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观音信仰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的传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观音信仰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的传播
  李天锡
  在海外华侨华人的民间信仰中,观音是最受尊敬的神之一。观音信仰与妈祖信仰、关帝信仰构成海外华侨华人的三大民间信仰。本文拟就观音信仰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传播的原因及其作用等有关问题略作探讨。
  一
  观音菩萨是佛教诸神中在中国民间影响最大、信众最广的一尊神。传说古代印度有两个兄弟,均发誓要修行成佛,普渡众生。两人同侍阿弥陀佛,兄即为观世音菩萨,弟为大势至菩萨。人们所谓“西方三圣”即指此三人。据《佛说圣观自在菩萨不空王秘密心陀罗尼经》解释:“《传略》云:遍观古今之世音,普察人间之善恶,故有观世音之号。”学界普遍认为,至唐代人们为了避太宗世民讳,故略称观音。
  相传观音发誓要普救世上一切受苦众生,方愿成佛。然而入世间的苦难是无穷无 尽的,观音便只好永远屈居在菩萨的位置,发大慈悲,施大法力,普救世上受苦受难的芸芸 众生。这一点就是观音信仰最主要的东西,也即是中国百姓信仰观音的思想基础。
  人们在传播观音信仰的同时,也改造了观音的形象。在印度佛教经典中,观音为一伟男子。但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佛教逐渐中国化,中国逐渐佛教化,至唐代观音逐渐由男性变为女性。宋末元初,女性观音已基本定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我们知道,民间信仰不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广大民众累积的心理积淀,并且为广大民众所认同。佛教宣扬观音能够解除各种苦难,人们在苦难的深渊中只要诵念观音的名字,观音就会立刻前来拯救。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群众生活痛苦不堪。他们的苦难需要解脱,他们的精神需要抚慰。观音所表现出来的温柔的怜悯、深切的同情心、自我牺牲的精神都体现了一种母性爱。作为女性神灵,更能唤起人们对慈祥母爱的回忆,使人感到爱抚和欣慰、幸福和甜密。女性观音的内在素质更加符合广大民众的心理需求。正是在这样一种心理需求的驱使下,中国民众完成了把观音形象从男性到女性的转变。因此,此时的观音已经超越了佛教,变成了一位具有母性爱的中国式女神。
  观音形象由男性变为女性以后,观音信仰在中国民众中间的传播更加广泛了。至元明清时期,观音崇拜几乎已进入各家各户了。清代梁章钜曰:“吾乡人家堂室中,亦无不奉观音者,女流持斋讽经,尤为敬信,然或塑或画,率用女家。”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观音信仰便随着华侨的足迹传播到东南亚。
  二
  据学者研究,观音信仰约于隋唐后便开始从中国传播到东南亚。温金玉先生说:“公元二世 纪末,中国学者对牟融从广西梧州至越南避难,把佛教带入越南。隋唐以后,随着佛教在越 南的传播,观音菩萨也逐渐在越南各地传扬开来。”越南华侨“后来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每逢初一、十五都要烧香祭拜,祈求保佑。”宋代,印尼各地华人就普遍供奉观音菩萨,称为“飞来佛”。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三佛齐、巨港、苏门答腊中部和婆罗州的渤尼均举行隆重的礼佛仪式。
  然而,据笔者目前所知,东南亚一带最早建造的供奉观音的寺庙为马来西亚马六甲的青云亭 。该亭为华侨甲必丹郑芳扬于1673年创建,“以奉祀观音为主,故又称观音亭。”此后,缅甸华侨于1753年在古都阿瓦建造阿瓦观音寺。印尼苏门答腊巨港华侨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建筑了水月宫,奉祀观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供奉有观音的庙宇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地。据《新加坡社团大观》“新加坡佛教寺院庵堂一览表”载,以“观音”命名的寺、庵、堂等就达十几座之多。笔者1998年下半年在菲律宾实地考察,看到绝大部分寺 庙及几乎家 家户户都供奉观音菩萨。那么,观音信仰为什么会如此广泛地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传播呢? 笔者以为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一)出国华侨把观音信仰传播到国外
  早期华侨出国,须得乘槎浮海,生命安全毫无保障。在那自然科学知识有限的年代,他们只有祈求神明庇佑,以求得心灵慰藉。由于观音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人们也把她奉为航海保护神。据说,“舟山一带的浙江渔民出海,大多祈祷观音,就象闽人祈祷天妃 一样。”事实上,福建人们出海并不仅祈祷妈祖 (即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天 后圣母) ,同时也把观音奉为航海保护神。《毅轩杂志·传闻录》卷七之二《竺云寺观世音应验记》载:“明季,此间 (即福建省晋江市东石、安海一带,竺云寺在晋江市东石镇张塘村 东北郊 ——引者注)乡民大批出洋谋生,往来洋上。每遇风浪震荡,只须呼喊观世音菩萨之名号,即刻红光一道,过后风浪顿息,故旅外乡亲尽请观音大士圣象随船庇佑焉。”这段文字 很清楚地说明出国华侨在船上供奉观音,祈求她保护他们航程安全的情况。
  因此,出国华侨安全抵达侨居地后,尤其是化险为夷而到达之后,便会更加相信观音灵应,建造寺庙来供奉她(或是先在私人家中礼拜,以后才建造庙宇),其目的是除 了感谢其在航程中庇 佑之恩典外,又祈求她继续庇佑他们在侨居地顺利谋得生存发展。上述最早奉祀观音的青云亭于1801年立的《重兴青云亭碑记》载:“青云亭何为而作也?盖自吾侪行货为商,不惮逾河蹈海来游此邦,争希陶猗,其志可谓高矣。而所赖清晏呈祥,得占大川利涉者,莫非神佛有默佑焉,此亭之兴所由来矣。”可见青云亭之创建,是为了感谢观音等神明的“默佑”,当然其中也包含有希望她继续“默佑”的愿望。印尼《苏北棉兰辖属浮罗把烟清音禅寺碑 记》载:“是以都邑市镇,山陬僻处,遍建庙宇,供奉三世尊佛、观音大士,而百姓之家,虔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故国人分播海外,足迹所经,必倡建庙,祀佛以沐宏庥。”由此可见,海外华侨建造寺庙供奉观音,是出于希望获得其庇佑的心理需要,“ 盖欲使疑者卜,病者祷,商旅安,货物聚也。”也许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福建晋江安海龙山寺、赤店紫云庵以及海澄等地的观音都分香到海外各地。仅晋江玉溪紫溪庵(又 称观音堂)观音的香火就“随乡侨分炉至菲律宾、星洲以及台湾金门等地。”菲律宾马尼拉市怡干洛街观音堂初是由出国华侨所创建。随着观音信仰范围的扩大,193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旅菲中华佛学研究会,1936年又兴建了大乘信愿寺。由此可见,华侨出国是促使观音信仰在海外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僧尼在海外弘法也传播观音信仰
  由于观音原是佛教中的一尊菩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中国一些僧尼前往海外弘扬佛教,也把观音信仰传播到海外。1795年,续行法师在泰国曼谷华人区耀华力路创建永福庵观音亭,1887年重建后改名永福寺,仍奉祀观音。1898年,贤惠禅师随母慈妙尼师、妹禅慧尼师、表妹月光尼师等合家男女11 人经过楞伽山修道六年后准备返国,路经新加坡时,蒙刘金榜献地,遂主持建造双林禅寺。该寺大雄宝殿中供奉释迦牟尼及观音。后座为二层楼,楼上法堂供奉观音、玉皇大帝及关帝。1898年 (一说1891年),中国僧人妙莲开始在马来西亚槟城兴建规模宏大的极乐寺,历时20多年,至1920年方告竣工。
  1913年,转武上人南渡新加坡,从晋江安海龙山寺 (奉祀观音)分 去一龛香火。191 7年,在新加坡东部时里哥律购地一块,因陋就简地建起茅屋,中置莲华座,供奉观音,曰龙山精舍。后易小而大,易茅而瓦,仍供奉观音,称龙山禅寺。1952年,沙门会心在印尼北 苏门答腊棉兰购得地皮一块,建造崇圣宫。“崇圣宫祀奉观音菩萨,关帝、城隍为护法。”类似事例,不胜枚举。这些寺庙的建立,无疑进一步扩大了观音信仰在东南亚的传播。
  可是,必须指出的是,虽然这些寺庙为僧尼们所创建,但它们决不仅仅是佛教徒们膜拜的地方。由于观音在中国被民间化和世俗化,因而观音信仰由中国传播到东南亚以后,也明显地带有这一特征。如上所述,新加坡莲山双林禅寺中就把观音与玉皇大帝、关帝奉祀在一起; 而在印尼崇圣宫中,则祀关帝、城隍为观音护法。在菲律宾马尼拉信愿寺中,每月初一、十 五前往膜拜者约有二三千人之众。但其中真正参加佛教会的佛教徒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是一般信众。正如有的海外学者所指出:“在华族社会里,形而上学的宗教概念被简单化和世 俗化,形成一套非常现实的宗教观。这种宗教观的出发点是祈求神明保佑,包括生前死后, 在生求保平安,万事如意,死后求神明引进天国。这是旧中国民间宗教观的精神寄托的宗教成分。……民间的宗教属泛神论,三教的神皆被负以同样的使命,普遍地被沐拜。因此在华族社会里,同时到儒、道、佛庙宇上香并无抵触处。甚至三教的神明同时被安置于同一庙宇内祭祀,和平共处。”因而我们不难想象到,这些僧尼们创建的奉祀观音的寺庙 仍然成了华侨华人民间信仰崇拜的场所,并且在传播观音信仰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华侨妇女对观音的虔信进一步推动了观音信仰的传播
  梁章钜有“女流持斋讽经,尤为敬信”之语。随着历史的演进,妇女出国日渐增多,观音信仰传播的范围也随着她们的出国而进一步扩大。
  1880年,新加坡杨鸿泰头家玉合娘陈氏献地建造万寿山观音堂,1892年和1905年两次重修。据《皇清光绪六年新建万寿山观音堂壬辰年重修两次碑记》载,捐银伍元以上者207人(包括商店),其中妇女捐款者达73人,如佘门卢氏、信女谢氏等。新加坡龙山禅寺中《募建龙山禅寺碑记》载,捐款五百元以上的15条细目中(《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把捐款五百元以者略去——笔者注),夫妻两人同捐者即有7条,如蔡铨裕、张热娘一千元,章壬全、曾凤娘一千元等。印尼北苏门答腊民礼《公建镇元宫观音阁缘碑》载有捐款者232人(包括商店),其中妇女28人,如范门陈氏、洪叔颜娘等。1941年,广仁法师的表姐文莲在菲律宾马尼拉 创建宿燕寺,供奉观音菩萨等神明。
  纵观东南亚华侨华人寺庙,绝大部分为男性华侨华人发起创建,似新加坡万寿山观音堂、菲律宾马尼拉宿燕寺为女性华侨创建者为数极少。至于为建造寺庙而捐款者也绝大部分为男性华侨华人。《印度尼西亚华文铭刻汇编》、《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两书中的资料就很具体 地表明这种情况。《印度尼西亚华文铭刻汇编》所收集的有关寺庙碑记中,有女性捐款者除上述《公建镇元宫观音阁缘碑》外,另一方就是北苏门答腊棉兰清音禅寺中的《新建观音宫题缘碑记》,清音禅寺也是主祀观音。而在《新加坡华文碑铭集录》所列的46方有关庙宇的 碑记中,有女性捐款者除上述两方外,尚有《重新迁建广福古庙捐题工金碑记》、《丁未年重修广福古庙捐签碑记》及《重修大伯公庙碑》三方。在广福古庙中,主神虽为齐天大圣,但陪神也有观音。因此不能不说她们捐款可能也与对观音的虔诚信仰有关。
  综观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广大华侨妇女对观音的虔诚崇拜,献地捐款,创建寺庙,又进一步促进了观音信仰传播范围的扩大。
  三
  观音信仰在被传播到东南亚以后,在促进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发展、兴办各种公益慈善教育事业以及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等方面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
  (一)促进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早期华侨得不到国内封建政府保护,又面临海外殖民政府欺凌压榨及险恶自然环境的威胁,只好寄希望于神明保佑。由于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神性,因而他们也希望得到其保佑,观音信仰也就成了他们的一种精神支柱。
  正如新加坡《建立天福宫碑记》所云:“我唐人由内地帆海而来,经商兹土,惟赖圣母慈航,利涉大川,得以安居乐业,物阜民康,皆神庥之保护也。”此处之“圣母”指天上圣母(又称“妈祖”),而“慈航”即指观音 (因观音又称“慈航大士”,如上述《苏北棉兰辖属浮罗把烟清音禅寺碑记》写道: 张榕轩于“公元一八八六,首倡建造庙宇,供奉慈航大士,同佛取名,故曰观音宫”;又如福建省石狮市永宁中亭供奉观音的庙宇即称慈航庙),因而天福宫正殿奉祀妈祖,殿之后寝堂奉祀观音。可见观音与妈祖等神明信仰在华侨华人奋斗过程中,确实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很大的支撑作用。
  此外,供奉观音的寺庙也经常成为维系当地华侨社会的纽带,马六甲青云亭即为其中突出代表。17世纪中叶,郑芳扬出任马六甲甲必丹后,为了更好地团结全体华侨,便创建青云亭,供奉观音等神明,既作为祈求保佑及办理华侨丧葬祭奠事宜的场所,又作为华侨活动的中心。历任甲必丹和青云亭主都以青云亭为办公场所,不断为华侨争取应有权益,因而青云亭实际上成了华侨的自治机构,1810年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马六甲最早的华侨会馆——福建 会馆。新加坡早期的天福宫实际上也是闽籍华侨自治团体同乡会的前身,故《建立天福宫碑记》云:“复于殿之后寝堂祀观音大士,为我唐人会馆议事之所。”(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们还把“议事之所”设在奉祀观音的“后寝堂”。)
  1860年新加坡福建会馆成立,办事处也设在天福宫里。缅甸阿瓦观音寺中也“多为华侨用以聚会的客厅”,“具有旅缅云南同乡会馆的作用。”人们不难明白,华侨自治团体同乡会、宗亲会等组织在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而不少此类团体或类似机构却设立在供奉观音的寺庙内,可见观音信仰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庆祝观音诞辰的各种酬神活动中,华侨华人经常欢宴聚会,交流感情,增强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加强各乡亲族人内部的团结,从而也有力地推动了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
  (二)促使住居地各种公益慈善教育事业的兴办
  海外有关人士与寺庙在传播观音信仰的同时,也积极弘扬观音这种“大慈大慈,救苦救难”的精神,兴办各种公益慈善教育事业。
  1976年,广仁法师在庄万里夫人——苏满治居士的支持下,在菲律宾马尼拉宿燕寺附近购得一块地皮,翌年开始兴建文莲施诊所,1978年10月25日落成。“该施诊所的目的在慈济贫病 。其经费开支全赖十方檀越善信,不断参加燃灯会,源源供应。……所有医师、护士、配药 师及其他职员等,均以仰体佛陀慈悲救世心肠,义务为诊所工作。到1988年12月,免费为14 600余名华菲病患者 (登记入院者)治病,博得菲律宾社会的好评。”文莲施诊所以供奉观音的宿燕寺的创建人文莲命名,又建于宿燕寺附近,弘扬观音的“大慈大悲,救 苦救难”而慈济贫病为宗旨的。正如《文莲施诊所歌》所言:“本慈悲意,行菩萨行,离身心苦,悉使安乐。……文莲施诊,造福群生。”类似由供奉观音寺庙创办的义诊所在其他地方还有不少。
  其他不少供奉观音的寺庙也积极兴办各种公益慈善教育事业。例如,马六甲青云亭还办有义学及慈善机构——“同善堂”每年拨专款“给助男妇诸老人”。缅甸仰光广东观音寺和福建观音寺等也“捐资办学,赞襄福利”。菲律宾信愿寺等有关寺 庙也办有中学或小学,有的还设立贫寒学生补助金;同时,也经常积极赈济当地灾民。可以肯定,这些奉祀观音的寺庙设立慈善机构,襄助福利,发展教育事业,必定也与发扬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精神有一定关系,如菲律宾三宝颜有关寺庙创办的学校即直称观音学校。由于这些寺庙积极兴办公益慈善教育事业,有力地推动了华侨华人住居地社会福利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密切了华侨华人与当地原住民的联系。
  (三)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联系
  华侨远适异域,心怀故士,无限眷恋自己的祖国及桑梓故里。由于他们所供奉的观音都是从原籍带往海外的,因而他们对观音的信仰就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而且也成了他们对故土思念的象征。缅甸仰光广东观音寺有两副对联云:“洋岛澄清,恍拜菩萨瞻宝相;虎门恬静,遥从瀛海带琼英”、“端坐莲花,普荫东方,拯民施雨露;甘泉杨柳,分来南缅,遍洒颂慈 悲”。联中之“虎门”及“东方”明显的就是家乡与祖国的表示。印尼西苏门答腊巴东 西 兴宫供奉观音。《把东 (即巴东——引者注)坡福建漳泉重建西兴宫碑记》载 :“源发曰:‘是举也 (指重建西兴宫——引者注),特以造福于坡,且使唐人之不忘本焉。’”更是直接把观音信仰与不忘故国家园联系起来。
  海外华侨的深厚故国情怀,促使他们日夜盼望祖国独立自主、繁荣富强,并为此而竭心尽力。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初,民困财贫。新加坡中华商务总会 (即现中华总商会)为此发动“中华国民捐”运动,帮助国民政府解决财政困难。星马七大庙(即新加坡双林禅寺、天福宫、金兰庙、都城隍庙、马六甲青云亭、槟城极乐寺、廖内妈祖宫)积极参加这一运动,发起成立“南洋佛教社”,于同年7月20日、21日两晚在豆腐街口“新舞台戏园”进行杂技表演,筹募捐款,汇交国民政府。在发起组织此次杂技表演的星马七大庙中,即有马六甲青云亭、槟城极乐寺、新加坡双林禅寺、天福宫主祀或陪祀观音。观音信仰在此次活动中的作用不难想见。
  由于华侨华人在观音信仰上寄托着对故国家园的深切怀念,因而他们不仅在海外创建庙宇,供奉观音,而且也捐款前来帮助家乡创建或修建观音庙。清光绪庚辰年(1880), 浙江普陀山僧人善修奉观音下山来到福建石狮永宁,决定在小街择址创建梅福庵,供奉观音。善修与乡人蔡恢扬两度前往菲律宾吕宋岛募捐,获得乡侨大力支持。共募得700多银元,使梅福庵得以顺利建成。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溪东村清代即建有虎溪庵祀奉观音,至清末庵墙倒塌,仅存后墙及基址。1937年,印尼华侨李水辇积极倡修,使其恢复原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华侨华人前来国内各地重建、修建观音庙的事例就更多了。
  观音信仰在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方面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
  四
  观音信仰作为海外中国民间信仰的主要代表之一,长期以来在东南亚华侨华人中间广泛传播 ,已经逐渐渗透到当地其他民族中间。印尼巨港水月宫(又称观音庙)曾蒙赐印尼文名称Viha ri Chandra Nadi。泰国华侨创建的供奉观音的永福寺也曾蒙曼谷王朝拉玛五世 (Ram a V,186 9—1910年在位)敕赐寺名越巴屏真博寺(Wat Bamphenchenphrot)。1970年6月26日,泰国国王暨王后参加了普门报恩寺(内中也供奉观音)晋升宝盖大典,敕任普净法师为该寺开山住持。1998年农历6月14日,福建省石狮市供奉观音等的五台庵落成,菲律宾共和国总统府联络四处主任约塞林·C·夸列斯玛特地给该庵寄去伊斯沓拉总统的贺电和照片。以上诸位国王、总统或为供奉观音的寺庙敕赐寺名,或与王后参加其庆典,或给寺庙寄去贺电和照片,可见他们对观音是虔信的。既然最高统治者尚且如此,观音信仰在当地民众中间的影响就不难想见了。此外,观音信仰在渗透到当地其他民族中间的过程中,也受到当地其他民族信仰习俗的影响。例如,上述泰国普门报恩寺创建时曾蒙国王普密蓬(Bhumibol Adulyadej,192 7— )赐寺界,并于1960年12月5日国王诞辰纪念日举行奠基典礼。还有,印尼华侨曾把观音称为“飞来佛”,不就明显地带有受到当地宗教影响的意味吗?可以肯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必将不断加深。(信息来源:凤凰佛教)

 
 
 
前五篇文章

观音在正统经典中的形象

法衣与《坛经》——从传宗形式的演变看禅宗的中国化历程

梵天花雨中的追索与歌唱——评杨惠南《禅思与禅诗——吟咏

梵网经菩萨戒本之真伪辩正考

方寸之中的佛教世界——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

 

后五篇文章

观音菩萨在中国

观音菩萨的信仰

观音菩萨的“五观”与“五音” (讲于纽约崇福寺)

观音故里的由来

观像念佛之概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