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崆峒瑰宝放异彩——崆峒山文管所藏传佛教铜像赏析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崆峒瑰宝放异彩——崆峒山文管所藏传佛教铜像赏析
  这应该说是一种机缘。
  1986年,时任崆峒山管理局副局长的黄毅先生,以收购废铜的价格从平凉机床附件厂收购了一批即将被付诸熔炉的铜佛像。16年后,这批来自甘南州命运乖舛的铜佛像,经省文物局鉴定组专家的悉心鉴定,88件铜佛像均为我国藏传佛教密宗教铜造像,有4件属国家一级文物,22件属国家二级文物,53件属国家三级文物。
  以此,这批藏传佛教密宗教铜造像中的精品,成为崆峒山文管所收藏中的珍品,为崆峒区这块文化古土增添着无尽的光彩。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重要的一系。公元7世纪佛教从内地、印度、尼泊尔等地传入西藏。其发展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期。7世纪至838年吐蕃赞普郎达玛灭佛为前弘期。其后有100多年佛教在吐蕃灭迹。自10世纪末,佛教经上下两路重新在西藏弘传,为后弘期开端。后弘期西藏佛教直接传承了印度帕拉王朝盛行的无上瑜伽密教,并以密教传承为主,形成各教派。密宗修法注重像设。藏传佛教神系庞大,造型复杂,既有源于印度佛教晚期的密宗金刚经、时轮乘、易行乘诸神,又有西藏原始本教神。蒙古、汉地诸神祗也都加入了藏传佛教的万神殿。于是,慈眉善目、面貌安详的显宗像,凶神恶煞、多首多臂的密宗像,妩媚动人的度母像,极美与极丑,极善与极恶,汇聚一堂,这较汉地佛教造像远为丰富多彩。
  因此,从型制特点上看,崆峒山文管所收藏的这批藏传佛教铜造像当为密宗教造像。
  藏传佛教的绘画与雕塑为佛教五大明中的工巧明,《造像量度经》是藏佛造像依据的蓝本,“三经一疏”是藏族传统中的佛像雕塑绘画的理论依据与造型标准。
  女神形象众多,是藏佛一大特点,数量约占总数的1/5。藏佛中女性神的发达与汉地佛像中的几乎没有女性神形成鲜明对比。
  大量的凶忿像、男女双身像,都是藏佛中特有的内容题材。究其形象来源,多可从印度密教中找到原型。
  藏佛造像有其独特的风格与特点:其一,藏佛制作的目的是修习功德的宗教崇拜,匠师须严格依照《造像度量经》的规矩制作佛像。将作为崇拜对象的佛像,以雕塑与绘画的形式按规定的尺寸比例准确地制作出来,是藏传佛教艺术品制作中最重要的注意事项。如果制作错误,将使善业功德损失,失去神灵佑护。由于这个原因,因依照固定程式重复制作,难免千佛一面,一个样式延续几个世纪,故造像工艺性强,艺术性弱,看不到明显的时代风貌。其二,同是佛教造像,汉地佛像多有纪年、供养人姓名,印度、尼泊尔佛像中也有不少有纪年的佛像。但藏佛则极少题记,偶有题记也多为六字真言、咒语,更罕有藏文纪年。存世藏佛大都是50厘米以下的小型造像,尤其珍贵的早期作品只有20厘米左右,究其原因是佛像越小越便于保存流传之故。存世藏佛基本为传世品。据此,藏佛因直接纪年资料的缺乏,分期断代要比汉地佛教造像困难得多。其三,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文化交流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西藏地接中亚、印巴次大陆,西藏的本教文化、印度文化、汉文化、中亚文化,都曾在这里交互影响。如果与汉地佛教造像艺术比较,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明显差异。汉地佛教造像艺术虽然也源自印度,但传入之后,很快被吸收融合于传统的雕塑艺术之中,发展成具有汉文化特征的造像艺术,其风格相对来说比较一致。而西藏因直接与环喜玛拉雅山各国接壤,外国工匠长期以来就在西藏制造佛像,并把技艺直接传给藏族工匠,大量的原产印度等地的佛像也不断流入西藏。所以西藏保存着大量的外来佛像。西藏不同地区的,外来的各种艺术风格的造像形式相互交融,使得藏佛的风格复杂纷繁而且多样。这是藏佛与汉地佛像截然不同之处。如果说汉地佛主要区别在于时代特点的话,藏佛则主要表现在不同产地的区域风格变化。
  藏佛所用金属材料,主要为各种铜合金,一般以铜色为准,分为红铜、黄铜、青铜三种。崆峒山文管所收藏的这88件藏佛造像,质材均为黄铜,部分珍品为鎏金造像。
  藏佛分期,大体与西藏佛教发展史同步,可分四个阶段:7—9世纪吐蕃时期,为佛教前弘期;10—13世纪为佛教后弘期前期,造像多模仿外来艺术风格;14—16世纪,西藏本地风格逐渐成熟,15世纪达到藏佛艺术发展的高峰;17—19世纪为藏佛艺术发展的后期。
  崆峒山所收藏的这批藏佛造像,依时段划分,当属第三期,即明代藏佛艺术发展高峰期的作品。这一时期,西藏造像形成比较统一的本土艺术风格,这是与元明王朝结束了吐蕃王朝崩溃后各教派和政治集团各据一方、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于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管辖之下,13世纪后藏佛风格渐趋一致的客观历史条件分不开的。这种统一的风格,表现在藏佛的帽冠装饰、莲座背光形式基本一致等方面,印度、尼泊尔等外来影响已不明显。
  明代宫廷内,藏传佛教文化影响极其明显。宫内英华殿、洪庆宫供番佛,设番经厂习念西方梵呗经咒,御用监设佛作造佛像。永乐宣德时期,朝廷制作了不少镀金铜佛施与西藏宗教领袖。永乐之后虽仍有制作,但以永宣造像数量最多,质量最高。
  从崆峒山文管所收藏的这批造像看,其技艺之圆熟,工艺之精细,且其多为鎏金铜造像的特点,当为明永乐宣德时期的作品。至于是否为明宫廷中所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崆峒山文管所
  藏传佛教铜像赏析
  明鎏金阿弥陀佛铜坐像
  该坐像为黄铜质鎏金。通高31厘米,莲台高7厘米,最大直径25.5厘米,质重5420克。佛螺髻,肉髻上有一圆珠形顶严。面部丰满,额有白毫,眉弯鼻直,双目微启,唇带微笑。双耳垂肩,颈饰蚕节。身着右袒袈裟,双手作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沿饰莲珠纹,座呈三角形杀棱状。此造像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具有典型的明代内地造像风格,是研究明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珍贵文物。
  明鎏金观音菩萨铜坐像
  该坐像为铜质鎏金。通高21厘米,质量2252克。其头戴花冠,饰挽发高髻,作莲蕾顶严。耳饰花坠。面相方圆,额开天目,细眉高鼻,凤目微启,丰唇阔嘴。颈饰蚕节纹,裸身赤臂,丰乳细腰,胸佩串珠璎珞,臂腕戴钏,飘帔缠绕徐垂,两肩侧附镂雕莲花枝。下着长裙,腹系璎珞带。左手曲伸胸前,掌心向外,捻莲指;右手下垂,饰触地印。双腿结跏趺坐于三角形束腰莲台座上,座上浮雕仰覆莲瓣纹。此像造型美观,精雕细做,保存完整,是密宗造像中的精品。
  明鎏金宗喀巴大师铜坐像
  该像为黄铜质鎏金。通高23厘米,座高5.5厘米,质量3007克。结跏趺坐于三角形仰覆莲座上的宗喀巴大师头戴蒙古式尖顶僧帽,秀圆脸,纤眉高鼻,双目微睁,唇角露笑。圆肩袒右臂,斜披袈裟,内着交领缯祗支。双臂曲于胸前,双手均捻莲枝,莲枝钩手绕臂而附肩侧。右莲法器已失,左莲上有贝叶经。袈裟及衣边均浅线刻缠枝花卉纹。此像铸工精致,造型优美,神情自然,衣纹流畅,为研究明代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不可多得的珍品。
  明大黑天铜像
  该像为铜质。高22.3厘米,重3666克。一首六臂,发如火焰,头戴五顶冠,缯带“U”形附于耳后。双耳垂坠,面相狞厉,三眼鼓凸,张口獠牙,络须张扬。其颈戴项圈,胸腹垂璎珞,绺发自肩垂绕于腹,悬挂人首九面。飘帛自首后缠臂下垂,袒胸腹,六臂手中持颅环,持金锭、金刚钺、龟形物。腰着短裙,弓箭步站立于座上(座已佚)。此像造型威猛恐怖,为典型的密宗派造像。

 
 
 
前五篇文章

藏传佛教造像量度经

元代藏传佛教对汉地佛教的影响

藏传佛教信众宗教经济负担负担的历史与现状

香格里拉在藏传佛教中的注释

藏传佛教在台湾弘法初期之探

 

后五篇文章

川西高原藏传佛教寺院建筑研究

略论清代前期的五台山藏传佛教

玄奥莫测的藏传密宗

藏传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中阴解脱之研究--藏传佛教中阴超度法的生死意识转化内涵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