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二十九节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二十九节课

 

  关于五眼的功德,六祖在《金刚经口诀》中有不同的解释,江味农居士的讲义中也讲得比较广,和我昨天讲的有点不同,这可能是汉传佛教的解释方法。

  佛陀具足五眼功德,对胜义中远离八边戏论的本相、世俗中每个众生的起心动念,都能毫不混杂地照见。下面接着讲五眼能了知一切众生的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恒河中的所有沙,佛说是不是沙?”“是的,世尊。如来说是沙。”

  此段经文,在唐玄奘的译文中也有,但藏文和义净的译本中都没有。按理来说,这段跟前后文并没有很大关系,所以这里只是从字面上解释一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像恒河沙数那样多的恒河,这些恒河中沙子数量的佛世界多不多呢?”“非常多,世尊。”

  〖佛世界〗:一尊佛所调化的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它包括百俱胝的小世界,数量相当多。

  〖甚多〗:鸠摩罗什的翻译中只有一个“甚多”,而藏文中是“甚多,甚多”,玄奘的译文中是“如是,甚多”。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佛告诉须菩提:“如此不可思议的众多刹土中,每一个众生的种性、根基、意乐差别,如来都能完全了知。”

  佛陀具有不共的智慧,即便声闻缘觉也无法测度,佛对恒河沙数佛世界的众生根基,全部能够一一照见,这种功德无法想象。《秘密不可思议经》云:“诸佛功德海,无数皆难说。”诸佛的功德就像大海一样,纵然用无数劫来宣说,也说之不尽、道之不完。

  从总的方面来讲,佛陀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尤其是了知众生根基方面,具有不共的特点。《极乐愿文》说:“佛于昼夜六时中,慈眸恒视诸有情:诸众心中所生起,任何分别皆明知;诸众口中所言语,永无混杂一一闻。”《入中论》在讲十力时,也提到了佛陀依“知种种界智力”能无余了知众生的根器胜劣,依“知遍趣行智力”能彻底了达众生入小乘、入大乘、生善趣、生恶趣等不同趣行。因此,佛的一分功德也不可思议,龙猛菩萨在《赞三身论》中赞叹了佛陀身语意的无尽功德,尤其强调了意功德方面。

  为什么如来能照见一切众生的心呢?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佛陀在了义经典中都讲过:名言中的心并不是真正的心,在胜义中观察或者安住时,迷乱的心不存在,明清的心也不存在。《般若八千颂》云:“于心无有心,心性即光明。”心的本性中没有心,心的本性就是光明——离一切戏论的法界本体。《宝积经》也说:“迦叶,此心者,于外不随见,内亦不随见,二者之中亦不随见,若遍寻之有无而不可缘也。”

  为什么说“诸心皆为非心”呢?因为心在名言中可以承认,但在胜义中得不到,这即是一切法的本性。这几天上师如意宝讲《上师心滴》时,心得不到的原因讲得非常清楚,上师主要是以窍诀方式讲的,而《金刚经》主要以教言方式宣说的。

  前段时间,有些道友建议以大圆满的方式来解释《金刚经》。一方面说,用大圆满是很好解释的,与《法界宝藏论》、《实相宝藏论》对应起来讲也很方便。但另一方面,大圆满的很多教言我不敢用,《金刚经》是显宗的经书,这本讲义以后出版的话,没得过灌顶的人也会看,若注明“未经大圆满灌顶者不得翻阅”,那可能有点说不过去,因此用大圆满来解释不太方便。其实,这里只是名词用法不同而已,跟大圆满的“破心房”,在意思上没有太大差别。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我们应明白心的本性。无垢光尊者在《三休息》中经常讲,过去心跟昨天的梦没有差别。前刹那的心,现在一丝一毫的痕迹也没有,留下来的只是忆念,而不是过去心的本体。如果过去心的本体现在仍在,则成常有的过失。

  现在心也不可得。现在这颗明明清清的心,如果观察它的颜色、住处、形状,是根本找不到的。

  未来心是未生之法,跟石女的儿子一样没有本体。如果未生之法现在可以得到,那石女的儿子、虚空中的鲜花也能得到了。

  用密宗窍诀来讲:过去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来源;现在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住处;未来心不可得,应该找心的去处。

  总而言之,这里是以“不可得”的理由来抉择心性。不仅心性如此,一切万法莫不如是,因为万法皆由心造,心不可得之故,万法本性也不可得。《大智度论》云:“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空性。”

  因此,心不起分别念,在明然了然的境界中安住很重要,《六祖坛经》云:“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真正的坐禅,是如实通达心性无来无去,三心了不可得。《中观四百论》说:“过去若过去,如何成过去?过去不过去,如何成过去?[ 意思是说,过去(指实有的过去)若已经过去了,如何会成为过去(实有的过去)?过去如果没有过去,又如何能叫过去(过去的法相是已生已灭)?]”现在、未来亦可以此类推。

  历史上有些人依靠这样观察,从而认识了心的本性:汉传佛教中有一位宣鉴禅师,他从小出家,年轻时即能为人讲法,讲得最多的当属《金刚经》,因他俗家姓朱,世人称之为“朱金刚”。后来他自认为修有所成,精通一切法,听说南方禅宗极其兴盛,便起念想:“我的智慧首屈一指,南方一带有魔众传法很厉害,还是去看一看,降妖伏魔。”于是他挑着自己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下。

  有一次他在途中买点心,卖点心的阿婆问:“你的包袱看起来很重,里面是些什么?”“《金刚经》的疏钞。”“你懂吗?”“不仅懂,而且讲过多年。”“我有一问题,若师父答得上来,点心免费供养,分文不取;若答不上来,请到别家去买吧。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您点的是哪个心?”禅师一时为之语塞,只好背起行李继续赶路,但心里始终不忘这个疑团。

  晚上他来到龙潭禅师的寺院,二人一直畅谈到深夜。临走时,他看到外面很黑,就返回来要灯火。龙潭禅师点了一根蜡烛递给他,他伸手接时,仍在思维白天那件事。正在此时,禅师“扑”地把蜡烛吹灭,当下宣鉴禅师恍然大悟。

  以前我看到《金刚经》的这句话时,总觉得其含义特别殊胜,跟大圆满没有两样。因此,大家也应该经常观心,这里面有很甚深的窍诀!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三十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三十一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三十二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三十三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三十四节课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二十八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二十七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二十六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二十五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二十四节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