录》仅列于卷第一之卷首目录,称“雪峰远芷禅师”,正文不录。(29)据《雪峰志》记载:远芷亦称“远芷秋厓”,江西临川人,曾助正映创寺宇,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当山,任雪峰寺第六十九代住持。(30) 从以上所述可知,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在闽中传布曹洞宗的有正映与其徒远芷。他们属宝应福遇法嗣灵谷谦一脉。远芷之后这一脉在闽中法脉传承不明。 永乐年间之后,闽中曹洞宗兴起的是宝应福遇的另一法嗣少室文才一系。 少室文才——松庭子严——少室了改——少室契斌——无方可从——少室文载——宗镜宗书相续传灯,到宗镜宗书时开始出现复兴。其中宗镜宗书——祟山常忠——寿昌慧经相续承传,到慧经时开创了明代曹洞宗的“寿昌寺系”;而宗镜宗书——少室常润——慈舟方念相续承传,到方念时开创了明代曹洞宗的“云门寺系”。曹洞宗的“寿昌寺系”与“云门寺系”都相继传入闽中。 其一,曹洞宗寿昌寺系禅师在闽传法 慧经(1548~1618年),俗姓裴,江西抚州崇仁人,21岁出家,参禀山常忠得法。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受请传法于董岩,不久移锡宝方,又迁寿昌寺(在今江西黎川县),慧经一生以绍续曹洞宗为己任,广接学人,(31)法席兴盛。因慧经晚年直至去世一直住寿昌寺,后人称慧经这一系的曹洞宗为“寿昌寺系”或“寿昌系”。慧经法嗣博山元来、永觉元贤、晦台元镜相继入闽,将“寿昌系”传人闽中。 元来(1575~1639年),字无异,号大舣,俗姓沙,安徽舒城(今安徽舒城县)人。少年出家,受具足戒后一度入闽,居光泽县白云峰三年。(32)“以所得著书,呈寿昌(慧经)。寿昌以书报之,谓其非第一义,和尚始爽然自失也。遂焚香礼拜,毁其稿,不复示人,益潜心宗乘。”(33)后参谒慧经,得其法。往江西鹅湖任首座,后迁博山。不久“入邵武(今福建邵武市),葺广福、宝安二兰若,受化者各数百人。”后回博山(34)。福州鼓山寺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遭火灾,“寺变为荒丘”。(35)万历年间,僧月江等在寺址上建静室而居。后月江之徒又四分寺址,各建庵而居。经诸檀樾之劝合并重建丛林。(36)据《博山和尚传》载:天启七年(1627年),元来应闽人曹学佺等人之请再度入闽,住持福州鼓山“挥尘据席,音如潮吼,来集者数千余人。”(37)不久又返江西博山。 元贤(1578~1657年),字永觉,俗姓蔡,福建建阳人。自幼喜宋儒之学,25岁读书于山寺因听寺僧诵法华偈有所省,乃随同县赵豫斋习《楞严经》、《法华经》、《圆觉经》。后一度往董岩参曹洞宗慧经禅师。双亲去世后,于40岁弃家投慧经落发。次年,慧经去世,又随元来往博山受具足戒,后又圆菩萨戒。留居三年,时与元来商榷玄奥,深得元来叹服。三年后回闽,历居沙县双髻峰,瓯宁金仙庵,建安县荷山(今建瓯市)等处。(38)据《永觉贤公大和尚行业曲记》载:因曹雁泽、林之蕃与诸善信延请主鼓山,元贤于崇祯七年(1634年)“甲戌入院,请开堂,弗许,惟为四众说戒。有请法者,以庵主礼示众而已。是秋,建天王殿及钟鼓二楼。乙亥(即崇祯八年)……冬,张二水相国,吕天池侍郎,仰师道化,率众请入泉州开元寺。师知机缘已稔,始开堂结制,四众云集,”(39)此后虽有移锡杭州真寂寺,婺州普明寺等,但大部分时间在闽中,常往来于泉州开元寺与福州鼓山。(40)元贤自撰的《泉州开元寺志序》称:“崇祯乙亥冬,温陵诸缙绅命余开法紫云……迨壬午(即崇祯十五年)之春,余自浙归闽,诸公复召结制,……及秋归鼓山……”。(41)可见元贤常传法于福州鼓山、泉州开元寺,不过元贤住持福州鼓山的时间尤长,前后断断续续达17年。(42)顺治十四年圆寂。 元镜(1578~1630年),字晦台,别号湛灵,俗姓冯,建阳人。早年习阳明心学。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礼虎啸丽空杲公剃落,“深究楞严知见无见之旨”。(43)后求决于宝方慧经和尚,慧经“呵为坠大险坑”。元镜乃知从前所学无用,于是“奋极参寻五灯宗旨”。(44)万历四十五年,往寿昌庆慧经70岁,受慧经印记。(45)次年,因余继泉之请,“居东苑静室,间亦来往武夷虎啸城高”。(46)慧经去世后,元镜一度受请开法仙亭一枝庵。(47)据《闽书》记载可知,仙亭山在崇安县外五夫里。(48)笔者认为,元镜开法的“仙亭一枝庵”应在崇安县(即今武夷山市)外五夫里。据记载,元镜在一枝庵开法,“四众惊服”。(49)后归隐武夷山石屏岩,誓不出山。后人誉之为“山中第一禅祖”。(50)元镜于崇祯三年(1630年)圆寂。 元来、元贤、元镜属曹洞宗第三十二代,他们3人先后在闽传法,元来的传法时间不长,元镜则长期隐居自修,出世传法的时间短,影响不大。而元贤著述多,传法时间长,影响大。据《永觉贤公大和尚行业曲记》载:元贤“其登堂说法,机辩纵横,若天廓云布;其操觚梁翰,珠玑滚滚,即片言只字,无不精绝。曹洞纲宗,从上遭浊智谬乱者,皆楷以心印,复还旧辙”。(51)使曹洞宗获得“中兴”,形成“鼓山禅”。 继元贤之后,又有道霈等在闽中传曹洞宗法门。道霈(1615~1702年),字为霖,号旅泊、非家叟,俗姓丁,建宁府(今建瓯市)人。家世奉佛,少时出家本县白云寺,次年落发。18岁参闻谷老人,授以“念佛毕竟成佛”之旨。又经闻谷老人指点,往参东溪山永觉元贤禅师,习曹洞禅,参“栢树子公案”(52)崇祯七年(1634年),元贤出住福州鼓山,道霈随侍四年,因苦于参学无所人,乃游方杭州,“经历诸讲肆凡五年。《法华》、《楞严》、《维摩》、《圆觉》、《起信》、《唯识》,及台、贤、性、相大旨无不通贯。”(53)顺治七年(1650年)归事元贤于鼓山,任维那职,并专事参究,元贤出示洞上宗旨,道霈一一答颂,“皆泯然契合”(54)。后归建宁府广福庵,“掩关三载”。因元贤垂书“令归堂”,于顺治十四年再上鼓书。(55)元贤一生“出世凡历主四刹,……生平慎重大法,开堂将三十载,未尝轻许学者,至年八十,始举霈公一人授之”。(56)顺治十五年,道霈继主福州鼓山,从此弘传曹洞宗旨14年,“座下常绕千指”。(57)后一度移他方,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重还鼓山。康熙四十二年圆寂。 道独,字宗宝,别号空隐,广东南海人。14岁辞母出家,母殁后,参访名山,遍礼耆宿,于博山元来处受具足戒,后辞元来。元来圆寂后,因“虑博山一灯未续于人间”,乃应人之请开法广东罗浮,宗风大振,“闽中闻其风,以雁湖请”,道独移锡入闽。(58)至于“雁湖”位于何处?待考。时值雁湖“为寇所据”,福州地方官延住怡山长庆寺,“修废举坠,焕然改观”(59)。后又回广东罗浮。 此外,与道独同时代的还有晦台元镜的得法弟子闽人觉浪道盛传法于金陵(今南京)天界寺,法席兴盛。(60) 道霈与道独属曹洞宗第三十三代,道独在闽传法的时间不及道霈长。道霈自继主元贤鼓山法席直至去世,前后历20余年,使鼓山兴盛一时,成为我国东南曹洞宗一大法窟。 道霈之后,在闽传法的曹洞宗名僧还有恒涛大心。大心,一名恒涛,俗姓宋,莆田人。出家后戒律坚苦,游方至鼓山,随道霈习曹洞禅。“后传为霖(道霈)衣钵,主持鼓山”(61)。据《雪峰志》载:“恒涛心禅师,莆田宋氏子,嗣鼓山为霖和尚,晚年兼住雪峰”。(62)可见恒涛大心继道霈的福州鼓山法席外,晚年还兼任福州雪峰寺住持。此外,鼓山尚有惟静道安、圆玉兴五等传法,此后逐渐衰。 其二,曹洞宗云门寺系禅师在闽传法。 曹洞宗云门寺系与寿昌寺系相比,成立的时间晚。创立者圆澄(1561~1626年),俗姓夏,浙江会稽人。得法于慈舟方念,(63)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开法于浙江绍兴云门寺。法席兴盛,后人称圆澄一系的曹洞宗为“云门寺系”,亦称“云门系”。圆澄法嗣著名的有明雪、明盂、明方等,其中明方入闽传法。 明方(1593~1648年),字石雨,俗姓陈,浙江会稽人。“崇祯十一年(1638年),金陵余大成中丞请住(福州)怡山,仅一年,迁住雪峰”。(64)又历迁建宁府普明禅寺,考亭灵峰禅寺、汀州府灵山禅寺。明方之后,云门系在闽中承传不甚明了。 注释: ①〔宋〕普济《芙蓉道楷禅师》,《五灯会元》,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版,下册,第882~885页。以下凡引《五灯会元》版本同此。 ②〔宋〕普济《普贤善秀禅师》,《五灯会元》,下册,第895页。 ③〔宋〕普济《长芦清了禅师》,《五灯会元》,下册,第898页。 ④⑦⒂(23)(27)(30)(62)〔明〕徐蚴《纪当山》,《雪峰志》清乾隆十九年重刻本,卷之五。 ⑤1宋)普济《大洪庆预禅师》,《五灯会元》,下册,第902页。 ⑥⑿⒀⒁〔宋〕普济《雪峰慧深首座》,《五灯会元》,下册,第918页。 ⑧〔宋〕普济《龟山义初禅师》,《五灯会元》,下册,第911页。 ⑨〔明〕黄仲昭《地理·山川》,《八闽通志》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整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上册,第87页;〔明〕何乔远《方域志》,《闽书》,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闽书》校点组校点,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一册,第83页。 ⑩〔明〕何乔远《方域志》,《闽书》第一册,第95页;〔宋〕梁克家《寺观类五·僧寺》,《三山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5月版,卷三十七,第556~557页。 ⑾〔宋〕道原《福州龟山智真禅师》、《福州龟山正原禅师》,《景德传灯录》上海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1909~1913年刊印,卷第九,第七十二至七十三页,卷第十,第八十二页;〔宋〕梁克家《寺观类五·僧寺》宁德县“龟山雍熙院”条,《三山志》卷三十七,第556~557页。 ⒃⒄⒆(24)(26)〔清〕元贤《灵谷正映禅师》,《继灯录》卷第一,《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十套。 ⒅(25)(28)〔清〕元贤《建置志》,《泉州开元寺志》,民国十六年刻本。 (20)(22)〔清〕元贤《开士志》,《泉州开元寺志》。 (21)〔民国〕喻谦《泉州开元寺沙门释正映传》,《新续高僧传四集》卷第五十二。见《高僧传合集》,上海古藉出版社1991年12月版,第924页。 (29)〔清〕元贤《雪峰远芷禅师》,《继灯录》卷第一目录。 (31)〔清〕元贤《无明和尚行业记》,《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三十五。《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三十套。 (32)(33)(34)(37)〔清〕刘曰杲《博山和尚传》,《无异元来禅师广录》卷三十五。《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三十套。 (35)(36)〔清〕元贤《建置志》,《鼓山志》卷二。 (38)(39)(40)(42)(51)(56)〔清〕林之蕃《永觉贤公大和尚行业曲记》,《永觉元贤禅师广录》卷三十,《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三十套,第四册。 (41)〔清〕元贤《泉州开元寺志序》,《泉州开元寺志》。 (43)(44)(45)(46)(47)(49)(50)〔清〕道盛《武夷第一代禅祖东苑镜公大师塔铭·并序》,见《晦台元镜禅师语录》,《续藏经》第二编,第三十套。 (48)〔明〕何乔远《闽书》,第一册,第338页。 (52)〔清〕道霈《旅泊幻迹》,《还山录》卷四,《为霖道霈语录》,《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第三十套;又〔民国〕詹宣猷《方外·道霈》,《建瓯县志》卷三十六。 (53)(55)(57)〔清〕道霈《旅泊幻迹》,《还山录》卷四,《为霖道霈语录》,《续藏经》第二编,第三十套。 (58)(59)〔民国〕沈瑜庆、陈衍《道独传》,《高僧传》卷七,《福建通志》,总卷四六。 (60)〔民国〕沈瑜庆、陈衍《道盛传》,《高僧传》卷六,《福建通志》,总卷四六。 (61)〔民国〕沈瑜庆、陈衍《大心传》,《高僧传》卷七,《福建通志》,总卷四六。 (63)〔清〕施沛汇集、通问编定《显圣圆澄禅师》,《续灯存稿》卷第十一,《续藏经》第一辑,第二编,乙,第十八套。 (64)〔民国〕沈瑜庆、陈衍《明方传》,《高僧传》卷六,《福建通志》总卷四六。 《福建史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