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岭南诗僧:以诗寓禅 禅诗融通 |
 
岭南诗僧:以诗寓禅 禅诗融通 在岭南禅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岭南诗僧,留下了众多的诗作。 岭南最早以诗闻名的诗僧当为唐大历年间的惠照禅师。惠照是当时一个有修养有学问的僧人,是禅宗六祖慧能的大弟子怀让的弟子。现存清朝编修的《潮州府志》称其“博通词翰”。北宋著名文人余靖亦曾题其遗照,赞曰:“士林传字法,僧国主诗盟。”可见惠照在诗歌方面的造诣,只可惜其作品已无传。 宋代以后,岭南诗僧渐多。宋元丰年间的桂林(属岭南地区)僧人景淳,工于诗,其诗作有灵动之气,营造出富有特色的寂、空、了的禅诗意境。景淳著有《诗评》,强调诗的“缘情蓄意”,认为诗歌的意趣在于言表意里,言此意彼,并据此把诗歌分为上(诗人之体)、中(骚人之体)、下(事流之体)三体。这一论述对后人有较大的启发,也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安徽全椒人,但长期在岭南活动,其名扬大江南北也是其在粤的5年间,故可视为岭南僧人。清末岭南著名女文献学家冼玉清在《广东释道著述考》中,记载憨山的弟子汇编有《憨山大师梦游全集》22卷,其中第12卷至第14卷为诗偈,可见憨山亦能诗。 至明末清初,因国破家亡之痛,岭南明遗民逃禅(指遁世而参禅)成风,形成以函昰禅师为首的诗僧群体,并形成了海云诗派与丹霞诗派,诗僧队伍空前壮大。函昰有《瞎堂诗集》20卷传世,共1600余首,古歌谣、骚体、乐府、律诗、绝句各体皆有。函昰虽身处方外,却寄怀世事,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悼节烈之士抗清殉难之作。 函昰的法弟函可也是岭南诗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函可有《千山诗集》传世,众体兼备,奇气逼人,又不屑于刻镂字句,而尚“不经意”,形成自然、灵动、奇伟、峻拔之特色。函可以孝而为僧,以忠而为禅,以忠孝之义而作诗歌,这在明末清初相当典型。 冼玉清的《广东释道著述考》对广东籍诗僧作品作了较为详备的著录,其中尤以清代为多,如成鹫的《咸陟堂集》、大汕的《离六堂集》、今无的《光宣台集》、今龙的《枯吟诗稿》、今帾的《借峰诗稿》、古邈的《闽中吟草》、古桧的《梦余草》、古奘的《虚堂诗集》等。除个人诗集外,该书还收录有群体诗作,如《海云禅藻集》,集中收录了函昰一系僧徒、居士、信士的诗歌,蔚为大观。 明末清初岭南诗僧群起之势大约持续了100余年,雍乾之后又重归于寂。直到近代,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一批不愿沉沦、不甘寂寞的诗僧也应劫而生,苏曼殊便是不能不说的重要代表。 苏曼殊是僧人,也是作家、诗人、翻译家。他的奇特,不仅在其身世,更在其为人与行止。他虽身处方外,却不能断绝情爱;虽陷于爱之痛苦,却又能守戒如一。作为一个僧人,“情僧”之称,不知是其幸抑或不幸。然而若无情,苏曼殊也就不成其为苏曼殊。因有情而爱人,也因有情而爱国,这便是苏曼殊。其诗作现存约百首,多为七绝,尤多感怀之作。苏曼殊早期诗歌体现了其爱国热情,苍劲悲壮。辛亥革命后,诗风趋于幽怨凄恻,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与感叹。其脍灸人口的《忆西湖》便鲜明地体现了这种风格:“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近现代岭南诗僧中,香港的月溪禅师也较有名气,著有《月溪法师词附诗》。但总体而言,此期诗僧较少。当代岭南僧人中亦有习文善诗之人,相信他们一定会以诸前辈为师,创造出更多富有个人风格的诗作。(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