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五节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五节课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尔时,须菩提请问佛:“世尊,这部经取什么名字?我们应如何信受奉持?”佛说:“此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此名称与文字,尔等可了知其本义,并如理奉持。”

  在具体分析之前,先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学经典不同于学论典,论典一次只讲一个问题,但经典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内容就像珍宝仓库一样没有次第,有时候看到金子,有时候看到银子,有时候看到珊瑚……各种各样的珍宝全部堆在一起,可以随意选取。(后来大德们在造论时,必须将其归纳总结。)同样,佛陀在讲《金刚经》时,有时候讲听闻此经的功德,有时候讲恭敬此经的功德,有时候开始抉择空性。后来弟子在结集时,完全忠于现场记录,将佛陀和须菩提的一问一答汇录成文,并没有考虑顺序排列。

  当然,每个问题都有甚深的密意,譬如对执著身体的人,佛就问“须弥山般的身体大不大”,进而将身体抉择为空性;对世界有实执的人,佛陀问“世界是不是很广大”,打破其实有执著。所以,这些并不是无的放矢。

  前面已讲了该经的功德非常大,所以,须菩提就问佛此经叫什么名字[ 之所以要取名字,炯尼夏智大师说,是为了与外道的论典区分开。],以后依靠什么样的名字来研究、学习、修持?佛陀在回答时,每一字都有不共的意义,而不是随便信口开河。我们凡夫说话大多肆无忌惮,小乘阿罗汉在出定时,偶尔也有不如法的言语,甚至还会哈哈大笑。而佛陀不是这样,他的字字句句皆有密意,完全相合于听者的根基。

  佛陀是怎么回答的呢?“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你们以后书写也好,读诵也好,都可以用这个名字。”所谓“金刚”,是指能毁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般若”是智慧,《六祖坛经》说:“般若者,唐言智慧也。”至于“波罗蜜”,《六祖坛经》说:“此是西国语(梵语),唐言到彼岸”。

  “般若波罗蜜多”,译为智慧到彼岸。这有两种解释方法:1、从道智慧而言,指我们正在趋往佛陀的智慧;2、从果智慧来讲,指已经真正获得了佛陀的智慧。

  般若的种类分为三种或四种。《现观庄严论释》中,分文字般若、自性般若、道般若、果般若四种;萨迦派果仁巴大师根据陈那论师的“智慧即无二,道文亦立名[ 按萨迦派的观点,佛地智慧——果般若是最究竟的般若,道般若和文字般若虽然并不究竟,只是相似的般若,但也可称之为般若。]”,将般若分为文字般若、道般若、果般若三种。最究竟的彼岸,就是果般若,也即佛陀的智慧,《金刚经》主要宣说的就是这个。因此,以后大家讽诵、书写、如理作意等时,都应按这种意思来观想。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为什么呢?须菩提你应该知道,佛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并不是实有的般若波罗蜜,只是名言中叫般若波罗蜜。”

  三世诸佛在经中都讲到了“般若波罗蜜”,但佛经中的“般若波罗蜜”,只能暂时引导众生。如世界上的邪门外道及不信佛教之人,根本不愿听般若法门;有一部分内道徒虽有缘听闻,但对空性有极大的恐惧心;还有些人尽管在修般若空性,但由于善根没有成熟,无法体悟其意境。为了帮助这部分众生,佛陀才在很多经典中大篇幅讲般若波罗蜜。

  然而,这只是在迷乱众生面前的显现,若真正来衡量,般若波罗蜜也是空性,无有任何法相,如《华严经》云:“本性清净,无染无乱。”在胜义当中,般若波罗蜜非般若波罗蜜,根本没有“到达彼岸”与“未到达彼岸”的分别。但在名言当中,缘起显现不灭,故可叫般若波罗蜜。

  佛对一切法都是这样讲的,这有什么必要呢?就是让所有众生证悟空性,获得般若波罗蜜的境界。当然,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现空无二的,即使佛陀在成道以后,也不是什么都不做,仍要显示转法轮、涅槃等行为。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如来有没有所说之法?”须菩提答言:“世尊,如来从未说过任何法。”

  前面已经分析过如来无有所说之法,但此处再次提出来,是因为这里正在讲般若空性,与佛的第二转无相法轮关系密切,既然万法都是空性,那么揭示空性的第二转法轮是否也不存在呢?对此,须菩提完全通达了佛的密意,知道名言中虽然显现转法轮,但在胜义实相中,如来从成佛至涅槃没有说过一字一句。如经云:“我已成如来,未说一字法。”《维摩诘经》亦言:“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著非求法也。”

  因此,从实相而言,如来所说的法,没有任何相状,也没有任何所缘,若去妄加执著,则非究竟。但为了引导不同根基的众生,佛陀可以应机施教,开设不同的法门,这在名言中是承认的。

  佛又以微尘和世界之间的差别,来抉择诸法空性: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是不是很多?”须菩提说:“非常多,世尊。”佛告诉须菩提:“你应该知道,如来已经说过,所有微尘不是真正的微尘,不是微尘就是微尘。”

  不懂胜义谛和名言谛的人,可能觉得有点难懂:“佛到底在说什么?不是微尘就是微尘,这不自相矛盾吗?”就像有些人不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他们觉得两个相违的事物不可能共存。但若如实通达了缘起法,这些就不成问题了。

  大家都知道,名言中可以承认一个泥团有无数微尘,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更是多得不可计数。这里须菩提显得有点笨,好像不明白佛的密意,竟然说特别特别多,似乎对微尘特别执著。佛陀看他对微尘的执著非常严重,便开始抉择微尘为空性,当时佛是这样说的:“尽管显现上微尘特别多,但从胜义上观察,这些微尘并不是微尘。”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学《入行论·智慧品》时也观察过,无论是无分微尘、有分微尘都非实有。若是无分微尘,它在组成粗尘时,若有东方的方所,必然有东方的一分,无分微尘如果有分,又怎么是无有任何方分的极微呢?《四百论》云:“微若有东方,必有东方分,极微若有分,如何是极微?”而若是有分微尘,则可继续分割下去,不可能成立为实有不变。这样一观察,认为佛像上有灰尘、衣服上很脏,胜义中都是不成立的。

  如果微尘实有存在,怎么观察都会破不了,但这是不可能的。尽管在众生的迷乱显现面前,微尘是有,乃至能所尚未消于法界时,它落到我们眼里还是很麻烦,但真正观察起来,这些微尘不是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所谓的世界,也不是真正的世界,不是世界就是世界。”

  《华严经》云:“三千大千界,以无量因缘,乃成一切众,起外此而别,非有世界耶?”三千大千世界是以迷乱因缘而形成的,如果详细观察,怎么会有一个成实的世界呢?《普贤行愿品》也说:“一尘中有尘数刹。”假如不可计数的刹土真实存在,怎么可能全部聚集在一个小小的微尘上面?故而,在迷乱的众生面前可以显现世界上有六十多亿人口,每天通过听新闻、看报纸了解各国状况,再深入一点,还有外星球世界的存在,但从胜义来观察,这些世界是不成立的。

  因此,这部《金刚经》的含义深不可测,每个问题都要有两方面的对比:名言显现中是无欺存在,而胜义观察时却如梦幻般丝毫无有。大家务必要懂这一点!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六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七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八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九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二十节课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四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三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二节课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开示录 第十一节课

索达吉堪布:旅途脚印 15、勿贪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