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题释义(4) 王孺童 四、经 经,为梵文“修多罗”之意译。其原为婆罗门教之用语,后为佛教所采纳。 1、内涵 所谓“内涵”,是指“修多罗”所具备的含义。其有“三义”与“五义”两种区分。 (1)修多罗三义 指“修多罗”具有三方面含义: ①贯穿义,指佛陀所讲说之义理,由教贯穿,而不致散失隐没。 ②摄持义,指众生由教摄持佛法,而不致流转于恶道。 ③恒常义,指佛法从古至今,延续不断。 (2)修多罗五义 指“修多罗”具有五方面含义: ①出生义,指能够从中产生各种佛法要义。 ②泉涌义,指佛法要义如同泉水,涌出不断。 ③显示义,指能够从中显示各种佛法要义。 ④绳墨义,指能够以之辨别邪正。 ⑤结鬘义,指能够贯穿各种佛法要义。所谓“结鬘”,是指用线将花连缀结成花鬘。以此为譬喻,取其“贯穿”之义。 2、外延 所谓“外延”,是指“修多罗”具体所指的是什么。其有三种不同所指: (1)长行 佛陀一生所说之法,依内容与形式,可分成十二个种类,称为“十二部经”或“十二分教”。那么,“修多罗”指的就是“十二部经”中的“长行”。 “长行”是佛经的一种文体,即行文不受字数之限制,犹如今天之散文。 (2)经藏 佛陀去世之后,其弟子将佛陀生前所说之法,分别结集成三大部类,即“经、律、论”三藏。那么,“修多罗”指的就是“三藏”中的“经藏”。 (3)大乘经典 “三藏”经典所结集的内容,属于小乘佛法。而大乘佛教,是在小乘部派佛教的基础上,演化发展而来的。所以,宣扬大乘佛教的经典,均在“三藏”之外。那么,“修多罗”指的就是藏外的“大乘经典”。 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以上是将“经题”的拆分解说,那么将其连接起来,“经题”的完整意思就是说:一部讲说以犹如金刚般的般若智慧,脱离生死烦恼之此岸,到达究竟涅槃之彼岸的经典。 需要说明的是,此“般若”所指并非一般之智慧,乃为大乘菩萨洞彻诸法实相之大智慧。小乘之声闻、缘觉亦可证得般若,但其只求趣入涅槃,不求智慧之边际。只有大乘菩萨,追求一切智,所以才能最终到达彼岸,故称“般若波罗蜜”。 另外,依鸠摩罗什所译之“经题”,是将“金刚”作为名词,与“般若”并列。若据梵文原本,经题为“Vajracchedikaq-pra-jnaparamita”。Vajra是“金刚”的意思,而Vajrachedika是“断金刚”或“碎金刚”的意思。从梵文语法上看,可知“金刚”为动词,而不是与“般若”同格之名词。 那么,本经经题就应如玄奘所译,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载: 帝又问:“《金刚般若经》,一切诸佛之所从生,闻而不谤,功逾身命之施,非恒沙珍宝所及,加以理微言约,故贤达君子多爱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义具不?”法师对曰:“此经功德,实如圣旨,西方之人,咸同爱敬。今观旧经,亦微有遗漏。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 若依梵本及玄奘所释,“金刚”是喻指“分别烦恼”。那么,“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意思就是说:分别烦恼犹如“金刚”般坚固,唯有用大乘菩萨无分别之“般若”智慧,才能断破此“金刚烦恼”,而达到究竟涅槃之彼岸。 对此,印顺导师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中又辨析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两系解说不同:一、玄奘等传说:般若是能断的智慧,金刚如所断的烦恼。烦恼的微细分,到成佛方能断净,深细难断,如金刚的难于破坏一样。所以,译为“能断金刚(的)般若”。一、罗什下的传说:金刚比喻般若。般若能破坏一切戏论妄执,不为妄执所坏;他的坚、明、利,如金刚一样。然金刚本有两类:一是能破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的,一是虽坚强难破而还是可以坏的,已如前面所说。所以,或以金刚喻般若,或以金刚喻烦恼,此两说都是可通的。不过,切实的说,应该以金刚喻般若。考无著的《金刚经论》说:一、如金刚杵的“初后阔,中则狭”;这是以金刚喻信行地、净心地、及如来地的智体的。二、金刚有遮邪显正二义,不但比喻所遣的邪行,他也是“细牢”的──“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比喻坚实深细的智因──实相。无著并没有金刚必喻烦恼的意义,所以法相学者译为“能断金刚般若”,值得怀疑!至少,这不是梵本的原始意义。 可见,就“金刚”所指这一问题,中观与法相两个学系的观点是针锋相对,且立场坚定、互不相让的。但本文所依为鸠摩罗什译本,故从中观学系之解说。 【注 释】 *隋智顗《金刚般若经疏》:“罗什法师,秦弘始三年,即晋安帝十一年译。”唐明佺《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右后秦弘始三年沙门罗什于长安逍遥园译,出《长房录》。” 文章引用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