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西藏传说——西藏佛教艺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西藏传说——西藏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顾名思义是随着佛教的兴起和发展而兴起、发展的,它促进佛教思想的传播,为宣传佛教教义服务。西藏佛教艺术也与西藏佛教共生共荣同步发展,其内容、技法、颜色等,无一不与佛教教义相联系。

  吐蕃时期,佛教传入西藏,经过与西藏本土文化的相互斗争、吸收、融合,佛教终于立足于高原。随着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为代表的西藏佛教寺院的兴建,佛像、壁画等佛教艺术也应运而生。当时,唐朝的两位公主带去内地的能工巧匠及各种技艺,极大地推动了西藏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西藏佛教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印度的大量佛经译成藏文,其中有专门讲授寺院和佛塔建筑、佛像造像规则与方法等工艺经书《工巧明》,从而更加丰富了西藏佛教艺术的内容和技法。

  10世纪后叶,西藏佛教进入了“后弘期”历史阶段,佛教再度在西藏蓬勃兴起,西藏佛教艺术也得以长足发展。这个时期西藏佛教教派林立,形成“后弘期”不同教派分庭抗礼的局面。各教派与地方势力结成僧俗联盟统治,动用大量社会财富建造寺院,如萨迦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夏鲁寺、楚布寺、白居寺等都是这个时期修建的,并用不同风格的佛教艺术,宣扬本派理论,佛教艺术对应着佛教理论的“百家争鸣”,呈现出“百花齐放”,制作的壁画、唐卡、佛像等工艺品不计其数。

  西藏佛教艺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只能简要地介绍建筑艺术、绘画艺术、雕塑艺术和舞蹈艺术。

  一、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主要包括寺院建筑艺术和佛塔建筑艺术。西藏寺院星罗棋布,遍布西藏高原的每个角落,在山崖边,在峡谷里,在平川上,无处不有,形成了一处处独特、耀眼、迷人的人文景观,与高原奇特、神秘的自然风光相映成趣。西藏寺院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情调,每一座寺院相当于一个佛教艺术馆,里面珍藏着许多佛教艺术珍品。从寺院的外观上的色块、装饰物,到寺院内的壁画、唐卡、佛像、经幔等以及各种工艺品,虽为崇佛、拜佛所用,但又都是独具风格的艺术品。在这里神学和美学共存,崇佛和审美学并行。

  桑耶寺是西藏佛教最早修建的寺院,由莲花生和寂护大师亲自设计,是以印度婆罗王朝高波罗王在摩揭陀所建的欧丹达菩提寺(飞行寺)为蓝本,其建筑布局和形式,是按照佛教关于世界结构的理论为依据的。位于全寺中心的“乌孜”大殿,象征宇宙中心的须弥山;“乌孜”大殿四周各建一殿,象征四大部洲;四方各殿的附近,各有两座小殿,象征八小洲;主殿两旁又建两座小殿,象征日月。这种按照佛教关于世界结构的理论或仿照密教曼荼罗建造的寺院结构对后世西藏寺院建筑影响深远,可以说,这种以大殿为中心,其他建筑围绕中心而分布的格局成为西藏寺院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一般称为藏式寺院建筑。这种寺院不像内地的宫殿式寺院在中轴线上安排主体建筑,层层深入,两侧有附属建筑,而是以佛殿或大经堂为中心建筑,各殿堂相僧院、活佛府、僧宅等建筑围绕这中心而分布。

  西藏还有一种寺院建筑,如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大昭寺等,在主体藏式建筑物的最上端又加上一层汉式的人字形大屋顶,为建筑学上称为“歇山顶”。但这只是细部上的变通,主体结构仍然是藏式的。

  藏汉结合式建筑也是西藏佛教寺院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汉族地区传统的木结构梁架,顶部也是‘歇山顶’式的大屋顶,但是将这个殿宇组合为一座相连的建筑,俗称为‘勾连塔’,在组合中又结合了许多藏式的特点,以适应藏传佛教宗教活动的需要”。[2]在这类藏汉结合式的殿宇布局上,较多的吸收了汉传佛教寺院中轴线布局,一般也有山门、天王殿、大雄殿等。这种寺院在西藏腹心地带较少,在靠近汉区的西藏东部地方较多见。

  根据寺院建筑地理位置的不同,西藏寺院又可分为依山式或平川式建筑。布达拉宫、哲蚌寺、甘丹寺等是典型的依山式建筑,而大昭寺、桑耶寺、萨迦南寺、夏鲁寺等是平川式建筑的代表。无论是依山式还是平川式,西藏寺院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坚实而稳固。

  佛塔建筑是西藏佛教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风格。在理论上,它共有八种类型。这完全遵照着从印度传入西藏的文学传说。”这八种类型的塔就是叠莲塔、菩提塔、和平塔、尊胜塔、涅槃塔、神变塔、天降塔、吉祥多门塔。这八种塔源于获得佛陀舍利的八组人所建造的原始佛塔,代表着佛陀释迦牟尼的一生中的八个不同阶段或成就。在西藏常见的有菩提塔、天降塔和吉祥多门塔。

  灵塔,是西藏佛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塔内供养着活佛以及高僧大德的骨灰或遗体,它既是佛塔,同时又兼作寝陵,具有双重功能。

  灵塔在西藏有近千年的历史,其数目之多,难以记述。在布达拉宫的红宫内供奉着五世达赖喇嘛以后的历代达赖喇嘛的灵塔。一般灵塔由六部分组成,最下层的六型台基,表示坚固的“地基”;上面依次有塔基、塔瓶、塔顶和代表气息(风)和精神(灵)的月牙托日。每一部分都有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位于西藏日喀则年楚河畔的江孜西端有一座巨塔,称为白居塔,1414年由宗喀巴的大弟子克珠杰主持设计,江孜法王饶丹贡桑帕动工兴建。“全塔高四十三米,塔座占地二千二百平方米,塔身呈八角形,红白染身,木石相衔,层层联结而上,再配以铜壳罩顶,幛帽围绕。塔瓶直径为二十米,圆柱形,内设佛殿四间,十三天采用早期喇嘛塔的做法,比较粗壮。全塔高九层。远望,塔顶金光闪闪,酷似缅甸的仰光大金塔;近看,塔的基座,像阶梯似的依次向上垒筑,又好像来到了埃及的金字塔前,十分华丽壮观。”白居寺塔内设大门十二道,小门九十六道,共一百零八门。塔内有佛殿、经堂、龛室七十七门,其内都供有各类神佛像,据说多达十万,故自居塔又有“十万佛塔”和“塔中寺”之称。

  西藏佛塔不仅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而且为促进西藏佛教整个建筑、绘画等艺术事业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影响。杜齐说:“‘门塔’(即吉祥多门塔)不仅仅因为它们是西藏神圣建筑的典范,而且其壁龛中的装饰也使人颇感兴趣。这些装饰为西藏绘画在种种外来艺术影响下逐渐形成其统一风格的演变过程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逐渐地这种统一的风格在全西藏占据了统治地位。这种模式的叫法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在不同的层次上有若干内部相通的神龛。朝圣者可以爬到建筑物的顶部。建筑物的藻井上有最神秘的宗教神灵图像。神龛依层逐渐变小,壁墙上绘有各种神灵的壁画,最常见的是密宗教义的符号或神圣经文上所附的插图。绘画是不同派别的工匠之杰作。这些绘画在当时对于形成西藏传统的绘画风格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绘画艺术

  西藏佛教绘画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流派,主要的有门唐画派、噶尔画派等。

  门唐画派分新派和旧派。其创始人是门拉顿珠嘉措。他是山南洛扎地区的门唐地方人,生活在15世纪。他在传统画法的基础上融进了自己独特的面法和创意,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门派,称为门唐画派。“他的独特之处是在于表现各种显密神像,似喜似怒变化复杂微妙,佛像尺寸不瘦不胖比较匀称、画笔细腻柔和、衣着线条勾勒粗犷逼真、颜色则重淡雅而著称。他的这种画法后来由他的儿子和徒弟们继承下来。他的最典型的作品是1447年新建扎什伦布寺时,门拉顿珠亲自在大殿经堂的墙上绘出了以金刚上师为主的八十位大圣、以释迦牟尼为主的八十尊佛像,以及宗喀巴师徒三人等一些壁画。”

  门拉顿珠嘉措还著有专著《造像量度如意珠》。书中详细地论述了宗教绘画和雕塑艺术所涉及的七个方面内容:(1)解释造像量度;(2)指出并纠正了其他造像著作中的错误;(3)详尽地指出了不正确的造像量度引起的恶果;(4)论述了造像量度的有关问题并开列了参考书目;(5)列举了一些写作态度严谨的造像学著作;(6)解释艺术家和施主在精神上、宗教上的需要,(7)叙述绘画方法。

  新门唐派是在旧门唐派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藏巴·曲英嘉措。他起先遵从门拉顿珠嘉措画派的风格,后来自创新派,称新门唐派。“主要风格是欢喜佛像绘得高而瘦、愤怒佛像绘得表情激昂。强调肉体内外颜色即手背和手心的颜色有所差异,用毛笔勾画出的花草树叶又细又多,颜色艳丽。这个画派的典型作品就是德格嘎拖寺莲花生八尊的木刻板和现在西藏日喀则地区一些画家们画的唐卡”。[10]门唐画派的艺术活动中心在拉萨。

  噶尔派也分新派和旧派。创建于14世纪,创始人是南喀扎西。南喀扎西晚年广收弟子,其绘画艺术也随之得到传播。其弟子中最有成就的有曲吉扎西、噶雪噶玛扎西和扎巴扎西三人。弟子弥久多结以南喀扎西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美术创作实践,撰写了《线准太阳明镜》的美术专著,为噶尔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噶尔派创始人是第八世司徒·曲吉迥乃,他吸取其他流派的艺术精华,进一步发展了噶尔派的艺术,在原噶尔派的基础上注入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创作出了许多作品,人们称他的画技为噶尔新派。他亲自画了三十二幅释迦牟尼本生传的唐卡画,现藏于德格八邦寺。“他说他作色、笔画等风格是模仿汉地的技法,风景、建筑物以及佛身上的装饰品,画得非常逼真,他发扬了新旧门派、群则、杰欧活佛以及噶尔派的长处,画技远远超过了所有前辈”。

  新噶尔派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西藏楚布寺的历代噶举派上师传承唐卡画和德格八邦寺所藏唐卡画。

  西藏佛教绘画还有门、噶结合的画派、庆鲁画派、歧乌热画派、达热画派、尼泊尔画派、汉地画派等。

  西藏佛教绘画和雕塑等艺术的基本理论依据是“三经一疏”,即《佛身影像相》、《绘画量度经》、《身影量像相》三部经和《等觉佛所说身影量释》一部注疏。皆出自《大藏经·丹珠尔》。

  在量度单位方面,“三经一疏”提出了人们常见的微尘、发尖、虮子、虱子、青稞、手指、卡等作为量度人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单位,它们依次为八进位。但较常用的只有青稞和手指两种。

  西藏寺院各殿里没有一块墙面是空的,目之所及,墙壁上都画满了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反映着宗教、政治、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涉及面甚宽。它从佛经、教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生活场景到山水风景、翎毛花卉、图案、装饰,几乎无所不包。

  神佛偶像是西藏寺院壁画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佛像是寺院殿堂供奉的主尊,也是壁画中出现最多、占比例最大的形象。西藏壁画里的佛像主要是释迦牟尼佛,还有燃灯佛、药师佛、毗卢遮那佛、不空成就佛、不动佛、无量寿佛等。在壁画里弥勒佛亦出现得较多,画得也大。另外,在西藏寺院的密宗殿和护法殿里绘有时轮金刚、怖畏金刚、尊胜母、北天王、吉祥天母、空行母等西藏佛教密教的本尊和护法神。

  西藏历史著名人物画像及西藏历史著名人物画传又是西藏壁画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经常出现在壁画上的西藏历史人物主要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等“崇佛三赞普”及莲花生、阿底峡,有“萨迦五祖”、“格鲁派三祖”、五世达赖喇嘛、十三世达赖喇嘛、四世班禅等。现在能看到的西藏历史人物画传有布达拉宫的《松赞干布传》,桑耶寺的《莲花生传》,白居寺的《八思巴业绩图》、夏鲁寺的《布顿业绩图》、色拉寺的《宗喀巴业绩图》、布达拉宫的《五世达赖喇嘛传》和《十三世达赖喇嘛传》。这些画传,史料性较强,通过一个名人的业绩,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宗教发展进程和社会现象。

  除了以上内容外,西藏佛寺壁画还有著名寺院、宫殿的画史,如桑耶寺画史、布达拉宫画史、大昭寺画史等;有佛教名胜古迹的建筑风景画;有花卉动物画;有藏医图谱等。

  “唐卡”系藏语,它是用彩缎织物装裱成的卷轴画,又简称布画。是西藏佛教所特有的一种绘画艺术。唐卡大多是在画布、画绢和画纸上进行彩绘。根据扎雅活佛的《西藏宗教艺术》,唐卡又因所用的材料不同而分为“国唐”和“止唐”。“国唐”是丝绢唐卡,是用丝绢制成的,“止唐”就是绘画唐卡,是用颜料绘制的。“国唐”根据不同的材料和制作工艺,又分为“绣像”、“丝面”、“丝贴”、“手织”、“版印”等多种。布达拉宫中藏有一幅最大的“国唐”,高五十五点八米,宽四十六点八一米。此幅唐卡绘制的为无量光佛,往往在一些重大节日时才展出。“止唐”根据其所用颜料和不同颜色的背景,又分为“彩唐”、“金唐”、“朱红唐”、“黑唐”、版印止唐等多种。最大的“止唐”长三米,宽二米;最小的“止唐”仅长三十公分,宽二十公分。还有一种用金属制品或珍珠直接镶嵌在画面上,如昌珠寺中藏有观音珍珠唐卡,非常珍贵。

  唐卡的题材与壁画一样非常广泛,有宗教内容,也有历史人物、民间风俗等;还有天文历算和藏医藏药的唐卡,实用性很强,很有特色,尤其是称为“曼唐”的医学挂图唐卡,表现了人体解剖等几乎所有藏医内容。

  一幅唐卡,可以区分为三个部分:中央为主尊,以本尊为主,亦即信徒所供养的对象。主尊上方为“空界”,为诸佛、菩萨;主尊下方为“地界”,为空行,护法或僧侣。按地理位置,西藏唐卡画派区分为“藏东”(康孜)、“藏中”(卫孜)及“藏西”(藏孜)三派。“藏东派”吸收了汉地的绘画风格与技巧。 “藏西派”绘画较多地吸收了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等地的绘画风格,取消了本地画法以山水树木作为背景的结构,代之以“坛城圣众”围绕本尊。“藏中派”恰好是“藏东”与“藏西”两派的融合。如果说“藏东派”有强烈的汉地画风,“藏西派”则受印度画法的影响,那么,“藏中派”便可以说是最富有西藏本土色彩的画派了。

  三、雕塑艺术

  西藏佛教的雕塑艺术作品主要包括泥塑、泥质印模浮雕、金属铸雕、石雕、石刻、木雕等。

  泥塑佛像是西藏佛教中重要的造像形式之一,在西藏大大小小的寺院中,大多供有泥塑佛像。目前西藏保存较好的泥塑作品为布达拉宫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塑像和大昭寺中的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等的塑像。其他如江孜班根寺的“十六尊者”,夏鲁寺的布顿大师塑像,卓玛拉康的阿底峡塑像,以及白居寺、萨迦寺、扎什伦布寺中大量的泥塑作品都颇有特色。

  在西藏泥塑作品中最有特色的是“擦擦”。“擦擦”是藏语音,即指泥制的各种小泥佛、小泥塔等,称为“脱模泥塑”或“泥质模压浮雕”。常见的有高浮雕、浅浮雕、圆雕。在西藏,“擦擦”制作数量十分巨大,“擦擦”常出现在佛塔、圣山洞窟、神湖边、玛尼堆和转经路上。 “擦擦”有等级,通常一般所见的属普通一种,这种擦擦用一般的泥土制作,所以在民间流传很广。还有一种擦擦是活佛的骨灭与泥土掺混在一起制作而成的。西藏少数大活佛圆寂后实行塔葬,塔葬前用盐巴以及藏红花等各种名贵药物将体内血水吸干,将那些浸透活佛法身血水的盐巴或其他药物与泥土融合,制成擦擦。这是最为名贵的一种擦擦,主要用作护身符。历史上还有一种药物擦擦,造型与一般擦檫没有什么区别,只是颜色稍有不同,因为这种擦擦是用不同名贵药材合成制作,其中有珍珠、玛瑙、藏红花等,所以此类擦擦也很贵重。

  在西藏,石质雕刻品相当多,几乎处处可见。寺院里的石佛、山崖上的浮雕神象、玛尼堆石刻、在石板上的经文,以及园林门外的石狮,都是一件件石雕或石刻的艺术品。寺院里的石佛有圆雕,也有浮雕,还有一种镂空浮雕。山崖佛像和真言绝大部分刻在通往圣地、圣山、圣湖的道路两旁。

  西藏摩崖石刻艺术与玛尼石刻艺术可称得上为姐妹艺术。西藏摩崖石刻较著名的有拉萨市的药王山石刻群。《西藏王臣记》云:“松赞干布来到红山,亲眼看见那里有自然现显的六字真言,他当即沐浴净身虔诚祈祷,感得以自然现起的六字真言放出五色灿烂的彩虹,辉映到对面岩石上(即药王山崖)自然现起的观世音菩萨、救度母、马头金刚等佛像上。……松赞王即请来尼泊尔的一些有精巧艺术的造像工人,依照自然现出的佛像那种庄严神采,而精细雕出很清晰的身之所依——佛菩萨像,及语之所依——六字真言等。”可见药王山摩崖造像最早在吐蕃初期已开始雕刻。此后一千多年陆续有造像活动,时至今日,一些虔诚的教徒还常在此凿刻一些佛像、真言。

  另外,在药王山东麓高距地面二十余米处有一石窟,名叫查拉路甫石窟,与大门西向的大昭寺遥遥相对。查拉路甫石窟也开凿于松赞干布时期。《贤者喜宴》说:“茹雍妃在查拉甫雕刻大梵天等佛像,……历时十三年圆满完成”。茹雍妃系松赞干布的一位王妃。查拉路甫石窟依山开凿,为支梯式窟,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二十七平方米。窟内共有造像七十一尊,除两尊泥塑外,余皆为石刻像,分布在中心柱四面和石窟的南、西、北壁上。[15]

  西藏的青铜雕刻是西藏佛教艺术中闪闪发光的部分。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有西藏最大的铜佛——强巴佛(弥勒佛)像,由九世班禅曲吉尼玛主持塑造,约在1904年前后完工。大佛像高达近三十米,仅佛手就长三点二米,中指围粗一米,手宽一点六米,身高二十二点四米,面部四点二米,耳长二点八米,肩宽十一点四米,鼻孔可容纳一人。塑造此尊佛像用去黄金五百五十八斤,紫铜二十三万斤,总重量达一百多吨。此外还用去大量的宝石之类。在西藏极负盛名的还有拉萨大昭寺的“觉卧佛像”,此像是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到拉萨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为錾金铜佛。

  西藏木刻的主要功能是用来雕刻印刷经文、书籍,其次是把木刻佛画拓印在画布上和雕刻佛像等,还可以用来印刷唐卡、坛城、***图画以及宗教仪式和其他吉祥物品的图案。在西藏随处见到的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印有经咒图像的各色小旗——风马旗,就是用木版印制的。风马旗藏语叫“隆达”,又译作“祭马”、“禄马”、“经幡”、“祈愿幡”等。常见的风马旗的图像中心大多为一匹宝马,马背上驮背燃着火焰的宝贝,四角环刻着可以排除消极影响的四尊保护神。它们是象征深刻圆满的金翅鸟,象征穿透力的龙,象征警戒状态的老虎和象征胜利的狮子,一段经咒散置其间,图与文相应成趣。

  四、舞蹈艺术

  西藏佛教舞蹈艺术即指西藏佛教寺院舞蹈——羌姆。

  “羌姆”系藏语音,又称为“嘎尔羌姆”,类似的汉语音译还有“昌木”、“枪木”和“查玛”等,意为蹦跳,专指西藏寺院舞蹈。有关的汉语历史文献和汉族群众还将“羌姆”称为“打鬼”、“跳神”、“跳鬼”等。

  “羌姆”是西藏佛教寺院中的一种驱鬼酬神的宗教仪式舞蹈,是一种由鼓等乐器伴奏的面具舞蹈,其表演者基本上是僧侣。“羌姆”,随着西藏佛教的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的建立而产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正如西藏佛教是印度佛教和西藏本土宗教相互吸收、融合的产物一样,羌姆也是印度佛教金刚舞和西藏苯教拟兽的图腾面具舞相结合的产物。

  在桑耶寺破土动工时,莲花生亲自主持了藏王赤松德赞参加的奠基仪式,并用印度大乘佛教密教无上瑜伽部的金刚舞降伏西藏本土的各类鬼神。如《西藏王臣记》载,“莲花生大师降伏了一切八部鬼神,令他们立下誓言,制定诸神所喜的祭祀物品,又说出了镇伏凶神的歌词,在虚空中作金刚舞,……”《莲花遗教》中也记载了莲花生常用一种金刚舞蹈来降魔伏妖。可见印度密教金刚舞作为密教咒术的一部分已被莲花生大师带入了西藏,它常与密教的其他咒术、法术一起出现在驱邪镇魔、酬神祈愿的场合。

  正如以上所说,羌姆是印度密教金刚舞和西藏苯教拟兽面具舞相结合的产物。换句话说,羌姆是西藏化的金刚舞,但毕竟不是相同的舞蹈。作为佛教金刚乘舞蹈,金刚舞和羌姆的主要功能是驱鬼酬神,而且它们所驱逐的鬼和所酬谢的神都是相同的,羌姆里面的诸神也是印度佛教中的护法神,表演者也都是宗教徒。但是金刚舞不戴面具,而羌姆戴面具。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另外,羌姆和苯教的拟兽面具舞,虽然它们都戴面具,而且都被当作巫术或咒术用于驱鬼酬神的,但它们各自所驱的鬼和所酬的神都完全不一样。这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西藏最早的羌姆是宁玛派僧人古弱曲哇根据莲花生埋藏在山洞的伏藏编排的《古鲁衬节》羌姆。 “古鲁”是梵语,是上师之义,专指莲花生大师。“衬节”就是宁玛派对莲花生常用的八种别号,或者说莲花生的八个化身的名称,即释迦狮子、莲花生、日光、狮子吼、忿怒金刚、莲花金刚、莲花生和爱慧。

  《古鲁衬节》羌姆的内容单一,动作简单、时间也不长,就是表现莲花生大师的八个变化。舞蹈开始时,八个人一个人一个人单独表演,相互之间并不知道八个人都是莲花生所变。当莲花生的塑像出场后,八个人立刻围绕莲花生跳集体舞蹈。羌姆里没有佛教的说教。

  “次旧”是藏历的十日,恰逢莲花生大师生日。宁玛派每月十日都举行宗教活动,不但要念经,还要举行羌姆的表演活动,这天表演的羌姆叫故“次旧羌姆”。“次旧羌姆”虽然仍以“古鲁衬节”羌姆为主,其主要歌颂对象仍是莲花生,但加强了佛教理论的宣传,而且各方面趋于成熟。这是桑耶寺的《古鲁衬节》到《次旧》羌姆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是西藏佛教寺院羌姆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

  羌姆作为一种重要的驱鬼酬神的宗教活动,西藏很多寺院都有,如萨迦寺、扎什伦布寺、布达拉宫、敏珠林寺、多结扎寺、楚布寺、直贡寺、夏鲁寺等都有独具特色的羌姆。而且一个寺院里或一个教派里由于有许多护法神,也有与护法神相应的羌姆。羌姆的舞姿和表情、声音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诸如凶神的姿态、国王喜悦的神态、王妃姗娜的步履,以及娇媚、骠悍、威风、矫健、残暴、忿怒、慈善、文雅、神圣等,均应符合于舞蹈九技。”( “舞蹈九技”是指《知识总汇》等书中提出的优美、英姿、丑态等三种身技即形态,凶猛、嬉笑、恐怖等三种口技即声态,悲悯、愤怒、和善等三种心技即情态。)羌姆的步法和手势等都有固定的动作,配有口诀,学习羌姆首先要背熟口诀,如直贡派羌姆固定的步法有三十一种,头和手的动作有十五种,都配有口诀。

  尽管羌姆的舞姿、表情等较固定的规定要求,但每个羌姆都有各自的特色。如关于直贡派各类羌姆的不同特征,在《直贡嘎尔羌姆与西藏文化艺术》中说有:l、游方僧羌姆;2、鼓羌姆:3、哑剧羌姆;4、音乐羌姆;5、艺术图案羌姆;6、风趣羌姆等。

  在西藏佛教各派各寺中表演的羌姆的主要区别在于所祈求酬谢的主尊神不同。面具是用来区别不同神的主要标志。

 
 
 
前五篇文章

清代宫廷与藏传佛教文化

青海藏传佛教中的礼仪舞蹈

藏传佛教在黑水

藏传佛教舞蹈的文化特点

藏传佛教文化背景论四川嘉绒藏区铠甲舞的藏传佛教文化背景

 

后五篇文章

走近藏传佛教——王尧教授北京龙泉寺讲座

探访藏传佛教的尼姑寺院

藏传佛教辩经制度

西藏雕版刻经:藏传佛教里的古老印刷术

【青海塔尔寺】世界第一庄严寺庙,藏传佛教的朝拜圣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