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之教理及修养法(下) 文/如悟法师 大乘教之实行方面 对于深远之大乘佛教教理,如仅趋向于理论,而忘却实行,此乃缺乏宗教之实质。谈大乘佛教之教理,其哲理幽玄而又微细,但观其行门方面亦非常微密,其中约有八万四千法门皆是实行的教义,而佛法之大地即是戒律,小乘戒止恶之律仪,大乘戒则有如左之性质: 一、摄律仪戒—废恶行为—自 身道德。 二、摄善法戒—修善行为—自 身道德。 三摄众生戒—济生行为—利 他道德。 摄律仪戒是下为一切之恶事,指废恶之行为;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之善事,称为修善行为;摄众生戒是使人在期待白身道德圆满之同时,街可教以期待利他道德究竟之道,此则称之为菩萨之三聚净戒。 以上之戒法,在人间实行之时,则有五戒与十善之名目,更推广之,成为二百五十戒与三百四十八戒。今列举五戒十善及十重禁戒如左: (1)不杀生—尊重生命,不可 屠杀生物。 (2)不偷盗—不可有破廉耻之 行为。 (3)不邪YIN—男女各守其道。 (4)下妄语—不作诈伪妄言。 (5)下饮酒—不可用酒。 以上是世俗间日常所应实行之最浅的道德。严守五戒之同时,街有所应持之十戒如左: 右列所谓妄语,乃是“以有为无,以无为有”之类。绮语乃是“以少为多,以多为少”之类,为装饰之言语。两舌乃是“有时云有,有时又云无”,挑拨、离间、搬弄是非,此并非是全然妄语。其次,意三即是贪欲、嗔恚、愚痴之三毒烦恼,普通称“烦恼”乃因其为罪恶之根源。再者尚有十重禁戒,即是不杀、不盗、不YIN、不妄四者,更有不卖酒、不买酒、不说人之过失谓之下说过;不自赞、不诽谤他人即下自赞毁他;对法施与财施勿悭吝,谓之不悭法财;下气忿谓之不嗔恚;第十则是不谤佛、谤法、谤僧谓之不谤三宝。 以上五戒、十戒及十重禁戒均已列举,此外关于大乘佛教的修养则有三德、六度。 三德与六度之配属关系如下:智德: 禅定—精神之统一。 智慧—理智之发达。 断德: 精进—勤勉。 忍辱—忍耐。 恩德: 布施—共济之实。 持戒—止恶,修善。 此三德皆含摄了实践要领。 关于最后“恩德”一项亦有四种,谓之四恩: 第一、国王之恩—对于一国 主宰之恩。 第二、父母之恩—对于父母 养育之恩。 第三、众生之恩—对于社会 全体之恩。 第四、三宝之恩—对于佛、 法、僧之恩。此四恩是一切众生无论如何下能不受,亦不能不报。由道德观点来看,则父母之恩可视为家族道德,国王之恩为国家道德,众生之恩为人类道德,而三宝之恩即是宗教道德。 此外,在佛教更有三学与四弘誓愿。所谓三学乃是戒法、智慧与禅定三者;而四弘誓愿第一乃是,立誓断灭一切无尽之烦恼,此是断无尽烦恼誓愿。第二、誓愿学尽一切无量之法门,此是学无量法门誓愿。第三、誓愿济度一切无边众生,此是度无边众生誓愿。第四、誓愿悉皆成就无上之佛道,此是成无上佛道誓愿。今将此三学与四弘誓愿合以智、断、恩之三德,则是: 三学 三德 四弘誓愿 戏法—恩德—度无边众生誓愿 禅定—断德—断无尽烦恼誓愿 智慧—智德—学无量法门誓愿 综合以上而成无上佛道誓愿将以上所述与心理学上之智、情、意三者配合,则禅定断德与意志相当,戒法恩德与情相当,而禅定依种种方法以求精神之统一,依勇猛精进成不动、不坏之无畏心,此故与理智相当。以之对儒家智、仁、勇三达德而言,则分别与智慧、戒法、禅定相当。 此外,佛教之各宗派街有别立之修养法,于此不二列举,今仅列举佛教普遍实行的部分,从律方面而言,则有三千之威仪,与八万之细行。在谈及佛教深远哲理之同时,更须有微密之修养方法,此则为不言而喻之处。 七、佛教之未来思想 在佛教的教义中,主张有地狱与净土之说。地狱有八寒地狱、八热地狱、十六别处、二十二别处及一百三十六狱。净土亦有二百一十亿之别。净土与地狱实包含无量无数之安排,即是宇宙在时间上是无限的进化,而在空间则有无量之包容。因吾人实居于善、恶、苦、乐之中央,上、下皆有无量之世界,在无边之世界中,则有无量之生类,包含了无量之万有,因而地狱与净土亦有无量种种之相,其真正生活状态,吾人未至其境界则完全不能明了。吾人相对于宇宙之总体而言,乃为一个合理的、秩序的、统一的存在物,经过无限之时间进化而来的“人类”——万物之灵,在身体死亡之同时,神识亦必定继续存在而不灭,于是有地狱与净土之观念产生。若吾人修养得宜”则得受理想的佛身,得住于理想的佛土;如修养不得其宜,则由人身堕于地狱等苦恶之境界。若神识之存如豆芥般大,而存在于地球,则神识之活动,亦不过仅止于如电光朝露之乍现乍灭而己;若神识之活动能在无限的时间,及无量的空间内活跃自如,关于佛教所说之未来思想则绝非是空想,而地狱与净土亦是实际存在著。然若偏重讲地狱、净土,忘却人间之立足点,而与宇宙脱离关系,则将会使佛教成为神秘幻有之物,由此往往贻为识者之笑柄。 佛教所谓无量之佛土,意即是无量之宇宙;对于此理,就事体的平等横观,宇宙本身亦;即是地狱与净土,而并非有任何区划,如以事体的差别纵观,则无量之阶级与无数之差别参差并列,因此乃有二百一十亿乃至无量之净土,与一百三十六乃至无量之地狱存在。一切万有均欲脱此地狱往生净土,向进化发展之途迈进。 由此论之,基督教之天国与佛教之净土,虽然可说为同一思想,但在根本思想上,两者却大不相同。基督徒之天国思想乃是神所造的神国,而非人类之国,神是唯一的、崇高的,无论如何作为,皆不能成为神。但佛教之地狱净土,佛身及鬼神等,并非是何等神秘、特殊之物,而是基于自身的进化与退化所获得之必然结果。基于此种意义,吾人不能信仰神秘的、特殊的未来,同时也不能否定必然的未来之存在。 佛教由小乘之小,而至于大乘之大,其所说之未来观,皆构筑于此一基础之上,而此一思想最为发展者,则莫过于净土宗。八、大乘佛教之特长 第一、主观的自我中心论:大乘佛教之特长,是以主观的自我为中心,亦即前章所举,在“唯心所造”与“法界缘起乙之下,乃至四谛、十二因缘,均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生灭起伏。然与其他宗教相比拟,天主教、基督教之耶和华,回教之阿拉,婆罗门教之梵天,道教之太极与儒教之大道,各有其思想之中心,个人之命运亦为此等客观界之中心物所摄理。其中佛教创立“真如”与“佛”,此“真如”,“佛”与自己保有不即不离之关系,佛曾言:?心、佛及众生,三者皆无差别。” 第二。自因自果论:其他宗教如神与梵天,大道与太极,均是向客观界求其第一原因,主张“他因、自果”,违背因果的必然理则。佛教则不然,认为自己之因即是将来自己之果,“白因自果”之“原因结果论”(编者按:原因—原来自己的因),才真正厶口乎因果理则。 第三、无始无终论:佛教说“业因感果”之理,惑、业、苦三者如旋转大轮,是无始、无终之圆相深理。其他宗教,如:耶和华、阿拉、梵天、太极、大道等为一切之起始,说明有始有终,此是“直线原理乙之教说。 第四、三世循环论:佛教之因果论说明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更进而说明十世,此是说明三世循环之圆通无碍;其他宗教则多为现世一生,或加入未来以说明二世,至于三世循环之理则尚不为彼等所知。 第五、包容的摄取论:佛教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排他的色彩,包容摄取为其显著的特色。有某些宗教,则视白己以外的宗教信仰者为异教徒,认为不能蒙受神(或天等等)的恩宠,唯彼等白己始能蒙受神之真爱,这类宗教思想与佛教相比,真有天坏之别。包容式“—视同仁”的大乘数,在西元前二百五十年时之古代印度,即曾颁布宗教自由制度。佛灭二百年后,阿育王征服印度全国,在其国境之岩石上刻敕语,其中一碑在喜马拉雅山之外绿山脉中即在现今印度西北隅北邻阿富汗边境处)距今六十年以前,街无人能知敕语中之意义,直到欧洲人詹姆士布力塞甫发现此奇异文字读法,了解阿育王敕语,乃为信教自由之一大宣言,才消除了吾人过去以为信教自由是白人专利的误解。敕语内容是:“相信白己之宗教而排斥其他宗教,勿以此种行动为忠实白己之宗教。如后人仿效此种行动,则不但不能保护白己之宗教,反将促使其灭亡。信白己之宗教,承认其他宗教,乃是忠于自己宗教的行为。”此正呈显佛教包容的教理,亦即佛心之大慈悲,普及一切众生,佛陀之恩宠不单止于人间,并且及于地上之一切禽、兽、虫、草、木也。 摘自《圆光新志》第3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