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方广佛华严经解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大方广佛华严经解题
  今津洪岳作
  印 海译
  一、本经在圣典中地位
  华严与般若、大集、宝积、法华、捏盘等诸大乘圣典,在大乘圣典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自古以来的论师及注释家都有如此看法。
  本经是释迦牟尼世尊于中印度,摩诃陀国寂减道场菩提树下,始成正觉时,在二七日或三七日,不动金刚王宝座,有七处八会(或九会),以文殊、普贤等诸等觉大菩萨为上首,普为海会大众所宣讲。展示大澈大悟的实际境界,深信这是开演佛陀初转法轮时的法界缘起妙法。
  依圣典成立史的观点,本经所说一字一句,当然并非全是大圣释迦牟尼佛亲口听说,唯因本经结集是佛减后很久以后的事,致对本经所说之义理,是否完全开显了佛陀成道的内观不免就有疑问,但从事实看来,本经不可否认地具有根本法轮与称性而说的优点。
  据考察,佛教圣典中,最原始的教义应是十二缘起教说,在优陀那菩提场品十经中,最初三经说明树下内观,依十二缘起的顺、逆二观。南传律藏大晶受戒篇,菩提树下成道章,也引用优陀那、感兴、自说三经。又五分律、摩诃僧只律、佛本行集经等亦依此等经文。南传相应部经第二因缘晶十相应中,第一因缘相应中收有九十三经,其中多说十二缘起,于中说其他缘起时、说到佛陀成道未久时之内观。这些相当于杂阿含经从第十二卷以下到第十五卷。至于其他散说的缘起经亦相同。同时把过去毗婆尸佛等六佛之内观,解说为十二缘起顺逆二观者亦不少。南传长部经所收摩诃尼陀那经及中阿含大因经,长阿含之大缘方便经所说也相同。由此可知树下成道之内观就是缘起观,证之于古经、古律、古传所说均相同,毫无疑问。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被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相传这是舍利弗、目键连归依佛陀的因缘。缘起说实在是我佛大圣释迦牟尼佛树下内观之总结。虽然开显树下思维妙智的经典不在少数,但为何一切大乘经中开显树下得道内容实况的仅有几部。如华严、般若、解深密等诸经所说,其中般若直指树下观成之智见。华严则是大圣一代行迹,依出世本怀,流露观成之法华,解深密经即在其中矣。故以华严经为其思想之中心,明白地开说缘起妙理。唯大圣应现之妙用,因在依相作佛上有此具体表现,而与般若智上略有不同。依相应部经梵天章(杂阿含经梵天章)为代表,恭敬正法,赞叹一乘,一秉念处,乃至拘尸那入灭皆不摄于此中。
  彰显缘起妙理为本经之宗趣。大觉寺慧光判本经宗趣,以因果理实为宗;中国华严宗大成者贤首大师判本经以因果缘超理实法界为宗,清凉大师澄观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不思议为宗,皆诚非偶然。依此意义,华严经开示缘起说而成为大圣释迦牟尼开显披露大悟之境界。正如经首说:二时,佛于摩竭提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或十地晶(经)说:二时,婆伽婆,成道未久,于第二七日”。任何人都易于首肯此一说法。从印度以来论师与注释家们无不剁本经是成道之初所转的根本法输。诸大乘经典中,如无量寿、观佛三昧、涅槃、楞伽、密严诸经都引用此经,特别在无量义经说法品中“摩诃般若,华严海空”。法华经方便品中有“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天台智顗依此判华严说法在最初三
  大乘经典之结集是怎样的情形,本经占有重要地位。龙树在大智度论中引用不思议解脱经入法界晶之文,并引用渐备经十地品(经)之经文。其所著十住毗婆娑论是广释十地晶(经)之著作。依此所传,龙树得一老比丘指示往诣龙宫披阅大乘经,特别携出大不思议解脱经(即华严经)十万颂经文,十住毗婆娑论即解释讲说此大不思议十万顼之一部份。循此可知,龙树对本经与般若同等重视之一斑。梭来世亲作十地经论,因其兄无著为导其进入大乘佛法而有此论著。其后性,在十住毗婆娑论中,中国及日本特以该论之易行品为净土教之根本圣典之一。十地经论是大觉寺慧光建立地论宗所依之宝典。其他如印度之马鸣、龙树、捉婆、弥勒、无著、世亲、安慧、护法以及如来藏、中观、瑜伽学派,不管他们学派如何,其教学组织之根据无不以十地晶(经)所说“三界虚妄,唯心所作,十二缘分皆是依心”之经文而来。印度佛教诸教学皆以十地晶(经)为立脚点,由此可知本经之崇高价值。
  从佛教圣典中考察本经地位,应先从中国佛教开始,即依中国佛教独特教相判释来决定。中国佛教之教判是由东晋时代,依佛陀跋陀罗所译,释尊成道最初说法大本华严经为始。其次,依法显、昙无谶所传译释尊入涅槃时所说大般捏盘经为终。依此而决定佛陀一代说法之始终,其间也有大、小乘诸缘及纵横各别理趣。如是才开始完成一代佛教本末的大致基础,南北诸家之教判跟著风起云涌。中国最初判教是罗什推制一音教:“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说明假设八万法藏之所以,但此一教判不足以表示诸经之位置。道场寺慧观初判有顿、渐二教,后又加不定教判立为三教,古代南方通用此说,又称南、北之通判。顿教是如来成道顿说之教法,为大菩萨所宣示具是法界无尽妙理,即华严经也。渐教是于顿教华严会中,佛陀衷憨根机浅者如聋若哑,于一定所传导的经论中,教以渐次化育修行,于此说明,而有年、时前后之差别建立有相、无相、抑扬、同归、常任之五教。不定教是不给与一定的化仪,而是各随一一机缘,如此建立,一—有胜赏,金光明等经是也。主要依华严根本法轮流出如来所说渐教、不定教,唯有为菩萨所说的法才是真实了义经。齐代定林寺僧柔、谢寺慧次、梁代光宅寺法云、开善寺智藏等均传承此说。刘虬居士有五时七阶之教判,渐教中开出人天、三乘别教、三乘同观空宗、一乘破三归一、佛性法身常任之五阶。于三乘别教中开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而为七阶,判华严为顿教,慧观与此相同。虎丘山笈法师判有渐、顿、不定三教,渐教中开初、二、三时,成为三教三时教。宗爱法师将渐教分为四时,制有三教四时教。北方诸师分渐教为五时,故有三教五时判。隋代昙延之徒慧诞,依慧观主渐、顿二教之判,华严属顿教,同于净远寺慧远,光明寺善导。梭魏大觉寺慧光有渐、顿、圆三教;因缘、假名、不真、真之四宗之判。说华严经是如来无碍解脱,究竟果海,圆顿秘密、自在法门,故属圆教。最初顿说之法故属顿教,明法界真理故属真宗,又名常任宗。洪遵、洪理、道云、智俨诸法师承袭此三教之剁。大衍寺昙隐、净影寺慧远等依慧光四宗之判。慧光即著名的光统律师,是四分律之租,又根据十地经论,创地论宗,为地论宗初租。护身寺自轨于四宗之上加法界宗说佛性常任,涅槃经是真宗,说法界自在无碍法门,华严经是法界宗超过涅槃以上之经。誊合寺安凛于此五宗以外,更加圆宗为六宗,即指华严经也。
  天台智者大师有五时、八教之判,华严经是第一华严时。化仪四教中是初,顿教华严,化法四教中是第四之圆教,属最上至极之法。高丽印法师,唐代静林寺法敏立释迦教、卢舍那教,即屈曲教与平等教二教之判,华严经属卢舍那、平等教判。梁代光宅法云四乘教中制华严为一乘教。隋代真寂寺真行二乘教判说华严是一乘教。三乘教之差别是对来生机宜而有法之差别,判普法、普机。金陵嘉祥大师立声闻、菩萨二藏,根本、枝末、摄末归本之三转法输,判华严经为菩萨藏、根本法输。唐玄奘三藏及慈恩大师建立顿、渐二教,初、昔、今三时,转、照、持之三转法轮,华严是顿教,第三时中道教,持法轮。慈恩更立我法俱有等八宗之判。华严经是应理圆实宗。
  依此经成立华严宗:尔规模大成者贤首大师法藏建立权、实,化、制,随相法执宗等二种二教,以四宗判释为,随他意通门,建立本、末、同、别之二种二教,设五教十宗判释一宗为随自意不共之教。依贤首之意:华严教,若依通门随他意判释是实教之化教,名如来藏缘起宗;若依别门随自意不共判释,说华严经是一乘无尽缘起之法门。大圣释迦牟尼佛之海印三味一时顿现,印现自证极位心境是称性之极谈,永久不同于三乘枝末诸教,故名别教一乘。契合法性实理,是真实无上大法,能流出小乘、三乘等一切诸教之渊源,故称为称法性之根本教。周备教、理、行、果圆满无碍自在法门,故称圆满修多罗,或称圆教。位于小乘、大乘始、大乘终、顿四教之上。主伴具足无尽自在法门,故称圆明具德宗。遥遥位于我法俱有宗,乃至相想俱绝宗之上云。清凉大师澄观、圭峰大师宗密等,华严一宗之列祖皆赞佩这一精辟之判释。
  华严宗在日本也很隆盛,弘法大师空海的显、密二教,设十住心之判释,建立大陀罗尼真言秘密宗。以此经是显教之极致,此极无自性心,永远不同于其余住心。亲鸾上人设二双四重之判教,判圣、净为一代之时教,宣扬弥陀他力易行法门。以华严经顿教为难行、圣道之实教为竖超之大法。总之,中国及日本诸位先德们,除对自宗所依圣典外,任何人无不称华严经为佛教圣典中至高无上之经王,这些从古代先德对本经之赞仰即知其所持态度之一斑矣,本经在圣典位置,可从以上古德们揭示的判摄,获知其崇高的价值。
  二、大经与支流经之傅译
  华严大经成立年代及有关研究本经史实需要另设一文特别解说,因为篇幅有限,在此不能解说。龙树大智度论中有文殊师利菩萨等,于大铁围山中结集大乘之传说。真谛之部执异论说中说到:二百年中,史崛多罗国有华严、涅槃等经,传由大众部诸师所引出,此为印度之古来传说。但无量寿、无量义、观佛三味、捏盘、楞严、大乘密严等诸经中均引用前说。特别是梵纲菩萨戏、菩萨璎珞本业经,优婆塞五戒经等,均说到华严七处八会之纲要。大智度论中引用不思议解脱经,难提密多罗之法住记中见到佛华严经之名。本经之成立年代需等待有关文献之考证,特别是中国译经史之考究,佛教教理开展史上之考察,以及内容之研究。本经之中心以十地品(经)成立为核心,般若经是属于最早成立的,所谓大乘佛教勃兴时代之初期,以如来名号晶、光明觉品、净行晶、十住晶、入法界品、性起晶、十忍品、离世间品等应该皆属于最早成立的经典。译经史之研究对根本经先传出,或者支流(部类)经先传出,为何如此应有相当之论据,这些在史实i亦不易断定。按此情形,大概是以西元第一世纪中叶役至第一一世纪初,为华严经成立时期,详细之举证,此处从略。研究本经之史实,在前文解说本经在圣典中地位已说到,此后解说本经传译时,当可知其概要。现今只从中国、日本华严教学之一斑,说明其详情。
  本经整部译出虽属东晋以后之事,但一品及敷品传译,远在束漠发其端,此后连绵不绝。至唐中宗顿,总共达三十余部之多。贤首大师华严传记第一说:除大(整)经三译外,支流经列举有三十五部。在大经中,重译之支流经有如来名号、光明觉、菩萨明难(菩萨问明)、净行、菩萨十住(十住、十地、寿命、宝王) 、如来性起(如来出现) 、离世间、入法界诸品。同时八十华严中之十定品何以有数次的重译,特别十地品所译次数最多。依费长房、道宣等朱士行漠经录所载,于东漠明帝永平十三年(西元七O年)译有十地断结经四卷(八卷),传说为十地品之别译。但道安、僧祐等古录中缺少此经,故不足信。此经应是,竺佛念所译十住除垢断结经之同本,据贤首指出,此完全不是十地晶之别译。东漠桓帝、灵帝时(西元六七——一八五年),月支国支娄迦谶译出兜沙经一卷,智旭说是如来名号品之光分及光明觉晶少分合译而成。吴文帝(西元二二二——二二八时,月支国支谦译出菩萨本业经一卷,是净行、十住两晶抄出之合译。魏代安法贤译出罗摩伽经三卷是抄译入法界晶。至西晋时,竺法护三藏译出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即惠帝元康七年(西元二九七年)别译之十地品(经) 。另外译有华严十住晶之别译,菩萨十住行道品经一卷。离世间品别译之度世晶经六卷(五卷) 。宝王如来性起晶及十忍品别译的如来兴显经一卷。十定晶别译之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二卷兰一卷) 。白法祖有性起、十忍二晶别译之如来兴显经一卷,此恐系竺法护所译。从晋武帝太康元年至晋怀帝永嘉末年(西元二八O至三二一年) ,清信士聂道真译有净行品。别译之诸菩萨求佛本业经一卷。费长房、贤首说另译有菩萨本愿行品一卷。智升则说是别生抄经故应排除。菩萨十道地经,贤首说:似是十住经。智旭说是菩萨十地之前译与竺法护十地经一卷,大同小异,十法住经一卷是十住晶之别译,均已散佚不传云。十住经一卷是十地品之异译,菩萨初地经一卷,贤首说:似是说初地。智升说是别生抄经。初发意菩萨行易行法经一卷,智升说菩萨五法行经与十住经一致,并非龙树十住毗婆娑论易行品之别译,倘若不是别译,则应是龙树论著东来之肇始矣。
  又依费长房、道宣、智升所说:西晋时代译出度世晶经六卷,大方广如来性起微密藏经二卷,前者是竺护译同本,后者是名号、性起二品抄出合译。
  至东晋时,迦维罗卫国之佛陀跋陀罗东来译出七处八会之大经,另出净行品别译之菩萨本业经一卷。以前,庐山慧远之徒支法领心怀大志入竺求法,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西元三九二年),奋然挺身,迈上西域之途,在于阗国东南有遮拘迦国。历代国君,深深信奉大乘佛教,宫中秘藏华严、般若、方等等詻大乘经,王自握执门钥,供养庄严,无微不至。又劝诱诸小国王礼拜奉持。国之东南二十里有一险山,其中秘藏诸大乘经,以国法守护之,以防流出国外。法领即往彼国,恳求国王允请华严经东来,王深感其至诚,特许将前分三万六千偈梵本带回中国。法领与屙宾国佛陀耶舍斋梵本同归长安,其时是晋安帝义熙四年(西元四O八年),此年四月,觉贤人长安,其所译出华严大经即法领所带回之梵本,义熙十四年三月十日(西元四一八年),应吴郡史孟颢,右卫将军褚叔度之请,于扬州谢司空寺开始翻译,参加者有法业、慧观、慧严担任笔授、润文、证义共一百余人。前后经三年,至元熙二年六月十日(西元四二O年) ,完成译业,共五十卷,役更重校定为六十卷,即现存六十华严,简称晋经,又称旧译,流行于世,此是中国佛教华严大经之开始也。
  至刘宋永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再次校勘梵本,发现入法界品中,阅少从摩耶夫人至弥勒菩萨共八、九页经文。至唐高宗永隆元年三月(西元六八O年)天竺地婆诃罗(日照)三藏,带来此经梵本,法藏(贤首)大师奉敕,与道成、复礼等补充前译所阙之经文,从此,本经文义方得完备。
  智俨(华严宗第一一租至相大师)之华严经搜玄记二卷,法藏之华严经探玄记二十卷皆依觉贤所译而作注疏。
  西晋时代,又有西域只多密,译出十住经一卷是华严十住晶之别译。只多密又译十地经一卷,传说是竺法护译十地经之同本,实相当于十住品,被误传为十隹经同本。姚秦时代鸠摩罗什(西元四O一至四二二年) ,佛陀耶舍同译出十地晶别译之十住经四卷(五卷),又出庄严菩提心经一卷,这是竺法护所译十地经之同本异译。另有十住毗婆娑论十四卷之译作,僧——为之作序。乞伏秦时,沙门圣坚译有罗摩伽经三卷是入法界品中,从无上胜长者至普救众生妙德主夜神,说十二善知识之事,并加了几则咒语。其他,秦代失译,有度诸佛境界智光严经一卷。贤首在普光;法堂说是华严支流经,实足华严同类经。北凉昙无谶有罗摩伽经一卷,是入法界品少分抄出,现已散帙不存。萧梁武帝时,扶南国之僧伽婆罗(西元五O六——五二O) ,译出度一切诸佛境界智慧经一卷,贤首在普先法堂说是华严同类经。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西元四七二年) ,西域吉迦夜,应昭玄统昙曜之请,出大方广菩萨十地经一卷,是十住晶之别译。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西元五O四年) ,南印度昙摩流支译出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二卷,普光法堂说是同类经。北印度菩提流支,中印度勒那摩提,北印度佛陀扇多奉敕于永平元年(西元五O三年)译出世亲十地经论十二卷,役来成为地论宗一派。至周代,武帝建德元年(西元五七二年) ,中印度阁那耶舍译出入如来智不思议经二卷,隋代之阁那崛多译有佛华严入如来德智不思议境界经二卷,皆是同类经。
  至唐代,玄奘三藏于永徽五年九月二十八日(西元六五四年),译出寿命品之别译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则天武后垂拱元年(西元六八五年),中印度地娑诃罗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绩入法界晶一卷。永昌元年(西元六八九年),阁国之提云般若译出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佛境界分一卷,次士修慈分一卷,现本大经中并无此晶,在梵本中何以存有此晶。加上均是大经之抄出别行,或同类经译出次第之增加而已。
  至武则天后证圣元年(西元六九五年),于阗国沙门寅叉难陀(学喜)来到洛阳,才有大本之华严经八十卷全译本。武后笃信三宝,有心宣传佛法,知华严经之会,处未尽完备,遣使者去于阗国求梵本,又聘译经三藏。学喜啬梵箧来朝,武后亲近于大遍空寺,从事译经大业。为使本经生辉,武后自挥大笔,首题品名,请南印度菩提流支及义净三藏、法藏、法宝、弘景、神英、复礼等担任笔授、润文之大任。从证圣元年三月十四日至圣历二年,十月八日(西元六九九年),前后经过五年之久,方完成八十卷之华严,此称为唐经,又称新经云。比觉贤所译多九千颂,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文义周备。又传新经中缺旧经日照补缺之文,贤首参照两经之文,校勘梵本而补译之。澄观依此著有华严经疏二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四十卷。
  新经(唐译)译出径,经过百年,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十一月(西元七九五年),南天竺乌茶国师子王,这使进贡手书之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之梵箧来华。于翌年,敕扇宾之般者三藏于长安崇福寺翻译,圆照、澄观、监虚、灵邃等担任笔授、润文及证义。德宗皇帝亲临译为敕裁一切,命令有司监护。贞元十四年二月(西元七九八年)完成译业,总四十卷。内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通称普贤行愿晶,为六十卷、八十卷二大经入法界品之别译。又称四十华严经或称贞元经,并前二大经,华严共有三译。澄观有四十华严经疏十卷,宗密有普贤行愿品疏钞六卷。另外,至宋代,西天译经三藏法贤译有佛说较量一;切佛刹功德经一卷,为寿命晶之别译。
  华严经之梵本中十现存的只有十地晶及普贤行愿晶,别行之行愿品之结顼,普贤行愿赞。行愿晶在伦敦公立亚细亚学会保存一本,巴黎图书馆有三本,印度旁各罗亚细亚学会有一本,剑桥大学图书馆一本,日本河口慧海氏带回日本一本。普贤行愿赞由渡边海旭氏出版流行,十地晶亦有刊出。
  三、单严经之大要
  华严经晋、唐两译中,晋译一部六十卷,七处八会说法,三十四晶。唐译一部八十卷,七处九会说法,三十九晶。前者梵本三万六千偈,役者四万五千偈。七处者:第一摩竭提国寂灭道场,第二熙连禅河由普光明殿,第三忉利天宫,第四夜摩天宫,第五兜率天宫,第六他化自在天王宫,第七逝多林。其中第一、第二、第七处是人中三处,第三乃至第六是天上共四处,简单说是:“人三天四共七处。”此中,晋译于普光明殿有二会说法,唐译有三会说法,即晋译是八会,唐译有九会。因晶敷不同,则开合不同,晋译缺少十定品,唐译则增加,唯内容几乎完全相同。
  此经之宗趣即根本精神,及有关此部经之科判,中国古先德会见并不尽同,需要另立一节解说,但因篇幅关系此处从略。依本经而建立华严宗,贤首法藏大师之释义,众人皆知,可为参考,故按大师所依六十华严为主,说明其内容,八十华严则可从旁对勘以明其大要。贤首分此经为五分:一、教起因缘分,二、举果劝乐生信分,三、修因契果生解分,四、托法进趣成行分,五、依人人证成德分。以下准此文科解说之。
  L教起因缘分
  世间净眼晶所说是佛陀释迦牟尼世尊最初成正觉时转法轮为华严开说之序分,说一代教化四十五年演说弘法之总序。再次是十重莲华藏世界,摩诃毗庐舍那如来法尔恒说,普说大华严经说法序由。最初如来始成正觉之道场在中天竺摩竭提国之寂灭道扬
  ,即前正觉山麓菩提树下之金刚王宝座之微妙庄严,则是器世间
  圆满。列举宝狮子座上之佛身是智正觉世间圆满,后说十方世界
  海微尘数菩萨大众为众生世间圆满。这三种世间圆满名为世间净
  眼。无限的时空中,森罗宇宙万象可分为三:器世间莲华藏世界
  海,自性清净体能洞察其真源。智慧正觉世间的清净法身,以无
  碍清净智中,万像无有不现。众生世间能观察照瞩法界法门。这
  三种世间互摄互融。洞彻、现象、照瞩三义无障无碍。然此三世
  间圆满最初兴起是果上所现法界法门。或者说:佛未出世时世间
  如盲,如来初出现净眼现前,故名世间限净。
  序有证信序和发起序,证信序有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如平常所说。然此经不同他经,“如是我闻” 一句是证信,其他四句通于二序。故以“时”说,是始成正觉之第二七日,即意味著念、劫融即,故三世、九世、十世无穷之时间。“处”是菩提道场即十莲华藏世界。“教主”是释迦牟尼十号具足者,同时也是平等、摄生、成益之三业示现十身具足之佛,即法界身云之摩诃毗庐舍那如来。“众”是内、外、同生、异生,总有五十五众,其敷,其行,其德,其备,圆满周备。就文则能解其意。然而不唯指此土之大华严经说法之序分,实在同时在十方微尘敷世界海,同是如是华严之序分显现,法尔主、伴具足。
  2、举果劝乐生信分
  一经正宗分之初为庐舍那佛所说,唐译分此品是现相、普贤三味、世界成就、华藏世界、毗庐遮那五晶。释迦牟尼佛在寂减道场,加被普贤菩萨入菩萨一切如来净藏三昧观五海说十智。此谓之观海说智。出定后说偈、说长行,广显毗庐遮那如来境界。后略说普庄严童子之同行。显示若修普庄严之因,证毗庐舍那之果德,即说明华严行者所信因果。此品中有大众疑请分,如来现答分,面光众集分,光示法主分,法主人定分,诸佛加持分,大众同请分,定内略说分,起定成益分、毛光赞德分,许说令喜分,正陈法海分,共十分。说普庄严童子之因缘,明行者所信之因果。
  3、修因契果生解分
  第二普光明殿会以下至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有人一、天四之;五会(唐译有人二、天四之六会)说法共有三十品(唐译三十一品),次第说明信、住、行、向、地五位因行及其果。并诠说普贤广大因行及舍那广大果德。即从最初如来名号品至佛小相光明功德晶,共二十八品,如次说明五位差别因果。普贤菩萨行、宝王如来性起二晶明舍那平等因果,以证修因感果之理。其中,普光明殿会是菩提道场之东南熙连禅河畔之普光明殿说法,如来加被文殊师利说如来名号、四谛、光明觉、菩萨明难、净行、贤首菩萨之六品。初三晶是所信之果,次第依身、口、意三业明正报之果。后三品是能信之因,说解、行、德三能成就十信之位。特别在净行品中说初发心菩萨发一百四十大愿,明修行者之行、住、坐、卧念愿,应该所修的净行。有名的三皈依文即出于此中。贤首晶正成为十信位之一晶,有名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在文初。说华严一经之总定,说有海即三味之文。忉利天宫会,即须弥山顶,帝释宫中妙胜殿上说法,依前会之信从而起行,明入十住之正位,故云十住会。法慧菩萨因得如来加被力,入菩萨无量方便三味,有升须弥顶、菩萨云集说偈、十住、梵行、初发心菩萨、功德、明法共六晶。初二晶是序分,升须弥顶晶是如来感应序,说偈品是集众放光序。十住以下四晶是正说分,正说当位之行德。即十住品,广说十住之位相。梵行晶说得十住位有十种清净行。功德品明初住初发心之功德。明法晶是广说行法之体和行所成德。
  夜摩天会,是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佛陀加被功德林菩萨之说法处。菩萨入善伏三味说十行法,故云十行会。此中有佛升夜摩天宫自在、菩萨云集说偈、十行、菩萨十无尽藏共四品。初二品如次是请佛序和赞佛序。赞佛序中有出名的“心如巧画师,乃至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之文,以及“若人欲了知”等破地狱之文。后二品是正说文,正说十行品当位之行住。十无尽藏品明十藏无尽之行相。
  兜率天会是在兜率院天宫一切宝庄严殿上之说法,金刚幢菩萨得佛力加被,入明智三昧,说十回向之法。有佛升兜率天宫、菩萨说伪、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三晶。初二品是请佛序和赞佛序,十回向正说分,广说十回向,说明十种大行回向给众生、菩萨、真实际(法性真理)。
  他化天会即于他化自在天宫摩尼宝殿中所说之法。金刚藏菩萨得佛力加被,人大智慧光明三昧,广说十地之法,故云十地会。有十地、十明、十忍、心王菩萨问阿僧只、寿命、菩萨住处、佛不思议法、如来相海、佛小相光明功德、普贤菩萨行、宝王如来性起共十品。与唐译对勘,他化自在天会只是十地一品经文,十明品以下是重会普光法堂会,十地与十明中间增加了十定晶。十一品中,从十地品以下至佛小相光明功德晶共九品,说明缘差别之因果。普贤、性起二晶说性德平等之因果。九品之中,十地等六晶说因位之德成满,佛不思议法晶等三晶说果位之德显现。而十地晶正明证位之位体,行相一品是有名十地经别行的一晶,为华严经之重要轴心。世亲十地经论有名的六相释,最初妙判为因分可说,果分不可说。十地之中特别以第六现前地为核心,说明十种十二缘起,三一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分皆是依心”皆出于此品,指出初地菩萨之十大愿王。十明等五品说由十地之体流出行、用。十明品是十通。十忍品是十忍。阿僧只品是数量甚深,寿命品是诸佛国之寿命,住处品明住处,详说菩萨之化用。不思议品等三品中,不思议品说果德体用不可思议。相海品是九十四种大相。小相品是佛说自小相,明胜德之益用。
  依唐译,十明品以下是等觉位,佛不思议法品以下配妙觉位。普贤、性起二晶明修证平等之因果为宗。前者普贤与教主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普贤圆融行,后者一品七分说如来性起之业用,明果法之甚深广大。
  4、托法进修成行分
  重会普光法堂会之说只有离世间一品,唐译说有三会普光法堂之说。普贤菩萨入佛华严三昧所开说,应普慧菩萨二百句之问,每一问答有十门,即说二千行法,盖因信、住、行、向、地及佛果六住,依托二千行法所修成。
  5、依人人证成德分
  逝多林会又称只园重阁会,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重阁讲掌开说,有入法界品一晶。此晶是善财童子广泛参询佛菩萨等五十五位善知识成就缘性之德,证人法界,故云入法界晶,或称依人人证成德分。此品所舍义理最繁广,占本经四分之一以上。古德将此晶分为本末二会,末会中有更详细的分别,如下图:
  于本末会中,本会是教主如来,为诸菩萨所说顿证法界,但会中舍利弗、目连等十大弟子以及初列有五百声闻众,彼等不能拜见如来庄严光明法界身,所谓如聋若哑,故于末会中说教菩萨渐入法界。本会中有序分、请分,三昧分,现净土分,集众分,举劣显肿分,偈颂赞德分,普贤开发分,毫光示益分,文殊述德分十分。如米入狮子奋迅三昧,普贤、文殊二菩萨及五百菩萨得三昧海中不可说之大悲行,于十方广作佛事。
  末会中有三会:一、摄比丘会,说文殊菩萨游化人界摄化舍利弗等六千比丘入无碍法门。二、摄龙王会是文殊菩萨到觉树之东,摄化诸龙王等诸乘,入于不退转。三、摄善财会,有优婆塞、优婆夷、童男、童女,各五百人,至文殊师利菩萨大塔庙处。以善财童子为上首,蒙童子菩萨之摄化,开发本有菩提心,勇猛精进,发愿快速满足普贤之大愿。应菩萨之劝诱,历访南方诸善知识,依其教导修习诸行之行门,渐次转胜,于是证悟法界之门。即依文殊菩萨所引入于法界之信位。依功德云比丘以下诸知识,一知识满足一位,乃至依婴夷女善知识,成满第十地之位,这些是寄位修行相。
  从参询摩耶夫人始,至有德童女十一善知识,满足等觉位,为会缘入实相。依弥勒菩萨融通寄位会缘二相,成等觉补处之圆因,为摄德成因相。再见文殊菩萨,信智冥合为智照无二相。依普贤菩萨证人法界,为显因广大相。末会一段所化行者虽品有三会,若依能化之主共有五十二会,若能,所通论成为五十五会。最初从信位之文殊出发,终谒智、证无一一之文殊,最后入普贤之法门。文殊、普贤表二种门,文殊表般若之智,普贤表法界之理,前者是能入之门,后者为所入之法界,能所冥合,理智不二,归入毗庐舍那之果海,以达本会究竟;目的,此亦为华严大经之归趣。
  摘自《海潮音》第67卷第6期

 
 
 
前五篇文章

大圆满凡圣根器成就路线图

大智度论札记

大智度论答记

大智度论札记(12)

带业往生与清业往生之涵义

 

后五篇文章

大乘之教理及修养法(下)

大乘起信论妙心疏悬义(上)

大乘起信论料简驳议答辨

大乘起信论料简

大乘经典的成立年代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