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与高峰体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与高峰体验………………沈如忠
  内容摘要:佛教的禅与马斯洛所揭示的高峰体验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涉及人的本性,涉及人类的潜能与价值这一课题。本文通遏这两者之间的比较,追一步分析佛教关於实现人类潜能的方法。
  关键词:禅、高峰体验、存在价值、存在认知
  一、引 言
  提高人的素质,发掘人的潜能是现代社会极其关心的课题。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关心人的自我实现,力图揭示人类的潜能与价值。
  对高峰体验的研究,是马斯洛自我实现心理学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高峰体验一词是封人的最美好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封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马斯洛对于高峰体验的描述;表达了他对“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境界”这一尖端问题的探索。
  同样,禅关注着人类的心灵,关注着人类的价值与潜能。相传佛教禅宗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曾于菩提树下,目睹明星之际赞叹道:“奇哉!奇哉!一切泉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则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即得现前”。@譬如云遮月隐没,云散月现空。又如水中的月,当水波动不停时,月影不现;当水清澈明静时,月影当现其中。只要我们离却心中的妄想执着,真心便显露,智慧得以开发。
  高峰体验,近于弹宗的开悟。这种体验令人心醉神迷,达到超越时空,相对忘我的境地,感到轻松自如、快乐无比,情不自禁地表达出自己对存在性认知的体悟,说出类似诗人、哲学家、禅师的语言。马斯洛甚至用佛家的涅盘来称呼这种体验。高峰体验有何价值?它与佛教的惮有何异同?怎样实现人类的潜能呢?
  二、高峰体验的价值
  在高峰体验时,个人最有此时此地感,在各种意义.匕说都能摆脱过去和未来,全神贯注于体验。高峰体验者断言,当从其最佳状态和从崇高的观点看时,整个存在是完整和统一的,是善的,是“是”和“应当”的熔合。马斯洛把这种高峰体验下发现的世界万物的价值,称之为存在价值。他列举的存在价值有:完整、完善、完成、正当、有活力、丰富性、单纯、美、善、独特性、不费力、乐趣、真实、自足等十四个方面。
  由于存在价值的发现,高峰体验者的反应是敬畏,惊奇、诧异,甚至崇敬、得意和谦卑。在存在的意义上,它是快乐和欢欣。在这自我证实的时刻,高峰体验者把这一纯真快乐的体验当作自身终极生活的终极证实。
  人们在高峰体验时刻,以及在这之後,特别地觉得幸运、恩遇。这种感恩感表现为对命运、对宇宙自然、对造成这一奇迹的任何东西感恩。它引导高峰体验者对每一个人或每一件事包容与关怀。这种感恩感经常引起为世界做某种好事的冲动,经常引起一种报答的渴望,甚至产生历史责任感。
  对自己,高峰体验者摆脱了阻碍、抑制、畏惧、怀疑,他变得更自然、单纯,心理更为健康。
  简要地说,高峰体验足以改变人的世界观,使人格发生良性质变;高峰体验就是最佳心态,以此心态去生活,生活更美好;以此心态去工作,工作更有效;高峰体验极有益于人类社会。
  三、禅舆存在认知的特色
  高峰体验中的人处于一种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是超激发的,非自我中心的状态,是尽善尽美和目标达到时的体验和状态。在这一为了他人或物的存在状态中,马斯洛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认知,他称之为存在性认知,它同那种由个体缺乏性需要构成的认知——缺失性认知形成鲜明的对比。马斯洛非常重视高峰体验者的这一存在认知,他甚至把高峰体验称为存在体验,并把探究这种存在体验的心理学称之为存在心理学@。存在认知有何特色?它与惮有何共通之处呢?
  (一)从无我看存在认知与禅
  常规的认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心理学包括古典佛洛依德主义的观点是:人的需要、畏惧和兴趣必然永远是知觉的决定因素,认知是应付现实的工具性机制。在常规认知中,我们从个人角度出发对经验反应,它以人的目的、需要作为前提察觉世界万物,世界万物仅仅被我们看成达到目的的手段。我们是以缺乏性动机的方式感知,我们能觉察到的就只是世界万物满足缺乏的价值。
  而马斯洛发现,在高峰体验中,知觉可以是超越自我的,是无欲求的、超然的。这就是说,知觉经验可以围绕作为中心点的客体组织起来,而不是以自我为基础组织起来。正因为存在认知超越了个人的利益,才使高峰体验者能更真实地认识事物本身的性质。高峰体验者能比较容易地这样看待自然,仿佛是从它自身并且是为了它自身来看,它本来就在那里,而不是作为人的活动场所,为了人的目的而放置在那儿的。他能比较容易地防止把人的目的投射到它上面去。总之,他能按照对象自身的存在(终极性)来看待它,而不是作为某种有用的东西,或者某种可怕的东西来看它,也不是按照某个别人的方式对它做出反应。可以说,这种认知跨越了时空,超越了人的私利。
  禅宗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认识世界的本来而目。关于“无我”,佛教教理中明确指出:我们之所以不能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因为有妄想执着,“我执”就是其中一个。处处为私己着想的人,由于受着不安全感、贪婪、恐惧的驱使,不断落人幻象的世界而不觉知,他们给这个世界赋予诸种性质,但那些性质本来并不在那里的。而是他们投射上人的。俗语说:一朝踏着蛇,—卜年惊草绳。曾踏着蛇的人见到草绳,认为是蛇,吓了一跳,其实绳不是蛇,而是草。人有了我执,则对与我相关的事物,过于留意,甚至自我扩大,无中生有;而对于没有需要的事物,或事物中不能满足他的需要方而则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间,食而不知其味。我执不除,世界一切事物,无不有我们的主观参杂在内,任何所谓客观的真理,即是由许多宅观事理编造而成。要得客观的真谛,首先必须我执消亡。
  可以看出,超越自我是获得存在认知与开悟的共通之处。
  (二)从不干预看存在认知与禅
  常规的认知是非常积极的过程,它是认知者的一种选择和加工。在常规认知中,对象不是按其本来面目,而是作为类的一员来看的。它不足一种完美知觉,而是一种分别、比较、判断和评价。与常规认知相比,存在认知要被动得多,接受性更多,堪称被动认知。马斯洛指出: “存在认知是无所求的,而不是有所求的;是沉思的,而不是强求的。它在体验面前是恭顺的、不干预的、接受的,它能让知觉成为其自身。”笔者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悦纳自己、悦纳他人利环境。同样,正确的认知需要人面对现实,接受现实。真理需要勇气。
  惮就是平常心,自然而然的心,看破、放下、自在,对真

 
 
 
前五篇文章

禅与老庄思想

禅与色空观

禅与西方思想(续完)

禅宗“不作不食”思想略探

禅宗初传云南考

 

后五篇文章

禅与道的艺术

禅学英文书目

禅修与心理治疗的迷思

禅修小品——空义

禅心·初心漫谈禅宗修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