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唐末五代闽中的曹洞宗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唐末五代闽中的曹洞宗

  王荣国

  曹洞宗是中国禅宗的五家宗派之一。唐咸通初年由良价禅师创始于江西高安洞山,至本寂禅师告成于江西临川曹山。史称“曹洞宗”,亦稍“洞曹宗”。良价首唱洞宗之旨,奠定了曹洞宗的发展基础。所以探讨唐末五代闽中的曹洞宗,就不能不提及良价及其法嗣。

  洞山良价(807~869年),俗姓俞,浙江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县)人。早年从南岳系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五泄灵默披剃,21岁往嵩山受具足戒。后游方参学,先谒南泉普愿,①次参闽人沩山灵祐,均不契。后参云岩昙晟,得其法。②唐懿宗咸通初年在江西高安洞山首唱洞宗之旨。咸通十年(869年)圆寂。③据《五灯会元》统计,良价有得法弟子19人。其中休静禅师与蚬子和尚二人入闽。

  休静禅师,不知何许人。原在乐普(一作洛浦④)任维那。后往江西参洞山,得其法。随即入闽“住福州东山之华严。”⑤蚬子和尚,亦不知何许人。于洞山良价处得法后,“混俗闽川,不畜道具,不循律仪。冬夏唯披一衲,逐日沿江岸采掇蝦蚬,以充其腹。暮即宿东山白马庙纸钱中。居民目为蚬子和尚。”⑥休静禅师获知蚬子和尚也出自洞山门下,“欲决真假,先潜入纸钱中,深夜师(即蚬子和尚)归,严(即华严休静)把住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遽答曰:‘神前酒台盘。’严放手曰:‘不虚与我同根生。’”⑦可见休静与蚬子和尚都卓锡今福州。《八闽通志》闽县“东山”条载:东山在瑞圣里,山下有榴花洞。《闽书》闽县“东山”条载,东山,去城十里,山有榴花洞。然而二志均不载华严院(或寺)与白马庙。《闽都记》闽县“东山”条载,“东山在遂胜里,去城十里。”又载李纲游榴花洞诗:“一派寒流作小溪,松篁深入有丛祠,千年鳝骨专车在,百丈灵湫瀑布垂……。”⑧显然上述三部地方志记载东山都是距城十里的闽县瑞圣里(一作遂胜里)。相传汉闽越王郢时,有大鳝为害,郢第三子白马三郎,以箭射鳝,鳝以尾緾白马三郎,最终白马三郎与鳝俱死。邑人立白马庙祀之。李纲游榴花洞诗句中所谓“丛祠”、“千年鳝骨”,正好说明东山之上建有白马庙。而《闽都记》“东山”条却不载有华严院(或寺),很可能属于遗漏。笔者认为,休静与蚬子和尚卓锡之地当即闽县瑞圣里之东山。

  休静禅师与蚬子和尚的入闽可以说是曹洞宗传入闽中之始,闽县东山正是曹洞宗在闽中率先传播之地。休静禅师因“后唐庄宗征入辇下”,移锡长安华严寺。⑨蚬子和尚得知庄宗诏休静入京,先至长安。蚬子和尚在长安“每日歌唱自拍,或乃佯狂泥雪,去来俱无踪迹,其后不知所终。”⑩据此可知,休静禅师与蚬子和尚在闽的时间当为咸通年间至五代后唐同光初年。蚬子和尚不住刹开法。休静开法东山,法席大战,“众满一千”。⑾禅宗灯录立传的休静法嗣仅陕西凤翔府紫陵匡一禅师一人。《景德传灯录》休静传载,休静入长安后“大阐玄风”。⑿照此看来,匡—禅师很可能是休静在长安传法时的得法弟子,而闽中开法时,虽法传千众大概无出色者。

  与休静同出洞山门下的有文邃与本寂。二者都是闽人。文邃禅师,福州(今福州市)人。少依杭州大慈山寰中禅师受业。⒀其时岩头全豁、雪峰义存游方参学至大慈山。岩头全豁,泉州(今泉州市)人;⒁雪峰义存,泉州南安(今南安市)人。⒂二人在大慈山见文邃谈吐,“知是法器,相率游方”。⒃“迤丽造于临济(即河北镇州临济院),属临济(即临济义玄禅师)归寂,乃谒仰山(即仰山慧寂禅师),……后参德山和尚”。⒄全豁、义存二人,“缘契德山各承印记”,文邃因机缘不契,又往江西洞山参良价,终“于洞山言下发解,乃为洞山之嗣”。27岁往澧州(今湖南澧县一带)钦山开法。⒅

  本寂禅师(840~901年),俗姓黄,泉州莆田(今莆田市莆田县)人。莆田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有“小稷下”之称,本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从此“淳粹独凝,道性天发”。⒆“十九岁出家,入福州福唐县(引者按,福唐县建县于唐,宋明两代均名福清县,今改福清市)灵石山”。⒇考《闽书·方域志》福清县灵石山条载,唐宣宗时,灵石山建有翠石院,后赐额“灵石俱胝院”,明代由院升为寺。(21)《三山志》载,福清县“灵石俱胝院……大中元年置。先是唐武宗时僧元修始庵于此……后深入岩谷中,人以为遁去矣,有蔬甲泛流而下,乃沿源访而得之,而往则庐已虚矣,盖避会昌禁也。宣宗时出,诣阙贡金买山,始创精舍,名‘翠石院’,至是赐今额。”(22)《八闽通志·寺观》,《福清县志·杂事志》所载与上述基本相同,唯一不同即《福清县志》作“懿宗额赐‘灵石俱胝院’”,《八闽通志》作“懿宗赐“灵石俱胝寺”额。(23)上已述及《闽书》载灵石俱胝院,明代升为寺,显然黄仲昭将升为寺的年代混淆了。在懿宗赐额这一点上二志所载一致。要而言之,灵石山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元修创翠石院,至懿宗时,赐“灵石俱胝院”额。此外,地方志均不载唐代灵石山另建有寺院。

  本寂19岁出家,时间当在唐宣宗大中十一年至十二年,其时该寺院尚称“翠石院”,也就是说,本寂出家于福清灵石山翠石院。笔者查阅宋《三山志》,明《八闽通志》、《闽书》、《闽都记》,清《福清县志》,民国《福建通志》等均不载本寂出家福清灵石山一事。建议今后修志应以补载。

  《三山志》载翠石院的创立者“僧元修……诵七俱胝咒治疾祟”。(24)《福清县志》亦载,“释俱胝,讳元修。初武宗时,结庵于灵石山。常诵七俱胝,讳元修。初武宗时,结庵于灵石山。常育七俱胝咒,故名。乡人有疾祟,辄请治之。”(25)密宗以念真言密咒为修持的主要内容之一,并热衷于为人祈雨驱鬼治病。元修念七俱胝咒,为人治病除祟,说明他是位密宗僧人。元修于唐昭宗光启三年(900年)圆寂。(26)据此可知,灵石山“翠石院”亦即“灵石俱胝院”从创立至唐王朝结束为止是密宗道场。本寂出家于此,说明他早先很可能习密宗。

  本寂25岁受具足戒,“凡诸举措,若老苾。”(27)咸通之初,禅宗兴盛,其时良价禅师于高安洞山坐道场。本寂往江西高安洞山参学,深受洞山良价器重,盘桓数载,得其心印,后辞洞山良价。应人之请开法抚州曹山(在今江西),因有“曹山本寂”之称。后迁荷玉山(亦在今江西)。(28)本寂深明洞山玄旨,开法中大力弘扬,完成洞山良价开创的曹洞宗的理论体系。本寂于天复元年(901年)圆寂。

  钦山文邃与曹山本寂二位曹洞宗闽僧都开法于福建境外,文邃的法嗣不明。曹山本寂在江西大阐洞山宗风,对曹涧宗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前人给予很高的评价:良价“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权开五位,善接三根,大阐一音,广弘万品。……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29)这是对曹山本寂禅师为曹洞宗发展所作贡献最切当的评价。本寂的得法弟子据《五灯会元》统计有14人。其中行传禅师入闽传法。(30)

  行传禅师,俗姓周,青原人。仙游县建县于唐圣历二年(699年),称清源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仙游县。仙游在唐代属泉州。“青原”很可能即“清源”之误。如果这种推测成立的话,行传禅师应为仙游县人。在“本州石钟院出家”。(31)乃往福州太平寺受戒。(32)后游方参学,往江西参曹山本寂禅师,获本寂许可后,返回闽中,在泉州庐山小溪院传曹洞宗法门。(33)据《闽书·方域志》安溪县“卢山”条载:“山下有卢氏居之。五代行传禅师修行山中,常有二虎驯伏。卢门前数松,一夕自仆。师为起之,卢遂徙宅而延师。”(34)《安溪县志》“卢山”条与“行传禅师”条所载与上述《闽书》所载一致。(34)显然,《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得传禅师传中的“庐山”应作“卢山”,山以卢氏居之而得名。据《闽书》、《安溪县志》记载可知,行传禅师先是在山中修行,山下有卢氏之居,后卢氏迁徙,余宅延请行传居之。这大概就是所谓“小溪院”吧!禅宗灯录记载行传禅师的一则语录:“僧曰:‘久向庐山石门,为甚么入不得?“师曰:‘钝汉’。僧曰:‘忽遇猛利者,还许也无?’师曰:‘吃茶去’”。(36)可见其严谨的曹洞宗风。然禅宗灯录、福建地方志书均不载行传禅师有法嗣。

  据禅宗灯录记载:行传禅师之后,在闽传法的曹洞宗名僧还有与行传同为法门昆仲的华州草庵法义禅师的得法弟子,泉州龟洋慧忠禅师。(37)龟洋在今莆田市莆田县,因莆田宋以前属泉州。笔者认为,《景德传灯录》与《五灯会元》将龟洋慧忠禅师法系接在曹洞宗的草庵法义禅师之下,实在是个历史误会。据《景德传灯录》慧忠传载,唐武宗会昌法难时,慧忠已从草庵和尚处得法返回故山龟洋,“例为白衣”。(38)按辈分论,草庵法义为曹山本寂的弟子,龟洋慧忠则为曹山本寂的再传弟子。但会昌法难发生。涧山良价尚未开法,曹山本寂还只是个不满10岁的孩童,尚未出家为僧,又如何为人师呢?显然,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慧忠禅师传载,龟洋有二真身塔,慧忠“葬于无了禅师塔之东”。(39)而东塔的碑文为黄滔所撰。黄滔是莆田人,是晚唐闽中的文学家。碑文是慧忠圆寂后其弟子通过行实和尚请黄滔撰写的。碑文虽不免颂扬之词,但所记慧忠的履历是可信的,较《景德传灯录》、《五元会元》慧忠传具有更高的史料价值。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以下简称《碑文》)载:“和尚法号志忠,俗姓陈,世居仙游……九岁诣真身大帅为童子……年十五落发”。(40)“志忠”即“慧忠”,(41)所谓“真身大师”即无了禅师,因无了圆寂后,谥“真寂大师”。(42)所载较上述两部灯录详细。黄滔《碑文》又载:会昌法难时,“大师允檀信之迎,隐于数家,和尚(即志忠)栖于岩穴之内,不离兹山……宣宗皇帝复寺之始,议者以灵岩(按即灵岩寺,亦即莆田广化寺)之奇胜,非我菩萨僧不可以宏就,由是都人环乞大师以居,故和尚独荐龟洋之址焉……旋将西游,受具足戒于襄州龙兴寺,大中十二年(858年)东还,由庐陵与草庵和尚。值草庵曰‘来自何山’,曰:‘六眸山’,曰:‘六通乎’,曰:‘慧非重瞳和尚’。盖行高而言寡,是日对答如流。”后返回龟洋故山。(43)从上文可知,会昌法难时,志忠确在龟洋山,栖于岩穴之中,其时尚未受具足戒。宣宗即位,兴佛复寺,无了禅师往灵岩寺任住持、志忠仍留龟洋,不久往襄州(在今湖北)龙兴寺圆戒。大中十二年东还,路经庐陵(今江西吉安一带)谒草庵和尚。显然,志忠参学在会昌法难之后,灯录记载与此相左。最关键的是《碑文》记载,志忠参谒的是“庐陵草庵和尚”,灯录则作“华州草庵法义”。一在南,一在北,差之远矣!而且志忠禅师圆寂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年),较草庵法义的师父曹山本寂还要早19年圆寂。据此,笔者认为,《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将慧忠的法系接在华州草庵法义门下是牵错了线。慧忠出自庐陵草庵和尚门下。庐陵草庵和尚的法系源于何处,有待探讨。但可以肯定,草庵和尚与慧忠都不出自曹洞宗。

  综上所述,笔者将唐末五代闽中的曹洞宗承传谱系归结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唐末五代闽人曹洞宗名僧有曹山本寂与钦山文邃。文邃门下未有嗣法者。本寂在江西曹山弘法,完成曹洞宗的理论建树,大振洞山良价的宗风,对曹洞宗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后人将他与良价并列为曹洞宗的创立者,但文邃与本寂都不在闽中传法。率先入闽的曹洞宗名僧则是与本寂同门昆仲的休静、蚬子和尚他们二人都卓锡福州,继之则有本寂的得法弟子行传卓锡于安溪。蚬子和尚不开法,休静晚唐在福州演法至五代后唐庄宗时应诏赴京为止,行传五代演法于闽南安溪。然而他们二人在闽中的法徒中都未有特出之辈。与当时的江西、湖北、浙江、湖南等地相比较,福建曹洞宗发展最弱。福建作为曹洞宗的创立者之一曹山本寂的故乡,又与曹洞宗发祥地江西毗邻,本应是曹洞宗较发达之地,然而事实则相反。笔者认为,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唐末五代长庆大安、雪峰义存两大师在闽中唱道,特别是雪峰义存一门高足遍布福建各地,闽中对曹洞宗的发展来说,缺少机遇。行传禅师之后,终五代之世,曹洞宗在闽中承传不明。而曹山本寂的法系也只经四传至襄州谷隐契祟,以后就法系不明了。宋代福建的曹洞宗是从外地重新传入的,属洞山良价的另一弟子云居道膺一门。然非本文所论,容另文探讨。

  注:

  ①③释赞宁《唐洪州洞山良价传》,《宋高僧传》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7年8月版,上册第280页。以下凡引《宋高僧传》版本同此。

  ②(29)[宋]释普济《洞山良价禅师》、《五灯会元》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10月版,中册779页。以下凡引《五灯会元》版本同此。

  ④释普济《华严休静禅师》,《五灯会元》,中册第807页。

  ⑤⑨(11)(12)[宋]释道原《京兆华严寺休静禅师》,《景德传灯录》,上海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1909~1913年刊印,卷第十七第5页。以下凡引《景德传灯录》版本同此。

  ⑥[宋]释道原《京兆蚬子和尚》,《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第5页。

  ⑦⑩[宋]释普济《京兆蚬子和尚》,《五灯会元》,中册第810页。

  ⑧[明]黄仲昭《八闽通志》,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整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上册第65页;[明]何乔远《闽书》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系古籍整理研究室《闽书》校点组校点,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6月版,第一册第29页。

  (13)(16)(18)[宋]释道原《澧州钦山文邃禅师》、《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第5页。

  (14)(17)[宋]释道原《鄂州岩头全豁禅师》,《景德传灯录》卷十六,第130页。

  (15)[宋]释道原《福州雪峰义存禅师》,《景德传灯录》卷第十六,第131页。

  (19)(27)[宋]释赞宁《梁州曹山本寂传》、《宋高僧传》上册第308页。

  (20)(28)[宋]释道原《抚州曹山本寂禅师》、《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七、第5页。

  (21)(34)[明]何乔远《方域志》、《闽书》第一册第142、248页。

  (22)(24)(26)[宋]梁克家《寺观类一·僧寺》,《三山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5月版,卷三十六,第4页。

  (23)[明]黄仲昭《寺观》、《八闽通志》福建省地方编纂委员会旧志整理组、福建省图书馆特藏部整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下册第788页;志[清]饶安鼎等《杂事志》,《福清县志》福清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1989年11月铅印本,第746页。

  (25)[清]饶安鼎《人物志·仙释》,《福清县志》福清志编纂委员会整理,1989年11月铅印本,第603页。

  (30)(36)[宋]释普济《小溪行传禅师》,《五灯会元》,中册第823页。

  (31)(32)(33)[宋]释道原《泉州庐山小溪院行传禅师》,《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第30页。

  (35)[清]庄成等《安溪县志》安溪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年2月版,第61、308页。

  (37)(39)[宋]释道原《泉州龟洋慧忠禅师》、《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三,第61页;[宋]释普济《龟洋慧忠禅师》、《五灯会元》下册,第852页,二者记载大致相同。

  (38)[宋]释道原《泉州龟洋慧忠禅师》、《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十三,第61页。

  (40)(43)[唐]黄滔《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黄御史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年5月版,卷五第26~27,27~28页。

  (41)黄溪《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一文中,志忠与草庵和尚对话,志忠回答:“慧非重瞳和尚”。“慧”即志忠自称,可知慧忠应即志忠。

  (42)[宋]释道原《泉州龟洋无了禅师》,《景德传灯录》卷第八,第64页。

  《福建史志》

 
 
 
前五篇文章

两宋明清闽中的曹洞宗

禅净双修(传明法师)

【净界法师】禅净双修 讲记连载

《金刚经》的微言大义

略述曹洞宗之五位说

 

后五篇文章

如何理解禅净双修?

由“空”入“有”——僧睿对《般若经》、《法华经》态度的

圆瑛大师禅净双修的思想

缘起性空——梦参老和尚开示

最偶然的事件都隐藏着因果的必然(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