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萨迦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萨迦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

  作者:班班多杰 周拉

  本文根据萨迦派学者阿罗仁波切的著作《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1]中的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论述,分析萨迦派有关上师善知识的思想。在《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以下简写《明灯论》)一书中, 萨迦派把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规则分四个部分:一、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原因;二、师徒间互相辨识及选择;三、徒弟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四、上师之演说及弟子听闻之规则。

  (一)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原因

  在《明灯论》中,以引导盲人走路、患者由医师治疗、以火镜引取日光之火为喻来阐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由。

  《明灯论》言道:“不依止善知识,于圣教未闻思之诸有情众生,即像远离了智慧之眼故,他们不懂得如何修持解脱及一切智之道。不仅如此,亦难分辨善恶之差别,如盲者无伴而浪迹天涯。上师善知识是人天善趣、解脱、声闻、缘觉与佛一切智之间的交通者和引路人,是不容怀疑故。若无导盲者,则盲者欲去高山、殿堂等而又无能力去,故须依止上师善知识。如《真实论》云:‘欲成一切智,即依善知识。仅凭自精进,无能成圣佛。盲者依自身,不能攀高峰。’昧于取舍之无明生起了业烦恼,由其痼疾所驱使而值遇三界轮回三苦之有情,须依止如同救命之医师一样之上师善知识,须依止如同包治百病之灵丹妙药一样之善妙佛法而如理修持,乃可从轮回之诸苦中获得解脱,须修持获得永恒安乐之解脱境界——佛一切智。尽管日光如何炽热,然无其聚焦之火镜及艾灸,则不能生起明火而受用。如是,尽管如来之慈悲及加持如何无量无边不可称计,若无上师善知识之摄收、教授,则佛之加持力无法进入弟子之心田。萨迦派大师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说:太阳之光虽炽烈,若无火镜不生火,如是佛之加持力,若无上师亦不得。”[2]

  以上萨迦派以盲人须有引路人,火镜引生日光火等为譬喻,形象、深刻、生动地说明了皈依四宝的一切有情众生需要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切有情众生无始以来,由于无明烦恼的遮蔽,不能觉悟诸法之究竟实相。故而,不知善恶好坏,不懂是非对错。处在流转无量生死,常为我执所惑乱的迷茫苦难之中。若欲改变这种状态,即要皈依佛门,修学佛法,断除无明,觉悟实相,解脱成佛。要成就这样的事业,实现这样的目标,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要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佛教认为,我们这些钝根薄福之人无明炽盛,罪孽深重,苦难深渊;第二,佛教之义理深邃,体系庞大,难明其底蕴。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们要修持佛法,首先必须要经过佛教上师善知识的启迪、启蒙、教化与引导,惟其如此,人们方能启发思路、开掘慧根、进入佛门、渐修佛法,去实现成佛的最终目标。据此,上师善知识对广大的善男信女来说,具有发蒙启蔽之功。故欲知佛法,必先依师。否则,佛门难进,佛法难得,人们仍处在无始轮回的无限链条之中而不能获得解脱。佛教史上,没有无师自通的先例。如此看来,欲投入佛法的善男信女,寻找、辨识、选择一个合格、称职的上师善知识,便成为前提性、基础性的事情。

  关于寻觅、依止上师善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该文作了十分形象、深刻、恰如其分的比喻。例如,对一群盲人的出行来讲,其引路人成为唯一不能或缺的事情。若缺少引领者,他们将会“离于善径,行于险路”[3],酿成大祸。该文还列举了医治疾病不能离开医师及药物等,其中最为形象的是获取日光火的例子。正如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说:“太阳之光虽炽烈,若无火镜不生火,如是佛之加持力,若无上师亦不得。”这是说,太阳之光最极炽烈,我们如何将它获取并受用?这便需要火镜和艾灸。在太阳的光芒下,将艾灸置于火镜之上,让太阳光直射其中,便会引生火种。牧人在草原上常常采取这种方法来取火烧饭。太阳之光芒多么炽烈,如果没有火镜和艾灸的接纳与引导,也无法获取火苗。同样,佛陀之思想固然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如果没有上师善知识向一切有情众生宣说传扬,佛法只能是建筑在空中的楼阁,孤悬在彼岸的神灯,不可能在广大信众中发生实际的作用。因此,上师善知识是佛的代言人,是替佛行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佛就是上师善知识,上师善知识就是佛。

  (二)师徒间互相辨识及选择

  关于师徒互相辨识及选择,分两个部分:即师徒间互相辨识及选择的原因和师徒间互相辨识及选择之相。

  第一、师徒间互相辨识、选择之原因。在《明灯论》中讲:“依止上师善知识,首先须辨识师徒关系。若不辨识,则师徒俩都会失去誓言而成为堕入地狱之因。”[4]所谓观察或辨识师徒关系,意思是说,作为上师和弟子在没有正式结成师徒关系以前,各自都要对对方的品性、性格、学问、修行等做全面而细致地考察、了解。经过这样的试验、观察、选择、认可后,弟子才能拜上师,上师方可收弟子,双方正式缔结为师徒关系。由此看来,师徒关系不是一厢情愿的单向选择,而是双方情投意合的双向选择。双方一经选择便形成了亲同父子的法脉关系,或曰法统传承,一生一世师唱徒随,如影随形,须臾不能分离。因此,在藏传佛教史上把师徒关系往往称作“父子关系”。如果师徒之间在结成正式的关系以前,各自对对方的背景不甚了了,便草率地结成师徒关系。当师徒两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双方或因性格不和、或因品性不正、或因学问不高等而发生师徒分离时,当初缔结师徒关系时的誓言便成了一纸空文。分离时因痛苦而造成的罪孽,足以成为死后堕入地狱之因。正如《上师五十颂》所云:“上师及其诸弟子,俱有可能失誓言,勇士故应先观察,上师弟子之关系。”[5]因此,师徒之间相互考察,各自了解,彼此磨合成为缔结师徒关系的前提条件。

  第二、师徒间互相辨识及选择之相:即弟子辨识上师之相和上师辨识弟子之相。

  首先,弟子辨识上师。关于弟子辨识上师分三,即辨识之因;依止上师善知识之相;应舍弃所谓上师之相。

  1、弟子辨识上师善知识的必要性,《明灯论》中讲:“于此世间中,小至选择一日之陪伴,大到寻觅一生之伴侣等大小事均需垂问他人或算卦等,须经过考查验证。对上师则更需要检验考查,因为从此生到未证得佛果之间所发生的一切善恶之事及幸福安乐皆需仰赖上师善知识,故须考察上师善知识”。[6]

  萨迦派在这里说明了人不是孤立的人、抽象的人,而是处在社会关系之中的人,因此,人一天也离不开朋友或伴侣。同样,对一个出家为僧的人来讲,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既不能依靠父母,又不能投奔兄弟姐妹,亦不能跟着亲朋好友,他所能托付终生的唯一对象就是上师善知识。因此,弟子考察上师、选择上师成为他的终生大事,事关重大,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师。

  2、依止上师善知识之相,《明灯论》中讲:“……总之,因善持清规戒律故,身、语清净;因获得正智慧故,精通显密,善达五明,尤工辞章,通晓能解弟子疑惑之言教;不追逐利养、恭敬等,使此法成为烦恼之对治,欲将一切有情置于大菩提之下,激发悲心而具足生发清净增上意乐心故,欲利他者,定须具备彼三相也。[7]

  这一段讲明了一个合格的上师善知识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佛教视戒律为佛法之生命,戒律存则佛法存,戒律亡则佛法亡。作为一名合格的上师善知识,必须要遵守佛教之清规戒律,以戒为师,做到自己的身、语、意三业清净,正如《大般涅槃经》所云:“出家学道,护持禁戒,威仪成就,守摄诸根,不令驰散”。[8]其次,作为一名上师善知识,须精通显密教教义、教法,善达世俗的大小五明文化,尤其要精深地了解上师自己所讲授予徒弟的教法之根本义理及名相概念,这就像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作为一个讲国学的教师,应精通义理之学、辞章之学、考据之学。作为一个上师善知识,在讲授教法的过程中,善于给弟子释难解惑、举一反三、条分缕析、融会贯通,使弟子对上师所讲的教义、教法心知其意、心领神会。作为一个上师善知识,不追逐名利,不贪求财富,安贫乐道,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以修来生之福。这就正如《大悲经》中所说的:“安住善法,少欲知足,乐修乞食”。[9] 作为一个上师善知识,还要“深厌生死,乐求涅槃,不乐住世,救拔群品(生)”。对一切有情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他。正如萨迦班钦所云:“上师善知识应具足恪守戒律、善达教义及利益他人三相。”[10]惟其如此,始能成为一切知,唯有成为一切知,方能成为具相之上师善知识。

  阿罗仁波切还讲到了密乘上师善知识所具备的条件,《明灯论》中引用《上师五十颂》中的一段话:“坚定温良具智慧,忍辱正直非狡诈,通晓密咒及续部,具悲心而达论典,应当遍知彼十相。”[11]对此,萨迦派大师扎巴坚赞尊者说:“具传承而明续部,守誓言而饰教授,有悲心而知论典,向彼之足下顶礼!”[12]萨班又言:“善于讲解诸多乘,即如佛陀释法要,能讲正法之上师,我等视为真佛陀。”[13]

  由上可知,要成为显教之上师善知识,应具备三个条件。成为密教之上师善知识,则要具备十个条件,即坚定、温良、具智慧、忍辱、正直、非狡诈、通晓密咒及续部,具悲心、达论典等十相。根据萨迦三祖扎巴坚赞尊者及四祖萨班贡嘎坚赞之讲法,密宗之上师善知识是佛的代言人,是佛的化身。他就像佛陀一样解释佛之法旨,这样的上师善知识和正佛陀是毫无二致的。

  3、应舍弃所谓上师之相,在《明灯论》中引用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的话说:“若不按佛教之义理宣说,即使是上师也应舍弃。”[14]此意思简单说就是不合格、不称职、徒有虚名、仅存形象、形同虚设、名不符实的所谓上师善知识,应远离之、应舍弃之。在这里,萨迦派阿罗仁波切按照宁玛派大师华智仁波切对不合格上师善知识的界定,指出了他的几条特征。例如:如木磨之上师,徒有虚名;如井蛙之上师,鼠目寸光;如癫狂向导之上师,孤陋寡闻,桀骜不驯;如盲人向导之上师,引入歧途等等。若依止这样的上师,非但不能成佛,反而会虚度此暇满难得的人生。萨迦派这一说法和宁玛派的说法如出一辙、毫无区别。所以,在此无需赘述。

  其次,上师观察弟子。关于上师观察弟子:即合格弟子之相及应舍弃所谓弟子之相。

  1、合格弟子之相。《戒律三百颂》中记载:“敬礼上师而持正戒,精勤于三摩地及念诵,聪明正直而具忍耐力,明了出家之清规戒律。……总之,自然心明而具智慧故,快捷掌握名相、通达义理;具勤奋故,有求知欲而坚固修习、精进用意,则其功德能与日俱增;具信解而敬礼上师,则由其加持力而进入心田,如此修法,定有裨益。弟子应具备此三相也”。[15]

  萨迦派在这里指出了合格弟子的三条基本标准:他(她)必须是一个天资聪慧、心明眼亮、智商较高;并且求知欲很强,勤奋好学的人;具有信仰佛法之坚定信念和十分虔诚地恭敬、礼拜、供养、侍奉上师善知识的献身精神。正如萨班在《智者入门论》中云:“聪慧求知而敬上师”。

  关于密宗弟子之相,在《明灯论》中引用了《上师五十颂》中的话语:“具足信解佛法僧,惧罪孽而严律己,信奉随喜佛之法,授受誓言及净戒。”萨迦派杰尊仁波切又言道:“具慧随喜甚深法,欲速获证金刚持,于彼授予金刚乘。”[16]

  这一段说明了作为一个合格的密教弟子,首先要理解、信奉佛法。理解是基础,惟有在理解佛法的基础上,方能更好地信奉佛法,这样的信解才是坚定的、永恒的。若没有理解就是盲目的信仰,这样信仰就会变成迷信。因此,萨迦派所讲的信仰是理性的信仰。有了如此理性的信仰,即懂得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铁则,这就是《大般涅槃经》中所说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17]这样不但信奉佛法,而且喜欢佛法。自觉自愿地遵守誓言,恪守戒律。具备如此条件的人,才可以修学密宗。

  2、弟子应舍弃的相。弟子应舍弃的相,《明灯论》中讲道:“与上述之相相反之弟子,对上师及佛法的信仰极其微弱,不严守戒律,无有智慧及精进等”。[18]《明灯论》中进一步引用《上师五十颂》中的话说:“具足智慧之弟子,于师不作无悲心而愤恨,狂傲而贪著,恣意而不律己等罪孽”。[19]

  如此看来,不合格的弟子对佛法的信仰可有可无,不守戒,不律己。没有求知的欲望,没有进取精神。在他们的心里充满着愤恨、狂傲、偏执、贪著等。这样的弟子不应收录,更不应作为传法之器。正如《金刚鬘》所云:“如同狮子之乳汁,不应注入土器中,如是摩诃瑜伽续,不得传予非器者”。

  (三)徒弟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规则

  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之理则:对上师深生信解; 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行。

  第一、如何对上师深生信解。弟子观察、选择上师善知识之后,要将上师善知识的一切行为皆视为善行,不应起疑。萨迦班智达讲:“《波罗蜜多经》云:‘吾之上师善知识,虽应视作真佛陀,然未真说是佛陀,说他即是真佛陀,授受灌顶等而说。’ 授受灌顶的上师善知识,为了拔济所化众生,其暂时之行为应随顺世间凡夫之行为,但在了义实教中其密意是聚集三时一切佛之智悲体性及佛法僧三宝之自性”。[20]

  上师善知识一身兼佛、法、僧三宝于一体,佛、法、僧三宝于上师善知识的一身中得到了统一。弟子在观察并选择了上师善知识后,应对上师善知识的一切言行确信不疑。应将上师看作是佛的代言人,是佛法的传达者,是沟通佛与有情众生的纽带和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法与上师善知识三者兼容无别,兼而有之。因此,《集密》云:“上师善知识即是佛亦是法,如是上师善知识亦即是僧”。[21]但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宗旨是利乐有情、饶益众生、自觉觉他、普渡众生。他为了教化众生,他的一切言行都暂时要随顺众生、随转世间、服从众生。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讲,上师善知识体现的是三时一切佛之智悲体性及佛法僧三宝之自性。故在《明灯论》中总结说:“是故,对三宝、四谛、取舍、因果报应坚信不疑,将对上师善知识的信仰视为对佛陀之信仰甚为重要”。[22]

  第二、 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在《明灯论》中引用《宝云经》、《华严经》、《上师五十颂》等佛教经、论中的话语来说明,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宝云经》云:“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则能增加善而减少恶,是故,上师善知识或多闻者、或平等、或持戒者、甚至失戒者皆将其与佛陀同等视之。”[23] 若依止上师善知识,就能够行善积德、增益资粮,能够消除恶业、罪孽等。因此,弟子一旦依止上师善知识,不管上师善知识是博学多闻者,还是与自己平等者,还是恪守戒律者,甚至是失去戒律者,都像佛陀一样对待他。如《华严经》云:“……上师善知识,能使(你)了知一切非业,能使(你)从放荡处返回,能从轮回之城中拔济。善男子!如是不断作意,而应行于上师善知识面前。”[24] 依止上师善知识,能使弟子懂得何为非业等,也能使弟子从放荡等作恶处回头,亦能使弟子从生死轮回中解脱。所以,弟子应常常如此思维,全心全意地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

  第三、依止上师善知识之行。此分包括:依止之正式理则,从身、语、意三门起始,供养上师,应舍弃使上师善知识不悦或对上师善知识不敬之言行。

  这一段主要讲,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后,如何具体供养上师善知识、服从上师善知识、学习上师善知识、尊敬上师善知识等。

  1、 依止之正式理则。在对上师生起信解,随念依止上师善知识之功德的基础上,要虔诚地依止上师善知识。萨迦派阿罗仁波切引用《华严经》中的“九种心”来说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理则。《明灯论》言道:“负荷上师善知识之一切重任而不厌烦故,以大地般的心依止上师善知识;不因魔罗或恶友之情义而分心故,如金刚心;任起任何苦恼皆不动心故,如轮围山心;为上师善知识干任何事都毫无怨言,如世间之仆人心;舍弃一切我慢及大我慢故,如敝帚心;能肩负所有重任故,如车乘心;任受训斥及打骂都不发怒故,如家犬心;为自己祈求佛法及反复为上师承办事务都不厌烦故,如船心;视上师善知识之脸色行事而不以自主行动故,如孝子心。”[25]

  弟子正式选择、辨识、确定上师善知识后,应以如孝子心、如金刚心、如大地心、如轮围山心、如世间之仆人心、如敝帚心、如车乘心、如家犬心、如船心等“九种心”来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惟有如此信仰、恭敬、供养、侍奉、取悦上师善知识,方能得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始能验修上师所传授之妙法。

  2、从身语意三门起信。《明灯论》引用了《华严经》里的话语:“善男子! 汝由无明烦恼而受苦故,应视自己为患者,视上师善知识为医师,视上师所讲之法为妙药,由自己验修彼妙法,视作救治自身之疾病。”[26]

  这里,主要讲弟子如何看待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弟子应视自己为无明烦恼之疾病患者,视上师善知识为能够救治无明烦恼之疾病的医师,视上师所讲之法为能够救治无明烦恼之疾病的妙药。上师善知识、佛法及自己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同医师、妙药和患者的关系。弟子懂得三者关系,而验修上师善知识所传的妙法,才能成就解脱。就如同患者在医师诊断了疾病后,按医师之嘱咐服用妙药,方能救治疾病。

  3、供养上师。《上师五十颂》云:“对于能授灌顶之导师,尚需供养吾之家室,甚而不惜奉献吾之性命,况于供养钱财等在所不惜。”[27]作为弟子,不但要诚心实意地信奉上师善知识,而且还要毫不吝啬地向上师善知识供养钱财、家室、甚至性命。还要全心全意地侍奉上师善知识,这些包括上师善知识的生活起居、卫生保健、法事活动都要周全服务,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怨言。关于侍奉上师善知识,《明灯论》中引用《上师五十颂》的话语:“浴足与浴身,按摩及洗身,先作合掌礼,后随师意行。”[28]

  除了上述诸项供养以外,《明灯论》中还提出了以修行供养,也就是说依止一位上师善知识,修持上师善知识所传授的妙法,而成为真正的修行师。若是比丘,则有二百五十三条戒律;若是沙弥,则有三十三种违犯;若是居士,则应戒杀生、邪YIN、妄语、偷盗、饮酒等五条。加之守戒时坐于过高的垫褥、浓妆艳抹、食过午饭等,共八戒。若能严守各自受之戒,则称清规守戒者,此为获得人天善趣及解脱之根本,也是获取一切功德之体。

  4、弟子应彻底舍弃上师善知识不悦,或对上师善知识不敬之言行。这些言行包括:在上师善知识面前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放声歌唱;不能大声咳嗽;不能随地吐痰;弟子的座位不能高于上师的座位;弟子不能先于上师睡觉;平常走路,上师在先、弟子在后,并且弟子与上师之间行走的距离应保持在弟子的脚不踩上师的身影为准,弟子若踩踏上师的身影,其罪孽则有如同毁坏宝塔之罪过,但遇到险情危难时,弟子则应冲锋陷阵,保护上师的安全;在上师面前,弟子应免冠、坐姿端正;不能与上师争论;未经上师同意,弟子不能给他人授予灌顶、戒律等;弟子不能踩踏上师的法衣、法器,也不能骑上师的马;若上师为在家居士,弟子不但要尊重上师,也要尊重上师的明妃、儿女等。

  (四)上师之演说及弟子听闻之规则

  《明灯论》中讲两个部分:一、上师善知识讲传和弟子听闻的若干要求;二、弟子受灌顶和加持的过程。由于文章结构与篇幅所限,在此只讲上师善知识讲传和弟子听闻的若干要求。

  第一、上师善知识讲传的要求。在《明灯论》中言道:“萨迦班智达云:‘三门之德正直故,为护法而敬恭之。’上师善知识应穿好三法衣,舍弃卧身、依靠、伸腿等姿态,应身直而以释迦法王讲法的姿态。舍弃多语、重复、微声、声音时高时低等,而以音韵丰富而明确讲法。不贪著于财物及恭敬等,并舍弃傲慢、嫉妒、瞋痴等,具备本尊神之我慢而发起慈悲心及菩提心,思维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降妙法之甘露,应如此讲法。”[29]

  这里讲上师善知识讲法时的一些要求,即上师善知识在讲法时必须要穿好三法衣,不能以卧身、依靠垫、伸腿等姿态坐于宝座上,而应保持以释迦法王讲法时的端正姿态。上师善知识在讲法时也不能说话冗长、重复字句,声音不能太微弱、太高或时高时低,必须以声音高低适合、音韵丰富而明确地讲法。只有这样,弟子才能听而不厌、集中注意力,能铭记上师善知识所讲的每句话。另外,上师善知识也不能有傲慢、嫉妒、瞋痴等杂念,更不能贪著于弟子的钱财及恭敬等,上师善知识应以本尊神之启示,为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得乐而发起慈悲及菩提心,给弟子讲如甘露般的妙法。

  第二、弟子听闻的要求。《明灯论》中云:“于彼,应舍弃闻听之三过及六垢,应发起菩提心,远离我慢而以专心听闻上师善知识之讲法。彼三过,即是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彼六垢,即是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30]弟子听闻上师善知识的讲法时,应舍弃闻听之三过及六垢,发起菩提心,修习本尊神,而洗耳恭听,铭记于心。闻听之“三过”是:一、耳不注如覆器之过,即坐在上师善知识面前听法时心不在焉,上师讲再多再好的妙法也没有用,犹如容器倒置而注水,注再多的水也不会蓄水;二、意不持如漏器之过,即上师善知识所讲的法,当作了耳边风,今天所闻所学之法,明天忘得一干二净,犹如有漏洞的容器中不能蓄水;三,杂烦恼如毒器之过,即弟子带着杂念、邪念去听上师善知识所讲之法,犹如有毒的容器中注水,则整个水会变为有毒之水。听闻之“六垢”是:傲慢,无正信,不求法,外散,内收,疲厌。弟子在听闻、修习佛法时,若狂傲不逊、不信上师、无精进、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感到厌倦,则学不到正法,得不到上师善知识的加持,更不能解脱成佛。所以,弟子应舍弃此“六垢”,而仔细认真地听闻上师善知识所讲之法,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地研修彼妙法,方能获得解脱、实现佛教之断证功德。

  以上,我们以萨迦派阿罗仁波切的著作《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为资料依据,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萨迦派关于弟子依止、亲近上师善知识的基本内容。纵观藏传佛教诸宗派,关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有关论述,其主要内容、基本架构大同小异,当然也有些细微的不同之处。例如:从宁玛派和萨迦派关于弟子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来看,大的方面没有什么不同,细微的差异亦不少。和宁玛派相比,萨迦派主要是通过引经据典来论证弟子与上师善知识的关系,如萨迦派引用了《华严经》中的九种物、人、动物来比喻弟子对待、侍奉、供养上师善知识的心怀。另外,萨迦派大量引用了《上师五十颂》中的有关依止上师善知识的内容来阐述弟子与上师的关系。相比之下,宁玛派则较少地引用了《上师五十颂》中的论述。(待续)

  【注释】

  [1] 阿罗仁波切:《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此书是萨迦派显密佛法之基础读本,要修学萨迦派显密宗佛法,首先要掌握本书的内容,方能系统、全面地验修萨迦派的显密教法。本书第一章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萨迦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其作者阿罗仁波切,全称阿旺洛哲仁青,于公元1892出生在康区,1959年圆寂。《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藏文版)一书写于20世纪中期。我们所见到的本书,由香港天马出版公司2001年出版,共442页,尚无汉译本。本文所引资料皆由笔者藏译汉。

  [2] 《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4-5页。

  [3] 《大般涅槃经》卷2。

  [4] 《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5页。

  [5] 《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5页。

  [6] 同上,第6页。

  [7] 同上,第7页。

  [8] 《大般涅槃经》,卷10。

  [9] 《大悲经》,卷2第88页。

  [10] 《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7页。

  [11] 同上,第7-8页。

  [12][13] 同上,第8页。

  [14] 《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9页。

  [15][16] 同上,第11页。

  [17] 《大般涅槃经》,卷15。

  [18][19] 《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第11页。

  [20] 同上,第12-13页。

  [21][22] 同上,第13页。

  [23][24] 同上,第14页。

  [25][26] 同上,第16页。

  [27] 同上,第18页。

  [28] 同上,第19页。

  [29] 同上,第40页。

  [30] 同上,第41页。

 
 
 
前五篇文章

萨迦派教法的特点

萨迦派教法的种类

萨迦派对道果教授的发展

藏传佛教高僧与明成祖

藏传佛教的基本概念

 

后五篇文章

莫高窟北区出土八思巴蒙古文《萨迦格言》残片研究

八思巴缔造的辉煌萨迦

萨迦寺建筑印象

宁玛、萨迦、格鲁三派大圆满见地的不同?

西藏的宗教舞蹈——萨迦派舞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